我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发展_临界值论文

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预警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系统的目标

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目标是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和未来走势,揭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隐患和问题,对经济的总体状况作出评价和判断,并以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把监测结果展示出来,从而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提供参考。

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对全国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主要监测手段是中国经济运行指数及其各种分指数,可以把各方面的经济运行是否正常、变动情况和未来走势清晰地反映出来;二是对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主要以地区经济运行指数和经济监测地图为手段,既可以反映各地区的经济现状和走势,同时还可以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经济的差异。

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图略,见原文,下同)。

二、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编制

(一)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内涵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用于综合地反映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该指数的变动曲线可以反映中国经济的运行轨迹。根据该指数的高低可判断经济的总体态势是否正常。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取值范围设定在0~100之间。0对应着经济极度低迷,100则对应着经济的高度过热,50左右对应着经济的正常状态。中国经济运行指数与经济运行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与经济运行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经济运行状态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取值范围

基本特征

严重过冷

 0~20

  经济增长速度严重过低

 通货紧缩问题突出

偏冷 20~35

  经济增长速度偏低

绿蓝边界

35~40

  既有偏冷的可能,也有正常的可能

基本正常

40~60

  经济增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物价总涨幅位于适度范围

绿黄边界

60~65

  既有偏热的可能,也有正常的可能

偏热 65~80

  总需求过大

 通货膨胀水平超出适度范围

严重过热

80~100

 通货膨胀严重过高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由8个分指数构成,分别是生产指数、国内需求指数、外经指数、价格指数、信贷指数、财政运行指数、原材料及设备指数和劳动就业指数。每个分指数可反映某一方面的经济情况,从而弥补总指数只能反映经济总体状况的不足。

(二)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

经济运行态势可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经济统计指标来刻画,中国经济运行指数就是根据这些指标来计算的。

1.设计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设计监测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的指标体系,必须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所选的指标不仅要有经济理论根据,同时还应充分反映我国经济运行机理的特殊性。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有:

(1)全面性和精炼性。全国经济运行状况主要可从经济增长、需求增长、价格变动、对外经济活动、劳动就业、财政收支、金融运行等方面进行监测。每个方面选取若干个关键指标用于反映其运行状况。

精炼性是在满足全面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使每一个指标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不要把两个信息完全重叠的指标同时包括进来。

(2)可靠性。可靠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测指标与经济总体态势之间必须要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二是统计检验的显著性。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若仅有因果关系,而统计检验不显著,那么就表明还有其他因素对该指标的变动有重要影响。若仅有统计检验的显著性,而找不出因果联系,那么就很难保证这种关系在将来的经济波动中仍然成立,特别是当时间序列数据仅有1至2个波动过程时,仅有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是很不充分的。一般来说,因果关系可以作为确定备选指标的依据,而统计检验则是对备选指标进行筛选的依据。

(3)敏感性。敏感性是指在经济波动的各个阶段,监测指标的取值始终会随经济运行状态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明显变化。有一些对经济运行很重要的指标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而只是在某些阶段比较敏感,如经济增长速度,在经济严重过热时往往不是很敏感,又如通货膨胀率、在通货紧缩阶段的敏感性会显著下降。对于这些在某些阶段敏感性偏差的指标,在合成监测指数时必须特殊处理。

(4)相对稳定性。监测指标在经济波动各个阶段的取值应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这一特性对于临界值的设计和监测指数的合成均极为重要。若监测指标的正常值在不同时期会发生较大变化,那么就只能不断地调整临界值,虽然这样做并不是不可以,但将导致系统的实用性明显下降,并且监测结果的客观性会严重受损。

(5)统计可行性。统计的可行性是指监测指标的数据可通过可靠的途径及时获得,并且数据质量能满足经济监测所必需的精度要求。

2.监测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的指标体系。

根据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经过反复测算,最终确定的监测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经济运行的监测指标体系

