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乙”字的词义及其发展论文

浅析“乙”字的词义及其发展

◎李美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 “乙”字在我们汉字的演化发展中出现极早,并且很早便有了假借义。在语义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本义已经逐渐消失,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意义便是其作为干支的假借义和由此引申出的“第二”的意义。在后世发展过程中,“乙”的本义“屈曲生长貌”以及由本义引申而出的“压抑、碾压”之义已经渐渐消失。其作为指示符号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极少出现。其作为天干的第二位以及由此引申而出的“第二”之义,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依然活跃着。

【关键词】 本义 假借义 形体义

“乙”字最常见的用法,应是作为天干顺序排列的第二位,位于甲丙之间。这一用法在甲骨文时期就已被普遍使用了,但从造字意图来看,干支之字应为假借之义,非为造字之本意;从其字形与诸家的说法来看,关于“乙”的本义为何各执己说,并无定论。其他如鱼腮骨、燕子等意义,多为“乙”作为指示符号而出。因而我们可以将“乙”字之义大致分为四类。

一、“乙”的本义

《说文·乙部》:“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凡乙之属皆从乙。”段玉裁注:“冤之言郁,曲之言诎也。乙乙,难出之皃。”林义光《文源》:“按乙,抽出也,象物蕃屈欲出之状。”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一般认为乙的本义是草木初生之形。《史记·律书》:“其于十母为甲乙。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

但随着甲骨文的出土与研究,诸家有了不同的说解。高田忠周《古籀篇》七十七:“愚谓其出乙乙,亦与屯义近,将出而涩难也。盖字虽言丨之系,实当从之省为意,以何知之?甲乙皆以艹木,借为万物,两字作意相同耳。且屯字从之,屯与才形相近,而义与乙相近,此三字形相涉可知矣。疑乙元当作,而省略一笔。”吴其昌先生则认为“乙”象刀形,并与传世文献相比对论证,来证明其观点。郭沫若先生则认为“乙”象鱼肠之形,并举出《尔雅》:“鱼肠谓之乙”作为例证

黄侃在《声韵略说》论字音之起源中提到,“乙”是由“一”音转而来,《说文》:“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乙同声,故乙也有始之意。又乙部下有“干”字,《说文·乙部》:“干,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故《易经·彖卦》:“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许慎对于“乙”的解释很明显是受到了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因为“乙”作为假借字使用甚早,且其形态较为简单,故而其本义难以探源,至今仍无定论。个人更倾向于乙的本义为植物难出之貌[1]

若以植物难出之貌为“乙”本义,则可将动词“压抑”视为其引申义。由其屈曲生长的样子,应其屈曲艰难,自然有外界的挤压,从而引申为动词“碾压,压抑”之意[2]。《后汉书·公孙述传》:“西太守,乙卯金。”李贤注:“乙,轧也。述言西方太守能轧絶卯金也。”《明史·张居正传》:“张孺子,将相器也,宜老其才,即见其名,姑乙之。”

二、“乙”作为天干第二位

乙科,乙榜,乙第等词均有“第二”之义。现代化学用品的命名中常用乙来进行指称,与“甲”相对,如乙醇,乙酸,乙醛等等,也跟“乙”的“第二”义有关。“乙”表示第二,用于跟“甲”“丙”等天干用字相排比的时候,单独的“小乙”,通常认为就是“小一”,用于家中男孩子的排行[7]。《汉语大词典》中,将“小乙”释为古代对年轻男性排行第一者的俗称。但“乙”多作为第二之义,如明清时期,经营饮食店或旅店的男子叫店小二,或称小二哥,但在少数用例中,有店小乙或小乙哥,同小二。此处何故称为排行第一的俗称,令人费解。在《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李仁家中妻子,有一个兄弟许宣,排行小乙。”或许是古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免于鬼神的侵扰,故意将长子称为次子,来借此蒙骗鬼神,未找到具体实例,故此处存疑。

