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的可行性研究论文_施延友

施延友

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湖南湘西 416000

摘要:目的 研究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实验组35例。对照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采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首次排黄便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比较,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更高,且首次排黄便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地缩短首次排黄便时间。

关键词:蓝光;茵栀黄颗粒;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一种儿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在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程度较重时出现血清胆红素水平较高现象等[1]。若病情较重的患儿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发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甚至引起死亡。为了有效地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我院特研究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上关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并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是实验组。

对照组3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日龄5~9天,平均日龄(6.12±1.23)天;患儿黄疸出现的时间2~24h,平均时间(13.89±5.31)h;其中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9例。

实验组3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日龄6~9天,平均日龄(7.02±1.11)天;患儿黄疸出现的时间4~23h,平均时间(13.24±5.69)h;其中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15例。

对比两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3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采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将患儿放进光疗箱给予八小时照射,光疗箱内的温度调节到27摄氏度,照射温度调节到30摄氏度,每小时对患儿进行翻身以保证蓝光充分照射患儿的全身皮肤。

实验组35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第一、给予患儿蓝光照射的方法和对照组相同。第二、开水冲服茵栀黄颗粒,一次两克,一次三次。

两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均进行五天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首次排黄便时间。

1.3.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经过五天的治疗后,患儿的病理性黄疸症状完全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

显效:经过五天的治疗后,患儿的病理性黄疸症状明显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但是未达到正常水平。

有效:经过五天的治疗后,患儿的病理性黄疸症状有所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有所下降,但均不明显。

无效:经过五天的治疗后,患儿的病理性黄疸症状和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无变化。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其中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约三天出现黄疸,且两周内病情消失。而病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二十四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或者黄疸消失后又复发[3]。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溶血性因素:此种情况是母亲和胎儿的血型不合,导致非球形红细胞出现溶血现象,进而引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第二、感染性因素:新生儿机体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受病毒和细菌的侵袭,从而损坏新生儿的肝细胞功能,引发黄疸。第三、围产因素:产妇产前使用的宫缩素会使胎儿体内的红细胞遭到破坏,从而引起血内胆红素过多而发生黄疸现象。

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方法有蓝光照射、茵栀黄颗粒治疗等。其中蓝光照射是应用主峰波长为425~475纳米的蓝光对新生儿照射而起到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方法。蓝光照射的工作原理是未结合的胆红素在蓝光的照射下发生氧化反应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然后经胆汁排到肠腔,再通过尿道排出体内,或者直接通过尿道排出体内,从而使患儿体内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进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中医学认为,引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因素是产妇或者胎儿受到湿热邪毒侵袭,湿热邪毒藏于脾胃之中,且熏蒸肝胆,从而使胆汁不正常溢出脉络,导致新生儿全身发黄,进而导致黄疸[5]。茵栀黄颗粒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由菌陈、金银花、栀子和黄芩苷四种中药组成。菌陈具有清热利湿和退黄的功效;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栀子是一种味苦性寒的中药,具有泻火除烦的功效;黄芩苷具有清热利湿、泻火解毒的功效[6]。因此,茵栀黄颗粒具有清热、利湿和退黄的功效,可以加快肠道的蠕动,从而促进血内胆红素排泄,进而加快了黄疸临床症状的消失。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7.14%,比对照组患儿高17.14%;且实验组患儿的首次排黄便时间[(50.12±11.08)h]短于对照组患儿[(67.56±14.67)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采用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地缩短首次排黄便时间。

参考文献:

[1]李邹金,冷秋文,唐清萍等.妈咪爱散联合茵栀黄颗粒、思密达散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8):1239-1240.

[2]薛玉.茵栀黄颗粒辅以二联活菌治疗新生儿晚期黄疸[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3):397-398.

[3]黄晓菱,向志云.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并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37-38.

[4]蓝建芳.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0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3):76-77.

[5]缪海燕,陈铮铮,郑亚汉等.茵栀黄颗粒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疽6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6):65-65,79.

[6]汤晶晶.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11-613.

论文作者:施延友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  ;  ;  ;  ;  ;  ;  ;  

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的可行性研究论文_施延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