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100例论文_艾万琴

艾万琴

(重庆合川云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庆 631538)

【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结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结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联合吴茱萸粉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利用传统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8.00%,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结合组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四小儿科常见疾病,多由于柯萨奇病毒感染发病,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喜炎平;吴茱萸粉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1-0173-02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于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造成患者出现咽峡疱疹、炎症,患者在发病后出现发热、咽痛、厌食以及呕吐症状,由于多数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在发病时表述能力相对较差,无法明确主述疾病情况,因此治疗期间受到影响因素较多,传统西药治疗多利用药物口服或注射方式治疗,口服与注射均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效果不够明显,其中以口服用药的治疗效果受影响因素多,中医疗法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较为系统,可在口服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方式进行治疗,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用药引起的不适,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本文对所选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对比,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所收治的100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结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结合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8.41±3.59)岁,病程2~12天,平均病程(9.14±2.89)天,体温38.2~40.3℃,平均体温(39.47±0.12)℃。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8.08±4.92)岁,病程1~13天,平均病程(9.52±3.48)天,体温38.4~40.1℃,平均体温(39.02±0.18)℃。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并观察到患者咽峡部位灰白色疱疹,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咽痛、头痛、恶心,出现破溃形或溃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利用传统治疗方法,即在患者入院后立即为患者进行补液、退烧治疗,利用阿昔洛韦注射液治疗,剂量10mg,选择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溶媒剂量150ml,1次/日,并同时进行维生素C、B6等药物的治疗。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并利用吴茱萸粉进行中药外敷治疗。喜炎平注射液剂量5~10mg/kg,利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1次/日,选择吴茱萸打粉,与醋混合敷于患者脚心涌泉穴,患者睡前敷药,第二日晨起拿掉,两组患者均以15日为1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包括痊愈、显效和无效。痊愈:患者症状消失,头晕恶心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咽峡部位疱疹消失;显效:患者症状消失,咽峡部位疱疹明显好转;无效:患者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出现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数×100%。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例数/总数×100%。对比两组治疗后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t检验,计数资料: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8.00%,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属于高发病,且存在一定的传染性,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由于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感染引起,除感染病原菌外,由于儿童患者的呼吸道发育相对不足,免疫功能与地狱屏障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外界病毒的免疫能力相对较差,是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2-3]。患者在发病后由于早期未见到显著的特异性症状,导致临床将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误诊为细菌感染的几率较大,抗菌药物治疗无法保证治疗效果,且影响患者的耐药性,因此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临床需利用抗病毒类药物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进行治疗。包括阿昔洛韦等药物。

我国中医学将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看作“口疮”范畴,发病机制则包括患者热毒内蕴、复感外邪,火热上攻产生。因此中医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清热解毒、止咳抗病毒等治疗。喜炎平是一种以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为主的中成药注射液,喜炎平能够起到解热、消炎作用,且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相对较高,用药效果相对较高[4-5]。尤其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喜炎平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是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经验用药。但由于儿童患者对药物注射治疗的心理压力大,治疗依从性差,导致喜炎平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受影响因素较多,吴茱萸是中药材,在我国古代验方中的应用范围广泛尤其对口疮、口疳的治疗历史悠久,吴茱萸打粉与醋调和涂于患者的脚心,是治疗咽喉肿痛、口疮口疳的主要方法,吴茱萸粉外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优势在于,能够减少儿童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口服、注射用药产生的不适,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体验,对降低患者治疗并发症有明显的改善效果[6]。

本文对所选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加用中医药物注射与外敷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改善,治疗后患者的退热时间也得到显著的提高,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效果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荣一,何森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04):447-448.

[2]王艳喜.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04):26.

[3]苏永继.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西医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2):18212-18214.

[4]林武全.凉膈散保留濯肠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05):837-839.

[5]徐沙沙,张磊,汤昱.中西医结合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04):110-111.

[6]徐景利,梁峥嵘,郭震浪,李志城,邓路铭.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Meta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04):195-200.

论文作者:艾万琴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  ;  ;  ;  ;  ;  ;  ;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100例论文_艾万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