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营城市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经营城市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段鹏[1]2004年在《我国经营城市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公共经济领域,传统的由政府包揽一切的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城市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财政资金不足和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增大之间的矛盾是传统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中的一道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众多学者和城市管理者提出了“经营城市”。“经营城市”作为一种新事物、新模式,在经营城市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经营城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试图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对策和措施。 当前,在经营城市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经营城市的资金导向、经营城市的政府主导、经营城市客体的认识不清、经营城市的市场主体缺位、公用事业改革步伐滞后、经营城市约束监管机制不健全。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对经营城市的认识不科学、城市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体制改革滞后以及相关的外部条件不成熟。针对这些情况,文中对经营城市进行了再认识,同时,就规范城市政府行为、创新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步伐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

张乔[2]2006年在《我国大城市小汽车停车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小汽车开始在我国城市家庭中普及,给城市交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压力,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大城市机动车数量迅速膨胀,城市交通环境逐渐恶化,停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解决好大城市的停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停车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国城市机动化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如果不对城市停车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索,将会使城市交通问题持续恶化:不仅如此,停车问题也可能成为实施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城市道路交通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瓶颈”,尤其在大城市中,停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应该充分认识解决好停车问题的重要性,探索合理有效的大城市停车对策体系。 本论文从分析我国大城市目前存在的停车问题及其原因入手,根据政策法规、规划建设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停车对策体系,对国内现有的相关研究及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国外城市的先进的实践经验进行学习借鉴后,提出针对我国大城市的一般停车对策体系。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市为例,总结上海在停车问题上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对上海市的停车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郑涛[3]2013年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大量失地农民,同时出现了严峻的失地农民问题。在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的中国需要严肃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今天,对这一庞大群体予以关注,系统研究其利益诉求,探寻其利益诉求表达不畅的成因,寻求畅通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有效途径,推动对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及时有效回应,无疑是紧迫和必要的。本文以城镇化为研究背景,以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产生、表达为研究主线,以城镇化理论、物质利益理论和人民主权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以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产生与成因、基本构成与特点、表达方式的选择与成因为叙事脉络。因为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属于失地农民问题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导论部分对失地农民问题包括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的现状、背景、基于本文研究相关视角下值得关注的研究空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考察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学术谱系,并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说、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本文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与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产生的关系,考察了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产生,描述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规模、增速与分布,闸述了城镇化何以成为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产生的直接推手。同时,勾勒了我国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与严重性,对城镇化进程与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产生关系的考察是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从经济、政治、教育文化、身份认同的视角,论文全面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基本构成与主要特征。我国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主要内容包括失地农民的经济利益诉求、政治利益诉求、教育文化利益诉求、身份认同利益诉求。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导、多元利益诉求并存的失地农民利益诉求格局已经形成,并已成为当前失地农民利益诉求构成的一个基本特征。以制度供给为视角,本文考察、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产生的顶层设计成因。研究认为,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缺陷是造成我国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制度原因,也是我国失地农民利益诉求产生的制度成因,是顶层设计的缺陷。权利贫困是我国失地农民利益诉求产生的根源。在这一视角上,本文探讨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权利拥有和行使的实际状况,认为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权利贫困。具体表现为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过程中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自主选择权以及失地农民获得救济权利贫困。以利益相关者困境为视角,本文对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治理格局下失地农民利益诉求代言人缺席进行了成因探讨。认为在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村委会、基层政府、基层人大、政党以及大众传媒都身处利益相关者困境,造成失地农民利益诉求代言人缺席,这些理论上的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代言人的普遍“不在场”,既无法阻止失地农民利益受损,又把失地农民推向了利益维护和争取的亲历亲为者处境。本文探讨了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方式选择的现状和利益诉求表达方式选择的成因。研究认为,失地农民之所以更经常地选择非正常渠道进行利益诉求表达,寻求利益诉求回应,其直接原因在于利益诉求表达不畅,制度化表达低效或无效,非制度化表达具有“相对有效性”,根本原因在于权利贫困境遇下,失地农民无法对相关机构作出及时有效回应产生压力。我国政府面对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有效回应机制不仅远未建立,而且缺乏强大的压力使之逐步建立和完善。论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解读了一个村庄的利益诉求问题。通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解读乌坎事件,对一个村庄的利益诉求的产生、表达与回应作出了描述。一方面从本研究的逻辑理路对乌坎事件进行审视,把乌坎事件放在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产生、表达与回应的框架内进行研究、比对,以印证本文在失地农民利益诉求方面的研究是否符合逻辑进路;另一方面,通过对乌坎村利益诉求现象的研究,回应本研究的一个核心结论: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将虚置的公民权利回归于公民,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对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讨论。具体表现为有序推进城镇化,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征用制度以构筑减少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基础,赋予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过程中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自主选择权,保证失地农民获得权利救济,促进体制改革,推动利益相关者走出困境,实现失地农民利益诉求代言人身份的回归,畅通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表达回应渠道,提高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表达的有效性。

