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析论文_江圆, 徐永利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析论文_江圆, 徐永利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央领导人及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并在十九大报告及讲话中形成了以大学生为主的承载体。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大学生创造自我价值的精神载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力量之源和国家的发展之基,是对这种文化高度的赞扬和肯定,更是对这种文化持积极向上的自豪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时代;大学生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通过对文化客体的影响,产生一系列诸如认知、反思、批判、认同等过程,形成自身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心理特征。曾经,有众多学者试图对之进行概括,以表达自身对文化自信的不同理解。有些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通过对客体批判性认识、比较性反思之后从而形成的文化认同的过程。特别在文化冲突与文化选择中,文化自信展示为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依赖,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情感上高度认同的心理特征[1]。有些学者强调的是政治情感的心理认同,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来自于政党、国家、民族对自身理想、学说、价值观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尊崇[2]。综上,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本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并对本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

一、思想源泉——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载体

文化自信是文化的价值承载体,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指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 因此,“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自信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更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力量支撑和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一)马学为基,强化新时代文化自信信仰理念

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学科,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科学体系。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后,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大学生们应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地位,以马学为基础,以马学自信之态吸收融合多元文化,不盲目跟风,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生活腐化主义”等不良思潮的渗透,在实践中探寻引领多元文化的正确路径,做到坚定自身文化信仰,强化文化自信定力。

(二)国学为源,丰富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内涵

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在新时代历史潮流中体现出强大的文化坚定力。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有着强大的推进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做出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这就说明: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根基,为其他三个自信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4]据此,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在思想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培育和践行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精神享受和智慧方案,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二、探索目标——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领跑者,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发展,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直接体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5]要培育我国的文化自信,这点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讲十分必要。

(一)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6]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以及道德观念上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一方面,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精髓,是广大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价值体系,新时代强调的文化自信就根植于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对中华文化的肯定,更是在经历无数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境,例如出自《论语·子路》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内经》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通过这些著作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展现中华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使其成为涵养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契合新时代发展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更是同马克思主义高度结合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延续性转化,也是对当今主流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择,其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生们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思想道德文化的基础。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7]文化自信是对优秀思想道德文化的体现,这种自信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安定器,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简短的二十四字表达,把涉及到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吸纳了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为繁荣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中的精英学生,深受高等教育的熏陶,无论是个人思想觉悟还是整体文化素质,都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排头兵。大学生们要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使之成为全体中华人民的共同追求。

(三)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培养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所需要的人才是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对其要求是具有深厚的知识文化功底、健康的身心体魄、独立自主的思考力和执行力以及观察和顺应社会的能力。其中,深厚的知识文化功底是新时代大学生所必备的核心素养,而这种核心素养绝对不是简单的体现在专业知识技能上,而是体现在多方面知识的涉猎上,所以奠定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便是树立文化自信。我国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身就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中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提倡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便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载体是对本民族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因此,注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路径选择——指引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指南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加强高校全方位、多渠道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念。大学生应该多方面地提升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培育路径建议如下:

(一)炼造夯实课堂教学基础,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

课堂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渠道,是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首要途径。[8]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让思想教育课起主导作用,专业课起辅助作用坚定本土文化自信,向学生传输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激励学生们坚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伦理道德,坚定学生们的政治信仰,认同我国民族文化,努力做到①“知”→②“情”→③“意”→④“行”→⑤“做”的转化,从而培养其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学校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多开展国学课程实践活动、中华民族经典著作知识答辩赛、师生互换讲堂、专家讲坛等方法,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知识,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从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锻造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文化思想内涵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引领者,其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最好的楷模。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涉猎,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觉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和培育文化自信。其次,高校可与其他文化传播机构联合,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高校整体师资素质,免费向高校教师提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让高校教师能够充分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自身加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使其成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最后,高校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参加学校举办的专家讲座、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文化课题申请等活动,以此在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还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更快的提高。所以,在一只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的引领下,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能力和水平也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打造校园宣传空间,优化软文化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地方,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通过对校园文化的熏染,可以营造出适合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氛围,在校园内进行文化自信的宣传和讲演,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工作的建设。通过张贴文化自信的宣传海报,优化校园宣传平台,对校园宣传进行科学的规划,营造良好的校园宣传。让大学生在校园内比较醒目的地方可见到有关文化自信的内容,消除文化自信的违和感,对文化自信宣传到位,增强文化自信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另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校风的建设。校风、校训都是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但是软实力往往是比硬实力更有说服力,软实力在营造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观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校园要强化校风的建设,以校训为依托,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和谐的风气、求真务实的学术气氛和温暖温馨的人文氛围,这对于大学生体验文化有着促进作用,感受中国先进大学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便于大学生能更深刻的获得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性,有利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要坚定我国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勇于责任和担当。文化自信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的利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支撑,也是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大学生通过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为我国培养新时代人才造就动力之源。为此,高校应重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做好为广大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准备,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

[2] 杜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探索,2017(2):163-168.

[3] 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05(1).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

[5] 周文彰.一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化理论文献:学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体会[J].红旗文稿,2011(10):23-24.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N].人民日报,2017-10-28.

[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2-24.

[8] 许筱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机理及涵育路径[J].教育评论,2017(9):104-108.

作者简介:江圆(1985— ),女,汉族,湖南省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徐永利(1977— ),男,汉族,河北省乐亭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建设研究。

论文作者:江圆, 徐永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1

标签:;  ;  ;  ;  ;  ;  ;  ;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析论文_江圆, 徐永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