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定义角度的译者能力的思考论文_张琦琳

基于翻译定义角度的译者能力的思考论文_张琦琳

——翻译能力综合考评评分体系的提出

张琦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25 英语教育专业

摘要:本文认为,翻译标准就是翻译的尺度,是指导翻译的原则,并认为翻译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具体考核的。本文通过对翻译概念的准确定义和实质把握,准确的把握了翻译的定义、过程和性质,从而界定了翻译的标准并给出了翻译能力的考评评分点,即在客观、主观和读者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评分。

关键词:翻译;翻译科学;忠诚度;评价指标

古今中外,不少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都定义过翻译,许渊冲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另一种语言形式已经表达的内容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的内容和疑问的形式之间的矛盾”何匡认为:“翻译的任务就是要把原语言形式中表现出来的内容重新表现在译文的语言形式中。”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Catford)则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中的对等文本材料去替代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材料。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在20世界60年代末给翻译作如下定义:所谓翻译,就是在目的语中用最自然对等的语言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1]

中外学者有关翻译的定义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概述。从上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即原语翻译为目的语的过程。张培基等在《英汉翻译教程》中把翻译过程分解为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奈达把翻译的基本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原语文本的分析、(2)原语到目的语的转换、(3)目的语的重构、(4)译文读者代表对译文的检验。[2]由此可见,翻译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和分析,然后用恰当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把原文再现出来,最后对译文进行校对,使译文通顺并容易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1.翻译的性质

1.1翻译是一种技能

翻译是一种技能(skill),这是由翻译工作本身要求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转换的好与坏就反映了一种技能的优劣,而且这种活动需要大量的练习,不能光凭借空洞的理论,同时这种活动又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他还需要译者的创造性,译者要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才能使原文变成地道的译文,而不是简单的词语词之间的对号入座,文学的翻译更是如此。

1.2翻译是一种艺术

翻译是一种艺术(art),这是由译者的能力表现的。译者在进行语言的转换和创造的同时,还需要保持原文的本意,所以翻译是一种艺术,一种比创作更难、更高的艺术,需要译者“独具匠心”,才能使读者去玩味、去欣赏。”邓宗煦曾将文学作品比作一种蒙太奇的艺术。他说:“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是一种蒙太奇。所谓声、色、格、律、气、味、神、韵,也就是要把义、声、形三者严谨、流畅、生动地结为一体,形成一帧帧具有感染力的画卷。翻译是一门艺术。以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论,倘若文学作品的媒介是语言,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文学作品的翻译也不能不属于语言艺术范畴。既然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是蒙太奇,文艺作品的翻译诚然也就是蒙太奇了。”[3]虽然这里论述的是文学翻译,但在笔者认为,所有的文字翻译都是一种艺术,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4]这种翻译的化境就是一种美,一种语言美,更是一种艺术美。

1.3翻译是一门科学

翻译是一门科学(science),这是由翻译工作本身确立的。翻译是一门科学,因为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活动,涉及语法、句式结构,需要译者根据两种语言的语法和句式特点及规律,进行有规律的转换,所以译者需要不断探索,并从中抽象出一定的理论,也就是说翻译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某些翻译可以通过机器来完成。因此,从翻译中的语言对比、语言结构分析和转化层面来看,翻译当然是一门科学。

所以,我们不妨说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技能。以前,有人把翻译归类到语言学,有人把它归类到文学,而现在,翻译正日益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与语言学、符号学、文学、文化、美学、以致哲学和人类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翻译的标准的确立

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说,科学是具体的。翻译作为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技能,他自然应该是具体的,翻译的标准,诚然也应当是具体的了。所谓翻译的标准,就是指翻译的尺度,指导翻译的原则。对于翻译的标准,我国第一个比较全面地提出翻译标准的当属清末的资产阶级启蒙家严复,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信”“达”“雅”之说,一直被翻译界视为翻译标准的圭皋。翻译家傅雷提出“神似”之说,认为翻译应该保存原作的风格。钱钟书提出“化境”说,他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这样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4]钱钟书认为译者应有几号的语言表达功底,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口味。而实际上,傅雷和钱钟书的翻译标准是针对文学翻译而言的,在笔者看来,他们的观点完全可以用到所有文体的文字翻译上。

在文体的文字翻译上,尚无确切的标准,虽然辜正坤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他认为翻译的绝对标准则是“原作本身”,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这也尽尽只是在概念上的探讨,虽然落在“忠实”上,但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无非是要译作尽量相似于原作而已”。然而,“最佳近似度”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判断译文是否最近似于原作,就需要一些具体的标准来衡量。

