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中国政治地理学理论框架_政治论文

试论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及理论框架——THE OBJECT OF STUDY,BASIC CON TENT AND THE FRAME OF THEORIES OF CHINESE POLITICAL GEOGRAPHY,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地理学论文,中国论文,试论论文,研究对象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从政治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分析入手,阐述了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并对其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作以探讨。

关键词 中国政治地理学 政治地域综合体 研究对象 基本内容 理论框架

1 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阐述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前、首先应明确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欧美国家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比较深入。德国的拉采尔在西方最早明确提出政治地理学研究对象,他于187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专著中指出,政治地理学是“阐明国家和国家存在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1],并认为国家和地上的一切生物一样,是在地理因素和地理事实影响下生存的有机体。此种定义和解释对西方政治地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科学院地理学特设委员会在其1965年的《地理学的科学》研究报告中提出“政治地理学研究地理区域与政治过程的相互作用,或者说研究政治过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2]并指出政治地理学是地理学四大支柱之一,它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政治、政治区域和国家等。美国地理学特设委员会的定义使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大英百科全书(1980)指出政治地理学是“探讨政治现象的空间分析,或研究政治决策对人类环境的影响”。[3]它把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决策引入政治地理学中,强调政治决策对人类环境的作用。

我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十几年发展较快。对政治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有代表性的如下:(1)“是研究国家与地区等各种类型的领土内与领土间的政治活动现象的地理分布或空间布局的一门学科”。[4](2)“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既包含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进行空间分析,又要求研究政治决策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作用”[5],并强调在政治地理研究中必须掌握发展的观点。(3)“研究世界政治事象的区域分布、联系和差异形成规律,以及政治地区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势。”[6]它既强调政治区域和政治过程的研究,也重视政治事象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由上述可以看出,尽管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都蕴涵着政治地理学研究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观点。政治活动总是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并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地理环境也时时刻刻在影响政治活动。这种地理环境和政治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和特定地域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政治地域综合体,地域、人口、管辖权构成它的主要成份。笔者认为,政治地域综合体是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其中,国家是相对最稳定的政治地域综合体,它是政治地理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间虽有几次割据状态,但终能以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耕耘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源地之一,并以其强大的政治实体影响着整个世界。尽管在近代几经磨难,但是,中华民族终以不屈之精神,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她拥有960万Km[2,]的土地。世界1/4的人口,行使独立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是一个完整形态的政治地域综合体。以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是中国政治地理学,即以中国这个特定区域下的政治地域综合体为对象,研究其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通过研究中国的国情国力、领土和边界、行政区划和行政中心、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中国发展战略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它非常关心政治问题,因此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研究中国政治地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涉及到本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通过研究中国政治地理可以为党和国家的政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我国长治久安,在国际事物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中国政治地理研究,还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2 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政治地理学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地理思想史、中国国情国力、领土和边界、行政区划和行政中心、思想政治地理格局与中国发展战略等,分述如下。

2.1 中国政治地理思想史。我国政治地理研究起步较早,可以称为政治地理学的著作,要比西方早1700多年。西方17世纪的国家学和国家统计学才称得上古代的政治地理学,而我国公元初期的《汉书·地理志》可以称得上世界第一部区域政治地理学的著作。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政治地理学发展相当缓慢。按历程分我国政治地理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古代文明时期开始到鸦片战争止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历时较长,延续并逐步发展成熟的领域有地理志、方志、地理沿革、地图及行政区划,其间《禹贡》、《汉书·地理志》等起到开篇作用。这一时期多记述、少理论,尚未建立起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突出特点是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随着中国大门的“洞开”而大量传入,以及通过人员往来,特别是经过几代中国地理学者的努力,使我国地理学研究体系具有雏形,但中国政治地理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这个时期的政治地理学思想无论在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上,都还比较狭隘和肤浅,并且深受西方近代政治地理学思想的影响,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认识特征和局限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第三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地理科学工作者受到极大鼓舞,促成地理学大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使政治地理学直到1978年以后,才随着人文地理学的复兴而获得飞跃性的发展,使政治地理学研究日趋成熟。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专著有《中国政治地理》(周介铭主编),有关的研究论文发表也较多,《人文地理》杂志还专门设置了政治地理栏目。