对于“乙”作为干支的用法,一般认为是假借而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假借以纪旬,为十支之一。”梁启超《国文语原解》认为天干地支这二十二个字颇“奇异复杂而不可思议”,主张干支应与罗马、腓尼西亚(腓尼基)和希腊的字母等同起来看待,并在《饮冰室合集》中从字形和读音上揭示彼此间的联系。中西自古以来的字形与读音,屡经变迁,“若从两方面尽搜罗其异形异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亚之二十二母乎?”[4]《甲骨文字集释》中:“李孝定按,十一卷之及十二卷之,前者训水小流,后者训流,形谊并同,惟音读各别,其始当为一字;训水小流者专有畎浍一义,遂别为音读耳;其训流者,形体既与甲乙字全同,读乙支切亦与乙音略近;且契文从水诸字类多从,亦与甲乙字全同;因疑甲乙字与许书训流之实为一字,以乙假借为干名,遂歧为二字。”而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均为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制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5]。郭沫若认为干支的出现如同数字一样,仅仅是记事符号,亦或是从外来民族传入。张怀森在《天干语源考》中认为干支的产生是受阿尔泰语系的影响。说法不一而足。

6例在首次诊断中提示有腹水等税种的声像变化,或者进行复查是提示病灶增大,患者要求引产,产妇引产前接受的最后一次超声检查提示其包括直径的最大值>5cm。5例中包括3例肺隔离征强回声灶,1例混合回声以及1例囊性型的囊腺瘤。手术患者均转院至市医院或省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此19例患者均获得了术后病理,并且证实了术前的超声诊断。3例单纯囊性肺内病灶胎儿均在产后转院至市医院接受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后得以痊愈,手术病理证实属于肺囊腺瘤。其他患者均获得良好新生儿结局。

乙字最常见的用法当属作为天干的第二位,而这一用法在甲骨文时期已被广泛使用。如:“乙未卜,贞:黍在龙囿香,受有年?二月。”在后世《尚书》《春秋经》等书中也广泛出现。《今文尚书》:“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书·召诰》:“越六日乙末,王朝步自周。”《春秋经》:“六月乙丑,齐侯葬纪伯姬。”《汉书·律历志上》:“奋轧于乙。”韩愈《李君墓志铭》:“经一月,疽发背,六月乙酉卒。”[3]

患者入院后即实施置管,试验组实施MMC置管,20%甘露醇通过MMC进行输注;对照组实施股静脉置管,20%甘露醇经股静脉输注。两种导管置管均严格遵循我国《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制定的置管流程进行,采用最大化无菌面,穿刺成功后严格按医院MMC及股静脉置管输注规范实施冲封管、输液、更换敷料及固定。每次输液前抽回血,见回血后再用10 ml生理盐水冲管,确定导管在血管内后方进行输液。

由“天干的第二位”之义,进而引申出“第二,次一等”之义。《汉书·宣帝纪》:“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唐代颜师古注,“如淳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如说是也。甲乙者,若今之第一、第二篇耳。”宋代岳珂《桯史·番禺海獠》:“泉亦有舶獠曰尸罗,围赀乙于蒲。”清代王晫《今世说·识鉴》:“同考以波澜简质,度其人已老,请置于乙。”如“乙士”,古代称军旅中从事杂役的二等兵丁[6]。《宋书·蒯恩传》:“高祖征孙恩,县差为征民,充乙士,使伐马刍。”以及作为古代群书四部分类法的第二部。隋以前称子部书为乙部,唐以后称史部书为乙部。《隋书·经籍志一》:“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旧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乙部为史。”清代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自叙》:“予弱冠时,好读乙部书,通籍以后,尤专斯业。”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彤幼承庭训,早览乙部”。

“第二”的意义进一步虚化,作为代词,用以代称并列的第二人,不特定指称。“乙”表示虚拟的人物,可与“甲”相对,也可以跟“某”组成“某乙”单独使用,无须有相应的“某甲”,相当于“某人”。《韩非子·用人》:“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三国时期嵇康《声无哀乐论》:“以甲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宋代谢翱《登西台恸哭记》:“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8]

三、乙的形体义

《礼记·内则》:“狼去肠……鱼去乙。”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不可出。”“乙”弯曲绵延的样子与鱼腮骨形似,因而郭沫若等学者在分析甲骨文时候认为“乙”的本义为此[9]。《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前蜀韦庄《又玄集序》:“岂虑其烹鱼去乙,或致伤鳞。”宋代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投壶飨客鱼无乙,代皷搜兵马有驔。”清代费锡璜《儿语》诗:“食鱼去乙,食李去核。”

