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森林火灾成因及对策论文_熊晓辉,黄庆坤

探讨森林火灾成因及对策论文_熊晓辉,黄庆坤

南岔林业局 黑龙江南岔 153100

摘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影响着全球的生态环境。森林经常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破坏,在危害森林的因子中以火灾危害最为严重。因此,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森林火灾情况进行分析,对今后森林火灾的管控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分析研究近年来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以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或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在分析森林火灾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森林火灾预防管理措施。

关键词:森林火灾;成因;预防对策

前言

林火是森林重要的干扰因子,是影响森林演替的重要因素。森林火灾产生的烟雾常常导致航班取消、旅游计划中止,给区域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构成严重威胁。笔者查找一些资料并收集了部分数据,通过对收集到的森林火灾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了森林火灾发生的大致特点,也为 以后的森林防火工作给出科学的参考意见。

1 森林火灾的成因分析

城市森林火灾指的就是失去了人为性的操控之后让森林资源、财产和人员都产生了巨大损失的一种城市森林燃烧的局面。森林火灾广义上讲:凡是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都称为森林火灾。狭义讲: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它涉及的因素许多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中有可燃物的类型及其分布状况、地形地貌分布状况、气象因子等等;社会因素包括祭祀、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森林盗伐等等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发生一起森林火灾除了需要合适的天气情况和合适的森林可燃环境外,有无火源才是一场森林火灾发生的真正导火线。除了部分人为林火外,森林火灾许多是闪电雷击造成的。各类闪电中一种混合型云地闪电具有持续长的发光度和电场变化(如长于210毫秒),它最容易引起林火。如雷击火造成的森林火灾占火灾总量的5%,1996年4月和1998年4月,发生在白云林场和太白河林场的雷击造成高压线断路形成森林火灾,造成大树枝梢烧毁。由于森林火灾的发生是需 要可燃物、温度和氧气三个要素一起的,只要三个要素中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那么就无法进行燃烧。一般说温度增加表明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增加。因为随着温度的增加会降低相对湿度,饱和差的增大,使可燃物的含水量大量蒸发,变干易燃。同样,燃烧也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温度,即是说只有当温度达到了可燃物所需的燃点的时候,那么燃烧才能够继续进行。火灾发生情况与各月降水量有密切关系。我国各地每月平均降水量大雨100毫米时,一般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火灾。除去自然因素,造成森林火灾的起因中,上坟、农事用火、交通运输是发案数量排名的前3位,占发案总数的63.6%。上坟祭祀3个特殊节日农历十月一日、腊月三十、清明节都在防火戒严期,在此期间,树叶、树枝、废弃塑料等易燃物自然堆积多,火灾发生等级较高。这类火源主要集中在清明节前后的坟地周围。许多坟墓分布在杂草丛生的林区内。清明节上坟烧纸,极易引起森林火灾。上坟祭祀起火后,火势蔓延迅速,极易形成大面积火灾。

上坟祭祀是延续几千年的祭祀活动,成为森林火灾一大隐患。农业生产造成的森林火灾主要由农民烧地边和林业局组织的林副产品生产非法用火造成。备耕时节,农民为了积肥和便于耕作,焚烧田间地头杂草、秸秆等,用火频繁,易发生火灾。林区分布有多条过境干线公路,车辆密度大,驾驶员、司乘人员、旅客随时可能在公路两侧丢弃烟头,车体越大,底盘越高,烟头漂移距离越远,在 风的作用下,烟头飘向路边干草,极易引发火灾。另外,还存在原因不明的火灾情况,未查明森林火灾原因一般有多种,占总量的44%,多发于天气特别寒冷的11月中旬到3月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非法狩猎者夜晚架火取暖、森林旅游的游客、驴友白天埋锅做饭,夜间驱赶动物,取暖点火,乱扔烟头都可能引发林火,这类人流动性大,纪律约束力不强,不易发现。1991~1994年间大爷海、拔仙台、放羊寺3座庙宇被烧,1994年5月白云森林火警,都是游人和香客用火不慎引发的。

2 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

2.1森林火灾的后果

森林火灾的后果除了烧毁森林造成很大的损失外,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森林火灾对森林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森林火灾不仅烧毁烧伤林木,而且火灾后其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破坏了森林小气候,大气、土壤、水域等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平衡受到干扰,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遭到破坏,森林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森林功能失调,破坏气热平衡,而且使表层土壤烧灼,改变物理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主要表现为,森林恢复时间延长,破坏林分的结构,引起低价值树种、灌木、杂草更替珍贵材种的可能性, 甚至变为无林地。火烧迹地的土壤渗透力降低,易发生径流,降低涵养水源作用,火灾使森林大量能量突然释放,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它还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许多林业工作者认为,森林大火灾过后,林地生产力显著下降,将会延续到几十年之久,严重的森林火灾还会引起土壤的荒漠化, 对全球的环境和经济产生影响。这些森林火灾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我国耳年森林火灾的面积高达10万公顷,经济损失在十多亿元以上。

2.2森林火灾防范安全技术

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后果和起因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根据森林火灾的起因,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可具体从3个方面来加强森林火灾防范:加大防火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火意识、严格控制人为火源、完善生物防护林带建设,进行营林防火。把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森林防火意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走预防为主、宣传为先的路子,利用互联网建立农民信箱平台进行森林防火宣传,利用宣传车、标语、禁火令、案件公开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在旅游景区更要加大对旅客的防火宣传力度,旅游线上和景点要有明显防火宣传标语和标志,使旅游人员进入林区时刻不忘防火。导游资料中加入森林防火常识和防火制度、法规,培养游客轻松旅游,防火第一的意识。我们也需要控制人为火源,加强野外生产用火管理, 切实改变炼山造林等野外生产用火方式, 对于野外可不用火生产的, 尽量不用火, 以减少引起森林火灾的机会。同时,以割绿肥、挖坑沤肥等代替烧灰积肥, 以劈田埂草代替烧田埂草等; 对于必须的生产用火,要做好防火措施, 认真执行用火审批制度。由人为火源引起的森林火灾比例近些年正在逐渐上升,如上坟烧纸、烧灰积肥、烧荒烧炭、放鞭炮等。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控制火源进入林区,从而减少因人为火源引发火灾的次数,如建造公墓、把林区内的散坟迁到公墓,禁止在林区内燃放烟花、爆竹等。另外,需要营造阔叶树种为主的生物防火林带, 在森林边缘建立阻隔带, 或将大面积集中连片森林的分隔成若干小区, 一旦发生火情, 可将火源阻隔在林缘之外, 即使在林内着火, 也可将山火有效控制在隔离带内, 起到阻火、隔火和断火作用。

3 结语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对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对于保护人类的正常生存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明玉,任云卯,赵凤君,等.北京西山防火林带空间布局与规划[J].林业科学研究,2010,23(3): 399~400.

[2]刘发林,曾思齐,彭志勇,等.公众对森林火灾的态度[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3):266-269.

论文作者:熊晓辉,黄庆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探讨森林火灾成因及对策论文_熊晓辉,黄庆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