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成本内化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成本内化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成本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现已为许多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工业界、民间机构以及有识之士所接受,而且,许多国家已根据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制定了适合本国或地区条件的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政府于1994年3月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就是一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极好例证。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并且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层次和领域加以实现。但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其核心内容之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必须保证使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全部内部化。

1 环境与发展的论战归终: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是在深刻认识到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力(Sustaniability)的基础上提出的。在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和政府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普遍抱有十分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经济高速增长是一个国家取得经济成就的标志,因此进行了大量有关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分析研究,并试图从中得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和政策措施。但是,由于长期、人为地刺激经济和加速增长,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都有所发展和增长,但却带来了大量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以及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因此,一进入70年代就出现了反对经济增长与拥护经济增长的大论战。

1.1 环境主义者和“零”增长论

经济增长极限论或自然保护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和生态学家保罗·R·埃利希等,这一学派以罗马俱乐部为思想库。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提出了“零增长论”。他们认为,如果世界在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按照当时的增长率继续下去,那么未来100a内地球上的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可预期的结果是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将突然不可抑制地下降。在“零增长论”的基础上,有的学者提出了“环境保护第一主义”、“人类返回到大自然里去”等主张。一些国家还很快出现了“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绿党”等组织。他们认为,经济技术发展是环境恶化的根源,要维持人类环境,就只有放弃发展和技术进步,即“经济和技术原点发展”。这种论点受到发展中国家的严厉批评。因为按照这种逻辑,那么“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世界格局将永远不能消除。

1.2 技术和经济发展决定论

针对增长极限论和自然保护主义,以美国学者赫曼、卡恩和经济学家利朱利安、林肯和西蒙等为代表的乐观主义派提出了“经济发展决定论”。这种理论实际上就是传统经济理论的延伸,认为近200a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已增进了人类的福利,而且所有发达国家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水平要比两个世纪前的状况好得多。经济学家吉·曼·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不仅是个好事,而且还是所有人类获得美好生活的先决条件,该学派认为市场价格机制和技术进步对资源稀缺性具有缓冲作用,而且发展中国家应把环境质量放在第二位考虑的问题。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在饥饿和空气污染中当然是面包重要”,实际上,发展决定论把环境与经济对立起来,这同样是片面的。

1.3 协调发展论和可持续发展

80年代初由一些国际组织提出了“发展与环境协调论”。1980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各大洲的地区开发银行发表的有关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宣言提出:经济与社会发展是缓和重大环境问题的根本,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目标应力求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或尽量使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于1980年3月公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明确提出,开发的目的是为取得社会和经济福利,保护的目的则是保证地球资源能够持续开发利用,并支持所有生物生存的能力,两者是一致的。1984年11月召开的世界工业环境管理大会,其目标就是“如何在持续地进行和扩大工业生产的同时,又能使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探讨各种方法,使世界工业能更有效地促进对环境的良好管理,以应付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

在上述特定时期和背景条件下,第38届联合国大会成立了由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瑞典首相帕尔梅和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首的3个高级专家委员会,分别发表了“共同的危机”、“共同的安全”和“共同的未来”3个纲领性文件。文件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为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论,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1987年,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出版的《我国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国际社会和政府组织所接受和传播,最终写入了1992年的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

2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内涵

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可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优先考虑当代人,尤其是世界上贫穷人的基本需求;在生态环境可以支持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眼前和将来的需要。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得实现发展的权利”。这两个概念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但都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利应当是和坚持与自然相和谐方式的统一;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今世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

2.1 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比较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源于传统的发展理论和环境与经济相联系的思想。但从本质上说,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的发展战略是相对立的,是在对传统发展思想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的一个彻底的否定。由于传统发展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其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其发展的目标和推动力,因而它往往片面地强调发展的经济目标,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数量,忽视对资源的保护与污染的防治以及人口、生态、资源与发展之间的协调。这种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最终导致自然界的日益频繁的报复和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然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寻求的不仅仅是在几个地方或几年内的发展,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2.2 发展中的分配效率与公平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是一种改善人民生活的事业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和提高机会的平等性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是含义更广的发展目标。而经济增长则一般被定义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实际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不过,他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可以说,经济增长是使发展成为可能的基本手段,但就其传统历史所表现来说,它是发展和进步的极不相称的代表。

可持续发展就是能长期延续的发展。但是,把可持续性的概念引入到经济政策分析中,将会带来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即如何评估目前这代人和未来几代人的福利和效用。在传统的经济政策分析中,通常对自然资本和自然资源开采费用的评价存在着偏差,对后代人的权利总是缺乏考虑。很显然,我们的后代不仅继承了污染和资源耗竭,而且也享受着我们以教育、技术、知识(人力资本)和以有形资本表现出来的劳动成果。在很多情况下,他们还因我们这代人对资源的投资(如提高土壤肥力和植树造林)而受益。因此,在考虑我们能给后代留下什么时,就必须考虑所有能影响他们福利的并能从我们这儿遗赠的资本,包括有形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只要全面考虑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通常没有也很难做到),同时用影子价格和机会成本来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或资源可持续价格,那么最佳的方案就永远是那些能创造最高净收益率(或经济内部净收益率)的投资方案。

