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改革中困难群体思想动力的研究_群体行为论文

重视改革中困难群体思想动力的研究_群体行为论文

重视对改革中困难群体思想动态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体论文,重视论文,困难论文,思想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其实质就是优胜劣汰的改革。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困难群体”浮出水面,并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已成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改革中的“困难群体”,是指在社会改革中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人群共同体(包括失业者、下岗者、低素质人员、妇女、老人等)。

改革中的“困难群体”具有许多客观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与权力、金钱、热门行业无缘,不拥有职业、教育、社会联系等方面的任何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他们是人力资本贫乏者,缺乏足够的竞争能力,成为竞争的失败者;在改革中,他们是受益较小的群体,其基本生活条件较差,有的甚至难以为继。我们经常所说的“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其很大成分是指他们,因为这种承受能力的极限正是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困难群体”的这些客观情况,决定了目前他们的思想状况具有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总的来看,当前“困难群体”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和问题。

一、“困难群体”的思想主流

从当前“困难群体”的思想主流来看,虽然顾虑忧患很多,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

1.政治思想坚定

政治思想上能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我们对3省4市的调查表明,“困难群体”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抱有信心的达90%以上;对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持支持态度的达80%以上;对政府取缔“法轮功”持很支持态度的占87.1%;对改革开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表示满意的达80%以上。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困难群体”经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政治思想素质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了。

2.支持改革,关心企业发展

虽然“困难群体”是改革中利益的受损者,是改革中受益较小的群体,但仍然在总体上支持改革,关心和参与改革。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处于非常困难时期,困难群体利益受到很大冲击,但在困难和冲击面前,认同国企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势在必行的占85.9%,认同深化企业改革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占81.2%,认同国有企业迟早要改,迟改不如早改的占77.9%。[1]在国企改革攻坚阶段,广大职工以充分的热情,高度的理解,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关心支持改革。在工资减发,或停工、下岗时,大部分职工能顾全大局,“不找厂长、政府,找市场”,与企业共度难关。

3.积极应对下岗挑战

与前几年相比,相当多数的职工已经从面对下岗不知所措的茫然心理中解脱出来,自强自立勇于实现第二次创业的观念已为多数职工所接受。他们能够比较正确地寻求自己的出路,重新面对未来。特别是许多中青年职工,思想开阔,充满活力,他们认为要在改革中求生存,等、靠、要绝不是办法,委屈、抱怨更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走出封闭的小圈子,才能闯出一片蓝天。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各类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专业技能已蔚然成风,形成了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和变化。

4.积极务实的人生价值观念

困难群体虽然迫切追求经济利益,急于改变生活困境,但不仅仅以物质利益为唯一生活目标,而是更推崇包括精神追求在内的高质量生活。据全国总工会2000年对职工思想状况调查显示,92.8%职工同意人生目标不仅是追求财富,同时也需要精神的充实;83.8%职工同意应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在山西的调查也表明,对这两个观点持赞成态度的分别占了96.8%和79.2%。

二 当前“困难群体”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1.社会保障

据有关部门调查,社会保障是目前老百姓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共同的期盼。目前,由于部分企业欠缴养老金和失业保险费,一些地方社保机构不接纳这些企业出“中心”的下岗职工。由于财力不足,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困难职工家庭,也只有约28%进入城镇居民低保范围。因而,困难群体特别关心企业是否按时为他们缴纳失业和养老保险费,关心能否按时领取基本生活费或退休金,共同期盼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并尽早成为公民的社会救助制度。

2.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新一轮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牵动着每一位老百姓的心,更牵动着困难群体的神经。健康长寿,有病吃得起药,住得起院,是他们的共同愿望。现在医疗费价格上涨,使得一些低收入人员有病看不起,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差的单位,绝大多数职工不能享受公费医疗,公费医疗制度空有虚名。目前,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很多政策还不明朗。因而,加快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是城镇居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关注率为87%。据统计,有95.5%的人认为政府部门应重视对医药费及医疗费合理收取问题,55.3%的人认为把医药费和医疗费的合理收取作为第一个需要政府重视和解决的问题。[2]

3.下岗、失业与再就业

我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结构调整。在过去4年中,受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影响,平均每年下岗633万人。到2001年,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将从再就业中心脱离出去,形成300万左右的失业人群高峰,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2]从近两年的统计调查看,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率有下降的趋势,2000年再就业率仅为35%左右。[2]因此,许多人被下岗、失业及择业所困扰,增加就业岗位成为目前困难群体新的关注焦点。81%的人认为政府应对再就业工程加大关心力度。

4.企业的前途命运

“困难群体”大部分集中于困难企业,他们深感企业的前途命运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目前大部分职工一是担心企业经营形势恶化,扭亏无望,生计进一步陷入困境。因此特别关注企业的发展,希望政府加大监管力度,使企业重振雄风。二是企业领导体制和经营管理问题。据调查,55.2%职工认为企业经营管理依旧,缺乏创新能力,尤其是经营管理中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是当前困难企业难以走出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希望政府加强反腐倡廉,盼望有一个开拓进取、勤政廉洁、民主决策、关心职工的领导班子,带领他们同舟共济,走出困境。

三 一些值得注重的倾向性问题

1.对在改革中的受益程度和现在的收入状况评价不高

据2000年全国总工会对国有企业调查显示,81.9%职工认为相对于社会其它人群,自己属受益最小的人群,认为职工个人收入下降的占了40%,家庭储蓄减少的占了46.2%,家庭生活水平下降的占了35.8%。[1]据山西省总工会2000年4月的调查显示,86.1%的职工认为改革给国有企业工人带来的好处最少。

