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_农民论文

充分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_农民论文

全面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中论文,全会精神论文,全面贯彻论文,农村工作论文,十五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

1998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大灾之年农业夺得好收成,粮食产量与1997年基本持平,“菜篮子”产品稳定增长,乡镇企业在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农村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加。这两个问题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农村遇到的问题,是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社会进步基础上出现的新问题。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不是自然灾害的原因,也不是农村政策和工作指导上有什么问题,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反映。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主要特征是: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由于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业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为受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要转向适应进入小康的更高要求;由于对外开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如果不能适应这种阶段性变化,就会出现增产不一定增效、丰收不一定增收的问题。乡镇企业也是这个问题,在一般加工品供给能力已超过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不改变原有那种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的增长格局,必然会出现产品销售困难、竞争力下降、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的情况。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目前农民增收减缓,与改革前农村生产力被压抑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近于停滞,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适应这个阶段性变化,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的起点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良好的机遇。说是挑战,是因为如果没有新思路、新办法,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而农民收入上不去,将会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说是机遇,是因为现在农产品供求环境比较宽松,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国民经济结构加速重组,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时机和推动力量。我们要认清当前形势,把握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调整思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来源。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明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两个突出问题。”这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落实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保持农村稳定。

深入领会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农村改革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明确提出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和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对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措施,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纲领。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全党同志特别是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要全面深入地学习和领会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在理论上和方针政策上作出了新概括,提出了新要求,有了新的发展。

(一)在对20年农村改革经验的认识上,《决定》深刻分析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总结了改革的基本经验。同时鲜明地指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最根本的经验。这些经验深刻揭示了农村改革的内在规律,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在农村发展的目标上,《决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实际和十五大的战略部署,确定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展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

(三)在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上,《决定》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一切政策都要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这将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四)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决定》作了更科学、更准确的新概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突出强调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更符合实际地反映了农村的分配关系。同时明确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这是对农村经营制度认识上的新发展。

(五)在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上,《决定》提出,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更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这符合初级阶段我国农村的实际,将更充分地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六)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决定》提出,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基本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七)在农业生产力建设上,《决定》把水利建设和科教兴农提到了突出位置,系统地提出了水利建设的原则、方针和任务,号召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力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八)在农村小康建设上,《决定》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村实现小康的基本条件,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是一个基本方针,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搞好精神文明是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农村小康进程指明了方向。

(九)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上,《决定》充分肯定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下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系统地提出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指导原则,对于促进农村长治久安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在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上,《决定》指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也是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从而把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十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决定》的精神实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战略部署,要着眼于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不动摇,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坚持长期稳定党的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农村经济新体制。

我们党在20年农村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基本政策,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必须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农村基本政策,核心是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保证农村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也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这是当前贯彻《决定》精神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现在一些地方土地承包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出现随意缩短土地承包期、收回农民的部分承包地、集体多留机动地高价发包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认识上有偏差。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关键要解决好干部的认识问题。一是发展集体经济问题。必须明确,家庭承包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是集体经济不可分割的两个经营层次。家庭承包经营是基础。集体统一经营主要是为家庭经营提供服务,有利于增强家庭经营的活力,也有利于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不能在农民的承包地上打主意。二是实行土地规模经营问题。从我国的国情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搞规模经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大多数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农民自愿转让土地使用权。我国农村大多数地区在短期内还难以具备这样的条件,不能强制推行规模经营。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还必须明确,规模经营必须建立在集约经营的基础上,如果规模扩大了,经营却粗放了,不符合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在规模经营问题上也要有新的思路。通过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千家万户同样可以走向市场,农业生产同样可以有规模效益。三是解决人地矛盾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用多留机动地,几年一调整的办法解决人地矛盾,会挫伤农民增加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从长远看这条路也走不通。要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小城镇,逐步减少农业人口,引导土地使用权在农户之间合理流转,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流动,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增强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业走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道路,是深化农村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家庭经营再加上社会化服务,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这深刻揭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本方向,是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服务体系,这应当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建立服务体系过程中,既要发挥国家技术经济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又要打破政府包办和社区包揽的局限,重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放手依靠他们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发展农产品运销服务和农业技术服务,在这个问题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第二,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农业连续四年丰收,表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要看到,我国人多地少、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农业发展水平与人口增长、生活改善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从长远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不强,是我国农业生产还不稳定的根本原因。1998年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要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抓紧大型灌区工程设施的配套改造,开展群众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解决好旱涝成灾的问题,我国农业实现高产稳产就有了基本保障。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要全面停止大江大河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大力植树造林,提高重点生态治理区的森林覆盖率。要改变过去以人工造林为主的造林绿化方式,实行以封山育林为主并与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相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措施,要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为重点,注意生态平衡,尽量少开荒地。

