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本语言现象

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本语言现象

王燕[1]2002年在《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本语言现象》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学习日语以及在日本公司叁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对日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和特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篇论文中,我通过介绍日语中的典型语言现象来阐述语言和社会的内在关系。本文认为社会架构将影响甚至决定语言的表现形式。 本文第一章描述了日语和日本社会的关系,介绍了语言是社会行为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一概念。阐述了日语中的一些典型特点,如敬语、男女用语差异等,以及它们同日本社会崇尚的礼仪和权力这两大社会特征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讲的是日语中的礼仪现象。礼仪在社会语言学中是一个很重要而且非常普遍的话题。然而,日语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在表达礼仪方面是最为复杂的。通过一个研究课题,作者介绍了日本人在表达礼貌和感谢时男女有别、老少有别的特点。如在授受礼物时、给别人添麻烦时、抑或只是为了给别人留些面子的时候,均有不同的表现。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现象的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背景。 第叁章讲述的是日语中最为有趣的一个现象,即男女用语的差异。作者先介绍了社会语言学家对性别语言差异的看法,强调了日语中性别是一个最为明显的分水岭。并举例说明了男女用词、句法构成的不同,如“你”、“我”等的不同表述, 日本女性说话时的升调方式,以及句子结尾语的不同等。 性别用语的差异是日本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日本人习惯于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女性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社会中的弱势。不同的社会地位造成了语言的差异。 第四章,“团体与个人”阐述了日语中的又一独特面及其社会回素。日本人往往波定性为集体至上备 然而事事又讲个人交情。在这章里,日本社会的集体模式和个体人际关系的矛盾在日语中的体现。 第五章,描述了日语如何同社会一起演变一起发展的前景。日本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它将不断地向外界开放。变化是大势所趋,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语言就啊应发展到什么程度。日语随着日本社会的变革不断地加入了许多新的用语和表达方式。当然,希望它在变化和发展中能够继续保持其原有的特征。

任若男[2]2015年在《中日职场中称呼语使用的对照研究》文中提出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称呼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称呼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保持、加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辈分、职业、年龄和亲疏程度的差异。称呼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造成对方的不快,成为人际交往的绊脚石。为了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说话者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以及双方的亲疏关系和谈话场合等一系列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称呼既是语言问题,也是社会文化问题,它的使用和选择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并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中日两国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称呼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称呼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影响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效率。本论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进行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两部汉语电视剧和两部日语电视剧中的职场称呼进行统计分析,旨在阐明中日两国职场称呼各自的使用情况及其特点,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中日职场称呼在使用现状和使用策略上的差异,并对影响其使用策略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剖析。论文主要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提出问题。首先论述论文的写作动机和意义;继而介绍中日两国关于称呼的研究动态;最后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论述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称呼这一概念,并对称呼进行分类。首先对比了中日两国研究者对称呼的解释。汉语中有“称谓”“称呼”两种表述方式,而日语中有“対称词”“呼びかけ语”“呼称”叁种表述方式。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定义论文要研究的汉语称呼和日语称呼。然后,分别介绍中日两国研究者对称呼进行分类的情况,并将称呼分为亲属称呼、拟亲属称呼、社会通称、职位称呼、职业称呼、姓名称呼和零称呼。第叁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论文以中日电视剧中使用的称呼为例,对汉语电视剧《浮沉》、《国家审计》和日语电视剧《半沢直树》、《ショムニ2013》中的职场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阐明中日两国职场称呼各自的使用情况及其特点。然后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策略的角度分别对六种职场称呼的使用现状、使用策略进行对比研究。第四章主要论述影响中日职场称呼使用策略的社会文化因素。称呼既是语言问题,也是社会文化问题,它的使用和选择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并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论文从中日两国人民的自我意识、日本的纵式社会结构、中国人的以官为贵的思想这叁个方面对影响中日职场称呼使用策略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论述。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并对今后的研究课题进行阐述。论文从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策略的角度对中日职场称呼的使用情况及使用策略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但是论文关于称呼的使用策略的研究属于静态研究。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说话者的目的、听话者的意向等动态因素。

白雪[3]2009年在《关于日语中女性用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人有性别之分,语言也不可避免的带有性别特征。性别语言不仅反映出男女双方对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差异,更体现出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对男女两性在语言运用上限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日本女性被看成男性的附属品,不论在家庭还是社会均处于从属男性的次要位置。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女性用语还是保留着弱势群体的特点,显得谦恭、礼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女性用语在中性化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趋于个性化。本论文从女性用语的先行研究、历史演变过程、语言特点、发展趋势及教学方法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

