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_工具理性论文

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_工具理性论文

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工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63(2004)02-0063-05

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精神世界中,每一种精神现象包括人的意识或心理现象的存在,往往互相投射,互相作用;它们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常常因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所诱发,主要是依据人在特定的社会存在中,其头脑中理性与思维的作用。人是理性动物,作为人的本性体现,理性好比人的精神世界中支撑与维系其精神肌体健康与活力的“血脉”。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传导理性,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动地影响与作用理性。二者之间互相传导、互相影响的紧密联系,逐渐产生与发展了人的理性思维。如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科学理性等。本文侧重谈价值理性。

一、理性思维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体现一个人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价值”作为物与人的需要的一种关系,既体现为物的价值,也由此引申为“意义”,使价值一词的概念因内涵、外延的扩展而不断获得更深、更广的语境。价值的界定体现了人的内在需求结构及人的内在特征。价值存在于客体之中,但只有通过主体的社会实践去挖掘才能形成或实现。20世纪德国的韦伯说,价值合乎理性是人“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其它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1]由此行为者“向自己提出某种‘戒律’或‘要求’,”[1]并使自身的“行为服务于他内在的某种‘对义务、尊严、美、宗教、训示、孝顺,或者某一种‘事’的重要性的信念。[1]在这个过程中,韦伯认为,“不管”采取“什么形式”,“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甚至无视可以预见的后果,”而“他必须这么做”[1],这里,韦伯确认了人对自身提出的任何“做什么”、“不做什么”的要求与戒律来自人头脑中的信仰。其实,信仰的形成基于人自身的价值理性。这是实践中人产生并坚持某种行为,甘愿承担其行为后果的动力。

我认为价值理性是人们自身本质的导向。人在特定的社会存在中,受其价值观指导,形成对人生价值的领悟,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由此产生头脑中的理想自我。价值理性就是通过调动自身的理想自我,实现对人本质的导向作用。这是一个有序的、连续的、自觉的自我主导过程,人以此构成自身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个过程体现了人从动物界提升,并使人具有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本质规定。价值理性的产生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积淀自我意识、完善自我认知、升华自我价值,增强对人自身本质属性的认识、把握而逐渐形成与发展的。作为实践中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价值理性的作用是提供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肯定评价及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评价。人们在实践中,其自身社会活动性质的确认或方式的选择,人对自身行为的自我调节等,无不体现价值理性的支配作用。

价值理性有自发性与自觉性之别。这是由于价值理性所体现的人的价值意识、价值评价反映了社会存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在人们头脑中的积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不同,价值理性可分为自发性价值理性与自觉性价值理性。前者是人类社会所处低级阶段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具有原始性、自然性、朴素性;后者则是人类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强化自我意识,在对人类思维的思维、对自身行为的意识等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规律,树立完型人格,追求人性最高价值的自我实现等过程中不断形成。可以断言,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价值理性将会在体现三个文明的新的层面,引导人们不断挑战极限,开掘自身潜智,使人类主体性更强大。

韦伯将数学形式等自然科学范畴所具有的量化与预测等理性计算的手段,用于检测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自身的行为及后果是否合理的过程,叫做“工具理性”。其含义具体说,即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物的最大价值的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追求有用性就是真理性,处理物与人的关系时,见物不见人,甚至认为人也是工具,因而为了积累经验而获取最大的利益,使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人的一切包括思想、观念、理论、感情等都具有了不确定性。其工具理性表现着人的科学认知与价值评价相互分割,轻人文、趋于功利化等倾向。[2]20世纪德国的哈贝马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具有的现代化压力,形成‘社会的子结构’。这种子结构最终侵入到军事、教育、卫生、家庭等领域。——即是说,它滋生一种子文化,这种子文化把个人熏陶成在任何时候都能使人从自身与它事物的相互作用的某种联系中,确认“自身某种‘有目的的合理的行为’”。这种“有目的的合理的行为”的子系统,造成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跨入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创新的过程中,其社会的政治系统也逐渐适应这种处于“不断扩充趋势的子系统”[3]。哈贝马斯提出的“有目的的合理行为”的子系统即工具理性。资本主义国家开拓工业现代化道路,同步深化着人们对工具理性的认识,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使工具理性逐步意识形态化,如表现在它对人的情感、道德、行为的控制等;并逐步产生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走向的巨大影响力。如对国家机器的控制等。