科教兴农不仅是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解决农产品市场问题的根本措施。要追踪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围绕能够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重大突破的课题,加强农业科研,争取早出成果。农业科技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务之急是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农科教结合,加强基层科技推广力量,加快已有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这里最迫切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意识,从而增强他们接受和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这对于普遍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三,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领导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政治保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正确的方针政策;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一直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这两条从来没有动摇过。在实现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坚持这个重大原则。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关键要把基础打牢。一是继续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在近几年集中整顿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整顿后进村工作,努力实现中央提出的“五个好”的目标,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使之真正担负起组织和带领农民奔小康的历史责任。二是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中,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是中国农村几千年都没有过的事情。对于广大农民,有一个学习民主、实践民主的过程。对于基层党组织,也有一个保证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证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新的形势,改进工作,在推进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同时,注意总结增强党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新经验,使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两项建设都要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要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动员他们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计划生育。农民的进步就是农村的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大计。

以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重点,努力做好一九九九年农业和农村工作

(一)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是目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如果农民收入不能稳步增长,不仅会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影响扩大内需和开拓农村市场,最终还会影响农产品的供给。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的变化,确立新的思路。要从城乡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问题,从调整和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扩大投资、开拓市场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第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农业发展要改变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做法,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在保持总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优化品种结构,通过农产品的优质化和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抓住当前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时机,加快调整粮食品种,压缩市场滞销的北方春小麦、南方早籼稻,扩大优质稻、专用小麦和饲用玉米。经济作物和“菜篮子”产品生产,也要把提高质量放在首位,以品种优质化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畜牧业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的重要环节,要把发展畜牧业摆到农业的重要位置。尤其是粮食主产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把粮食主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主产区。这既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有效地缓解卖粮难。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而且能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导社会消费。要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提高农业主产区的加工转化能力,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的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把握三条原则:一要符合市场需求,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搞重复建设;二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集约经营,不能搞粗放经营;三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不能一哄而上。

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生产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这里有几点认识需要明确:第一,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要保证国家掌握粮源,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和储备调节制度,确保粮食安全。第二,目前粮食的剩余,是在整体消费水平不高、食物结构不尽合理、加工转化能力低的情况下出现的,粮食生产还不稳定,调整结构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以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第三,粮食生产也要以市场为导向,总量和品质结构都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发生供求矛盾的时候,要适时进行积极的、必要的调整。第四,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关键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有了这个基础就能够应对自然和市场的风险,就可以根据供求状况对生产进行灵活调节。第五,发展粮食生产要立足于发挥现有耕地的潜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而不是单纯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更不能盲目开荒。

第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使农民有比较可靠的销售保障,尽量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要采用合作制和利润返还等形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龙头企业,要注意合理布局,讲求规模效益,提高科技水平,防止重复建设。中央和地方都要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项目,以发挥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

第三,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支持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领域。要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好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同时继续发挥农村供销社的作用,广辟农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推广“绿色通道”的做法,清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保证农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的运销畅通无阻,尽可能降低流通成本。要重视开发异地农村市场,引导农民增加商品性农产品的消费,促进不同地区之间农民销售收入的增加。同时,完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鼓励出口,加强进口管理,打击农产品走私,形成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第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乡镇企业正处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时期,能否顺利完成这个转折,决定着乡镇企业能否保持活力,走向更大发展。在结构调整方面,要注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粮食主产区、牧区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更应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主攻方向。第三产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农村第三产业十分薄弱,应结合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提高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要优化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乡镇企业调整结构。乡镇企业改革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尊重农民对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选择,推进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进一步调动投资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在改革过程中,要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和逃废金融机构债务。

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对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促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可以更大规模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农村市场容量。农村城镇化还能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动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具有重大作用。发展小城镇一定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保护环境。首先要抓紧研究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进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抓住重点环节,扎扎实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998年中央对水利、林业和生态建设,对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储备粮库建设等都有较大投入。1999年还将继续增加对农业和水利建设的投入。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要抓住机遇,抓好这些建设项目的落实。在1999年汛期到来之前,各地要抓紧修复水毁工程,加固江河水库堤坝险工险段,把大江大河重要堤防建设好,确保安全度汛。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确保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质量。有关部门要对设计、招标、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除了国家已安排的重点项目外,1999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节水灌溉。我国农业用水严重短缺,但浪费也很严重。解决缺水问题,一方面要开源,继续兴修水利,增加供水量;另一方面要节流,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节水,这是根本出路。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推广节水灌溉,很可能像化肥、杂交种、农膜等一样,带来耕作制度和种植技术的重大变革,还可以扩大相关工业品的需求。因此,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二是种子工程。要围绕实现作物品种优质化,建立和完善种子繁育、加工、销售服务体系,提高种子统供率、加工率、包衣率,加快新品种更换速度。特别要注意解决好专用小麦替代进口和早稻优质化问题。养殖业也要实施良种工程,加强优良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三是坡改梯。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坡耕地数量巨大,是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淤积的重要原因。有计划、有步骤地将25度以上的坡地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战略措施。能否实现退耕还林,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当地农民的口粮问题。因此,必须在退耕还林的同时抓好基本农田建设,把25度以下的坡耕地建成保土、保水、保肥的高产稳产梯田,保证不因退耕还林而减少粮食产量。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扶贫开发问题。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任务还很艰巨,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全党要高度重视,抓紧工作。1999年要从各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增加扶贫投入,加大开发式扶贫的力度,坚持扶贫到村到户,进一步做好东西互助,对口帮扶工作,继续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改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状况。

