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及其指标体系_项目范围论文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及其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研究成果论文,社会科学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1)02-0122-07

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特点和评价标准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其任务主要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具备五个基本要素:(1)以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2)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必须经学术权威部门鉴定,应用研究成果必须被实践证明;(3)有积极的社会效应(益)或一定的经济效益,只有产生正效应的研究结果,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成果;(4)必须有一定的被人们认可的表现形式,如论文、论著、报告等;(5)必须有明确的结论,如创立新的理论、学说,提出新的观点、思想,或提出新的策略、对策、措施,等等。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有如下特点:(1)抽象性。一方面,社会科学一般都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这些范畴本身具有抽象性;另一方面,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的过程。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必须剔除若干因素,或存在若干假设前提,以揭示其规律性、普遍性,因而研究成果往往具有抽象性的特点。(2)间接性。与第一个特点相联系,由于社会科学成果是在“具体→抽象”的过程中产生的,都有可能包括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因此,在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或用社会科学成果指导实践,也即在“抽象→具体”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不能直接将研究成果用于实践,而必须借助于一系列中介,并根据具体情况变换中介。这表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具有间接性。(3)试错性与长期性。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到研究者的价值判断、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社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或多或少地会包含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足或错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运用是一个试验错误并不断修正错误、完善研究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可能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认识到上述的规定和特点,对于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某一项社会科学研究结束以后形成的结果,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在我国当前条件下,确立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时代性。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必须符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能为人们所理解、接受、掌握、应用,并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如此,才是有价值的。当前,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要求为标尺,作为衡量其成果是否符合时代性的重要标准。

2.创新力。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是指在其成果中总结出新的经验、规律,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学说,提出新的方案、对策等。可以说,创新力是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一项研究成果如果没有创新力,只是重复别人已经提出的观点、方法,或是将各种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堆砌,这种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是没有价值的。当然,由于创新的范围、层面、角度的不同,对社会经济生活所起的作用不同,影响的广度、深度不同,其创新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据此,我们应根据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创新力的大小来衡量其价值。

3.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论研究者的主观动机如何,只要成果公之于众,就将对社会产生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全局影响和局部影响、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即期影响和长远影响等。社会科学一般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研究成果可以增长人们的知识,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化为管理者的决策或方案,影响着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研究成果的价值大小既体现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影响的方向上。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的研究成果,都是有价值的。影响越大,价值越大。反之,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的研究成果,不仅没有价值,而且是有害的。影响越大,危害也越大。

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问世以后,总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最优管理方案、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为行政领导或经济组织的领导服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作出正确的决策、指挥和协调,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还可以通过为人们提供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而不论是直接经济效益,还是间接经济效益,一般都是可以量化的,我们可以通过价值量的大小来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优劣。当然,有些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是难以量化的,而且社会效益的具体表现又是多方面的,涉及的层面较广,资料的收集也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其影响面、宣传面的大小,在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作的贡献来加以评价。

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坚持三个基本准则:一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为增加诸成果之间的可比性,应尽可能以定量评价为主,即尽可能采用量化指标。二是形式评价与内容评价相结合。“形式”主要是指成果的来源、类型与成果发表(出版)的形式(含刊物的档次);“内容”则是指成果的质量、产生的影响和社会经济效益等。在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应坚持以内容为主,兼顾形式的原则。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科学成果只有服务于实践,为社会实践所需要、承认并产生正效应,才有生命力。因此,在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上的创新性,又要重视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和原则,初步设想采用6大类、25个具体指标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单项评价。然后再加权汇总,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指标

