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学课程调查报告_课程论文

香港中小学课程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香港论文,课程论文,考察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教委“中小学课程改革”项目和上海市教育局“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项目联合组团一行14人,于1994年11月18日至11月22日对香港的中小学教育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考察。考察期间,华发基金会和新华社香港分社为我们考察作了精心安排,参观走访了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和四所中小学,受到热情接待,并根据我们的要求作了有关情况的介绍,就共同关心的课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使我们对香港的中小学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和研究的情况有了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收获很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体系

小学入学办法:学生完成幼稚园课程后根据小一入学统筹办法免费入该区内小学一年级。

初中入学办法:小学毕业后可免费分配入初中就读,按现行的《中学学位分配办法》,根据统一的学能测验,且以此测验的成绩为据,对校内成绩作出相应的调整,然后排序分组,并考虑家长们的选择,在全港19个学区进行分配。

高中入学办法:根据《中四学位分配办法》,参照学生校内成绩和家长的选择,从中三(初三)学生中选派学生升读资助中四学位,在这种安排下,学生可选择在工业学院和工业训练中心进修技工课程。每年约85%的中三学生进入中四学习。

修毕高中课程后,经“高中毕业会考”,约有1/3的学生进入政府资助的中六学位学习。每年约2万余人经过香港高级会考,择优进高校就读。政府招募中级管理阶层公务员,亦以高级会考成绩为准。

二、课程设置

香港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发展是由香港教育署的“课程发展会议”负责规划。下设七个协调委员会,其中六个分别对幼稚园、小学、中学、中六、职业先修、特教等有关课程的检讨和发展工作负责,另一个即课本协调委员会,主要负责对课本的质和量问题提供意见。目前有关中小学四个协调委员会之下,又分设70个科目委员会,分别编订各科课程指引,并对课程研究提供建议。

“课程发展会议”根据香港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及人的发展需要对香港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全方位、全新的设想,“不狭窄地规限在升学和谋生的训练,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生活为目标”。“健康生活亦建基于善用余暇”。其中有的设想已经实施,有的将逐步实施。综观香港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

1.体现了小学、初中教育的基础性:语文科目所占比重很大,科学、人文、艺术、通识等方面的教育以及跨课程学习活动,有着共同的基本要求。

2.文艺、实用及工艺科目设置很广,学校和学生有着广泛的自主选择余地。

3.在不同的学段有的科目,体现了学科教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4.从香港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地位作用出发,课程设置到课程内容有着明显的多元化倾向。

小学课程,对学生进行内容广泛而又均衡的通识教育,实施一套统一的核心课程,即中文、英文、数学、社会、科学、健康教育、音乐、体育及美育科,其它教学计划则以跨课程的方式或独立选修的方式进行。包括:如群识、环境、人际关系等。

就课程而言,香港将中学分为三大类,即文法中学、工业学校和职业选修学校,分别提供五年制课程,中一至中三即初中学段,实施共同的“核心课程”,目的是为所有中一至中三学生提供均衡及基本的教育,而不论他们在中三后是否继续接受正式教育。初中课程的设计,要与小学课程衔接,使之成为九年内容连贯的普及的整体学习纲领。

初中课程一览表

中四至中五,即高中阶段,课程设计旨在预备学生中五毕业后继续升学或投入社会工作。因此所提供的课程范围非常广泛,各学校和学生可根据本身的需要及兴趣,学校的传统及所具备的设施去选择。设有以下几类科目:

语文科目:英国语文、法文、德文、印地文、乌尔都文。

数学科目:附加数学、数学。

理科科目:物理、化学、生物、人类生物、工程科学。

人文及社会科目:中国文学、中国历史、英国文学、地理、历史、社会学、佛学、宗教(基督教)、经济、经济与公共事务、政府与公共事务、社会教育、旅游与旅游业。

文艺、实用工艺科目:商业、电脑、会计学原理、速记、打字、家政、金工、陶瓷、纺织、服装及成衣、电子与电学、设计与科技、美术与设计、工业绘图、膳食服务、体育、音乐。

其它学习活动:跨越课程学习活动,时事专题学习或伦理、宗教教育等。

中六学习课程。现行课程包括22个高级程度科目:纯粹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脑、会计原理、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文、德文、历史、中国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与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经济、企业概论、工程科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和18个高级补充程度科目:应用数学、数学及统计学、电脑应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音乐、英国文学、英语运用、中国语文及文化、中国历史、设计与科技、美术与设计、政府与公共事务、伦理及宗教、社会学、通识教育。为了配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目前还在筹划设置高级补充程度电子学科。

另设通识教育科,课程包括六个单元,即:(1)香港研究(2)环境教育(3)现代世界(4)今日中国(5)人际关系(6)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生只选其中两个单元。

当局建议学校采用以下科目模式给中六学生选择:

语文科目(高级补充程度2科)+通识教育科(高级补充程度)

高级程度科目(2科)+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任选一科)

作为均衡教育的组成部分的课外活动,据香港教育署官员介绍,学校也很重视。在港期间,从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来看,确实如此,如圣公会莫寿增会督中学,就为学生设置了六类课外活动计20多个项目,见下表

