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劳动力输出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_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论我国劳动力输出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_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论中国劳动力输出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论文,中国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国际劳动力市场已具相当规模,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报道,每年的国际劳动力总输出达2500万人左右,涉及到百十个国家。从1984年以来国际劳动力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比其它商品贸易高出10多个百分点。世界劳动力商品贸易额由70年代初的1000亿美元,猛增到80年代中期的100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额的33.5%,并有10 来个国家的劳动力商品贸易额超过其它商品贸易额。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迅猛发展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劳动力输出提供了极好机遇。中国作为世界人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如何把握这一良机,积极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这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一、中国特殊国情与人力资源开发

当今人类面临三大难题——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环境退化。其中人口问题尤为突出,自19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呈指数函数增长,目前已达54亿之多。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世界人口将达70亿,2050年将突破100亿。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大陆人口已达11.3亿, 并以每年净增1700万人的速度上升,使20%的国民生产总值消耗在新增的人口上。因此,国家不得不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以控制人口的膨胀。人口众多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沉重包袱,而且形成了中国的特殊国情。人口众多已成为中国的一个事实,但不能怨天尤人。正确的态度只能面对现实,在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变“人口包袱”为人口资源优势。只要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提高中国劳动者的素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那么占世界人口20%的中国,将发挥出使世界为之震惊的巨大力量。

可见,强化对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一项战略任务。千方百计地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大做文章,使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创造国家财富的源泉,才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现实的战略抉择。

二、国际劳动力需求与极其难得的机遇

随着世界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经济的腾飞,使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力普遍不足。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日益扩大,这就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劳动力输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

(一)日本技术工人严重不足,日本从70年代初开始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这种老龄化的程度愈来愈严重,使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根据日本劳动省发表的《技术工人需求状况调查》结果,从建筑方面的技术工人到与电子技术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都严重不足,1991年技术工人短缺就达300万人,这种短缺状况日趋严重。为此, 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审批了一项计划,每年允许10万名非熟练外籍工人在日本私营公司就业。

(二)亚洲“四小龙”劳工严重短缺。新加坡、南朝鲜、 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由于上学时间延长、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严重短缺。根据有关方面报道,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仅有人口2700万人,但近几年已输入劳动力约12万人,仍未饱和。南朝鲜劳动力紧张,大约缺少50万写字间工作人员和产业工人,纺织业和制鞋业尤其严重。香港亦是如此,据悉,香港实际劳动力短缺至少在18~20万人之间,90年代初港英当局就决定从中国内地各省市招收一批劳工。到目前为止,已从中国内地招收劳工达3万左右。台湾更甚, 据《劳工之友》第463期报道,在制造业和营造业方面分别短缺20~50万工人。 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是同文同种,确是中国劳动力输出的良好条件。

(三)中东地区是最大的国际劳动力市场。据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外籍工人在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的劳动大军中占53%~90%。石油输出国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历来是国际劳动力输入大国,劳动力奇缺,这也为中国的国际劳动力输出提供了机遇。

(四)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是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市场。据悉,仅是远东地区的开发,每年至少短缺劳动力数十万人,这个短缺数额只有从中国输入才是最经济合算的。事实上,从80年代后期开始,原中苏之间就已开始了地方级小规模的劳动力商品贸易。到目前为止,中国约有3万工人在独联体各共和国从事建筑、林业和其他工业项目的工作。

