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误诊原因研究论文_王尚贤

株洲市二医院 412005

摘要:目的:探析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选取时间:2013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2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n=13)和实验组(n=13),对照组给予常规MR扫描检查,实验组则给予手术病理组织活检,对比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颈动脉内侧以及颈动脉外侧病变部位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其中对照组误诊脑膜瘤2例以及垂体腺瘤4例,P<0.05,并且对MR扫描检查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论:针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用MR检查对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于不典型疾病特征的诊断准确度较差,需辅助进行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严格掌握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以便进行疾病鉴别诊断,降低误诊发生率。

关键词: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误诊原因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属于临床上较罕见的一类血管瘤疾病,其发病率约占鞍旁区所有肿瘤发病的2%,由于鞍旁区生理性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病变繁多,容易与鞍旁区域脑膜瘤、神经鞘瘤等疾病相混淆,增加了诊断鉴别的难度,从而出现了极高的误诊率[1]。对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疾病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以及放疗,在治疗过程中,疾病检查的准确性是科学治疗的关键步骤[2]。本文主要针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用MR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探究,希望为临床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借鉴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时间:2013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2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n=13)和实验组(n=13),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7:6,平均年龄(41.5±7.2)岁,病程均值(3.4±1.5)年;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8:5,平均年龄(41.2±7.8)岁,病程均值(3.5±1.3)年。所有患者均以手术病理组织检测为诊断金标准。上述2组患者资料较相似,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比较。

1.2检查方法

2组患者均在入院后24h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其中对于存在躁动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可给予安定5-10mg静脉注射,以便确保患者处于镇静状态,顺利进行各项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实验组则给予手术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MRI扫描检查,具体步骤如下:运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I检查,给患者取仰卧位,并采用32通道的头颅控制线圈,扫描范围从头颅顶部至颅底实施无间隙扫描,扫描顺序为矢状位(T1WI)和横断位(T1WI、T2WI),其参数设置为T1WI(TR 1750ms、TE24ms)、T2W1(TE 103.7ms、TR 4252ms),每层扫描厚度为5.0mm,层间距1.0mm,视野(FOV):24cm*19.2cm,矩阵320×256mm,不同的平扫方式对患者各个平面的检查结果不同,最后,再经肘部正中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流速为2.0ml/s,然后应用生理盐水30ml进行冲管,确保顺磁性对比剂全部进入机体,再行矢状位、冠状位以及横断面进行增强扫描,所有扫描结束后进行MRI数据分析、图像重建。最后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诊断[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颈动脉内侧以及颈动脉外侧病变部位的检出率,以及误诊脑膜瘤以及垂体腺瘤发生率,P<0.05,并且对MR扫描检查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

1.4统计分析

运用SPSS15.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一的处理与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t值检验),若两组对比有差异,则P<0.05,显示可纳入统计范畴。

2结果

2.1病灶检出率统计

实验组患者在颈动脉内侧以及颈动脉外侧病变部位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并且对MR扫描检查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其海绵区病灶主要多呈现哑铃状,且周围边界清晰,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病灶被包绕,通过T1WI检查可出现典型流空征象,病灶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外侧,还有部分病灶位于颈内动脉内侧。如图表1.

2.2检查误诊原因分析

经MR检查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误诊脑膜瘤2例以及垂体腺瘤5例,分析原因如下:1)垂体腺瘤:其中有3例位于颈内动脉外侧,2例位于颈内动脉内侧,T2W1呈高信号,且颈内动脉海绵窦被包绕,垂体部位显示不明显,进行强化扫描后,可出现囊变,强化不均。2)脑膜瘤:其1例在鞍内与鞍外大小相近,且T2W1呈高信号;1例病变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外侧,部分呈哑铃状,在T2W1呈稍高信号,可通过视神经管逐渐向肌椎内延伸。

3讨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属于临床上极为少见的一类疾病,发病后多出现不典型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视力下降、面部麻木、眼睑下垂以及月经紊乱等[4]。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体征,且对各类检查的敏感性较低,极易发生误诊。据临床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该疾病被误诊为脑膜瘤的几率高达66.7%-87.5%,主要是侵袭性垂体瘤的影像学特征极为相似,在检查过程中,容易被混淆,从而导致疾病误诊[5-6]。

当前,临床上对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检查多采用MRI等影像学方式,但检查敏感性差。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病变特点为肉眼可见:一簇扩张血管构成,断面为海绵状,且血管壁,无肌层以及弹力纤维层,仅由较薄的胶原纤维以及内皮细胞构成,其血管管腔内充满血液,管腔之间相互连通,病理分型分为A、B两型。运用VC扫描检查,虽然可以提供脑部组织图形,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及多序列进行无放射性扫描海绵状各个切面,可以通过增强扫描后的鞍旁海绵状血管图形呈不均匀强化,对于A型海绵状血管瘤病变,表现出显均匀著强化,对于B 型海绵状血管瘤,则表现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与脑膜瘤以及垂体腺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较相似,增加误诊几率,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用MR检查对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于不典型疾病特征的诊断准确度较差,需辅助进行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严格掌握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以便进行疾病鉴别诊断,降低误诊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秦越,杜滂,李金柱,等. RI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2):179-181.

[2]牛磊,朱蒙蒙,王明皓,等.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7):998-1000.

[3]金赞辉,翁卿吉,李建一. MRI诊断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9):1588-1589.

[4]白玉贞,韩晓东,牛广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12):1604-1607.

[5]吕秀花,蔺新梅,李陈,等.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误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6):5083-5086.

[6]郑屹峰,李凤琪,钱海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2):110-112.

论文作者:王尚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9

标签:;  ;  ;  ;  ;  ;  ;  ;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误诊原因研究论文_王尚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