但翻译的具体标准的确定依据是什么呢?参照物是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回到翻译的实质去寻找答案。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翻译的定义视角去确立翻译的标准,在前面我们对翻译的概念进行了准确的探讨,探讨了翻译的定义、过程和性质。我们就可以把翻译的标准规划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则是指译者和读者方面,其中读者方面主要是翻译的分类方面;译者方面主要指的是译者的素质,即语言功底和工作态度两方面。客观方面则是指翻译的功能方面,即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和文化,在翻译中译者应该进行必要的语言和文化比较,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也就是说,译者要根据两种语言的语法和文化的异同并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和翻译目的的决定所要采取的翻译技巧,这就主要涉及语义、语法和文化三个方面。

3.翻译标准的评价指标

3.1客观方面

3.1.1语义方面

词是最小的语义单位,如果没有词汇,就得不到语言的任何信息。英汉两种语言的形成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思维不同,使用词汇就会存在差异。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有的一一对应,有的意义交叉,有的完全相反。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某一词在目的语中的对应词不仅要查字典确认,更多地要根据上下文确定。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指出:“对于翻译的词义,译者要明白:(1)词义不是简单的一查字典就得,而是要看他用在什么样的上下文里。而上下文不只是语言问题。(2)词义与用词者的意图不可分。(3)意义是复杂的。因此,英汉词义对应的关系,应该考虑到语言所在的文本、社会和文化,根据原词所在的文本、社会和文化确定其含义,然后才能根据这一含义译出。[5]”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应该明白,翻译中在选词时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尤其是看似意义相近的英文单词和汉语对应词之间的差别。可见,翻译中语内近义词和语际对应词的对比非常重要。

3.1.2语法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有不同的语法体系,英汉翻译的技巧必定涉及两种语法的比较。比如英语中的时态、名词复数变化相当严格,而汉语中的时态却不明显,有时候显然可以用助词“着”、“了”、“过”来暗示时态,但很多时候都不用这些助词;汉语中表示不确切数量的人时候,有时候会有后缀“们”,“孩子们”、“委员们”,但汉语中非人的东西一般不会在后面加上“们”表示复数,比如汉语没有“树们”、“书们”、“桌子们”等,也不会说“五个孩子们”。另外,汉语中有量词而英语中没有,英语中有冠词而汉语中无冠词。被动语态在英语中使用的频率比汉语要高,而汉语即使从上下文看是被动的关系,也往往没有被动的符号,英语中的连接手段如连词、形容词的物主代词(one's),介词等的使用比汉语多,汉语的词与词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主要通过上下文推断出来,当然,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语法不同之处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枚举。 3.1.3文化方面

文化的含义很广,涉及风俗习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渊源,翻译的过程也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比较的过程。比如如果将Do you see my green in my eye?直译就成了:“你能看见我眼里的绿色吗?”汉语的读者看了后,要么目瞪口呆,要么无限遐想,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而实际上,在英语文化中,green有自己的寓意,在此句是“幼稚”的意思,故正确的译文应该是:你以为我幼稚可期吗?

此外,英汉两种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不同,遵循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差异,其在文化中的不同就更为明显。比如汉语中“阴阳”、“礼”的概念,“风”、“月”、“梅”的文化含义绝不是西方人能够完全理解的。再如两种语言的称谓系统、指称系统、常用的隐喻手段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要探讨翻译的技巧,英汉文化比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正如奈达指出,作为译者,尽熟悉两种语言是不够的,熟悉两种文化同等重要。

3.2主观方面

一篇翻译/译作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翻译者本身的素质。译者的素质不仅表现在他的语言水平上,还表现在其工作态度上。一名称职的译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其次,要求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一位好的译者仅仅具备以上所述的语言水平和广博的知识还不够,他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自己的翻译工作一丝不苟。

3.3读者方面

译者的工作是为读者服务的,所以翻译者在具备了翻译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后还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为读者呈现原语真实表达的信息,通过目的语的形式为读者展现。在读者方面的分类较为困难和难以界定,但可以依照翻译的分类来界定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拥有较为清晰的翻译的分类,根据所翻译的目的语的读者选择适当的目的语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2]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邓宗煦:《翻译艺术的蒙太奇》,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916页。

[4]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696页。

[5]王佐良.词义·文体·翻译[A],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28-837.

论文作者:张琦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  ;  ;  ;  ;  ;  ;  ;  

基于翻译定义角度的译者能力的思考论文_张琦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