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自组织原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体现--论四个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协调与调整_封建社会论文

中国封建社会的系统自组织原理的体现——论四大子系统结构功能、协同、调整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子系统论文,封建社会论文,中国论文,原理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地区的封建社会,以中国为典型。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之久,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理解为一个巨系统的话,则其延续时间漫长之原因,当主要是该巨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系统自组适应性的显著体现。自组适应性(或自我调整)说到底就是系统本身不断地克服其内部无序性和不稳定性,通过一定的程序、方式和过程促使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协调,即促使系统保持有序状态和稳定状态,最终导致系统的不断进化。

考察中国封建社会巨系统,可以发现,组成该系统的主要子系统有四个,即:农业生产方式系统(系统的维持主系列,物质、能量、供给系列);以“儒学”为主的观念系统(系统的信息反馈关联机制);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系统(系统的控制中心);游牧生产方式系统(系统的新密码交集互补系列)。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延续时间达2000多年,就是因为这四个子系统竞争、协同而维持了它宏观上的稳定性和先进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性和有序状态不时遭到破坏,其破坏原因也来自于这四个子系统。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上述四个子系统的功能一旦恢复正常,相互协调,则整个封建社会巨系统的稳定性又得到保障。每一次大的自我调整,都使中国封建社会巨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了新的内蕴,并排除了自我调整以前的不适应成分。如此,则中国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活了个“高寿”,同时,也给我们后人遗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其“负”产品)。

一、农业生产方式系统

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相对固定的水利工程;固定的田亩;劳动者不能脱离田亩和水利设施;劳动者必须定居,定居在水利工程和所耕作田亩附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必须繁衍劳动力,尤其是男性劳动力;遵循季节变换规律。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果其农业生产方式运转正常,则封建社会就处于稳定状态。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如连年天灾、官府横征暴敛、兵役繁重、劳役不断等)迫使劳动者(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生产,以致脱离土地,食不果腹,则势必导致劳动者“揭竿而起”。农业生产方式系统的被破坏往往导致整个封建社会秩序大乱,皇朝不稳。例如,明末农民大起义就是因为农业生产方式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的。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大饥。陕北土地贫瘠,生产落后,当地农民当时只有两条出路,一是投为边兵,一是充当驿卒。其时,旱灾连年,颗粒无收,明政府又议裁驿卒,兵饷长期被克扣,县官催租苛急,草根树皮都被农民吃尽,只好吃山中的泥土和石块上的青苔。结果农民不能再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方式系统被破坏,农民生命无保,只有挺而走险,发动起义。起义军所到之处,据官僚地主梅之焕上书于洪承畴言:“从者如市,良民无不呼千岁,间呼万岁”。又说:“似此光景,抚之一宇似无望矣。”①秦末,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同样遭到严重破坏。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沉重地压在农民肩头。例如,秦始皇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修造规模宏大的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据文献记载,仅阿房宫,东西即达500步,南北50丈,上面可容1万人。唐代诗人杜牧作《阿房宫赋》,称之为:“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修造骊山陵共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再加上防备匈奴的30万人,戍守五岭的50万人,估计其时全国服劳役的不下200万人。当时秦国约有2000万人口,除去老弱病残及非劳动力外,总劳动力人数约在600万人以下,其中200万壮劳力脱离了农业生产。其时秦国农业生产方式系统惨遭破坏,运转失效的情况,文献多有记载。如,《汉书·严安传》:“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又,《汉书·食货志》:“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最终之结局是“人人思乱,四海鼎沸,草泽竟奋。”②秦国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系统的惨状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方式系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系统内部最基础最重要的子系统,一但这个子系统遭致严重破坏,不足以负担整个国家的经济重任之时,则势必要进行自我调整,即通过起义、造反、王朝更替、战乱等途径最后再次走入有序状态,即恢复农业生产方式系统的正常运行。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方式遭到严重破坏,农民不能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生存不保。农民起义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方式,按照这个方式重新回归到土地上,重新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维持生存,安居乐业。同时,也为新的封建王朝奠立了农业生产方式这一至关重要的经济基础。纵观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2000多年,凡农民起义、王朝更替,莫不如是。农民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时不可能创造出一种更高层次的生产方式(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农业生产方式就这样通过自我调整一次次地得以保存下来,封建社会也就随之延续不已,达2000多年之久。汉初组织军队复员、招抚流民、释放奴婢,都是为了充实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内的劳动力。文帝、景帝实行无为政治,倡导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积极鼓励农民种地。农民重又回归到土地上,一旦条件有利于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又开始正常运转。

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组成要素是地理条件。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也适宜于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方式的维持。一位美国史学家就此有一段很精彩的议论: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它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地中海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连接在一起,印度洋使印度能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相互影响;然而,可与地中海或印度洋媲美的地理条件,中国却一点也不具备。相反,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们的文明更为连续不断,也更为独特——中国与欧亚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有着较后者相互之间更为根本的差别。”③

中国版图上,河流纵横,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俱有,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种多样。这些条件适于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丰富的物产和资源又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大系统内部的物质流通和“自我满足”、自我维持(生存)。