乙的其他意义则多与“乙”字的字形有关。

其二,《报任安书》中谈到司马迁遭腐刑时,《史记》是“草创未就”。既云“草创未就”,至少是大半未成。史公太初元年(前104)开始作史,至天汉二年(前99)被陵祸,已经五年,而犹言“草创未就”,那么天汉二年,到太始元年(前96)才三年时间,余下的大半就那么快地写完了么?是可怀疑。就是到了太始四年(前93)也就接近征和年了,而若《报任安书》写于征和间,那么上距被陵祸就过去了七八年,从时间上说,或许更较“太始年间”合理一些。

(一)释作鱼腮骨

乙的字形较为简单,故其异体字相对较少,有之形。乙在篆书中作,与表流水的“く”“乁”,表玄鸟的“ ”,形近易混,因而有些意义实际上并非“乙”本字。

(二)虎两胁和尾端有骨,形如乙字,叫虎威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虎威如乙字,长一寸,在胁两旁皮内,尾端亦有之,佩之临官佳,无官人所媢嫉。”苏轼《寄傲轩》诗:“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

“乙”是我国古代乐谱用来记写七音的七种记音符号之一。与历代各地所用记音之字互有出入,常见者依次为“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张祜《五弦》诗:“征调侵弦乙,商声过指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佚庐又仔细再看道:‘只怕还有气筒呢。’向一根小铜丝上轻轻地拉了一下,果然呜呜地放出一下微声,就像箫上的乙音。”

“两高”《关于涉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气枪铅弹刑事案件定罪量刑问题的批复》,要求需要结合枪支的致伤力大小、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动机等主客观因素,确保罪责刑相适应。可以说,这种规定既是回应、回归一般公众认知,也是对法益认识的转向。

(三)校勘术语

1.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表示阅读中止处。《史记·滑稽列传》:“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姚士粦《见只编》卷上:“两人每读一书,必乙其处以自程。”

2.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标志着重处。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陆游〕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以御孝宗,上乙其处而韪之。”

3.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标志章节段落处。黄人《〈清文汇〉序》:“句梳字栉,书眉乙尾。”

几年前在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的梅奥诊所,分子生物学家达伦·贝克(Darren Baker)完成了自己在癌症和衰老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当时,贝克想获得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资助并创建自己的实验室,但是可能性极小。然而,一个看似不太可能受到资助的领域——阿尔茨海默病——向他发出召唤。美国政府已经开始加大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支出,因为这类疾病是美国的第六大致死因素,估计到2050年美国会有1 400万名患者。贝克回忆说:“当时就受到激励想去做一些探索工作。”

4.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用以计数。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入一钱,乙诸简,将毋纳贿。”

5.校勘术语,表示勾转倒误。韩愈《读鹖冠子》:“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6.校勘术语,表示删削。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之三十七》:“佛言本简,今又颇乙去佛赞,此经之文,佛言益简。”

论文在分析抽油机工作状态的基础上,设计能量回馈装置,将抽油机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通过能量回馈装置输送到电网侧,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测试结果显示,研制能量回馈装置在SVPWM下的调制波形的畸变非常低。FFT分析发现电压波形除了50 Hz的基波外,只含有极少量的三次谐波,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论文的探索工作对于油田的节能降耗具有较重要的参考意义。

7.校勘术语,指增补。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唐试士式,涂几字,乙几字……文字遗落,后旁添之也。”

8.因“乙”在校勘中有如此多用法,后世便借此来泛指校勘。余嘉锡《论学杂着·藏园群书题记序》:“今所传六朝唐人写本,固多能存古书之真,然其讹谬处,乃至不可胜乙。”

张涌泉先生在《古AI写作本钩乙号研究》一文中提到,文献中作为钩乙号的“乙”,与甲乙之“乙”非同一字,钩乙号的“乙”应为“ ”的讹变文。《说文· 部》:“ ,钩识也,从反亅。读若捕鸟罬。”段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褚先生补《滑稽传》,“‘东方朔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二月乃尽。’此非甲乙字。乃正 字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卽此。《内则》‘鱼去乙’,郑曰:‘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鰫鱼有骨名乙,在目,状如篆乙,食之鲠人不可出。’此亦非甲乙字。乃状如篆 也。鱼肠名乙耳。不当别有乙也[10]。戉斧之字从 为声。”《项氏家书》中提到钩乙号的写法:“布于两间者,先自右勾上一字而使之下,复自左勾下一字而使之上,明其字当两易也。”故,作为校勘符号的“乙”当为“ ”的讹变文。“ ”居月切,段注中认为“戉”字从“ ”得声,从这一点看,吴其昌先生所认为的刀形的“乙”实际上应为“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范铭在《应用型地方高校“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提出:“欲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首先,要完善以实验、实训、实习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实施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的新型“卓越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加强校方、政府、幼儿园三位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最后,建设并开展学前教育教科团队及课题项目研究,最终推动创建“校—地—园”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四、乙的假借义

