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方周末》的全媒体转型路径问题研究论文_李兰

关于《南方周末》的全媒体转型路径问题研究论文_李兰

(上海政法学院)

摘要:本文研究的目标主要就是寻求报业全媒体的新路径,制定报业全媒体化的宏伟蓝图,使报业在新媒体环境中实现华丽的转身,而不是被时代所抛弃。针对走在全媒体转型前列的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周末,对其全媒体的转型详细的剖析,对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及其路径的选择,进而可以为国内正在或即将准备全媒体转型的报业提供现实的指导。

关键词:南方周末;全媒体;转型路径

一、《南方周末》全媒体转型的背景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先前像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的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从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从单向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传播媒介。《南方周末》作为一家商业性质的媒体,必然也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就媒介政治学和媒介生态学而言,我国媒介的言论自由和生态环境已经比前些年好太多,更加的开放与民主,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因此基于国内大环境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媒介必然更加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制约。而深度报道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则在这个敏感时期尤其受到管制。《南方周末》也因此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更加深刻的政治管控,戴上了更加沉重的镣铐。

二、《南方周末》全媒体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媒体监管及保护机制不健全

对于媒体的管理和保护一直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我国的媒体监管及保护机制不健全问题由来已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媒体报道内容有所限制,容易使媒体在部分领域失声,起不到媒介对社会的监督作用,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易造成媒体或其从业人员失范,有悖媒体伦理,侵权行为屡现,进而导致生产内容被其他媒介瓜分。三是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使得部分媒体如入法外之地,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置新闻行业操守和道德于不顾,破坏了媒体行业的专业性和严肃性。

(二)全媒体人才欠缺

报纸的全媒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无人怀疑其必要性,中心化的单向传播全无立足之地,每个媒体人思考的都是如何更好更完备的将产品网络化。相较于以互联网为基础,不断吐故纳新,与受众融为一体的新媒体,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在向全媒体过渡的道路上仍略显保守,在人员的配备和使用上表现的尤为明细。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信息的获取依赖于记者的采编和信息加工,而新媒体时代为普通人的发生和自媒体的传播带来了极大便利。如果说过去草根的发声并不具备专业性和公信力,如今网络上实名认证的大V则兼具两者,发布的信息掷地有声。因此,报纸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对于专业性和专业主义的坚守,与新媒体互为补充的同时具备内容上的核心竞争力。

(三)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作为报纸全媒体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的重要性日趋升高。依靠广告生存是传统的报纸盈利模式,但《南方周末》早期进行改革,颠覆了二次售卖理论,依靠售卖内容,在发行市场便可盈利,这在当时实属罕见。进入全媒体转型期后,与国内大多数报纸的全媒体产品相同,《南方周末》没有内容售卖的模式,其新闻客户端、infzm.com网主要依靠投放广告。只有目前产品数量有限的数字出版为付费阅读,下载量并不乐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国外,由于版权保护体系较为完备,因而收费阅读推广相对容易,应用较广的模式主要有:付费墙订阅模式、微支付模式、计量体系收费模式、数据库收费模式、增量收费模式等。以与《南方周末》同样为综合性大报的《纽约时报》为例,它在美国报纸网站中拥有最高的访问量。其发行人萨尔兹伯格表示,付费墙的应用不是人为设置门槛将读者隔离在门外,而是为了融入这个数字生态系统。

三、《南方周末》全媒体转型可借鉴经验总结

(一)正确认识全媒体内涵,树立报业在全媒体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一提起全媒体的战略转型,人们往往会默认是传统媒体的主体行为,而忽视了新媒体的全媒体尝试。全媒体意味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它不仅包括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融合、借鉴,也包括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整合、吸纳。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片面的把全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策略,这就导致了传统媒体的地位逐渐式微,盲目地依附于新媒体,反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特色和竞争优势,报业传媒集团在全媒体转型中没有发挥报纸的主体地位,而是让位于新媒体,依附于新媒体的强势之下,这样会干扰报业理性的进行全媒体转型。目前我国报纸在全媒体运作中既缺乏懂网络新闻业务,又懂网络经营管理的人才,因此,联合办报、合作办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是一定要保证报业在全媒体中的主体地位。成功的报纸改型需要两个支撑因素:第一个是按照互联网读者的阅读习惯来重新设计报纸的版面;第二个因素是报纸的编辑与记者也需要学习互联网阅读思维来采集和编辑新闻,也就是说,他们要从印刷思维转向数字思维。

(二)认清自己的现实基础,不盲目跟风

从总体看,目前报业全媒体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业务的运行和产业的融合都很不成熟。在诸多全媒体转型尝试中,有的取得了稍许的成功,有的却经营惨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媒体将全局性的发展趋势误判为个体化的现象。传统媒体想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来引起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摒弃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放弃自己的判断和价值标准,如果只简单的做网络世界的传声筒,不能做出清醒而冷静的分析,传统媒体在媒介环境中就会丧失自己的立足之本。在我国全媒体实践中,许多媒体贪于求成,片面追求媒介形态的多元化模式,追求发布终端的多样性,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建构全媒体平台,忽视了后续资金的大量投入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相继跟进,结果导致了全媒体运营的效果大打折扣,形式大于内容,同时缺乏清晰成熟的盈利模式,非但不盈利,还在消耗着纸媒积攒的资金链。报业全媒体除了需要大量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支持外,还要求媒介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的能力和风险承担的能力,对一些发展规模较小的、自身发展尚不成熟的媒介来说是不现实的,没有实施的可行性。因此,媒体要想进行全媒体转型,必须充分考量自身的实力和外部的环境,才能确定开始全媒体改造的时机。

(三)全媒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

全媒体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久的艰巨的任务,转型道路任重而道远,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也没有一定的成文规范,只有积极进取才能探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当80、90后网民成为社会消费主力群体,消费模式也将以互联网为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网站的盈利问题指日可待。新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投资,后续的维护费用更是高昂,视频节目制作的费用也高的惊人,而且这些投入短时间内不会有收益。当今的全媒体运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没有商业模式就无法再生产和扩大生产,这就会挫伤全媒体变革的决心,这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模式主要是指经济上的效益,而非传播效益。一心想着赚钱是走不好全媒体道路的,要从长远来看,积极探索可能的新盈利模式才是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陈少波.“全媒体”视野下的媒体融合及其运营和盈利模式[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10).

[2]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J].新闻与写作.2017(07).

论文作者:李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关于《南方周末》的全媒体转型路径问题研究论文_李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