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建设现代国际港口风景区的探讨_港口论文

厦门建设现代国际港口风景区的探讨_港口论文

把厦门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国际性论文,港口论文,风景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至2010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时期。中共厦门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将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宏伟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应采取哪些具体对策,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风景城市是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1、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需要。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4年来, 在中央的优惠政策、灵活措施的支持下,特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厦门面临争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历史任务,必须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上做文章。这就要求我市在产业水平、对外开放力度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要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城市。

2、是大力开展对台经贸、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江总书记在视察厦门经济特区时强调经济特区三个不变,其中之一是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厦门经济特区最重要的历史任务就是发展对台经贸,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为此,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围绕港口的软硬件开展工作,建成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成为连接两岸的桥梁和纽带。

3、是新形势下经济特区起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需要。 厦门特区要起示范作用,就必须加大开放力度,迅速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起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要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建立强大的港口基础设施,大规模、高技术、联动性强的临海重化工业和高水平的第三产业。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建成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城市。

4、是厦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厦门要迅速扩张经济总量, 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和服务业格局,完善人民生活保障体系,必须利用外向型的港口,通过外引内联,迅速提高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5、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需要。 厦门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使自己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与国际联接,提高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实现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目标的可能性

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环境中对我有利的条件,就能在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宏伟目标。

1、厦门港有条件成为国际海运直达港

(1)厦门港阔水深,不冻少淤,有234 公里的深水岸线, 可建约60个万吨级泊位,最终吞吐能力可达1.8亿吨。所以, 虽然厦门港不可能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转港,但具有成为国际海运直达港的客观条件。

(2)厦门港将成为区域性的国际贸易中转港。目前, 厦门港已与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独联体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港口通航,今后可以争取开通国际直达航线,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北仑港至广州港之间的枢纽港,承担本区域各港的集散功能。

2、到2010年厦门可以基本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1)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发展报告资料,1992年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是人均2695美元,如果我们按年均4%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 该下限应是5460美元。预计厦门市届时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10944美元,远远超过目前3000美元国家届时的现代化标准, 是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2倍。

(2)产业结构基本实现高级化,三次产业的比例可达到1 :44 :55,第一、三产业所占比例均符合标准的要求,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先进技术型工业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占工业总产值的75%,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40%左右。市场体系较健全,并与国际市场对接,形成区域性的以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主的商务中心。

(3)厦门将形成空港1000万人次以上, 海港货物吞吐和集装箱装卸能力分别达1亿吨和160万箱的规模,并构建起以鹰厦铁路、赣龙厦铁路、厦龙梅铁路、沿海高速铁路和以“三南”公路、沿海高速公路、319、 205、324国道等主干线为主的区际陆路交通网。目前,国家已将厦门定为金桥和金卡工程的试点城市,规划期内将建成容量150 万门的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和以金字工程为主的信息高速公路,从而形成海、陆、空、公、铁、水立体交通网络及卫星和光纤通讯为主的立体通信网络。

(4)预计2010年,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科技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将达到65%,达到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七大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可以接近或达到届时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持续发展战略将得到实施, 各项指标已达到或将在规划期内达到现代化的要求。2010年居民人均收入达到约2500美元;非农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可超过70%;由于1996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故2010年完全可以基本扫除文盲;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80%,上述指标均可达到要求。而下列指标则已达到要求:目前厦门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人数已超过15%,每个医生服务人口已达412人; 人口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5‰;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生活服务体系将更健全,环境将更优美,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完善。

3、在规划期内,厦门将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城市

(1)厦门目前已向全世界开放,虽然限于形势和外部条件制约, 尚主要针对港澳和东南亚,但已逐步与欧美日等国形成较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这些国家的一些大财团、大商社纷纷投资厦门,与厦门发展贸易往来。如林德、松下、ABB、柏恩氏等陆续落脚厦门, 随着厦门对外开放的发展,必然形成厦门与国际社会的广泛融合。厦门将在2—3年内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2010年内形成较为健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目前厦门工业的外向度也较高,三资企业产值占乡以上工业产值的70 %以上, 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产值的45%,而且这两个指标的年递增速度都较高,预计分别占95%和70%。厦门的科技进步也主要是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和外资直接投资中带进的技术。厦门的商业将成为区域性的购物中心,外贸进出口额已占全国大中型城市的第四位。外合资银行14家,在全国居3位, 且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必然带动大量外资商业银行的跟进。同时,信息、旅游和博览业也会随之大发展。

从外贸和资本往来占GDP的比重来看,目前厦门外贸进出口额与GDP之比是2.5∶1,已接近新加坡3∶1的比例,1994年外商直接投资达12.4亿美元左右,与GDP189亿元人民币之比约为0.56∶1, 远高于一般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

(2)至规划期末,厦门市将拥有大容量、 便捷的空港、海港通讯和信息网络。

(3)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健全, 地方特别立法权得到较大范围的运用,法制较健全,办事效率较高,保税区等自由港政策得到实施,人员、货物和资金进出较自由。