2.2 中国的国情和国力研究。这部分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力及其评价指标、地理因素对提高国力的作用等内容。

国情是一个国家自然、人文的总体情况,是决策机构进行决策的前提和各项战略实施的基础。国情一般包抱:国土面积与质量、自然资源数量与质量、人口民族、历史概要、产业状况、居民生活、科技文化水平、对外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等。国力既是基本国情之一,又受到国情的影响。国力即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它包括多个因素,诸如自然地理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文化因素、组织能力等。我国的国力及其在世界、亚太地区和周边国家中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制定外交政策、战略的立足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由此探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为制定全国发展战略和地区发展目标提供依据,是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传统的国力划分居于优势地位。抗战时期,日本最终没能灭亡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但地形复杂,平原比重小,造成开发难度大,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又大大削弱了我国基础国力的优势。

由于制约国力的因素很多,不同学者选取划分国力类型的指标有差异。科尔进行国力研究时,[7]选取六项指标,即面积、人口、钢产量、能源消费量、生产总值、军事力量,并根据各项指标作用大小确定不同分数点,再算出各国应得分数。一个国家各项指标所得分数总和即为该国的国力水平。此种研究方法颇具盛名。为了能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近些年许多学者提出了综合国力概念,并依各自的理解确定划分指标。日本学者石光亨提出,综合国力由生存能力、强制力、国际贡献力三者组成。这三种因素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8]并选取17个指标进行衡量,其中地理方面占3个指标。我国张文奎教授等编著的《政治地理学》中,认为综合国力是基础国力(以面积、人口数量为基础的国力)、人均国力(基础国力被人口平均)、地均国力相加的国力。[9]其中基础国力选取国家面积、人口、国内生产总值、钢产量、能源消费量、粮食产量、军事能力等7个指标。最后得出的综合国力既避免了人口大国经济发展不足而靠人口得分的片面性,也克服了单靠面积广大而得分的作用,因此对认识各国实际国力地位非常有帮助。吴殿廷的《国力综合平估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明确国力要素的指标体系。[10]他选取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力主将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兼顾起来,将现实实力与潜在能力结合起来,将有关要素都归纳进去,并注意各要素的可比性和分辨性。这些国力划分指标体系,都非常重视地理因素的作用。国土面积和人口是国家存在的先决条件,而国家位置、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及其它们的组合状况又是制约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政治地理非常重视国情国力研究。

2.3 国土和边界研究。包括国土位置、类型、形状、面积及其地理意义、边界类型的边界问题,边界作用与边疆开发。国土是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一国及其公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并为国民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国土据其组成的空间差异可分为领陆、领水和领空三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之下。国家主权控制的边缘称国界,也称边界,它具有防卫、法律、税收、监督、贸易等职能,同时还具有过滤、互补作用以及多样性和脆弱性。边界问题一直是世界动荡不定的重要因素,是最敏感的政治问题之一,边界又是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场所。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海洋和最大的陆地之间的边缘地带,拥有漫长的海疆和陆疆,属大陆刑国家。近十几年来,由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外交方面的成功,使我国沿海、沿边区经济活跃起来,如何进一步开放边疆地区、促使其稳定持续、协调发展,从地理学角度提供理论依据,是中国政治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4 行政区划和行政中心研究。包括行政区划沿革及其历史作用;行政区划原则、方法、目的;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关系;行政中心及其功能;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关系;港、澳、台问题;首都。

行政区划是国家的大政,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搞好我国行政区划战略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我国的生产力发展,不断增强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统帅力量,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作用,最终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行政区划历经萌芽时期: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郡县制时期:自秦统一中国,历经秦汉;州制时期:东汉后期至隋代;道制时期:唐宋王朝;省时期:自元代经明、清三个朝代;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稳定下来的省、县、乡三级政府制。其中,与省相当建制还有自治区、直辖市;与县制相当的还有市、州、旗;与乡制相当的还有民族乡、镇。从总体上看,中国行政区划中,省、县制历时比较长,且相对稳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之间需要解决的问题日益增多,如何更好地发挥行政中心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处理好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关系问题已摆到日程。