吴芳玲[4]2013年在《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承载了文化,也参与了文化的建构,因此要深刻理解汉民族的文化,就必须深刻了解其语言及其特点。但对特点的了解需要通过对比,因为一切特性都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得以凸显,“没有比较就没有特点”(朱德熙,1983)。对比的对象可以是迥异于汉语的西方语言,也可以是与汉语看似“同文同种”的其他东方语言,譬如日语。本文选择了后者。因为“似是而非”更容易导致误解。因此本文以同为东方语言的汉、日语言对比为手段,尝试性地探讨了汉语的民族文化特性,认为:相对于日语关注个体内心情感真实表达的情感内向性而言,汉语注重对人物事件作社会价值评判的文化特性可以称作“社会外向性”。但“社会外向性”只是汉语对比对生性的一个表现,而注重在相互参照、相互对比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在语言表达中追求匀称相对、相承相生的对比对生性才是汉语的本质性民族文化特性。因为它不仅广泛表现于汉语(如汉字、成语、谚语、惯用语、传统诗歌、对联等)中,而且还广泛表现于汉民族精神活动的方方面面(如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和道教对世界的把握等)。而其所以形成,或是缘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对关系的重视和对和谐关系的追求。

王雅珺[5]2013年在《关于日语中手机颜文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最近的新闻报道中提到,中国手机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0亿人,而日本早在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有1亿2千万的手机签约用户——超过了全日本总人口数。手机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便是短信,而其中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也就是以手机短信中的颜文字(汉语中又称为符号表情、表情符号等,以标点符号或特殊字符通过组合而产生的文本表情)。本研究以颜文字使用为突破口,具体的分析与讨论在不同情况下礼貌原则的使用表现,为解决如下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在日本的手机短信中频繁出现颜文字?这些颜文字的使用在不同的场合有怎样的关系?又有怎样的特征?第二,手机短信中颜文字的频繁使用,在以礼貌原则的观点分析时在人际交流中起到如何的作用?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调查法,在日本留学期间与几位日本友人取得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手机短信进行分析。在结论中,由分析得出,颜文字与大多数语言的使用一样,通过交流来达到维持社会次序的和谐发展,在颜文字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礼貌”的存在。在不同的场面使用不同因素的颜文字,根据正负面颜文字的作用所带来的礼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也因此达到了控制语境的目的。并且我们通过了颜文字,直接的传递了语言感情,很难用语言表达的敏感的情绪也可以直观的表述,通过本文的分析也可以了解到其中微妙的关系。