二、以“儒学”为主的观念系统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以“儒学”为主的观念系统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神经”。“儒学”的精华是人人相爱(仁爱)、上下有序、团结和睦。“儒学”的哲学意义就在于自我调整,协调人际关系,进而协调整个社会内部的各种关系。“儒学”是一种十分讲求有序状态的建设性学问。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学”深入中国人的骨髓里。历朝历代,封建权力系统根据自身需要,对“儒学”进行阐释、发挥、补充、完善、丰富。因此,“儒学”2000多年来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头脑”。这种讲究“大一统”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绝妙学说,显然大大地维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寿”。试想,中国皇帝的陵墓可以被挖被盗,死后不得安宁,可是“儒学”鼻祖孔子的陵园,却灵气独钟,被历代精心保护,牺牲常供而香火常明至于今,孔子则被奉为“万代宗师”。如:孔子死时,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公”。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北周静帝宇文衍于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封孔子号为“邹国公”。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称“宣父”。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尊孔子为“太师”。武则天于公元690年尊孔子为“隆道公”。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谥号孔子“文宣”,称“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加号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又改称“至文宣王”。元成宗铁木尔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又复称“至圣先师”。等等。总之,在中国历史上,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维持中国封建社会的系统组织不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三、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系统

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围绕“皇权”这个核心,形成了一整套官僚系统。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官僚系统从各个层次上指挥着中国封建社会大系统的运行。这一“指挥系统”不乏失灵的时候,它一旦失灵,也会造成整个封建社会大系统的一时失序,经过自我调整后,才能再自组为有序状态。历史上,因皇帝昏庸、官僚腐化、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因素导致的“指挥系统”瘫痪、崩溃、灭亡,屡见不鲜。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系统,它的运转失灵,势必破坏其农业生产方式系统。例如,东汉末年,董卓协迫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之后“皇权系统”内部互相残杀,结果造成了汉末天下大乱的局面。东汉著名文学家王粲逃出长安城后,曾站在灞陵岸上,写了一首《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近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泣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九泉下,喟然伤心肝”。

新的皇朝一建立,首先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恢复封建农业生产方式系统,使该系统正常运转。不论是出身低贱的汉高祖刘邦(曾经靠贩卖草鞋为生)、明太祖朱元璋(曾以乞讨过日子),还是高贵的汉光武帝刘秀(皇室宗亲)、唐高祖李渊(隋太原留守),概莫例外。新皇朝做的另外两件大事是:建立新的封建官僚系统;根据前代的治与失修补封建社会这个大系统,以使其更有序、更稳定。

四、游牧生产方式系统

游牧生产方式系统同中国封建社会大系统内部的农业生产方式系统相为互补。由于农业文明比同时代的游牧业文明更为先进,农业文明一直对游牧业文明颇具吸引力。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同游牧业生产方式系统二者间的物质流通、文化流通、血缘流通一直不断。北方游牧业生产方式系统的杰出代表——蒙古族、满族,创建了大一统的元朝和清朝。元朝时中国版图最大,清朝时基本上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乃至统一全国后,开始短时间内破坏过农业系统,但更长的时间内,其结果不是破坏农业生产方式系统,而是认同、继承、维护并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系统。例如,北魏是鲜卑拓跋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封建政权。北魏中期(452-499年),孝文帝实行改革。改革吏治,推行三长制和均田制,迁都洛阳,改革鲜卑旧俗,接受并学习汉文化。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仍是为了维护封建农业生产方式系统的有效运行(以供养其统治阶级,维持和弘扬其朝纲、续统而长治久安)。北魏太和九年颁布的均田令就是明证。均田令将封建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要素——土地,力图重新分配并予以合理调整,以使农业生产有效进行。再例如,元代产生了与农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科学家和科技成就。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创造、改进的天文历象仪器近20种,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器莫先于仪表。”④他在全国主持建立了27个天象观测所。他主持改订的“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比地球绕日一周的周差只差26秒,比现行的格利哥里历早出现300年。元初先后在安徽、江西两地作过县官的科学家王祯,每年“教民种桑若干株。凡麻苧禾黍牟麦之类,所以莳艺芟获,皆受之以方。又图画所为钱镈诸杂用之器,使民为之,”⑤王祯还编著了《农书》这部农业科学著作,总结了自《齐民要术》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取得的成就。明代长城下的互市,农畜产品互补,工匠、农民流入塞北,造成俺答汗治下的繁盛,马匹耕牛入关,成为农业系统的动力。游牧生产方式系统在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宗教、礼仪、风俗、雕塑等方面对农业生产方式系统输入过有益营养和血液。如北魏孝文帝时的《李波小妹歌》,描写李波小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⑥折射出鲜卑服饰和风俗对汉文化的明显影响。学者颜之推比较南北方音,认为“南染吴越,北杂夷虏”。这句话说明其时北方汉人出言吐语时带有鲜卑口音和鲜卑口语。拓跋族由于接受了中原的封建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吸纳了汉文明,因此之后不久北方少数民族中产生了一批批人才。史称:“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⑦

我国封建时代游牧业生产方式系统不仅没有破坏、毁灭了农业生产方式系统,最终反而接受、调整、完善、继承并维护了农业生产方式系统。虽然历史上这两个系统间有过相互短暂的破坏行为,但这并不是历史的结果,而只是我国封建社会延续过程中的“自我调整”,是其因为竞争何为主线——以实现有主有副(即排序)的协同行为。世界史上,一些农业文明系统结果被游牧业系统摧毁,农业文明中断。我国封建社会却不曾有过这种历史。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得以延续2000年之久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释:

①康熙朝《麻城县志》卷一《艺文志》;梅之焕:《与洪制台书》。

②赵翼:《廿二史札记》。

③【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第67页。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④转引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3卷,第161页。

⑤戴表元:《剡源文集》卷七《王伯善农书序》。

⑥《魏书》卷五三《李安世传》。

⑦《资治通鉴》卷一○八,太元二十一年胡注。

标签:;  ;  ;  ;  

制度自组织原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体现--论四个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协调与调整_封建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