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放与收入差距:基于STR模型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入差距论文,模型论文,经济论文,STR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5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9年的150648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20.66%;FDI由1983年的19.17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900.33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16.65%。可以说,经济开放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加剧。在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同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而2009年,该比率已经达到3.33。如若加入城镇居民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因素,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李实等,2004)。
那么,经济开放是否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关于这一命题,一直是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热点。就国外研究而言,归纳起来,有改善说、加剧说、库兹涅茨倒U型说、无关说以及不确定说。支持改善说的文献有Berg等(2003)。支持加剧说的文献有Beyer等(1999)、Choi(2006)、Gourdon等(2008),他们分别讨论了国际贸易、FDI和关税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了正相关的结论。Dobson等(2009)、Figini等(2011)使用二次多项式模型证实了经济开放和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机制。基于跨国面板数据,Babones等(2009)、Bhandari(2007)认为国际贸易和FDI与收入差距无关。支持不确定说的如Reuveny等(2003),他们利用69个国家1960—199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国际贸易降低了收入差距,而FDI增加了收入差距。总之,在Anderson(2005)看来,众多研究的主要差异在于所采用的数据结构不同,时间序列模型多半支持经济开放会加剧收入差距,但横截面研究则认为经济开放对收入差距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不仅在国外,国内的学术界也未形成共识。部分研究支持加剧说,如Zhang等(2003),他们认为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FDI均会导致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该结论得到了毛其淋(2011)、赵莹(2003)和孙永强等(2011)的研究支持。也有研究支持库兹涅茨倒U型机制,如曾国平等(2006)、林江等(2011)。
事实上,经济开放与收入差距之间影响复杂、渠道众多,使用线性或非线性二次多项式模型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济开放与收入差距之间的传导效应与影响机制,并使用STR模型,着力讨论经济开放和收入差距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就经济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简单说明STR模型以及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方法;第四部分是STR模型的检验、估计和评价;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
二、经济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在进行经验研究之前,根据已有的理论文献就经济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进行简要的梳理是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我们从理论的高度来理解二者之间关系,另一方面也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讲,经济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有以下四个理论效应:
(1)要素禀赋效应
根据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经典的HO理论和Stolper-Samuelson定理,经济开放会促进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出口、提高丰裕要素所有者报酬,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报酬。如果发达国家丰裕要素是熟练工人,发展中国家丰裕要素是非熟练工人,那么在封闭经济下,发达国家熟练工人的相对工资要低于发展中国家熟练工人的相对工资。经济开放后,由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相对价格将趋于一致,其结果是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缩小(Kremer,et al.,2003)。显然,这一结论可以推广至其它要素类型,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2)技术偏移效应
一是贸易引致型技术偏移。基于Wood(1995)经济开放的“防御性技术创新”理论,Thoenig等(2003)讨论了经济开放与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由于发达国家在财产权保护方面更具比较优势,经济开放会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继续在本国生产产品并开展国际贸易,在成本最小化的压力下,发达国家会选择丰裕度高的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从而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增加产品中丰裕要素的密集度,而发展中国家也会发生类似的技术进步。其结果是,在经济开放之初,两个国家内部的收入差距均会缩小。不过,在贸易引致技术偏移的过程中,要素相对价格的改变会提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降低(增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最终提高两国内部的收入差距。二是追赶型技术偏移。Zhu等(2005)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放后的技术追赶战略会促进发达国家的低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向发展中国家生产,其结果导致了两国收入差距的共同上升。
(3)经济地理效应
Krugman等(1996)基于新经济地理框架,创新性地讨论了经济开放和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之中存在离心力和向心力,离心力会降低收入差距,而向心力则由前向联系向心力和后向联系向心力共同构成。经济开放后,国际贸易和金融流动会削弱城市中的向心力,加速城市中制造业在全国的扩散,从而降低收入差距。Paluzie(2001)将农业部门和农产品市场引入该研究框架,建立了经济地理学的二元经济模型,同时假设农民缺乏流动性,土地租金也相对比较稳定。当经济开放后,城市中的制造业能够通过进口外国廉价生产要素,并向国外出口获得持续性的增长,这有利于城市中的制造业工人,进一步加剧了制造业向城市聚集,结果扩大了收入差距。当然,如果允许农民自由流动或是允许农产品贸易,对外开放会导致收入差距的缩小(Rodríguez-Pose,et al.,2006)。目前来看,Paluzie(2001)的理论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4)库兹涅茨效应
Dobson等(2009)认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发展中国家在非熟练工人上有比较优势,但是如果在经济开放之前,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集中在自然资源方面,那么,经济开放的直接结果必然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如果政府能在经济开放过程中增加教育以及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提高本国的劳动力质量,那么,在经济开放的后期,该国也可以从非熟练工人丰裕的国家进口更多的低价产品,以满足本国低收入者的需求。最终,经济开放会使更多的人受益,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既存在于城乡之间,也存在于地区之间,经济开放既有时间上的维度也有空间上的梯度。中国的要素禀赋、地区结构、贸易政策决定了经济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应是以上各种理论效应的综合,并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采用非线性STR模型为准确描述这些特征提供了可能。
