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资本”范畴的几点思考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现阶段“资本”范畴的几点思考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关于现阶段“资本”范畴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范畴论文,几点思考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从而正式确立了“资本”这一经济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有的地位。“资本”这个被传统政治经济学规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并表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范畴,在社会主义现阶段仍然存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有何历史作用?本文试图从这一方面做一探讨,谨请同仁指教。

一、资本内涵的科学界定

资本的实质是什么?现代西方经济学权威人物萨缪尔森认为,资本的品质是:“它们产生租金或者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得到收益”;(萨缪尔森《经济学》汉文版下册,第1090页)从而肯定了资本的增殖性。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但是,在这里价值事实上成了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价值会在货币和商品这两个形态的不断转换中,自行变化它的量,从原有的价值生出剩余价值,自行把价值增殖。……它会生下活的儿子,至少是生下金的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42页)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派在肯定资本的增殖性的基础上对资本的内涵做出了统一的界定: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的价值。资本要带来新的价值,必须不停地循环和周转,使价值不断补偿,物质不断替换,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资本才能不断地增殖和扩张。资本的增殖性是资本内涵的实质性的规定,是资本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所具有的共同属性。

但是,在资本的来源和表现形式上,马克思主义者与西方经济学派的观点截然不同。西方经济学认为,增殖了的价值来源于资本本身。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土地和劳动并列为生产要素之一:资本家得到资本带来的利息或租金,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劳动者得到工资,一切都是公平交换,不存在任何剥削与不平等。因而资本是永恒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合理的。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三要素理论,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的“三位一体的公式”。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精辟地论述和揭示了资本增殖的源泉来自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并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积累而成的,应该归劳动者所有。私有制是不合理的剥削制度,与社会化生产力不适应,是必定要灭亡的。

资本又具有特殊性,即在不同社会制度中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马克思由于自身所处时代的特点,出于写作《资本论》的特定目的——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短暂性,特别强调资本这一概念的阶级含义。他指出:资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品上,给这个物品一种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所体现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并称之为资本的本质。《资本论》问世距今已100多年了。在社会主义现阶段,资本存在的前提条件仍然存在, 在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属性,仍然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新的剩余价值。只是表现形式和反映的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属于个人所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竞争机制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其次,劳动者做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并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而是通过企业管理者使用生产资料。企业作为劳动力的使用者,劳动者做为劳动力的所有者要根据商品等价交换原则发生交换关系;企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力价值的报酬,劳动者通过劳动力被企业的使用才能要求得到这样的报酬。企业和劳动者进行了平等的劳动力商品交换之后,就会形成一个超出劳动力价值的余额即剩余价值。它用于企业的发展后备基金及公共福利开支。这样,社会主义企业便不可避免地具有带来剩余价值的性质,公有制企业的机器设备资金便和资本范畴紧密联系在一起。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属性,而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和管理者之间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也不在于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而在于剩余价值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为全体劳动者使用。这正是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体现出的社会属性。

用资金代替资本范畴行否?回答是否定的。资金和资本在内涵上有本质区别。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必须不停的运动。而资金却是一个凝固的价值。在表现形式上,资本可以采取货币形式,也可采取生产资料、商品形式,而资金只以货币形式出现。当资金投入以增殖为目的运动时便成为资本。因而用资金是无法代替资本范畴的。

二、资本范畴在现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已经证明,资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当前,仍然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就宣称: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 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对资本增殖的追逐和迫于竞争的压力驱使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而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寻求最佳投资主向,采用效益最高的先进技术,剥削更多的雇工,占领更多的市场,成为人格化的资本。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建立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文明。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管理方式、经济手段都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资本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主要方式。市场经济实质不在于要求等价交换,而在于使投入的价值增殖。市场经济也不在于有无市场,而在于一切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这就必然要引出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资本等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经济范畴,搞市场经济又不引入资本机制,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其次,资本是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扭转亏损的重要手段。企业是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公有制企业是国民收入的主要创造者。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形成产权明晰、以盈利为目标、资本增殖和优胜劣汰的机制。确立资本范畴,把资本的保值、增殖做为企业经营的好坏、奖优罚劣的硬指标,就会调动企业潜在能力,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为资本增殖而不遗余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了,国民收入增加了,国家宏观调控既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又有了具体的量化指标。第三,确立资本范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经济关系的关键所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其中,产权清晰是基础。产权关系清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资产有了明确的法人代表。确立了资本范畴,管理者享有法人财产权,就可理直气壮地行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力,使资本不停地循环和周转,不断地增殖、补偿和扩张,创造更多的企业利润,增加国民经济实力。一方面使利润得到科学的说明,另一方面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润分配关系也就清楚了。最后,资本范畴的确立,有助于我们明确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辩证统一关系。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引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69页)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 这只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这个最终目的的实现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企业的产品要能够卖出去,实现商品的价值,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才是有用的劳动,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使用价值才能转换为价值,企业才能在获得剩余价值的同时又满足了社会需要。企业的产品如果长期积压无人问津那么必定造成企业劳动的巨大浪费、欠债、资不抵债,企业资本不能增殖,更不能向社会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可见,企业利润不仅是衡量经营成果的硬指标,而是衡量企业为社会提供多少有用商品的硬指标。这应该是企业微观运行的直接目的。追逐资本增殖的直接生产目的和最终生产目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存在着对立。因为社会中还存在着自身经济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或者自身经济效益高而有损于社会的产业,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使直接目的服从于最终目的。长期以来,不加分析地把追求利润视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正是阻碍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理论误区之一。

三、确立资本范畴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以及引入市场机制、资本机制等一切有利于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手段,其目的,都是根据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为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现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正是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始终是我们衡量是非的标准。

资本范畴能否导致资本主义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承认它的存在而在于它与什么制度结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反映的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资本的增殖过程,是生产出新的资本家和雇佣队伍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资本反映的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物质关系。资本不决定社会制度,相反,是社会制度决定了资本的本质。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我们不但需要从理论上正确认识资本的本质特征,而且也应该意识到,资本是我们市场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实际上,资本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就象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一样,其直接目的,还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我们的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标签:;  ;  ;  ;  ;  

现阶段“资本”范畴的几点思考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