1.成果属性。成果属性是指成果的性质和类型。不同的成果,其性质不一样,作用大小不一样,评价的高低也不一样。我们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成6种不同的类型,给予不同的评分范围,对各种类型的研究成果分别做出恰当的评价。(1)资料性成果。资料性成果是指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调查研究和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汇总,所取得的反映现象基本情况的成果。如统计资料、调查报告等。这类成果虽然可作为领导决策、管理、宣传教育的参考依据,但其只是初步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挖掘。因此,这类成果的评分不高,评分范围在20~60分。(2)程序性成果。程序性成果是指通过对现有工作方式的试错、比较、分析、研究而在程序或方式上提出的改进性、试验性的意见或方案。如各种规章、制度、流程、路径、排序和分类等。程序性成果一般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改进,创新的成分不多,故评分不宜过高,评分范围一般为30~60分。(3)功能性成果。功能性成果是指通过对各种门类社会科学的研究,将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发挥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参考功能而取得的成果。如各种教科书、普及读物、参考资料、工具书、古籍整理著作等。这类成果可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研究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一般情况下,这类研究难度不很大,创新成分也不多,故评分不宜过高。评分范围为30~70分。但有些工具书的编纂,古籍著作的整理,卷轶浩繁、工作量很大,还包括许多考证性、纠错性的研究,评分可提高至70~90分。(4)管理性成果。管理性成果是指根据某一社会组织在一定时期的任务,在对社会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对影响社会组织的各种变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所提出的,能指挥、协调全局性工作,促进社会组织任务完成的规划、决策、方案等成果;以及在工作进展过程中,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力的合理调度、劳动者积极性的最大发挥而提出的策略、意见和方法等成果。管理性成果常应用于经济工作和行政工作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价值大小因应用范围和转化的力度而异。评分范围一般为40~80分,但有些全局性、战略性的规划和决策,评分可提高至80~100分。(5)理论性成果。理论性成果是指在各种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的成果。这类成果或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思想、理论、学说,或者对传统理论进行质疑、补缺、完善,或者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立方面有新的设想和进展。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学术论文和专著。理论性成果的效应是巨大的,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理论性成果的获得是艰巨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因此,其评分较高。评分范围为60~100分。(6)综合性成果。综合性成果是指兼有以上两种或多种属性的研究成果。社会科学研究是复杂的,其研究方法多样化,成果的属性也不是单一的。综合性成果是较多的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综合性成果兼有资料性成果、程序性成果、功能性成果和管理性成果的特性,而较少理论上的创新。也有的综合性成果全面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各种特性,其价值是非常巨大的。综合性成果的评分一般较高,没有理论创新的综合性成果评分范围为60~90分;包含理论创新的综合性成果评分范围为70~100分。

2.成果背景。成果背景是从形式方面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分类指标。形式是内容的反映。形式评价是成果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形式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只处于次要地位。形式评价主要是对成果的来源、项目的级别和成果发表(出版)刊物(著作)的级别、档次,以及获奖等级进行评价。(1)项目来源。项目来源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来自哪一级立项的科研项目。项目的来源分为国家级、部省级、厅局级、其他级、非立项五类,分别给以100、80、60、40、20的评分。根据其不同等级的评分,对科研成果进行形式评价。接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的课题可参照其研究难度和应用范围评定相应的等级。国际合作项目视同国家级。(2)重要程度。重要程度是指科研项目在本学科的研究中属于哪一个层次的课题。我们将科研项目分为重点工程项目、重大项目、规划项目、一般项目、自选项目五类,分别给以100、80、60、40、20的评分。(3)发表(出版)等级。发表(出版)等级是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表的刊物或出版的出版社等级。一般情况下,刊物或出版社的等级越高,其价值也越大。我们将刊物分成国内外权威刊物、国内核心刊物、省内一级刊物、其他公开刊物、内部刊物五类,分别给以100、80、60、40、20的评分;将出版机构分为中央级出版社、省级出版社、其他出版社、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内部印刷五类,分别给以100、80、60、40、20的评分。(4)获奖等级。获奖等级是指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已经获得的奖励等级。一般分为国际奖、国家奖、部省级奖、厅局级奖、其他奖;因每种奖励中又分为一、二、三(或更多)等级,故其评分应是一个区间。拟分别给以100~70、80~50、70~40、50~30、40~20的评分。