(一)假借为记音符号

从一个普通青年成为一名保安,从一名保安又成为一个北大学子,从开始对事物的认识欠全面欠深刻,到现在凡事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我发现自己一直在成长在收获,但其中唯一没变的就是我的好学。

(二)假借为“燕子”之意

穆修《秋浦会遇》诗:“再见来巢乙,频闻入市寅。”梅尧臣《闻王景彝雪中禖祀还》诗:“坛场祠乙鸟,桑柘响阴枭。”戴良《秋兴》诗之四:“荒祠犹记双龙柱,坏埒曾传乙鸟坛。”

《水浒传》中,燕青又名小乙,个人认为名为“小乙”,是其姓燕之故。汉代时期,为人取别名有因姓而取得,如汉宣帝时期的戴德、戴圣即被称为大戴、小戴,故而以姓氏取别名,在古代已有先例。因燕鸟又名乙鸟,把燕子称为“乙鸟”,其中的“乙”即“鳦”,《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毛传:“燕燕,鳦也。”“乙”作为燕子的意思,应该是假借而来。《说文· 部》:“ ,燕燕, 鸟也。齐鲁谓之 ,取其鸣自謼。象形也, 或从鸟。”徐锴《说文系传》:“此与甲乙之乙相类,其形举,首下曲,与甲乙字少异。”据《字汇·乙部》:“《说文》燕乙之‘乙’,甲乙之‘乙’,字异音异。隶文既通作乙,而燕乙字亦与甲乙字同音,故甲乙之‘乙’亦云燕鸟。”指燕鸟的“乙”跟甲乙的“乙”形近,隶变后混为一体,今人不知,将其视为同一字。

五、“乙”作为姓氏

“乙”的姓氏来源大致有四个。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朝的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商王朝的缔造者汤,字天乙,号成汤。其后代子孙便以此为姓氏,称乙氏;也有称源自姬姓,《急就篇》中提到鲁公族之后有乙氏;也有认为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通志·氏族略》中称襄阳乙氏来自春秋北狄;还有一部分是鲜卑族汉化过程中从乙弗氏汉化而来。东汉有乙瑛,北魏有乙瓌。

六、结语

在后世发展过程中,“乙”字本义“屈曲生长貌”以及由本义引申而出的“压抑、碾压”之义已经渐渐消失。其作为指示符号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极少出现。其作为天干的第二位以及由此引申而出的“第二”之义,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依然活跃着。

【注释】

①李圃:《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167页。

②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证·兵器篇二》,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五卷第三号,1936年,第553-554页。

③《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69页。

就技法本身的来看,指头画的特点与其适宜的题材以及所面对的观众是相互统一而成体系的。“指墨画乃大写意粗放之画种,故宜解衣磅礴,以乱头粗服之法为之。为此,指画题材亦以粗犷、简古者为宜,并宜作大幅巨幛。倘若以册页斗方作纤细精工之画,则无由得指画之独特意趣。”[12]58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

[2]蒋人杰编纂,刘锐审订.说文解字集注(全三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1).

[3]黄侃.黄侃论学杂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1).

[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M].科学出版社,1982.

[5]徐复,宋文民.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1(1).

[6]李圃.古文字诂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7]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电子版.

[8]张怀森.干支语源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2).

[9]张涌泉,陈瑞峰.古AI写作本钩乙号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5).

[10]袁忠欢.“乙”字音义考[J].现代语文,2011(12).

【中图分类号】 H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20(2019)21-11-04

【收稿日期】 2019-10-09

【作者简介】 李美澄(1996- ),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

标签:;  ;  ;  ;  

浅析“乙”字的词义及其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