一个人合目的、合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即个人精神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取决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工具理性即主体在实践中为作用于客体,以达到某种实践目的所运用的具有工具效应的中介手段。工具理性是一个系统,系统内又分为物质形态的工具与精神形态的工具;前者的存在好比一个人过河必搭桥,而桥身只有作为物质载体而存在,才能体现手段的价值。否则人过河的愿望只能是人的一种从精神到精神“自身划圆”的过程,即人永远实现不了过河的目的。两种形态的工具因各自工具效应的不同,使之各自又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物态工具具有服务于主体需要的直接效益;精神形态的工具则借助主体的逻辑思维所投入的抽象劳动,形成物态工具构成的基础,体现了精神形态工具服务于主体的间接效应。二者结合所形成的合力,体现了工具理性能实现主体客体化的手段价值;反映了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为实现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提供自身所需手段的精神能动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不断确证“人是人的最高本质”。[4](P42)

二、价值理性通过调动人头脑中的“理想自我”,以实现对人本质的导向作用

具体认识价值理性对人本质的导向作用,不能脱离对人本质的认识。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者整合的矛盾统一体。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体现、互为基础、互为动力。

人是物质性的存在,所以具有自然属性。它体现在人的自然需求与自然行为中。但人的自然需求往往反映人的精神属性与社会属性,因此人的自然本质非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属性的表现。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的根本特征。体现为:人类共生关系中具有的依存性;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物质与精神方面的社会交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性等。人的精神属性体现为意识、思维、道德等。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载体;人的自然需求与精神需求通过人的社会属性实现。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精神属性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又具有支配作用。即人经过实践,形成自身思维、理性等精神属性的不断发展与升华,由此体现在人的社会属性中,促成人的实践活动领域与范围的不断拓展;同时也使人的情感、个性等自然属性不断丰富与获得重塑。也由此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属性的潜能及它的主导性。而在实践中,人的精神活动的发展路向,是由价值观支配的。

价值观是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一切价值问题持有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一个人价值观不同,对自身行为的价值评价、对利益的选择与追求,在实践中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定向便不同,由此产生的实践中的思维目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也就不同。这一点体现了价值观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支配,同时借助思维的传导功能,实现了价值观在价值理性中的主导作用,使之价值理性能够指导人们在今后的实践与思维的过程中,对外界及内在精神世界中各种信息做“接收、存储”等过程的理性选择。这一点是价值理性对自身本质具有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精神世界中,依据价值观的存在所提供的价值原则,具体形成人们在实践中对自身进行“我应如此做,人生才有价值”的自我引导,由此人们对现实学习、工作、生活中存在的是与非、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苦与乐所进行的价值评价,均体现了人们对某种价值需求的认可;在这当中所具体表现的价值倾向及由此形成的价值尺度、这个尺度带来的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自我规约等,均体现了这种自我引导。当然,由于人的价值观有不同,所以人的价值取向有不同,因而人的价值理性也有不同。

具体认识价值理性对人本质的导向作用,还需要通过实践中理想自我超越现实自我的过程来体现。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所以在人的头脑中如网状般紧密交织着从属于人的三种属性的多重需要,形成人的精神性、社会性、自然性需求的集合。在一定的内外因条件下,这些需要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但其中有些需要受到人头脑中“主导思想”(即人头脑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的压抑,成为人的次要需要,处于被支配地位,有的甚至隐匿在人的潜意识中沉寂;有些需要则因主导思想的认可与激励,由主导思想将其调动到头脑里的显意识中,其中有些需要成为主导思想形成的动力。主导思想具有主导性、伦理性、逻辑性,它回答了:“我是谁?”、“我到底要什么”,并由这个“我”控制、调适人的一切需求,这个“我”就是头脑中双重自我的存在。

每一个头脑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我”“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它所规定的是个人的现时性状,说明个人实际是怎样的,它不带理想或幻想的成份,是对个人现实本质的揭示。换言之,”即“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因而是在物质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生命和个性的存在物。”[5]另一个“我”“不是从现实出发,它所规定的不是个人的现时状况如何,而是对个人未来的设想和描述,是个人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如何,因此带有规范性、主观性。”[5](P42)具体表现为,把个人现时需要的满足看作自身价值实现的手段或条件,将自身某种精神价值的实现作为衡准生活意义的前提。它们分别体现着两种不同的价值需求,前者为“现实自我”,后者为“理想自我”。[5](P42)

人的精神世界空间内在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具体通过头脑中双重自我的辩证关系体现。价值理性就是通过调动理想自我而潜移默化地体现对自身本质的导向作用,使之在一定条件下,人头脑中的“现实自我”转变成“理想自我”,发展自身。换句话说,即“理想自我”变成“现实自我”,以实现自身价值。