袁芳[4]2007年在《我国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其中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超市这一新型业态。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超市将逐渐成为大、中城市居民所需生鲜农产品的主要零售终端。超市要求所经营的农产品在质量、包装、品种等方面都达到高标准。然而我国农产品经营主体主要是“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无法满足超市的需求。这种农产品流通渠道格局的改变,导致生产与流通矛盾突出、“小规模、分散化”农户与大市场衔接出现问题。因此,构建小农户生产供给与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组织载体,加强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改革,克服分散化经营的弊端已成为我国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的现状分析,得出我国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滞后。本文鉴于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滞后的原因、加强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内外中介组织的成功经验,从而提出通过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改革、发展龙头批发企业以及推动龙头连锁企业参与供应链整合的对策,来达到解决我国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的困境。

冯喆[5]2012年在《我国城市停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的加快,各地城市的经济也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城市地位不断突出,与此同时,许多城市的机动车拥有量也在不断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停车问题愈发严重。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停车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造成经济社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以来在大部分城市,政府和市民对静态交通普遍重视不够,且城市停车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停车管理力度不够大,并且缺少严厉的处罚措施,使广大的市民严重缺乏停车管理理念,导致了守法遵章停车意识薄弱,使当前城市的违章停车现象十分普遍,这也对城市的动态交通效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停车管理问题是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应探索研究一些适合城市交通发展的停车管理政策和有效措施。本文首先对我国城市停车设施的分类和特性进行分析,找出了城市停车管理现状的问题所在,然后针对城市停车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文章还以天津滨海新区停车管理政策和措施为例,分别从停车管理机构、停车收费机制、路边停车管理、停车诱导系统等方面探讨了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停车管理机制,又从停车类型和停车区域、时段方向出发,针对各类停车设施和特殊区域、时段停车管理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措施,最后从政策法规保障、财政保障、组织机构保障和其它保障四个方面研究了我国城市停车管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本文还对国内外城市停车管理策略进行了总结借鉴,为今后我国城市停车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刘德良[6]2006年在《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在查阅大量中外城市林业/森林研究文献、相关学科对城市植被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林业引进、发展的现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首次就城市、城市化与中外城市林业,中外城市林业产生和发展,中外城市林业的绿化实践,中外城市林业的人才培养,中外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中外城市林业的组织保障体系6个方面展开系统、全面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就中外城市林业的学科地位、21世纪制约中国城市林业发展的3大瓶颈、探索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中外城市林业的比较研究,以世界的眼光,本文前瞻性的明确和阐明了中国城市林业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城市林业理论,特别是回答和解决了当前中国城市林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绿化实践、行政管理体制、法制法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措施:①理论研究上,探讨了制约21世纪中国特色城市林业建设的叁大瓶颈,其中土地是中国特色城市林业发展的基础瓶颈;资金是推动中国特色城市林业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机制是中国特色城市林业高效有序运行的保证;提出了城市林业是一门横断学科的观点,因为从研究对象所涉及的领域、对象、范畴、层次、问题和关系的多学科特点和超越各单独学科范畴的特点来看,城市林业不是原有学科的水平交叉,而是更高水平上的整合与提高;②绿化实践上,探讨了加强和改进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5项对策:以规划为龙头,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带动高标准建设;依法治绿;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社会化兴绿的良好氛围;建绿与护绿并举;树立“近自然”森林和生态绿化的理念;③人才培养上,探讨了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高等教育体系,并对拟议中的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2种对策;一是对风景园林专业进行“城市林业化”改造;二是直接创办城市林业本科教育,并借鉴欧美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课程结构体系;④科学研究上,提出了从5个方面加强和提高城市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主张,一是建设一批国家城市林业科学中心;二是建设一批国家城市林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实验基地;叁是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平台、开展重大研究项目的联合攻关;