3.创新力度。创新力度是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内容的评价。一项没有新意的成果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我们拟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其创新力度。(1)唯一性。唯一性是指在科研成果中提出的理论、思想、观点或方法在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第一次提出来。唯一性又分国际唯一性和国内唯一性。国际唯一性的成果给予100分,国内唯一性的成果给予50分。(2)新颖度。新颖度是指科研成果中提出的理论、思想、观点、方法,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属于较早提出或进行阐述、解释、论证的,以及较早应用这些理论、思想、观点、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我们可根据其在国际或国内出现的时序,并根据填补空白、国际领先、国内领先、部分创新、较早应用等五种类型分别给以100、80、60、40、20的评分。(3)链引著者群。链引著者群是根据关键词相同的作者形成的链引著者群数的多少来判断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创新程度的指标。如果两篇或多篇文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的关键词,则这些文章的作者之间存在著者链引关系,形成一个链引著者群。链引著者群的人数越多,研究该项目的人数也越多,成果的新颖度就越低;反之,链引著者群的人数越少,研究该项目的人数也越少,成果的新颖度就越高。我们可以根据链引著者群人数的多少,分别给以0~100的评分。(4)互引比率。互引比率是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引证其他成果的理论、观点、方法的次数与本成果中的理论、观点、方法被其他文章所引用次数的比率。互引比率越大,说明引证他人成果多,而自己的成果被别人引用少,创新力度不强。互引比率越小,说明引证他人成果少,而自己的成果被别人引用多,创新力度强。我们可以根据互引比率的数值大小分别给以0~100的评分。

4.影响广度。影响广度是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问世以后,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带来影响的范围和广度。影响越大,价值也越大。(1)被引用强度。被引用强度是指某项研究成果被其他学科、其他研究课题、其他文章和实际工作所引(应)用的范围、深度和频度。其强弱程度可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被引用强度包括:第一,被引用广度。被引用广度是指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被其他单位或个人引用时所跨越的学科数。跨越的学科越多,影响面越大,价值也越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按二级学科来划分。每涉及一个学科,增加10分。第二,被引用深度。被引用深度是指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被一次引用和二次引用各自所占的比率。二次引用比率每大于一次引用比率一个百分点,就加2分,二次引用比率小于一次引用比率,不减分。第三,被引用频度。被引用频度是指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单位时间内被连续引用的次数。次数越多,影响面越大。一般以一年为单位。一年中凡被引用一次则增加2分,没有上限。被引用强度的得分根据被引用广度、被引用深度、被引用频度三个指标的得分简单相加,不加权。(2)被引用比率。被引用比率是指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一定时期内被引用次数占同期同学科全部被引用次数的比率。评分根据被引用比率大小的排列位次确定。计算公式为:S=100-(100÷X)×N。在该公式中,S为得分,X为同期同学科被引用成果的项数,N为某项成果被引用比率在同期同学科中的位次。(3)学科被同引强度。学科被同引强度是指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本学科以外的另一个或多个学科被其他文章同时引用的频率。若某项成果与另一个学科的成果同时被其他文章引用,则学科被同引强度为2;若某项成果与另两个学科的成果同时被其他文章引用,则学科被同引强度为3……以此类推。被同引强度越强,说明学科的关联度越大,成果的渗透性越强,影响面越大。评分根据学科被同引强度的数值乘以10分计算。公式为:S=M×10。在该公式中,S为得分,M为学科被同引强度。(4)被引价值指数。被引价值指数是指通过某一科研成果被其他文章引用的范围、层次、深度来判断其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度的指标。各种科研成果被别人引用,不能仅凭引用次数来判断其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度。引用一句话和引用某个观点或方法,价值是不一样的;全面引用该研究成果,价值是最大的。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被引价值指数来加以衡量。计算公式是:K=(Fa+Fb+Fc+Fd)÷ΣF。在该公式中,K代表被引价值指数,F代表被引次数,Σ为总和符号,a、b、c、d是按不同引用情况所给出的不同评分。其中a得100分,表明引用者全面吸收了该研究成果的理论、观点或方法;b得70分,表明引用者部分吸收了该研究成果的理论、观点或方法;c得40分,表明引用者参考了该研究成果的观点、看法或技术路线;d得20分,表明引用者只引用了该成果的一段文字或部分资料。

5.作用强度。作用强度是指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作用的时效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具体指标有:(1)应用时滞。应用时滞是指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问世以后多少时间内被引用或应用于实践。3个月以内评100分,3~6个月评80分,6~12个月评50分,1年以上评20分。(2)扩散系数。扩散系数是指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问世以后应用(或引用)的单位(或部门)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一般以二级学科计算,涉及的学科领域越多,说明其扩散的范围越广,作用的力度也越大。扩散系数的计算是用涉及的学科数乘上基础评分。基础评分为10分,如某项成果应用单位涉及到4个学科,则可评为40分。(3)效益指数。效益指数是指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实践后所取得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效益指数可以根据应用该项成果前后经济效益增长速度或素质提高、积极性增强、观念更新等社会效果来评分。经济效益指数的计算公式是:Q=[(D[,t+1]-Dt)÷Dt]-100%。在该公式中,Q为经济效益指数,D[,t+1]为成果应用后的经济效益,D[,t]为成果应用前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指数每增加1%加5分,以此递推。社会效益很难用具体的客观数据来评分,只能用素质提高、积极性增强的扩张比例来确定。这是一个主观指标,可邀请一些专家和各个方面的代表人士讨论后进行评分。评分范围0~100分。(4)适用度。适用度是指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应用过程中对用户的满足程度和接受的难易程度。适用度可分为完全适用、较好适用、一般适用、勉强使用、较难使用五种类型,分别给以100、80、60、40、20五种不同的评分来加以评价。