此外,其他诸如美国、大洋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里,亦存在着不小的劳动力市场。

庞大的市场,难逢的机遇,就看我们能否有效把握并以战略家的胆量参与竞争。

三、中国劳动力输出与转变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劳动力输出虽然有了一定的突破,但与那些劳动力输出大国相比,确实微不足道,严格地讲,还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的状态,这与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据有关方面统计,80年代末中国共输出劳动力约7万人,90 年代初下降为6万人左右,到目前为止才达13万人左右。其中80 %为中国企业的低技术工人,且以建筑工人为多,近年来白领职员有一定的上升。但总的来看,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所占比重仅为3%。 在国家出口贸易额中仅占3%的比重,实在太低。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国大陆11.3亿人口中, 劳动力总数达70392万,社会劳动者人数56384万,其中农村41177万,城镇为15207万。 在7亿多劳动力总数中有5.6亿人就业。还有1.44亿的剩余劳动力可资开发利用,而其中尤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9 省市的调查,目前每个农村劳动力约可承担8亩土地的耕种,按此推算, 则可容纳1.75亿劳动力;乡镇企业大约可以容纳9859万劳动力;通过其他途径就业,包括城镇招收合同工、临时工、承包工程,以及农村第三产业等约需1.3亿劳动力。以上三个方面可容纳4亿农村劳动力。尚有1.5 亿农村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中国城镇90年代初还有2.5% 左右的待业率,即尚有近400万劳动力无事可做。 其他劳动力的闲置和浪费的现象也极为严重。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中国巨大的剩余劳动力,除通过积极发展生产、开拓第三产业、吸引外资等各种形式和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外,还必须从战略高度积极把握时机,扩大中国国际劳动力输出。通过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并且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坚持下去。若能如此,要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首先,要从指导思想上转变观念,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商品出口、重外资引进、轻劳动力输出的倾向。要克服诸如“怕人才流失”、“怕滞留国外”、“怕有损国家形象”等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的思想。其次,要从理论上转变观念。长期以来,由于讳言劳动力是商品,不敢讲劳动力市场,只讲劳务市场。其实,劳务是指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人们某种特殊需要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那种把劳务市场视为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则是不妥当的,也不符合“劳务”的科学含义。严格地说,劳务市场不是一种生产要素市场,而是一种消费品市场,不能张冠李戴。否则,就不利于社会主义完整市场体系的形成,从而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积极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仅能为中国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为国家创造财富,而且通过输出人员可以带回国外的管理知识、技术和信息,并将大大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参与国际竞争与具体实施对策

在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的前提下,为了迅速开拓国际劳动力市场,必须采取以下具体实施对策

(一)建立完整统一的劳动力输出组织系统。

鉴于中国目前劳动力输出的管理现状,一要考虑建立国家劳动力输出管理机构。这样做便于组织和协调全国的劳动力输出工作,便于经贸委加强对外经、外贸、外资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以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国际劳动力输出管理网络,有效地组织协调全国的劳动力输出工作,从而为劳动力输出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

(二)组建全国国际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决策咨询系统。

为了增强中国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建立中国现代化的国际劳动力市场信息中心,并通过卫星通讯和电子计算机组成全国性的国际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以迅速、及时、准确地搜集和捕捉有关国际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并通过微机终端,实行求职者、管理机构、咨询机构的信息共享。其次要建立国际劳动力输出咨询公司,招聘一些高智能的专家学者从事劳动力输出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以提高中国国际劳动力输出决策的科学水平,为实现中国剩余劳动力的国际转移提供条件。再次要把信息中心和咨询公司作为国际劳动力输出管理局下属的事业单位运行,积极为中国的劳动力输出提供良好的决策服务,形成现代化的国际劳动力输出决策新体制。

(三)全面提高输出人员的素质。

为了提高中国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通过培训,全面提高输出人员的素质。欲达此目的,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培训力量。各级劳动力输出管理部门要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这里主要包括利用现有劳动系统的培训力量和大中专院校、技校的师资力量和场所,利用社会上的培训力量,通过签订合同进行委托代培。二是培训课程和基地。培训课程的设置可采取模块课程拼接形式,力求机动灵活,学以致用。劳动力输出的培训基地应相对稳定,劳动力输出主管部门应对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三是培训出国管理人员。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尤其重要,因为他们肩负着对输出人员直接管理的重任。他们除了必须具备有关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具有相当高的政治素质和领导艺术。必须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和培训来保证这类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四)拓宽国际劳动力输出的途径。

为了加快中国国际劳动力输出工作的发展,我们应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国际劳动力输出。目前中国的劳动力输出主要以到国外承包工程,尤其是建筑工程为主,形式单一化,竞争范围窄,缺乏生命力。要在巩固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其他形式的国际劳动力输出。其一,大力发展劳动力输出型的境外合资企业,即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优势在国外办合资企业,中国出劳动力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对方提供资金、场地和设备,合作办企业,产品就地销售;或者只出劳动力,使中国的劳动力在国外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国家创造财富。其二,吸引外商直接来中国招工。这种形式可以同时收到“创汇和培训”的双重效果。其三,可以在一些劳动力紧缺的国家独立开设劳动服务公司,选择一些体质强、技能全面的输出人员为该国提供急需的各种短、长期的劳动服务,这也是一种可行的形式。其四,国家应鼓励投亲靠友自找门路,出国打工,境外就业。在保证国家急需人才相对稳定、高技术人才不外流的前提下,应大胆放开。

(五)改革和完善分配办法。

为了推动国际劳动力输出工作的发展,必须对目前国际劳动力输出收益分配办法上不尽合理、政策不够完善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以调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劳动力派出单位的积极性。必须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形成一种具有活力的激励机制,从而达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目的。当前只有彻底改变“大锅饭”的分配制度,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才能降低劳动成本,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增强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标签:;  ;  ;  ;  ;  ;  

论我国劳动力输出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_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