附图

(三)监测指标临界值的测算

监测指标临界值是指与某一特定分值相对应的指标取值。其作用是在适当的假定下把监测指标的取值转换成0~100之间的分值。每个监测指标应设几个临界值必须根据每个指标的实际情况而定,当与经济运行状态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时,那么就必须多设几个临界值,若完全是线性关系,那么仅需两个临界值就够了。通常情况下,每个监测指标设6个临界值,分别对应着分值0、20、40、60、80和100,并分别称为最小临界值、严重过冷临界值、适度下限、适度上限、严重过热临界值、最大临界值。

1.测算临界值的方法。

在监测方法的设计过程中,临界值的测算是最复杂的。测算结果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可信度。在测算过程中,我们重点参考了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在1997年研制的临界值和景气中心目前正在使用的临界值。使用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经验分析法;二是影响因素分析法;三是依据监测指标间数量关系进行推算。由于时间和资料的限制,没有使用更复杂的方法。

(1)经验分析法。经验分析法的第一步是按大多数人的看法,确定以往各年经济所处的运行状态,并剔除一些争议过大的年份;第二步是计算监测指标在各种运行状态的平均值,并作为确定相关临界值的依据。确定适度上限和下限的依据是历史平均水平、正常年份的平均值、按波动过程划分的时期平均值;确定严重过热临界值的依据是历史上经济过热和严重过热时期的平均值;确定严重过冷临界值的依据是历史上经济过冷和严重过冷时期的平均值;确定最大临界值和最小临界值的依据是历史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用经验分析法来测算临界值,对历史数据有较高要求。一是数据序列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长度,至少要包括两个完整波动过程;二是各种经济运行状态在以往波动中均出现过。若不满足这两个要求,经验分析法就只能用于测算部分临界值,并且可靠性也较差。

经验分析法测算的临界值一般只能作为初步结果,用作进一步分析的参考。

(2)影响因素分析法。严格地讲,经验分析法确定的临界值仅适用于以往的经济情况。若要确定对未来经济情况的适用性,则必须进一步观察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的因素有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以经济增长速度的临界值来说,其取值高低主要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有关,若决定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发生变动,如资本使用效率的变化、全社会储蓄率的变化、资源约束的变化、技术进步速度的变化,那么临界值水平就要作相应调整。

(3)数量关系推算法。各种经济监测指标之间存在着多种数量依存关系,如总需求增长率可分解为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可分解为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和总需求增长率。依据这些数量关系,可根据某些指标的临界值推算出其他指标的临界值。

2.临界值的调整。

尽管在选择监测指标时已经考虑了正常水平在不同时期应保持相对稳定的问题,但这一要求只是相对的。当时期跨度比较长时,不论选择什么样的指标,其正常水平均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一定时期后,临界值是否仍然适用就必须重新论证,并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做出临界值是否要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的决定。

3.临界值的测算结果。

监测指标临界值的具体测算是一个繁琐而复杂的过程,必须根据每个指标的实际情况逐一进行,在此从略,测算结果见表3和表4。

表3 监测指标监界值和分值对照表

附图

注:价格类指标的临界值是指以上年同期为100的指数,其他指标的临界值均为同比增长率。

表4 原材料及设备指数的监测指标临界值和分值对照表

附图

注:表中的临界值均为同比增长率。

(四)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构造方法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根据景气监测原理编制,但具体的构造过程有较大差异。一是指标选取的原则不同,中国经济运行指数包括了所有对经济运行过程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二是临界值设置方法不同,同一指标的临界值在不同时期可以不同;三是把指标值转换成分值的方法不同;四是引入了可变权重方法,即监测指标的权重可以随经济运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1.单指标分值的计算公式。

综合指数的合成方法很多,相应的单指标数据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为了使合成过程有明确的经济含义,我们选用的方法是根据每个监测指标与经济运行状态之间的关系,把其取值划分为若干段,然后再以分段线性的方法转换成分值。这一过程的目的是把各指标取值同度量化。

附图

2.分指数的合成方法。

从监测指标合成中国经济运行分指数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监测指标权重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监测指标在反映该方面经济运行情况时的重要性;二是统计检验的显著性。各监测指标在计算分指数时的相对重要性如表3和表4所示。