马心丹, 李梨[6]2002年在《日语谚语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日语固有谚语,对其节拍特征、音韵修辞特征、谚语中日语文言现象的残留、以及谚语中句子成分的省略特征作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方明生[7]1998年在《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教育与生活分离的问题是近、现代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为了克服这种分离带来的弊端,在日本近代教育中产生了生活作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这一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扎根于日本社会的土壤中,与日本民众的生活紧密结合的民间教育运动。同时,它所包涵的教育与生活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对解决近代以来,源于科学主义、能力主义的种种教育难题有着普遍的意义。生活作文是运用作文表达的方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它本身就是一种作文教学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日比较研究的视角,提出现代儿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剖析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形式训练的作文教学,以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生活作文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回顾,以及战后生活作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整理,明确生活作文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的内容,以及生活作文在现代日本教育中面临的课题。最后,在分析、评价现代日本中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的基础上,明确生活作文在现代日本作文教育中的位置和形态。 序章“近、现代教育中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是要明确本研究的问题意识。序章以思考近代教育中教育与生活分离的基本问题为起点,从两方面:现代儿童的生活现状和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作文教学的现状,阐明这一基本问题在现代条件下的表现。近代教育中教育与生活分离的问题,在现代表现为儿童生活中,人的生存、发展的现实生活所具有的教育力量开始全面丧失。从60年代经济高度成长期以来的日本儿童生活和当前中国城市地区儿童生活的变化可以发现这一危机的存在。比较中日两国儿童生活的变化,可以发现现代化运动中存在的共同倾向。另一方面,近代学校教育中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和教学在现代学科教学中过度发展并扭曲。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形式训练的作文教学以功利的应试作文表达能力为追求目标,形成由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构成的教学结构。这样的教学结构导致作文教学中背离生活的倾向严重,使作文教学丧失了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形成的教育作用。现代中国教育应当进一步认识近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应当意识到现代儿童生活发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吸取世界各国的教育经验,探究具体学科教学(例如作文教学)的改造问题。 第一部分“近代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的历史和思想”中论述了生活作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和重要实践,意图阐明生活作文教育发展的脉络。 在生活作文教育的历史中,芦田惠之助的思想和实践以及艺术自由教育运动中的作文指导仅是这一历史的前史。二者对作文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但二者并未提出生活作文的概念。从生活作文教育发展来看,二者所涉及的课题始终是生活作文中必然要接触的基本问题。芦田、铃木叁重吉和北原白秋等人的思想始终影响着生活作文的思想和实践,因此在论述生活作文教育的历史时,必须对二者给与适当地位和论述。 芦田的方法是通过回归传统来追求教育的主体性的。这可以说是日本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课题。传统的思想方法在恢复价值的追求中是有意义的,但显然它同近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日本教育的发展中并没有寻找到解决这种矛盾的较好方法,教育的主体性,包括教育价值的主体性和儿童学习的主体性问题始终存在。 作为大正时期自由主义教育的一翼,铃木和北原提倡“童心主义”的儿童观,并以此来指导文章表达活动。这种儿童本位的作文指导方法同样是追求教育价值主体性的表现,迄今仍有意义。但文学性的作文指导的力量仅限于社会的某一阶层,它无法解决公共教育规模上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当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时,占社会大多数的儿童所处的生活问题就会抬头,文章表达无法仅仅安于富于诗意的童心吐露。 作为面对现实生活的教学方法,野村芳兵卫在课程上对生活教育的作用的探讨和小砂丘忠义对人性及儿童的思考都为确立生活作文教育的思想基础作出了贡献。生活于本世纪3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时期的野村和小砂丘离开传统精神和自由主义,走向生活,走向现实主义,因为他们需要回答那个时代的生活给教育提出的课题。当然,野村的基于客观功利主义的生活教育说是一种承认现实的生活、教育姿态,小砂丘的在现存生活中追求人的形成的思想是一种批判现实的生活、教育姿态,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进而,实证的调查作文和立足于地区的北方性 2 教育都是生活作文在教育实际中的展开。调查作文是促使儿童准确把握 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方法,是运用科学方法和把握生活现实的结合。处于 特殊地区的北方性教育是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对生活的探究,它反映了 地区生活是生活作文运动的基础。 以野村和小砂丘为同人的杂志《作文生活》p92O年代-193O年代) 提出和明确了生活作文的教育方法。生活作文的基本概念是?

沈晓华[8]2010年在《关于中日广告言语表现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广告是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广告言语表现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以往的广告研究中,涉及语言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关于中日两国广告言语表现的比较研究却很少。中文和日文是不同系统的语言,通过中日两国广告语言的比较研究,对于我们考察在广告这个特殊领域中,中日两国语言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地达成广告效果目标,另外,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又可以在广告语言表现中看到怎样的文化背景差异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中提及的广告言语表现主要是指广告标语,广告标语是为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投入最多智慧和技巧的表现。本文收集了中日广告标语各100例,以社会语言学和对照语言学的视点为基础,从广告诉求效果的角度出发,从表记、词汇、修辞等方面开展中日广告言语表现的比较研究。通过中日广告言语表现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在广告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为实现广告语用效果,中日两国在表记策略、词汇策略、修辞策略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同时展示了两国广告言语表现的一般特征。

张维佳[9]2016年在《语言地理学学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分歧的语言观的分析入手,通过梳理语言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发展历程,阐述其学科性质和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本语言现象[D]. 王燕. 外交学院. 2002

[2]. 中日职场中称呼语使用的对照研究[D]. 任若男.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3]. 关于日语中女性用语的研究[D]. 白雪. 黑龙江大学. 2009

[4]. 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D]. 吴芳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5]. 关于日语中手机颜文字的研究[D]. 王雅珺.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6]. 日语谚语的探析[J]. 马心丹, 李梨.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2

[7]. 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 方明生. 华东师范大学. 1998

[8]. 关于中日广告言语表现的比较研究[D]. 沈晓华. 浙江大学. 2010

[9]. 语言地理学学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张维佳. 语言历史论丛. 2016

标签:;  ;  ;  ;  ;  ;  ;  

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本语言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