(4)到2010年,一方面,接通大京九的赣龙铁路、 接通广梅汕铁路的龙梅铁路、厦(门)龙(岩)铁路、横南铁路和沿海高速公路、“三南(闽南、赣南、湘南)公路、319国道改造、324国道改造、205 国道改造等多数可以建成,后方疏运能力大大加强,使厦门与腹地的关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大容量的港口使厦门与世界各大港口的交通运输便捷,使厦门广义的腹地大为扩张,港口的龙头地位更加显著。

(5)由于软硬环境较理想,区位优势较凸现, 厦门将成为海外直接投资的热点。据有关专家分析,当前正进行中的世界产业大转移过程的特征主要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和亚洲“四小龙”向中国和东盟四国及南亚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也存在发达国家直接向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转移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相当规模的传统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转移的范围和层次将有所提高:一是欧洲等工业化国家开始注重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其资金、技术较密集的产业将以较大规模涌入中国;二是日本鉴于其本土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尖端领域竞争和国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等原因,以消费类产业为主的较高技术产业将大量转移中国;三是亚洲“四小龙”的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阶段,其劳动较密集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将转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上向中国转移的资金、技术密集的产业一般会选择沿海地区,而厦门由于经济体制和政策等“软”环境及地理、交通等“硬”环境较理想,对台优势突出,将会成为这些产业投资的一个热点。事实上,截至1994年底,外商投资厦门合同额累计达107.2亿美元,其中有林德、松下、ABB公司等国际著名大财团。 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开办以来也与外商签订60多个项目,合同投资额达3 亿美元。由此可见,这种较高层次产业向厦门的转移已有了良好的开端。预计到本世纪末区内可开发土地117公顷,吸引200个项目,投资额50亿美元,产值上百亿人民币。同时。厦门在壮大自身经济实力的前提下,也将形成大规模对外投资的格局。

(6)科教、文化社会事业与国际交融。目前厦门与国外6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民间文化艺术交流较频繁。改革开放15年来,仅厦门市文化系统就先后派出20个团,527人次出访过日本、马来西亚、 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995年厦门召开的国际电化学会议、国际物理统计会议和东亚私立高等学校交流会等重要的国际性会议标志着厦门与国际的科教交往中迈出较大的步伐。居民成份也将随着国际经济和科教文化交往的日益扩大而多样化。语言环境如厦门方言对东南亚的交往有特殊的优势。此外,厦门居民文化素质较高,每百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有10人,居全国第一,且厦门劳动力主要靠外来,提供了选择的余地,随着对外交往的发展,语言环境必然逐步趋向国际化。

三、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对策

上面对厦门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探讨,而将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笔者认为应以五中全会关于经济特区要起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的要求,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迅速壮大经济总量,保证经济以高技术水平、集约化高速、 稳定、健康地发展。争取未来十五年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以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20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00元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到2010年大致调整为1∶44∶55;口岸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600亿美元;年末常住人口达到430万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优化第二产业。 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先进技术型工业、交通运输业、内外商贸业、金融保险业、旅游服务业、建筑房地产业和信息通讯业七大行业。根据国外发展经验和我市的具体情况,分阶段重点实施。本世纪内积极发展第二产业,迅速壮大经济总量,进入21世纪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到规划期末,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要将第三产业作为21世纪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大规模、高水准地推动其发展,确立厦门第三产业的区域性商务中心地位,将第二产业作为厦门经济腾飞最大的增长点和区域性工业产业带的龙头,形成以运输机构为龙头的机械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电子工业和以芳烃系列产品为龙头的石化工业。

3、多渠道筹资,加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 保证社会事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科教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点,也是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以智取胜的关键。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科技兴市的良性循环机制;迅速发展现代化科技队伍;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尽快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努力开发高科技产业,使国民经济发展转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积极推进各类教育事业的繁荣,全面提高我市的教育水平,把厦门建设成为教育之城,初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4、建立大城市的框架,构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 未来十五年厦门市产业布局的总体构想是:按照分区布局、梯度推进的原则,形成以厦门本岛为中心,海沧、集美、杏林、同安等区县为卫星城镇的“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模式。厦门本岛重点发展较高层次的金融、信息、科技、教育等第三产业和知识密集型工业,海沧、杏林、集美等近郊地区则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和商贸、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同安县则主要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大规模的集约化农业和为大都市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由此形成经济规模较大,水平较高,城市容量和辐射能力都较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

5、重视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厦门的发展腹地。 发展区域经济要跳出框框的束缚,从闽东南、闽西南和闽、粤、赣、湘区域经济合作及至更大范围考虑厦门的发展。

要结合本区域的特点,着重改善区域合作的软环境;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机制与机构;建立适应区域合作的投资体制,多渠道大力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组建区域企业集团和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等方面,与有关地区一起形成以临海重化工业和资源开发性工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带;构建以环九龙江口港口群为龙头的区域陆、海、空、公、铁、水立体交通集疏运体系;建设依托国家公用信息通信网,由信息资源网、信息通讯网、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化人才四大部分组成的区域专业信息市场及相应的数据库系统,以适应对外经贸的需要。

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事业、人民生活、 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厦门市的具体情况,应积极防治大气污染,建设完善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加强城市噪音控制,强化自然景观的保护等。

标签:;  ;  ;  ;  ;  ;  ;  

厦门建设现代国际港口风景区的探讨_港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