由于分指数用于反映某一方面的经济运行状况,因此原则上采用不变权重的方法。

3.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合成方法。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原则上应由各分指数通过加权平均法合成,但考虑到财政运行指数和外经指数与总体经济运行状况的相关性较差,而劳动就业指数又尚未编制,因此在最终的合成过程中作了一定调整。用于合成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指标和分指数如表5所示。

表5 合成综合指数的指标和权重

指标名称

相对权重

生产指数

  3

原材料及设备指数

  1

价格指数

  4

国内需求指数  4

信贷指数

  4

进口总额

  1

财政支出

  1

从理论上讲,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在经济严重过热阶段不是很敏感,因此生产指数在该阶段的权重应适当下调;而价格变动在经济严重过冷阶段不是很敏感,因此价格指数该阶段的权重应适当下调。但权重调整多大比例更合适尚未测算完毕,并且可变权重的计算机实现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因此目前仍未实施。

(五)走向指数的计算方法

在经济运行状况变化较快时,用同比增长率来反映经济变化有较长的滞后期。为了更快地把经济变化反映出来,月环比增长率是一种可选的方法,但月环比增长率包含多种不可比因素,如季节因素、随机因素等等,虽然通过季节调整可消除大部分不可比因素,但季节调整不可能有效地消除最后1个月的随机因素,因此月环比增长率的可靠性大多较差。一种折衷的处理方法是计算季度环比增长率或半年距环比增长率,可以同时达到弱化随机因素影响和较快观察经济变化的目的。在消除不可比因素后,滞后n期的增长率计算公式为:

R(t)=Y(t)/Y(t-n)×100-100

N=12时为同比增长率,N=6时为半年距环比增长率(简称为半年率),N=3时为季度环比增长率(简称为季率)。

通过对各项监测指标的详细考察,季率的可靠性依然较差,而半年率可靠性则相对较高。为了便于与同比增长率进行比较,可以把滞后n期的增长率折算为年率,计算公式为:

附图

根据监测指标半年率折年率计算的监测指数称为走向指数。假如最近半年的经济走势会在未来的半年中持续,那么半年后的监测指数实际值正好会与当前的走向指数一致,因此走向指数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经济走向。但当最近半年的经济走势不具有可持续性时,如一次性提高工资引起的收入增长速度加快,那么走向指数就没什么意义。

假如最近半年的经济走势在未来具有较强可持续性,那么走向指数与实际值之间有如下的数量关系:(1)当走向指数高于实际值时,意味着实际值上升的可能性较大;(2)当走向指数低于实际值时,意味着实际值回落的可能性较大;(3)当走向指数出现转折时,意味着实际值也有可能出现转折。

三、地区经济运行指数的编制

编制地区经济运行指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与全国经济运行指数相同,但其含义有所不同,并且使用的监测指标较少,也没有编制分指数。

(一)地区经济运行指数的内涵

由于总供求平衡的概念只能用于全国经济,而不能用于衡量某一地区的经济是否正常,因此地区经济运行指数不能简单地与经济正常与否划等号。红灯区或黄灯区的含义是:相对于其历史发展速度而言,经济运行状况处于高位。蓝灯区或浅蓝灯区的含义是:相对于其历史发展水平而言,经济运行状况处于低位。

(二)监测指标的选择

监测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的指标原则上应与全国经济监测指标基本一致,但有些指标仅适用于全国,而不适用于地区,因此指标数量可适当的减少。考虑到整理分地区数据的工作量很大,因此目前用于计算地区经济运行指数的指标较少,仅选了8个核心指标,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三)临界值的测算

由于测算各地区监测指标临界值的工作量极大,因此编制地区经济运行指数的关键是找出测算临界值的便捷方法。最初设计的测算方法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计算各地区的加权平均增长率,再结合全国的临界值和平均增长率,测算出各地区临界值的加权平均值;第二步是根据某一地区平均增长率与各地区加权平均增长率的差距,初步地确定各地区的临界值;第三步是人工干预,对临界值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方法要求各地区的数据必须有统一的起点,而实际能收集到的数据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最终使用的方法省略了第一步。