3 环境成本内部化与“绿色”GNP

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看,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论是国民核算体系(SNA)还是物质平衡表体系(MPS)都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即没有把环境与自然资源因素包括在内。很显然,在现行国民核算体系中,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和国民收入(NI)都是非“绿色”的。现行的GNP指标既没有真实反映环境预防费用,也没有考虑自然资源存量的消耗与折旧以及环境退化的损失费用。换言之,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考虑环境成本内部化问题,因此,它是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错误导向的一个根源,它直接导致了以环境资源存量和质量迅速恶化为代价的虚假繁荣。

3.1 国民生产总值与经济福利尺度

针对现行GNP的非“绿色”性,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相继提出了改进GNP衡量指标的方法。美国经济学家W.Nordhaus和James Tobin(1972)在题为《增长过时了吗?》一文中指出了“经济福利尺度(MEW)”这一概念。他们主张通过GNP的校正得到经济福利指标,把经济福利尺度分为按总额计算和人均计算两种。

与此同时,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Samuelson)在Nordhaus和Tobin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提出一个用以替代GNP的度量概念,即纯经济福利(NEW)。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NEW与MEW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2种不同的说法。它们都是经过GNP以下两方面的调整得到的:①从传统的GNP中减去那些有碍国民福利增长的损失费用或折合的价值,如环境污染损失、城市交通拥挤、噪声和来往奔波等;②在传统的GNP中加进一些非市场价值体现的物品的劳务价值,如家庭主妇的劳动与闲暇价值等。

3.2 可持续收入与“绿色”GNP

针对现行国民收入(NI)指标的缺陷,经济学家提出了可持续收入(SI)或“绿色”GNP概念。首先假设现行GNP的计算是正确的,则国民生产净值(NNP)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减去人造资本的折旧(D[,m]),有时也减去如森林这类自然资产存量的折旧。设(D[,n])为环境资本的折旧,并用年内环境退化的货币损失价值来表示,那么可持续收入(SI)或“绿色”GNP就可用下式计算求得。SI=GNP-D[,m]-D[,n](1)式(1)中,环境资本的折旧(D[,n])将以2种形式出现:一种是没有进入GNP计算的损失(如野生生物物种和美丽景观的消失);另一种则是虽已包括在GNP中但却是低估的损失(如由于大气污染引起的农作物产量减少)。从消费的角度讲,可持续消费就是可持续收入,而且该消费水平等于GNP减去维持所有资本存量所需的投资。当然,所有的资本也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本。

从式(1)可知,可持续收入与经济福利尺度(MEW)或纯经济福利(NEW)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为后者对GNP的调整内容更多,而且涉及到许多非市场化的福利计算问题。

实际上,式(1)所定义的可持续收入并不具有广泛的意义,这是因为前面有关“GNP的计算是正确”的假设是值得怀疑的。一般认为,有关GNP或GDP的计算本身已包含了对环境损失的估算的一些扭曲,如GNP没有真实反映环境预防费用等。为了校正这种扭曲,经济学家认为在GNP或GDP中还应减去:①污染引起的环境恢复费用(R);②污染的防止费用或预防费用(A);③由于自然资源的非最佳利用和开采引起的过高评价资源价值的损失费用(N)。从理论上讲,还有一部分环境损失费用是很难从环境资本折旧(D[,n])中得到反映的,这部分费用就是当污染还没有超出环境净化容量之前的环境容量资源消费费用。这样,就可以在式(1)的基础上得到一个更有代表性的可持续收入或“绿色”GNP的计算定义,即:

SI=GNP-(R+A+N)-(D[,m]+D[,n]) (2)

或SI=GDP-(R+A+N)-(D[,m]+D[,n])(3)

这样,就可根据式(2)或(3)计算得到要据传统GNP或GDP调整后的可持续收入。应该说,可持续收入或“绿色”GNP计算最适合于那些资源型的经济体系。

4 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环境政策选择

可持续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从环境资源的角度出发,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在经济过渡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宏观环境政策作出正确的选择。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宏观环境政策选择应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4.1 建立可实施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把环境问题纳入政策、规划和管理各级进程之中,通过改进或改变决策程序,将经济、社会和环境加以综合。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环境因素的决策通常游离于社会经济决策之外。因此,创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将是一种对传统决策思维方式及其决策体系的变革或创新。

建立可实施的环境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

a.改革或建立相应的决策机构。

b.依靠法制使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化。这方面需要制定关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法律法规,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作为经济社会运行中一项准则和一项制度,达到程序化和规范化。

c.鼓励公众和团体参与,使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逐步走向科学化和民主化。

4.2 依靠环境政策法规加强环境监督。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制。加快环境立法进程,适时制定和修订各项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进一步推动地方环境立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靠法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管理新秩序。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法制尚欠健全,企业行为不够规范。有些地方政府,对企业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获取利润的现象听之任之,在转轨时期,市场的这种外部不经济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需要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加强对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加强各级特别是基层环境保护机构和 环境监督、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加强环境管理的能力。