由于人们有政治利益的需要,包括对个人功名的需求,及在一定的社会职业中通过人的脑、体劳动的付出,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利益及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切身需求。这些支撑着现实自我的精神平台,使现实自我既有合理的从事政治与生产等实践活动的要求,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又有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在思想与行为等方面的自私性、狭隘性、保守性。尤其是当前社会处在转型期,法制有待健全;社会价值观多元;群体意识有趋于功利的倾向。那么人的现实自我因素因自身境界、目标的局限,既可能对自身价值的衡量,以人的权力大小、地位高低、金钱多寡为尺度,把入党、提升、考研、找对象当作捞取个人利益的资本,寻求对社会或他人的付出与社会或他人的回报二者之间的“收支平衡”;也可以做到以奉献精神处理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在当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当一个人的个人需求在客观上与社会利益相和谐时,人的生存目标与行为方式同社会向前发展的方向一致,就是健康的、进步的;反之则为不合理。

理想自我同现实自我一样,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土壤,其存在必须有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物质支撑。

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征及人自身对某种理想化人生的追求,使理想自我往往基于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来看待现实社会;并站在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前瞻性地预见人的社会存在。作为某种超前意识[未来意识]的体现,它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否认人的“现实自我”的存在是客观的、现实的,同时认为未来在现实的人眼里是个未实现的目标,现实表现为人的某个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因此人为了期待某个目标实现总不会放弃某种追求。由此揭示了一定条件下现实同未来之间有一个必然存在的逻辑转换关系。现存的不一定是必然发展的,所以现存的不一定是进步的;未来指现实意义上的未来,未来成为现实,又会成为新的未来的基础;确证了现存事物既存在合理性,又存在保守性、滞后性,同时确证了实践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对事物包括对自身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基础,如通过实践,不断从新的层面,挖掘“我是谁”,理性地探求“我到底要什么”,而重新“设定自我”等。同时由于人的社会实践的结果往往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为双向价值,既体现为从物质或精神等方面对社会政治、经济利益有所补益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又体现为人的能力、潜智、个性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个人生存与发展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之间的互动互补。从而使理想自我得出一个结论: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掘,在人的实践中永不会形成句号,理想自我立足未来,确证了人的自我超越是人的永恒,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据此不断对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理性反思,因而观念地形成了人的需要、能力、潜智、个性等素质在限定的社会关系中获得最深层面、最大限度发展的某种精神需求,并以此衡准与规约理想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质量与人自身的其它一切需求。

三、理想自我由前瞻性向具象性的转化

人的社会存在的层面不同,决定了人的头脑中理想自我的层面也不同。但作为一种既源于生活,在特定的内外因条件下又超脱于现实生活的精神现象,理想自我的共性是:它产生于人的头脑中自我意识的积淀,自我意识的特点乃凸显人的主体性;主体性的特点体现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前瞻性(超越性)、创造性、价值性;在实践中的某个阶段,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化往往有一个过渡。在一定条件下,从现象上看,我们感到理想自我的前瞻性是一种抽象性。但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发展过程,可确认理想自我存在于变化的现实中可感可触的具象性。

理想自我本身由前瞻性向具象性(即由自身的潜在性向显在性)的转化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必备条件:

1.必须体现价值理性主导自身,以调动理想自我,并使理想自我具有矛盾统一体中主导地位的稳定性,形成理想自我的个人价值在实践中向社会价值的转化,使之由内而外地最终体现价值理性的主导。否则没有价值理性的引导,就不会发生人在思维过程中对某个信息(包括外部世界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所投入的“注意”,更不可能有人们对某信息在头脑中的“接收、存储”等理性选择的过程,人们对某种信息的价值评价及人的某种实践行为的自我引导等等都不会发生。这样理想自我作为某个体精神层面积淀的价值意识,无论是崇高的、完美的,或是其它的种种……,都会受到自身某种“主导思想”“挤压”,使之价值需求因具有潜在性,成为大脑中待开发或不开发的“处女地”,而变得无意义。