1.调整适度区间的依据。

调整适度区间上下限的主要根据是某一地区历史平均增长率与全国的差距、近几年平均增长率与全国的差距。当时期跨度较长时,各地区的发展快慢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近几年的平均增长应赋予较高的权重。

以x表示某一指标的全国临界值,以x(i)表示地区i的临界值。该指标的历史平均增长率用r表示,地区i平均增长率用r(i)表示。一种最简单的计算公式是:

x(i)=x+α(r(i)-r) i=1,2,…,n

式中α为调整系数,取值在0和1之间。考虑未来发展速度的差异不一定与过去相同,因此α的取值原则上不宜超过2/3,较为可行的区间是1/2和2/3之间。

考虑到地区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往往会比全国大,因此其适度区间应更宽一些。以δ表示全国增长率的方差,δ(i)表示地区i的方差。以L表示全国的适度区间长度,则地区i的适度区间长度为:

L(i)=L×f(δ(i)/δ)

式中f(·)为增函数,且f(1)=1,f(1+|x|)≤1+|x|。

适度区间拉长以后,严重过冷和严重过热的临界值也应作相应调整。

2.调整严重过热临界值的依据。

严重过热临界值的调整依据是:(1)某一地区过热时期平均增长率与全国的差异,如1992~1994年平均增长率、2002~2003年平均增长率;(2)适度区间上限与全国的差距。

3.调整严重过冷临界值的依据。

严重过冷临界值的调整依据是:(1)某一地区过冷时期平均增长率与全国的差异,如1997~1999年平均增长率;(2)适度区间下限与全国的差距。

4.调整最大临界值和最小临界值的依据。

最大临界值的调整依据是最高增长速度与全国的差距。最小临界值的调整依据是最低增长速度与全国的差距。

(四)权重的确定

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与全国相同,并且所有地区的权重均相同。

四、数据处理方法

在监测指标的原始数据中含有多种不可比因素,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不可比因素过滤掉,从而使经济变动的真实趋势表现出来。常见的不可比因素有:季节因素、随机因素、春节因素、节假日因素、统计口径调整、基数异常、突发事件的暂时影响、数据异常。数据缺省。为了消除这些不可比因素的影响,第一步是要对原始数据是否含有某种不可比因素进行识别,识别可以是人工的,如统计口径的调整,也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完成,如异常值和缺损值;第二步是根据每种不可比因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消除方法,如季节因素可用X-11、随机因素可用移动平均。由于数据处理方法的技术性很强,内容很多,故从略。

五、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软件开发

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涉及复杂的计算过程,因此必须开发专用软件为其提供支持。该软件系统应包括的基本模块是:数据管理、数据处理、监测预警、经济分析和在线帮助。数据管理模块的功能是把监测预警所需的各种原始数据加载到软件系统中。数据处理则是消除原始数据中各种不可比因素。监测预警模块的功能是设计和计算各种监测指数。经济分析模块的功能是以经济地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观察监测预警结果和数据处理结果,目的是对经济形势做出判断。

该系统的软件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单机版具备进行经济监测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网络版是一个可视化的监测结果展示系统,可方便地通过网络查阅由单机版生成的各种监测结果和原始数据,不需要安装任何插件。网络版有5个基本界面,其中三个核心输出界面的功能如下:

1.全国经济监测界面。

该界面的功能是观察和分析中国经济的变动情况和景气程度,可以把各种监测预警指数和指标的变动情况以多种图形的方式直观地层示出来,并对不同指标的走势进行比较。

2.中国经济监测地图界面。

该界面可以把各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以地图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出来。监测地图分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经济景气地图,用于反映各地区的景气程度;二是分组地图,用于反映各地区间的差异。该界面功能还有:动态反映各地区经济在所选时间段内的变化、查询与地图显示相关的数据。通过更换地图基础数据,这个系统可以应用于省、地市等不同层级。

3.地区经济监测。

该界面的功能是观察和分析某一地区经济的变动情况和景气程度,可以查看某一地区的监测指数和监测指标的变动情况,并与全国或另一地进行比较。

标签:;  ;  ;  ;  ;  ;  ;  

我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发展_临界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