4.3 完善和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

明确环境资源及其产品的各种权属关系,划清环境权、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之间的界限,这对于加强环境资源市场管理和促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至关重要。这项政策的内容有:①建立环境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强化环境资源所有权。组织对全国环境资源资产的调查和统计,明晰资源所有权。②实行环境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环境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制度;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市场,使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规范化、制度化。③寻求能满足环境资源持续供给要求的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环境资源实物帐户和价值帐户,编制资源资产负债表。

4.4 建立综合的经济与环境资源核算体系

将可持续能力纳入经济决策,首先要比较明确地衡量环境作为自然资本的来源以及作为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副产物的承载体的重大作用。为此,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环境资源与经济核算体系来监测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和试验,并分析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可能性。此类研究的目标是建立环境资源核算的理论,提出资源评估和定价方法,分析国内有关的环境资源价格以及国际上同类资源的可比价格,最后提出如何把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方法以及自然资源的价格政策。在此基础上,我国应逐步建立一个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综合的经济与环境资源核算体系至少包括一个环境资源的卫星帐户系统。

5 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中观和微观经济政策[2]

根据经济过渡或转轨期以及市场经济的特点,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中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应包括价格、税收、投资信贷和微观刺激等内容。

5.1 建立可持续的环境资源和能源价格政策

目前,我国大部分产品价格都由市场供需决定。但是,价格体系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扭曲现象,突出表现在原材料价格偏低和一些环境资源的低价甚至无偿使用。在今后的价格改革中应逐步把各种环境资源和能源直接投入市场,依靠价格规律和供需关系来调整资源价格,使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环境资源和能源的真实价值,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环境资源和能源价格体系。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a.逐步取消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用水的价格补贴,调整水资源价格,以使价格接近水的长期供给边际成本;

b.逐步放开统配煤市场和取消“双轨制”价格市场,在可能的条件下与世界煤炭能源价格市场接轨;

c.根据地区和质量实行差别价格政策,鼓励节约用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城市煤气、型煤和优质煤的用户比例;

d.在放开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市场的同时,应逐步取消农药化肥配给制和进口农药化肥的价格补贴,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残留和无毒化肥农药;

e.在国家或企业制定资源和能源开发投资计划时,采用经济价格以取代低于长期边际成本的市场价格或指令性价格;

f.权衡价格调整的替代影响,充分利用其它刺激(如税收或使用收费)措施,以消除价格上涨对主要用户(如城市优质煤用户)的不利经济影响。

5.2 实行基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环境收费/税收制度

当前,正值国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期,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开展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税收/收费。该体系应包括下列内容:①继续完善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②研究和建立环境资源税,如燃料环境税(旨在降低温室气体和SO[,2]排放)、水资源税、矿产资源税、森林资源税、逐步把有关资源部门现有的资源补偿收费纳入资源税范围;③在已有试点经验基础上,在全国开展生态环境补偿税(或收费)。征收的主要依据是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程度;④建议和实行税收差异或优惠政策,扶持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具体可以在现有税种的税率基础上实行;⑤对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和清洁生产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一定的期限内免交全部或部分税收。对于结合自然保护管理、开展多种经营的收益也应给予减免税收优惠。

5.3 建立有利于环境的投资和信贷政策

保护环境和资源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质,因此需要在财政预算、投资渠道和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使更多的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具体应采取下列措施:

a.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国家环境保护基金或专业政策性银行或国家环保投资公司,以加强国家对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国家也可以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筹集大型环保和生态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国家应对环境投资项目的贷款利率、还贷条件和折旧等实行优惠政策。

b.全面实行环保投资有偿使用。在沈阳市环境保护投资公司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环保投资有偿使用,包括政府财政拨款、排污费和资源补偿费等。地方环保投资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收资金,包括中长期债券、股票或利用外资等。

c.开辟多种资金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逐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征收环境税;第二,在政府的严格监督下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同时放宽企业的投资信贷条件后,可望企业在新建或技改项目中融资到更多的资金用于污染预防和削减;第三,政府在减少对企业的投资后,将增加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包括社会化的环境项目)的投资。

d.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如把环保产业尽早推向市场,对环保工程实行招标承包。在可能的条件下,推行环境公共项目的企业化经营。

5.4 推行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刺激-鼓励制度

环境刺激-鼓励制度应立足于市场经济法则、真正体现“污染者负担”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原则,这些制度包括:①排污交易制度,国家应在一些地方(如上海、沈阳、徐州和济南等)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尽快推出有关排污许可证交易的政策或规范,在条件成熟时向全国推广;②押金退款制度,如对“三同时”项目实行履约保证金,对有害于环境的可回收物品收取回收利用或无害处理保证押金等;③条件可能时建立环境保险制度,解决由于过失污染事件而引起的经济赔偿和治理污染的经济责任问题。

6 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与传统发展模式截然不同的发展思维。从环境资源的角度讲,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环境成本或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为此,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加快环境发展综合机制、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以及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同时在中观和微观层次上配以相应的经济政策和刺激手段。

标签:;  ;  ;  ;  ;  ;  ;  ;  ;  ;  ;  ;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成本内化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