困难群体在收入下降的同时,支出却增加了,经济承受能力相对减弱。医疗、失业、住房、养老、教育体制改革等,更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因而,有些职工由于对个人处境的不满,进而发展到对企业、国家和政府的不满,甚至怀疑改革的合理性。

2.对国有企业前景信心不足

困难群体关注国有企业改革,但对国有企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相当一部分职工认为国企改革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广大职工也承受了改革的代价,但却收效不大。1997年全国总工会对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对国有企业改革信心不足的只有15.1%。2000年3月调查显示,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超过了半数,占到了53.5%,还有12.6%回答是说不清楚。[1]我们的抽样调查也显示,对企业发展前景失望和不清楚的分别占到了48.4%和10.6%。

3.对“主人翁”逐渐陌生

一部分职工认为,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和企业组织中的主人翁地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有的职工说,过去当工人很光荣,现在在家里、厂里、社会上都感到灰溜溜的。一些企业的职代会实际上只是一种摆设。有的故意把主人翁戏称为“主人空”。在调查中,职工对主人翁问题不感兴趣,在目前职工关心的社会问题中列最后一项,而且不同年龄、文化和所有制背景的职工态度相同。

4.对反腐败问题十分关心,但对反腐成效评价不高

全国总工会2000年3月调查显示,27%的职工评价腐败现象与过去一样严重,42%的职工评价腐败现象越来越重。职工形容廉政建设“过去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现在是打了老虎,苍蝇又满天飞”。[1]我们对全国3省4市的抽样调查统计,63.6%职工把腐败现象加剧排在目前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之首位,认为腐败现象比过去减少的占10.8%,同过去一样严重的占28.7%,越来越严重的占56.1%,不清楚的1.3%。

四 分析与思考

1.面对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趋势,困难群体思想状况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矛盾化、患得患失的复杂心态和特点

主要表现为一是盼望改革,但又害怕改革。绝大多数职工认同改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盼望企业通过改制带来新的变化,但又唯恐改到自己头上,失去既得利益,处境更加艰难。二是寄希望于政府,又埋怨政府。困难群体目前难以摆脱自身的生活困境,希望得到政府、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但又由于对自身困境的不满而产生对国家、政府的不满,甚至去怀疑改革的合理性。三是痛恨腐败,又不得不认同腐败。困难群体痛恨一切社会腐败,尤其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腐败,贪污受贿、司法腐败和企业领导人挥霍公款是职工最为不满的,但在生活中又不得不去认同腐败。正如一些职工所讲,现在干什么都讲钱,多给钱多办事,少给钱少办事,不给钱不办事。四是希望社会稳定,但行动又常常带来不稳定。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困难群体希望社会稳定,秩序良好,但又为了解决自身问题(如工资、工作、医疗费用拖欠等)采取一些带来社会不稳定的过激行为(如集体上访、围堵政府、围堵交通等)。五是要求发展,又担心自己得不到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因而在希望发展、要求发展同时,又担心自己得不到发展,跟不上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2.影响“困难群体”思想稳定的几个主要因素

(1)企业效益低下,职工生活水平下降是首要因素。目前,困难职工的面在不断扩大,困难程度不断加深。相当一部分职工的心态表现为失落、彷徨、消沉、浮躁,个别的甚至有厌世轻生的想法。由于企业效益不好,致使下岗、失业职工得不到妥善安置,拖欠工资、离退休金和医疗费等比较普遍,职工情绪很大,导致集体上访、围堵政府、堵塞交通等社会性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困难群体思想稳定的一大首要因素。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困难群体对下岗再就业心态复杂,顾虑重重。目前下岗职工普遍存在“三不愿”心态,一不愿下岗,二不愿进再就业中心,三不愿离开本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既有思想认识、就业观念等主观原因,也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用工制度不规范等客观原因。职工“再就业”多为临时打工,只是口头约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无从谈起。同时,近几年再就业中心也不尽如意,再就业率不高。

(3)一些随意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职工气不顺。一是有些企业改制方案既不交职代会讨论,又不征求工会意见,企业领导个人一锤定音,职代会形同虚设。二是用人制度不规范,随意宣布放长假或“让你下岗没商量”。在下岗分流、优化组合过程中,不是平等竞争,择优上岗,而是凭关系、凭领导个人好恶。三是有些企业随意减发、拖欠工资,处罚工人,随意侵犯职工合法权益。职工对此敢怒不敢言,有的则把怒气转向对党和政府的不满。

(4)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职工心态失衡。目前,金融、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其它行业如采掘、机械、煤炭等相比,差别悬殊。这种差距造成了在困难行业职工的严重不公平感。在企业内部,一方面是困难企业存在减发、停发或拖欠工资的现象,另一方面是职工反映多数经营者的收入比一线工人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差距之大,令职工难以接受。

3.注重做好“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鉴于目前困难群体的思想状况和倾向,我们必须注重做好其思想政治工作,否则就有可能产生离心倾向,产生更大的不稳定因素。做好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且要联系困难群体的思想特点。首先,要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作风,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只讲大道理,不如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一件实事,一件实事胜过一车空话。群众最知道炕头炕梢哪头热。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预期效果。第二,要理解他们的思想历程和某些思想认识形成的原因。人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有它客观存在的现实根据。困难群体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倾向和特点。对此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入脑入心。比如,困难群体对改革的现实有一些批评的言辞和看法,就认为他们有“消极思想”,这是不妥当的。应该根据困难群体的普遍意见来衡量和矫正改革的举措和方向。否则,就容易使自己同群众分离甚至对立起来。第三,要及时而全面地向他们介绍和通报改革决策的过程和进展的情况,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同心同德地对待改革举措。第四,要组织起来,加强学习。通过党组织和各种社会团体,尽量把可以组织的困难人群组织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标签:;  ;  ;  

重视改革中困难群体思想动力的研究_群体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