马爱军[7]2008年在《经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与企业相似,同样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尤其是在全球化、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决不亚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经营城市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实施经营城市,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理论创新,是针对我国国情做出的理论总结。运用经济来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整体经营,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首先介绍了经营城市的理论基础。经营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竞争、政府再造、中心地、产业结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等理论。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经营城市的主体、客体和方式。然后介绍了上海、大连、青岛叁种经营城市模式。最后结合重庆合川的实际,给出了该市科学经营城市所应采取的经营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围绕科学经营城市的基本概念、范畴、内容而展开研究.对于不断丰富我国经营城市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熊会兵[8]2005年在《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民就业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在人多地少、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等多种因素下,农业自身无法吸纳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才能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本研究在全面透视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宏观政策层面、企业管理层面以及农民个人就业能力层面提出了全面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模型。 论文共8章,24节。在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研究的思路、方法、框架等。第二章阐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国际借鉴。这一部分主要是在比较国际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各国引导农民就业的主要经验、措施,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促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第叁章在详细分析了刘易斯—费—拉劳动力流动模型、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等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得出结论:每个理论和模型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时候,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型,并做出相应的政策选择。 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探讨了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趋势以及就业能力问题。第四章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分析,论文在描述非农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阻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制度、产业结构、心理等因素,并探讨了影响非农就业的内因与外因。第五章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分析,论文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成因、作用以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剖析了“民工荒”问题,并探讨了扩大农民在城市就业的策略。第六章是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非农就业分析,重点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两个层面,探讨在农村地区扩大农民非农就业的途径。第七章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分析,论文认为提升农民就业能力是最终解决我国农民就业问题的必经之路。基于这个基本判断,论文重点分析了农民就业能力的内涵,并结合我国农民就业能力的现状,提出了提升农民就业能力的基本框架。论文第八章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着重依据我国农民实现非农就业的历程中可能发生的政府行为变革以及相关结论,提出了基于农村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平衡的叁层面就业模型,从叁个层面阐述了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刘勇[9]2005年在《旧住宅区更新改造中居民意愿研究》文中提出旧住宅区的更新改造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关于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研究与所处的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相关。进入21世纪,一方面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上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经济上提出“实现全面小康”、法律上提出“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这些变化体现了对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注重社会均衡发展的未来趋势;另一方面,在旧住宅区的更新改造方面,出现了以上海市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旧住宅区更新改造活动。可以说,这种更新改造活动是社会发展背景以及政策方向变化在方式、手段上的一种体现,也体现了对城市中居住在旧住宅区当中广大居民的一种关怀。 既然是对人的关怀,那么居民对改造的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居民是旧住宅区的使用者,是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受益者,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着眼于叁点:首先检验上海市正在进行的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居民的意愿;其次找出影响旧住宅区更新改造当中影响居民意愿实现的因素;最后探讨如何改进当前的综合改造方式使得居民的意愿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表达。 论文首先对上海市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指出上海市旧住宅区的改造规模在逐年加大、改造的内容已经开始从粗放型向细致型转变、改造方式从主要以大拆大建模式向综合的改造方式发展、政府的角色因为社会发展背景的变化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居民的角色向着受益者的角色回归。当前正在进行的上海市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是上海市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转型的标志。 其次,论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初步检验了居民对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的评价。论文在上海市2004年完成的38个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试点小区当中选取6个作为研究对象,委托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队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直接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发现旧住区居民的想法和需求与改造规划解决的问题产生一定偏差。 再次,论文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找出影响居民意愿的因素。一方面论文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有叁方面因素影响居民意愿。第一,更新改造的过程影响居民意愿的实现,居民对综合改造的有限了解、无法介入到过程中去、缺乏实质性的参与影响了居民对改造方式的认同、居住满意度的提高并影响居民的出资积极性,概括的说而当前更新改造活动还不能够有效的将居民融入到过程当中,在客观上影响了居民意愿的实现。第二,当前制度、政策的缺位影响居民意愿的实现。规范的缺失、标准的模糊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缺失在客观上阻碍了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拓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手段的发挥,而且技术手段方面本身出现的不够细致的问题以及体现出的偏向美观的倾向同样阻碍了居民意愿的实现。第叁,基层管理机构不够完善影响居民意愿的实现。传统的基层管理组织(如居委会)所处的困境、新兴的居民自治组织(如业主委员会)所表现出的萌芽状态使得它们无法有效的组织居民进行参与、代表居民进行意愿表达,使得居民意愿传达的途径

安定[10]2005年在《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较少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学术界的重视,然而它们却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中,集中地凸现着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冲突。对其现实困境及走出困境的出路进行专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分为现状研究和对策研究两个部分。在现状研究中,首先分析了当前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对国内外城市遗产保护的概况、发展和趋势进行了介绍,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的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概念;结合对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的实地调研,论文从个案、误区、困惑以及启示等不同层面层层深入的对研究对象的遗产保护现状进行了概括,指出当前西部中小名城面临“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重困境;在对困境根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整合遗产保护的历史使命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时代需求”为内涵的可持续保护策略;并进而指明实现“历史资源优势向城市竞争优势的转化”是“解困之路”的关键环节。在对策研究中,论文从叁个不同的角度对西部中小名城的可持续保护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在城市形态层面探讨了“历史资源整合”的策略,结合国内外大量实例介绍了多样化的整合措施与手段,其目标在于使名城中的历史资源形成“合力”,凸显资源优势;通过引入“战略管理”理念,构建了“管理机制革新”策略,意在通过对城市遗产管理在体系和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效率、强化能力,从而为名城保护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借助现代营销学的视角,提出了“城市形象营销”的策略,探讨了城市形象对于激发城市魅力、激活历史资源的重要作用,并针对西部中小名城城市形象营销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重点从定位、特色、品牌和推广等方面提供了分析与建议。从现状到对策,论文体现了从现实中来又回到现实中去的研究过程,为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他城市提供了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我国经营城市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段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我国大城市小汽车停车问题研究[D]. 张乔. 同济大学. 2006

[3].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D]. 郑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 我国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袁芳. 暨南大学. 2007

[5]. 我国城市停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冯喆. 天津大学. 2012

[6]. 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D]. 刘德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7]. 经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D]. 马爱军. 西南大学. 2008

[8]. 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 熊会兵.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9]. 旧住宅区更新改造中居民意愿研究[D]. 刘勇. 同济大学. 2005

[10]. 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D]. 安定. 天津大学. 2005

标签:;  ;  ;  ;  

我国经营城市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