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论文_吴联树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论文_吴联树

吴联树 福建大田广平中学 36610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作用,却忽略了情感因素的影响。对教师的要求,往往也只限于学识和业务能力方面,其实,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因素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景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体会感情。如《春》一文,可采用反复朗读的方法来理解文中表达的对春的喜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希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促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二、把抽象的情感转化成具体的形象

语言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性,文学的生命是情感,如果一篇文章缺少情感因素,那么,这篇文章就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感人的力量。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是饱含感情的,而读的人只有触及到情感的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能理解和深化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再造作品的艺术情境。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文章丰富的感情,靠的是富有情感的教师的点拨和启发,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在上课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并把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表现形式。如通过朗读、音乐、图片、视频、手势、夸张的表情等手段把情感具体化,让学生具体可感,进而理解文章的感情。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应随课文的内容变化而变化,如《沁园春·雪》要通过富有激情的朗读把作者的豪迈之情传递给学生;《海燕》可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现海燕的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皇帝的新装》可通过夸张、滑稽的表情让学生理解这一充满讽刺意味的主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让学生从教师所显现的情感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并以此带动他们对整篇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千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兴趣变成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即对语文的无比热爱,做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要采用多种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理解课文。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感情,但到底是一种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于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于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发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被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对讲授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来说就更加贴切。语文是一门知识学科,也是一门育人学科,通过具体的、情感丰富的文章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假如把思想教育比作盐,盐对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语文学科不是让学生大把大把地吃盐,而是把盐放进丰富多彩的菜肴也就是作品中,让学生吸收进去。语文教师要把教材中丰富的教育营养输送给学生,除了把语文学科本身拥有的教育内容讲清讲透外,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人格力量似乎更重要。许多人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不仅仅是老师的才学,更是老师的人格修养。《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就是典型的一例。因此,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曾经有一个学生老被欺负,我知道后找来了欺负他的那个学生,教育了一番后,他再也不敢欺负同学了。那个被欺负的学生从此以后对我特有礼貌,上课也特别认真,语文成绩也不断提高。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足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才能走出教学效率差的低谷。

论文作者:吴联树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论文_吴联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