表1 计算对应表

评价指标得分

 数  指数×权数

资料性成果

 功能性成果

 管理性成果

 理论性成果

 80

 综合性成果

 计

 80

0.05 4

 项目来源60

0.15 9

 重要程度60

 0.25 15

发表(出版)等级 80

 0.2  16

 获奖等级50

 0.4  20

 计

 60

 0.15 9

唯 一 性

 50

 0.5  25

 新 颖 性

 60

 0.2  12

 链引著者群

 40

 0.2  8

 互引比率50

 0.1  5

 小计

50

 0.25 12.5

被引用广度

 74

 0.3  22.2

 被引用比率

 46

 0.2  9.2

学科被同引强度

30

 0.2  6

广

 被引价值指数

50

 0.3  15

 小计

52.4

0.15 7.86

应用时滞50

 0.2  10

 扩散系数30

 0.2  6

 效益指数60

 0.5  30

 适 用 度

 40

 0.1  4

 小

 计

 50

 0.3  15

 延续长度20

 0.3  6

被引用次数增长率 60

 0.3  18

 影响力升降度

58

 0.4  23.2

 小

 计

 47.2

0.1  4.72

总 计

 53.08  1.00 53.08

6.生命长度。生命长度是指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社会上的生命力的强弱。生命力越强的成果,其价值也越大。具体指标有:(1)延续长度。延续长度是指某项成果从问世产生影响到影响基本消失所延续的年限。每延续1年,给10分;超过10年,不再加分。(2)被引用次数增长率。被引用次数增长率是指某项成果被引用次数增长或降低的比率。我们将被评价成果前一年的被引用次数作为基数,基准分为50分。每增加1个百分点,加1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减1分。(3)影响力升降度。影响力升降度是指被引用比率的上升(或下降)程度。被引用比率是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被其他文章引用的次数占同期同学科全部被引用总次数的比率。被引用比率上升,说明该成果的影响力也在上升;被引用比率下降,影响力也在下降。影响力升降度的基础评分为50分。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加2分;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减2分。

(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综合评判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综合评判是将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按照各项具体指标进行单项评价后,再用统计方法进行综合汇总,根据汇总后的综合得分和均衡程度加以整体评判的方法。

1.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是用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各单项得分乘上一定的权数后求得的。计算公式为:X=X[,1]×F[,1]+X[,2]×F[,2]+X[,3]×F[,3]+X[,4]×F[,4]+X[,5]×F[,5]+X[,6]×F[,6]=ΣX[,i]F[,i]。在该公式中,X代表综合得分,X[,i]代表各指标得分,F[,i]为相对应的权数,Σ为总和符号。现将各具体指标及其权数列表计算(见表一)。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某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综合得分为53.08分。

2.均衡程度。为了比较公正地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还要考虑各指标得分的均衡程度。两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综合得分相同,一项成果各指标的得分很不均衡,有的指标得分很高,有的指标得分则很低;另一项成果各指标的得分则呈均衡分布。我们不能以得分相同而认为两项成果的价值相等,而应确定呈均衡分布的那项成果的价值更大一些。我们可以应用综合得分的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来具体计算。对于综合得分相同的两项成果,只要计算标准差就可以进行比较。其计算公式是:。在实践中,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相当复杂。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时受到条件的限制,部分数据难以取得。对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资料的掌握情况,使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全部指标或部分指标。在使用部分指标时,需要对权数进行调整,使各具体指标的权数之和等于1。

总之,我们试图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恰当、公允的评价。以上只是初步的研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日臻完善。

收稿日期:2000-11-12

标签:;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及其指标体系_项目范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