规定学生在中一至中三可选择1-3项活动,最少完成一项活动。从该校展览中所展示的成果看,成效显著。

所到的几所学校,教育和走廊的墙上均贴有学生的美术作品,有的学校还有学生作品陈列室。

三、课程研究

香港正在实施学校教育改革及提高教育的机会,藉以为下世纪的人力资源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目前已实现了中小学九年的免费教育,高中教育已达相当的比例,高等教育的扩展计划亦取得良好的成效。今后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保学校的教育素质。香港教育署的官员认为关键是课程改革及其实施。为此,他们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一)“目标为本课程”研究

由于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瞬息万变,为适应这些变化而带来的挑战,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第四号报告书》(1990)年,建议政府设一个跨课程的学习目标为本评估课程构架,为施教、学习和评估的三方面确立更明确的方向,旨在改善小一至中五学生的学习素质。

据此,研制了“目标为本课程”,作为编订个别科目课程教材的基础。其共同构架如下:

“目标为本课程”(TOC)课程构架(以“目标为本课程”的跨课程构架为依据)

五种基本方法与有关连的学习及运用知识的方法贯穿整个课程各部分。五种方法包括:传意、探究、构思、推理和解决问题。

此构架适应于所有科目,目前还只在中文、英文、数学三个主要科目的下列四个学习阶段实行。

作为所有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目标是划一的。但学生用以迈进这些目标的途径,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其构架,选择适当的教材、学习活动、评估方法等,使学生更见成效。学生的表现将根据各学习阶段指定的学习目标来评估,而非与他人比较。为了解学生表现方面的典型进展情况,拟制订一个与学习阶段相适应的循序的预期表现的8个等级。预期的表现范围将随每个“学习阶段”而递增,学生达到“表现高级”的进展速度是可以不尽相同的,以适应不同学习水平的实际需要。

(二)“掌握学习”研究

香港自70年代后期起,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后,学校的使命是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在才能,力求所有学生在完成普及教育阶段时,都能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这就要求在教育政策和具体实施措施上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解决“难教难学”的问题。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的第四号报告建议推行“通达学习”。

掌握学习(Mastery Leaning),其理论由美国学者布鲁姆(B.S.Bloum)于60年代中期提出,目的在于改善普及教育下教与学的质量。

基本理论包括:学习达成度的时间函数,学校教学的因果程式,学习目标分类学及标准参照和形成性测试,实际运作分四个要素:根据内容,划分单元;制订目标,层层推进;及时反馈,经常订正;强化成功,补救失败。

他们就常规教学与掌握学习,进行全面比较,如下表:

此项研究与实验,已在二十多所小学的教学中进行,正在为初中基础较差的学生设计中文、英文、数学和综合科学四个学科的掌握学习教材,并开始在一些学校试教。

(三)“课程统整”研究

中小学的课程已经饱满,只能减少又不能增加,但由于社会、科技和个人的发展又不得不引进新的内容,使课程现代化。这是一个需要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国际性难题。

要使课程现代化,除更新内容、建立新体系外,还需要教导学生学生如何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在一所小学的四年级,组织11个学科进行了科际探究,其中穿插着教师培训和形成性评估。其具体作法是:

把中、英、数、社、科、音、普通话、体育、圣经等11科填在坐标系的X轴上,Y轴上填上月份,然后老师将各自的学科教学内容填在相对月份线的交叉点上,再将有关的课题用相同的颜色和符号标出来,结果发现有七、八个课题是与不少学科相关的。说明了科际合作的可能性。

教学则围绕一个主题,将有关联的学科在同时教学,能使学习者在忘记一些资料之前得到有关资料的相互支援,这时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的知识,则不只是累积性的而是扩展性的。而施教又采用活动教学法,在老师引导下,充分让学生去观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揭示联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他们把这种作法称之谓“课程统整”。初步实践证明,“课程统整”有益于克服只注重学科间的区别和学科独特的地方,不忽视学科共通的地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益于学生吸收和牢记所学知识,形成灵活的知识组块,而其教学过程又有益诸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课程统整”的研究,有可能为探索综合性教材提供新的思路。

此外,还有单元课程研究和英才教育课程研究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香港重视教育,有570万人口中竟有120余万人在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教育,占23%,1994年投资教育达220.04亿元,占总开支的17%。为了保证每个香港居民均能接受九年的普及教育,香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立法,二是免费,三是创办各种类型的学校(如特殊教育、英童学校等)。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接受高层次的教育,还有各种名目的资助和奖励。全港性的中学会考和高级会考成绩,不只是检测学生成绩表现、选派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而且也是聘用各类中级公务人员和提供其它就业机会的依据。也起到了鼓励人们去接受高一级教育的作用。

学校不只是官办,当局对社团办学、私立学校都给资助。关于教师待遇,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各类从业者中处于中等水平。根据提供的一份资料获悉,中小学教师月工资较高,尽管教师的课时很多,队伍却比较稳定。

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素,当局还做了很多配套的工作,如很重视教师的培训;提供教学的各种辅助资料;每星期一至星期五都播放各科面对学生的电视教育节目;学校电教设备齐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较普及。

标签:;  ;  ;  

香港中小学课程调查报告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