2.人们在实践中,要通过道德认知,实现道德超越;另外要通过科学认知,实现工具理性。这是实现理想自我的过程。

在道德超越这个过程中,价值理性引导理想自我“应该如此做”;理想自我则以具体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包括个性等心理层面的反映,做出“我愿意如此做”的回答,具体体现价值理性与理想自我之间的相互融合。这个过程在实践中表现为,人以某种价值尺度规范自身“我应怎么做”,这个“我应如此做”就是一种对自身某种价值需求的肯定与调动。如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以追求真善美,作为自身道德思维的基点,平日在具体体现个人精神价值的社会性转化的过程中,能以平和的心态、开阔的胸襟,淡化常常碰到的公私、荣辱、苦乐、义利等矛盾,将物欲、功名视为身外物;宁愿奉献,不计较索取;哪怕得不到个人功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得不到社会合理评价,公正待遇,也不计较;表现出对社会、对国家的爱已融入一种高于自身生命的爱,由此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并驱动自身甘愿割舍或牺牲个人眼前利益,这即说明了人的情感、情操、品位都体现了人的“我应该如此做”的观念与“我已然做到”的行为的统一,即人的知情意的统一。

人们理性地肯定某种价值需求,必有这种需求不断提升的趋势,并带来价值尺度的提升,由此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用提升了尺度的标尺,衡准一切事物,必会以经常提升的精神视角衡量现实社会(包括自身)。肯定与否定是辩证统一,理性的肯定,必有理性的否定。而且肯定与否定都是深刻的否定表现在实践与思维过程中,即人对外部世界及自身某些思想与行为的深刻冲击,如对当下社会,人的思想(包括自身)以及社会某些典章制度中的理性、惯性、惰性持某种否定态度。否定是一种激情,一种驱动,一种创造,只有在否定中,理想自我才能挖掘自身、创建自身。

在矛盾统一体中,双重自我的存在,互相交织,互相斗争,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理想自我如要逐步实现对自身道德层面、心理层面的自我塑造,支撑自身强有力的根基,就是要面对头脑中出现的肯否这样一组相互异向、相互批判的情感,及由此在头脑中引发的肯定与否定的自我、更新与保守的自我、理性与非理性的自我之间互相依存、互相矛盾、斗争的过程;必须接受头脑中双重自我的互相碰撞造成一个中间地带的跨越。这个中间地带,就是人的某种新的道德认知同人的旧的习惯心理等要素之间相和谐的中间地带。

理想自我作为精神层面的自我,其境界、目标的实现,必须突破现实自我所具有的境界、目标,但这种否定必会引起人的心理反应。因为它意味着人的“现实自我”的某种缺失,而这种缺失,意味着人的另一层面的获取。这种缺失,往往作为代价,成为某种意义上人改变自身的基础。这个过程中,人的意志、性格逐渐经历着一种“磨砺”;每一步“磨砺”,都体现理想自我由弱到强的积淀。这种磨砺体现了人作为矛盾统一体,其内在矛盾要素之间互为基础、互为动力、互相整合达到和谐的规律,确证了人的自我实现始于自我否定。

在这个过程中,人将不会被自身打倒,而会自我挖掘、开发人的潜能、潜质,使自身脱胎为更为强大的自身。由此也确证了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以战胜的也是自己。并展示了人生道路上人具有的改变自我、驾驭自我的可塑性。由此使我们看出:在一定条件下,理想自我否定、战胜现实自我,超越现实自我,以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逻辑联系;价值理性通过调动理想自我,引导与提升自身本质的过程。自强者首先自胜,而后由内而外立足对象世界中不可战胜。

工具理性的存在,为人们实现价值理性提供着智力支持。人们对实践中某类认知对象的选择,是具体的工具手段存在和实现的前提条件。工具理性的存在,通过思维、观念、运算、操作等过程,确认了人对自身智能体能的挖掘,使人在实践中的“自然肢体”获得延伸,由此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由于人所涉及的实践领域是多样化的,形成为人们价值理性服务而存在的手段性质的多样化。

物质形态的工具包括工具、仪器等物质工具系统。具有实用性、功能性、可操作性、规范性等特点。

物质形态的工具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它的存在凝结了主体的精神劳动。如:从实践所需的工具效应出发,产生具体工具的范式概念、制造工具的程序、相配套的技术规范、工具使用常规等,在某种意义上均体现了人们以设计为对象、以制造为对象、以使用为对象等不同的抽象思维过程。思维过程中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经验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靠符号系统的传递,展示了人们科学性、开放性的个性,由此也是引发创造性思维,以形成某种精神成果的基础。