港、澳、台问题既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政治问题。我国政府将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其后的建制、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均需考虑到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台湾问题也将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缓和、经贸往来的加强而最终得以解决。所有这些都给中国政治地理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2.5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包括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中国在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地位、中国发展战略研究等。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指国际政治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地域结构与态度。作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中心力量,必须具备以下三项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二是必须奉行独立的外交;三是必须对全局有一定影响力,与其他中心力量保持均衡,并对一些非中心力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原有的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各大国都在为新世界秩序提出自己的设想。我国政府提出,国际政治新秩序应为:(1)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与解决;(2)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任何国家,尤其是大国不应把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3)互相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借口侵犯或吞并他国领土;(4)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其中,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在维护世界秩序方面,联合国在缓解国际冲突、防止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起着重要作用,加速了非殖民进程,是国际社会中申张正义,制造舆论的重要场所,促进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和发展,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形势依然动荡不安。各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应是平等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制约,其作用却是不同的。国家作为国际行为的主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作用的大小以及对世界秩序影响的强弱,归根到底由其经济实力来决定。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是格局变化的基本原因。我们必须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世界格局,把世界政治地理的格局变化与世界经济力量的演变结合在一起研究。了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及其变化是掌握国际政治基本脉络的关系,也是各国确定外交政策和制定本国发展战略的依据之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国际会议、国际组织以及多边、双边会议,为解决地区争端、缓和地区紧张局势,克服战争危机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自己的重大贡献;在国际舞台上,努力维护第三世界的正当权益和支持第三世界的正义斗争,积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重视联合国的作用,努力发展国际合作。结合中国实际,我国政府制订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1)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2)独立自主原则;(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与合作原则;(5)对外开放原则。

邓小平指出,“闭关自守是中国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重要因素”。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无论国际国内发生什么样的风浪,对外开放政策都不能动摇。只有同世界同呼吸,我们才能更快地发展。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既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也是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内容之一。

中国政治地理学除上述研究内容外,疆界演变、地缘政治环境,相关法规政策等也是其研究内容。

3 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政治地理学由于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其基本理论的构筑必需从有关学科吸取有益的理论成果,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生态学、管理学、决策学、国际法等。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入,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西方政治地理学不同流派的研究成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并从中受到启发和补益。笔者认为,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包括国力评估理论、行政区划理论、边界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发展战略理论,其基本理论框架见图1。

中国政治地理学理论框架图

其中,地缘政治理论是指政治背景下的地缘关系,着重研究国家间空间战略问题的理论。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最早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由于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该理论成为替德国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理论依据,豪斯霍菲尔就公开称“地缘政治学是公正地分割世界地表的生存空间、呼吸空间的斗争手段”,[11]使该理论长期受到普遍的批判,我国学者也一向持否定态度。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该理论,剔除其糟粕,借鉴其有用的成果,尤其是地缘政治学理论紧密结合实际,重视政治活动的地理制约因素分析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两大主题,但也客观地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各国在世界舞台都以其拥有的实力担当相应的角色,搞好国力评估理论研究,对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搞好行政区划和边界问题研究,对促进地区长期稳定和加强民族团结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大都集中在边疆地区,他们对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发展战略理论是前述的国力评估、行政区划、边界理论、地缘政治理论等的总结性成果,是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中国政治地理学是研究中国这个特定的政治地域综合体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中国政治地理思想史、中国国情国力、疆域与行政区划、发展战略等诸方面内容的研究,形成了国力评估理论、行政区划理论、边界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发展战略理论等基本理论。它是一门年轻的很有发展前途的具有理论和应用意义的学科。

标签:;  ;  ;  ;  ;  ;  ;  ;  

论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中国政治地理学理论框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