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皇岛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防汛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防汛工作实际,全面推行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努力实现传统防汛体系向现代防汛体系的转变,加强防汛体系信息化建设,提高了防汛工作水平,并分析了防汛体系建设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防汛体系;河长制;秦皇岛市
1、引言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渤西岸,为环保海地区的中心部位,是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界地带。下辖海港区、北戴河、山海关、抚宁四个城市区,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三个县,以及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新区,陆域总面积7812km2,山丘区面积5648km2,海域面积1805km2,海岸线长162.7km,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7.32万人。汛期洪水灾害作为一种突发公共事件,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还会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过去防汛工作重点一直在各项工程措施上,希冀用完善的防汛工程措施来达到防讯目的,而涉及非工程措施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且大同小异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防汛体系信息化建设滞后已然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提速,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防汛体系信息化建设,为秦皇岛市更好的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保驾护航。
2、防汛体系信息化建设
秦皇岛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防汛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历届政府对防汛硬件建设十分重视,地方财力逐年增长,对防汛体系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加大。依据防洪法规,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秦皇岛市逐步健全了原有的市、区(县)、乡(镇、街道)3 级防汛指挥体系。秦皇岛市防汛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指)将秦皇岛水务、交通、住房、建设、国土、气象等与防汛职责相关的单位纳入成员单位,明确职责分工,并成立了区(县)、乡(镇、街道)各级防汛分指挥部,依法落实属地、行业监管、法人单位责任。强化了市防指统一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了部门职责分工,为防汛抢险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为此,秦皇岛市进一步加强防汛体系建设,并结合防汛工作实际,全面推行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强化职责分工,在极大的改善了水生态环境的同时疏通了河道,提高了行洪能力。在完善组织能力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传统防汛体系向现代防汛体系的转变。因为防汛信息化建设是防汛工作与时俱进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快捷、方便、可视化等多项优点使全区水情、雨情和水工程运行状况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到决策者面前,使决策者如临现场,提高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反应能力。
秦皇岛市防汛体系信息化建设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通过信息采集平台,将分布于全市的数百个水量站点的降雨情况,4座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及7条主要行洪河道实时水情,卫星气象云图、天气预报等信息汇总集成到市防汛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市防汛指挥部以实时准确的水文气象信息为基础,通过指挥调度平台,进行省市县视频会商,对各种信息进行会商研判,进行高效的应急指挥调度,迅速发出准确的调度指令。调度指令迅速通过通信平台下达至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同时却别与传统通讯平台,通讯平台融合传统通讯手段,专门开发手机秦汛通系统,结合手机微信群,利用可视化技术、互联网络通信技术、卫星定位数据、无线移动通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相关的信息传输方式迅速共享各类预警信息、水雨情数据信息及其它部门相关信息,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资料。
未来还将进一步冲出完善仿真应用平台,完成全市防汛调度三维平台研发工作并投入使用,集成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完成重点水库调度系统,为防洪调度及防灾减灾工作争取主动,最大限度的为防汛调度提供高效可靠的决策支持。
3、防汛信息化体系的应用
2016年7月20日至25日,秦皇岛市遭受强降雨和风暴潮袭击,引发严重洪涝灾害,7月20日至21日,全市普降大暴雨,平均降雨量216毫米,为1984年以来最大,祖山镇降雨创历史之最,达614毫米。7月20日至25日的强降雨,导致石河流域、洋河流域、青龙河流域普遍暴发洪水,其中石河水库最大入库流量2802立方米/秒,达到20年一遇标准。20日晚至21日上午,沿海地区遭遇风暴潮,最高风力达9级,瞬时风力达到11级,浪高2.5至3.5米,达到黄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为1972年以来的最高潮位。在防汛抗洪的关键时期,市防指以防汛指挥中心为抓手,及时组织水务、水文、气象、国土、安监、城管等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进行雨情、水情和汛情会商,科学研判灾害性天气对水库、河道以及地质灾害点、尾矿库、城市内涝等影响,分类指导。通过召开视频会议、电话连线等方式,多次主持召开防汛会商会,研究部署防汛抗洪工作,各位市级领导全部深入县区一线,靠前指挥,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值守,县(区)、乡(镇)全体干部全部坚守在重点险工险段,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防汛救灾体系。通过市县乡三级书记微信群、各河长微信群、防汛抗旱微信群,保证了上下左右的纵向联系和横向沟通,打通了市防汛抗洪指挥中枢系统与末端一线指挥人员的即时信息通道。准确研判雨情水情,最大限度地发挥石河、洋河等大中水库在拦洪、削峰、错峰作用,成功拦蓄了石河、洋河上游洪水,有效规避了各种风险,分别减轻了石河及山海关区,洋河及抚宁区防洪压力。
与此同时各级河长履职尽责,查隐患,清河障。按照“一河一长、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全流域包干”的管理体系,强化河道管理。全市累计拆除临河违建151处,取缔非法采砂场31个,提升了河道行洪能力,确保了防洪安全。
2016年汛期的降雨强度和时空分布和2012年非常接近,但因为有河长制的全面推进和防汛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加强,造成的损失远远小于前者,直接经济损失为35.38亿元,仅为2012年的21.2%。实践证明,防汛体系信息化建设配合河长制的全面实施,使得防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市防汛体系在发挥了其在防讯、防灾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和成员单位都各司其职,在面对险情、汛情时没有“临阵抱佛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秦皇岛市防汛体系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4、防汛体系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及未来水务部门工作方向
目前秦皇岛市已建成的系统提高了预测、预警水平,为防汛抗洪决策指挥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但仍存在信息采集站点密度不足、数据不准确,信息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必须加快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
在城市防汛排涝上,目前秦皇岛市中心城区排水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建成区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雨水排水体系和城市防涝体系。在较低降雨重现期标准上能满足城区排水防涝要求,对减少城市的雨水涝灾有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排水防涝设施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管理体制不顺。涉及中心城区的主要排水系统和调蓄水体等,有城管局排涝处、排水公司以及各区市政工程处、建设局、水务局等单位分头参与。随着城市规模快速增长使得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大,雨洪下渗率降低,雨水汇集加快,导致地面径流增加,加之河湖坑塘被填,蓄水面积减少,使得上述体制不顺带来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城市人口和资产的高度聚集使得社会面对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日趋显现。
机构改革后,防汛职责水务部门的水灾害防御职责划入应急管理部门,但水情监测预警,水工程调度和防御洪水应急抢险技术等任务依然繁重,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补齐水灾害防御领域短板,强化行业监管,全面提升水灾害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鹏. 我国中小城市防汛管理体系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2] 范德琦. 浙江奉化市基层防汛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J]. 中国防汛抗旱. 2013(03)
论文作者:陈耀斌1,梁静静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秦皇岛市论文; 体系论文; 信息化建设论文; 工作论文; 水情论文; 雨情论文; 信息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