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风貌今夕对比研究论文_王策

哈尔滨城市风貌今夕对比研究论文_王策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摘要: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位于祖国最北端,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都市。其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而夏季则显得短暂凉爽。哈尔滨地域广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空气清爽,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农业经济的理想地点;这片广阔的黑土地堪称中国最肥沃的土壤,适合种植各种食用和纺织用农作物。

关键词:哈尔滨;城市风貌;变化

哈尔滨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百年前的哈尔滨,还是一个由中国人滨江而居的自然形成的小村落,自1896年中国清朝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中俄秘约”,沙俄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并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后,拉开了这个小渔村发展的序幕。从1898年修建中东铁路到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大量涌入哈尔滨的欧洲侨民开始给哈尔滨这个城市带来了异域风情,其鼎盛时期,共有33个国家16万余侨民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活过,几乎包括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侨民,其中最多的是哈尔滨的邻居俄罗斯人。所以哈尔滨这片沃土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留下的是多国文化的融合因子,是亚洲和欧洲风情的融合因子,这些因素在中国北方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抹去的痕迹。乃至时至今日,在哈尔滨无论是建筑、街道、饮食文化、风土人情都透露着丝丝异域风情。

我认为,纵观一座城市今夕的变化与发展可以从城市形象方面进行比对和研究。

一座城市给人展现出来的最直观的印象便是城市的建筑、街道等等不会轻易改变、而又直观的城市风貌。这些百年的人文历史产物完全可以折射出这座城市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以及文化艺术形态。

可以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走进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她那独具异国情调的城市建筑和风貌深深地吸引着每个人的眼球。那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带有中西合璧元素的建筑,使我们触摸到了这个城市百年的人文风物,折射出哈尔滨往日特有的历史背景,诉说着哈尔滨的一段段历史。由于清末时期大量欧洲侨民在此定居,哈尔滨百年的历史的建筑风格多以欧式为主。

欧式公共建筑大部分都带有穹顶,尤其是教堂建筑,大部分都是俄罗斯、拜占庭风格,都有高耸的穹顶、洋葱头顶或帐篷顶,形成穹顶林立的城市标志性景观。如有欧式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中央大街,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0多座,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尽显其中,涵盖了欧洲近300年的文化发展史。倘若你漫步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你会看到用方石铺成的这条百年老街两旁,一座座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等各种风格的建筑,在向您诉说着历史,诉说着哈尔滨人。道外的几百栋连绵成片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是中西文化百年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内涵和中西合璧的文化特征。它不仅表现出了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特点,而且带有很强的“民俗”味道,这是因为这些建筑的建造多出自民间匠师,这些人一直深受民俗文化影响,他们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执行者,他们的创造力及选择的观念就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道外与道里的欧式建筑遥相呼应,形成了哈尔滨建筑的整体风格。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的色彩。哈尔滨这座北方城市因受气候和外来文化影响,多以暖色为主,特别是米黄色和白色是这个城市建筑的主基调,辅以绛红、深绿、青灰等多种色调,令人感觉温和素雅、而又不失绚丽,给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平添了几分姿色。遗憾的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色彩正在慢慢逝去,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仿佛是这个城市无声的纪念碑,虽历经百年沧桑却仍依稀透着往日的荣耀与辉煌,不但让我们感叹它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举几个典型的例子,一位诗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如果说哈尔滨是一个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的少女,那么中央大街就是她胸前佩戴的一枚光彩熠熠的胸针,而马迭尔宾馆则是这枚胸针上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 马迭尔宾馆,原名马迭尔旅馆,建成于1913年,是俄籍犹太人卡斯普创办的旅馆。它以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为主、兼有文艺复兴建筑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该建筑采用砖混结构,主体为三层,局部带阁楼层,地下一层。一、二层的门窗洞口为矩形,三层的门窗洞口上部为曲线形,门窗的划分和组合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富有韵律感。这座建筑在本地人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整条中央大街的标志性建筑。

黑龙江省工商联合会,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建于1902年,有着法国古典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它在当年的中东铁路建设中亦赫赫有名。当时的华道银行主要业务就是为中东铁路建设筹集资金。日本占领哈尔滨之后,成为日本宪兵办公场所。解放后,成为黑龙江省工商联所在地。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这样典型的历史建筑在哈尔滨还有很多很多,每一座建筑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凡是到哈尔滨游玩的游人均有置身于建筑博物馆的感受,这就是哈尔滨建筑的魅力。

老建筑,就是记忆的载体,扒掉它们,就无法再生,历经百年沉淀的文化就会荡然无存,人的记忆也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扭曲。哈尔滨对于老建筑的处理方法还比较令人欣慰,在这个房地产兴盛的时代多数历史建筑被完好保留下来,并进行修缮。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一些新建建筑只是一味追求功能需求或是商业需要,没有考虑到建筑立面的塑造和建筑文化的体现,与周围保留历史建筑显得格格不入。比如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上的中央商城,是一座综合性的商场。这座建筑建于九十年代初期,高六层,立面现代感十足,建筑材料以蓝灰色玻璃砖混凝土为主,整体风格简约时尚。单看这座建筑说不出什么问题,但是身在中央大街这百年老街,围绕其周围的都是欧式风格鲜明的百年历史建筑,单单出来这样一座现代感十足的商业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实在格格不入,也成为中央大街的一个小小的污点。

从这个例子可以折射出近年来哈尔滨城市形象的变化,哈尔滨近年来的新建建筑秉承了北方建筑的一贯风格,寒冷的气候不可避免的给北方民居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以及厚实保暖的建筑墙面材料,使得建筑实体略显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而且墙体颜色相对单一,以实用性为主。这些特点在近年来新建的民居建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社会发展需求,哈尔滨新建很多民居建筑,主要以冷色调为主,在建筑立面和形态上没有太多变化,也没有细节的刻画。我认为,不管什么性质的建筑服务对象都是人,以功能性和实用性作为建筑设计的最主要的目的无可厚非,可是在文化形态的体现上就略显逊色。哈尔滨那些百年历史建筑难道保温性能不好吗?难道不能满足建筑本身的功能吗?当然,我不赞成哈尔滨的新建建筑要刻意的模仿欧式风格,因为那是岁月的痕迹,是历史留下的故事,并不是代表哈尔滨的特殊符号。但是是否可以在这个钢筋混凝土时代,放慢建设的脚步,在为居民营造良好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能为城市文化、城市色彩增添一抹亮色。建筑是一座城市无声的纪念碑,可以拥有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一座好的建筑不仅承载着城市整体的风貌体现,更为后人提供了参照和路径。

综上所述,今天的哈尔滨相对于曾经的哈尔滨在城市形象上还是有很大变化的,往昔的历史记忆犹存,并大部分被完好的保留下来;但新构建的城市元素没有鲜明的特色,不能像哈尔滨过去的形象那样深入人心,让人过目难忘,更不能成为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城市要发展这是必然规律,但是否可以考虑放慢前进的脚步,在发展的同时考虑细节的完善,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大前提下,更深入考虑城市的文化形象,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也许,若干年后,走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依然好像置身于建筑博物馆,依旧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哈尔滨特有的人文风貌气息,那时的哈尔滨可能已经不在被冠名“东方小巴黎”“冰上威尼斯”等等这些洋名字,而是有一张长着中国北方面孔的崭新的城市名片。

论文作者:王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  ;  ;  ;  ;  ;  ;  ;  

哈尔滨城市风貌今夕对比研究论文_王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