在社会实践中精神形态的工具以逻辑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为特征,反映了人们头脑中具有的文化因子。往往科学与技术是互相转化的,技术与生产力是互相转化的。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物态工具与精神形态工具互为前提、互相体现、不可分割。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实践中,人们的精神视野不断拓展,价值理性不断提升,实践是无止境的。作为现代人,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挑战无知,挖掘自身的创造本能,才能在渐渐呈现多层面主客体关系的实践领域中,以体现“自由”的手段,不断转化为手段的自由,实现主体的客体化。

四、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者的关系

1.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存在的基础与条件。

(1)价值理性的存在,为工具理性的存在提供精神动力。

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是规定手段性质的前提。虽然工具理性的存在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价值系统,但它的存在,首先以主体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为前提。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主体为自身设立的认知对象时,即意味自身已步入科学的迷宫。在认识、掌握、驾驭事物规律的过程中,要“破译”种种逻辑思维过程中的未知数,这意味着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如苦行僧、如炼狱,说明认识事物是复杂的过程。另外,事物本身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作为客观规律的反映者,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知过程体现为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否则由于局限性所致,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已经形成的正确认知,常常会在事物存在、发展的总过程中,被实践确认为一孔之见。因此,在当前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为提高工具手段的知识含量,体现现代人的主体性、科学性的品格,人们必须有吃苦耐劳,不断探索、挑战无知、求真务实的精神,这便来自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自始至终提供的精神支持。

(2)工具理性的存在,为价值理性的实现提供支撑。

没有工具理性的存在,价值理性也实现不了。即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工具理性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体现了主体对思维客体其规律的认识、运用、驾驭的过程;由此不断形成的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应用科学等,逐渐成为人类文明的积淀。具体体现在能够使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某具体学科的自身建设超越原来的基点,发展自身。促成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更大程度的支持。当人们在实践中靠工具理性,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总会反思实践过程,在自我意识的更深层面领悟人生价值。尤其当认识到人的能力、潜智、个性在不断拓展的实践过程中,能获得不断发展的广阔前景,人对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也有了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梯次上升的趋势。由此体现实践不断深化使人们对价值问题理性思考的深化。反映了价值理性更加紧密地渗透、融合在理想自我之中,两者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互相提升的内在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体味着使理想自我成功的主导力量的存在,即价值理性激励一个人不断地自我设立,阶段性地实现着人对自身命运的开拓。由此使人对“我为什么如此做”等人生终极意义及目标的追寻,因为人自身的人文精神发展、人文目标提升、人在新的精神文明层面重塑人格而强化。这些说明,工具理性的存在,不断促成价值理性在原基点上的升华。

2.价值理性不可代替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引导主体“做什么”,而“如何做”,则借助工具理性解决,前者不能代替后者。因为客观事物其规律的存在,不是由人的主观因素规定的。所以实践中,人们作为客观规律的反映者,其思维内容首先来自物质世界。这是人们体现自身的思维能动性,调动个人才干的前提。如果以情感代替规律,甚至因受到某种价值观念的激励,在自身意志的支配下,凌驾客观规律之上来定计划或决策,这些做法势必会因人的非逻辑思维主导认识过程,因而使人的行为违反事物发展规律,造成人的实践活动因与实践结果如两辆不同方向奔跑的马车,相互分离甚至背道而驰。好比目标设立为通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彼岸”,却搭了一个通往其它方向的“桥梁”。我国在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的某些经验、教训,我党自身建设过程中的某些经验、教训,曾证明了这一点。并且曾为此付出代价。

3.片面强调与追求工具理性意味人性的扭曲。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没有一定的目的性,不会引发人们在实践中对相应工具的需求。片面强调与追求工具理性,只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导致人格畸变,或整个社会的病态发展。历史上某些国家曾搞唯科学至上、唯技术至上、唯生产力至上,表面看似乎是取消了某种价值思考,实质上如果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人类的社会发展成反比,恰恰说明统治者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偏离了人文目标,由此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效应及前景必然偏离社会人文价值的提升。从反思索法推断,它意味着一种偏离人文目标的价值思考对人自身工具理性的支配。其价值思考的基点是反理性、反人道。即体现在病态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将劳动者作为仅具有实用价值的物质工具使用,以实现剥削阶级无止境的发财欲。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根据,相互映证。两者的统一,验证并促进着人们知、情、意的统一;展示着人的正常、合理的发展。在当前社会体制转换的变革时期,可向人们提供自身协调发展的动力,促进入的与时俱进,自我开拓,自我更新。

收稿日期:2004-01-30

标签:;  ;  ;  ;  ;  ;  ;  ;  ;  ;  ;  ;  ;  

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_工具理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