(三)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保持和发展农业和农村好的形势,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着农村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旧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转变;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着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两个根本转变,实际上是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某些矛盾和问题,出现某些不适应、不协调的现象将很难避免。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生产力的发展,还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大变化,也会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发展经济始终是农村一切工作的中心,深化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则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深化农村改革的前提条件。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农村稳定的重要意义,把维护农村稳定放在突出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局面,有力地保障了全国大局的稳定。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农村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有些地方不执行党的农村政策,随意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违法批地占地,肆意加重农民负担,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引起农民强烈不满。少数干部办事不民主,财务不公开,处事不公道,群众观念淡薄,简单粗暴,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激化了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有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蔓延,各种犯罪活动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必须长期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政策才能稳定农村,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农村中的各种问题说到底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违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损害农民的根本利益,就会遭到农民的反对。农村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很多与政策落实得不好有直接关系。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要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决不能忽视政策问题,决不能错误地理解、甚至违背党的农村政策。当前,稳定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后续完善工作。各地一定要在1999年全面完成这项工作,承包期一律延长30年不变,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要全部颁发到户。这是中央的要求,各地一定要认真照办。二是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坚决落实“合理负担定项限额、一定三年不变”的规定。1998年,农民负担不能超过1997年人均纯收入的5%, 也不能超过1997年的预算额,1999年还要继续执行这个规定。要加强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对违背中央政策规定的错误做法要坚决纠正,对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要依照党纪国法追究责任。要抓紧研究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必须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农村稳定,教育是基础。应该看到,中国农民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不仅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觉悟。这是中国农民的主流和基本方面。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农村教育文化落后,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农民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还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为了团结和带领农民前进,必须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包括必要的管理,继续提高他们的觉悟。农民的觉悟提高了,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在农村的一项长期的任务,要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总的要求是,加强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信念,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各地要根据这个总的要求,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讲求实效。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农村稳定,根本要靠民主与法制。要积极落实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村务公开三项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发展农村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要完善保障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法律法规,发动群众制订村规民约,实行依法治村,促进民主管理。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发挥治保会、调解会的作用,积极调解、疏导民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要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到群众中诚心地、面对面地做好工作。能解决的要想办法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给群众解释清楚,决不能久拖不决,把小事酿成大事。还要结合反腐败斗争,认真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吃大喝、请客送礼、挥霍浪费、卡农坑农、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是农村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同时,必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要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全面抓好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和改造等各项工作。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和农村恶势力,要重点整治、集中打击。有了威慑力量,教育和其它手段才能更有效地起作用。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需要各条战线共同努力,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既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又依靠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提高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水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这是中央根据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国12亿人口,9 亿在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搞好,就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增加我们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回旋余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同志,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下功夫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一)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工作就是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前进的,领导水平也是在不断总结新经验中提高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做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自觉地而不是盲目地指导农村工作,必须十分重视研究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生动实践。当前要特别注意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阶段性变化的规律,加快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研究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保持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研究适应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研究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研究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水平,最根本的途径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善于在农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努力掌握建设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一切本领,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好农村工作要靠政策、靠干部。政策也要靠干部来落实。基层干部的素质如何,对农村工作具有决定性意义。农村基层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是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政策,积极工作的。但是,确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缺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带领农民勤劳致富的本领,不善于在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中做好农民工作。农村中干群矛盾的产生,有些与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甚至以权谋私的问题分不开,更多的是同干部的素质和工作不适应有直接关系。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农村工作就很难真正打开局面。因此,要把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全面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坚持对基层干部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教育,引导他们适应新的形势,转变观念,转变作风,坚持依法办事,与农民商量办事,善于用服务的方法、示范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推动工作。要通过市(地)、县(市)党校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干部进行轮训,使他们熟悉党的农村政策,掌握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三)讲求实效,狠抓落实。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都已明确,现在最重要的是抓好落实。贯彻政策、推广技术、打开市场、提供服务、化解矛盾等等,都不能满足于发文件,满足于一般号召,要做扎实细致的工作。领导干部要深入下去帮助基层解决问题。要大力提倡求真务实的作风,各项工作都要注重实效,不能搞脱离实际的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逼得基层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抓典型是推动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工作不能停留在少数典型上,不能以典型代替面上工作,做表面文章。要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减少会议和不必要的应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落实政策,解决问题上。

标签:;  ;  ;  ;  ;  ;  ;  ;  ;  

充分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