三、经验分析框架
1.平滑转换回归模型
本文所运用的平滑转换回归模型(STR)是非线性模型的一种,它以线性模型为起点,逐步进行非线性化的扩展,现已成为一套比较成熟的建模方法(Granger,et al.,1993)。STR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由模型设定过程决定。
2.变量选取与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时间序列数据的跨度为1978—2009年,除平均关税税率来自于世界银行①外,其余数据均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补充。
(1)收入差距的估计方法
度量收入差距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距指标和相对差距指标。本文采用相对差距指标中的泰尔指数来衡量。泰尔指数不仅考虑了各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而且具有较好的数学性质,便于分解。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2)经济开放的估计方法
评价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方法一般有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本文采用综合指标法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开放,因为经济开放本质上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包含着一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与金融往来,也包含着一国贸易政策、贸易方式、宏观经济体制的变迁。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取0,否则取1,用以反映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强调的是,后两个是国际收支平衡表表内项目所不能反映的指标。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对外开放度指数,对经济开放进行统一的量化处理。主成分分析是降维的方法,它的好处是在确定变量权重时具有客观性,能够避免人为设定的主观性而给分析带来不良影响,能够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指标转化为综合指标,即满足下式:
综上,表1给出了中国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和对外开放度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分析
为使变量属性符合时间序列建模要求,从而避免时间序列建模中可能出现的伪回归问题,本文首先对
2.STR模型估计与分析
(1)模型设定
对于STR模型,首先要确定模型中所应该包含的变量。本文比较了被解释变量滞后0-3阶、外生变量滞后0-2阶的各种组合,综合考虑了AIC、SC、调整后的等各种标准后,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滞后阶数均设置为0,这不仅符合经济理论,而且也有较好的统计性质,滞后0阶的线性模型如式(4)所示:
残余非线性检验的结果见表5。从中可以看出,模型的非线性部分的估计十分充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残余的非线性。在此基础之上,图3给出了样本数据的拟合曲线。总之,本文所构建的LSTR2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经济开放度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可靠性。
我们从模型Ⅱ的非线性部分开始考察。由于斜
G迅速从0.5向1转换,非线性部分对模型的影响逐渐体现。最初的时候,经济开放依然会缩小收入差距,但当G≥0.916时,在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趋势从改善逆转为加剧,从时间上看,大致发生在1985年底,经过几年的胶着之后,到1992年,当经济开放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时,收入差距会增加0.921(-10.075+10.996)个标准差,经济开放度的增加幅度略高于收入差距的增加幅度,不存在放大效应。综上,大致在1985年之前,经济开放整体上缩小了中国的收入差距,在此之后,经济开放的结果是收入差距的扩大,1992年的市场化改革以后,这一效应进一步强化。
中国经济开放的分配效应从负向变为正向,从低体制向高体制跨越,正是众多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利于中国出口更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1980年,中国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贸易的50.30%,使得中国非熟练劳动力报酬增加,要素禀赋效应占主要地位,不过,随着改革的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尤其是在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正式启动之后,工业制成品占整体出口的份额迅速上升,明显有利于城市中的制造业,地区差异和城乡割据的存在使得要素禀赋效应迅速被经济地理效应所替代,经济开放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因此在1985年发生了逆转。1992年的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经济开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一方面体现为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初级产品的出口在1992年仅占全部出口额的20.02%,其余均为工业制成品贸易;另一方面体现为FDI的大幅增加,这进一步加剧了制造业在城市中的集中,导致地租的持续上升,从而强化了经济地理效应。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熟练劳动力报酬的增加,技术偏移效应得以深化。而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又都集中于发达国家,这使得库兹涅茨下降阶段的效应得不到发挥。因此,1992年以后经济开放的结果是收入差距的扩大。
五、结论
迄今为止,就经济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而言,基于线性和二项式模型的多数研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本文通过梳理众多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认为二者之间应存在非线性关系。基于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首先分别使用泰尔指数和主成分分析估算了中国的收入差距和经济开放度,然后运用非线性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建立了收入差距与经济开放的LSTR2模型,并对估计模型进行了稳定性检验。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开放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从经济开放到收入差距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符合经济理论和中国的经济现实。经济开放与收入差距之间具有很强的非线性转移动态特征。具体来讲,在1985年以前,经济开放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在1985年以后,恰恰相反,收入差距被拉大。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要素禀赋效应占主要地位,其后,经济地理效应占主要地位。
因此,要想使经济开放从收入差距扩大的主因转变为收入差距缩小的主因,就经济开放而言:首先,要继续发挥中国在非熟练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其次,要消除经济地理上的二元结构,取消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最后,要逐渐调整国际贸易策略,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往来。
注释:
①THE WORLD BANK.2011.http://econ.worldban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