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导向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项目导向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项目导向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杨慧辉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上海,201620)

[摘 要] 针对经管类专业创新的特征,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导向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学科专业课程须将讲授过程转变为创新思维训练过程,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预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将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有机融合,在项目中进行文献研读、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的训练,以大学生主导完成“发现经济管理领域现实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创新性和适用性的解决方案”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经管类专业;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养方法

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作为经济建设储备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教育部推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旨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如何通过该项目,切实有效地培养和提升经管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及能力,对于促进经管类专业创新教育向纵深发展,扩充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与外延

要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切实培养和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针对经管类的专业特点,明确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与外延。与理工科类的创新能力培养注重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环节的技术创新不同,经管类专业属于文科和理工科交叉学科,强调和注重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发现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应注重运用相关学科基础理论解决实际经济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基于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中的新思路、新内容、新衍生,启发学生对经济管理实践与经济管理理论之间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知识经验积累、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意识这些主要的创新能力要素方面展开。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者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1]因此,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使其具备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改变学生的思考维度和方向、摈弃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发展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保障。

(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新”,具有独创性、跨越性、发散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它不是按照既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而是让思维跳出了原来的轨道,开拓出更多的想象空间,取得新的成果,提升思考的维度。[2]创新思维包括观察思维、学习思维和转化思维三方面。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是在对经济管理领域的现状进行调查、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通过严密的推理逻辑分析,提出建设性和开拓性的政策建议。这就需要经管类大学生首先具备敏锐的观察思维以发现问题。经管类大学生还需要具备学习思维,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在提出建设性和开拓性的政策建议的创新阶段,经管类大学生需要把已有的创新成果进行适度的转换,转换成具有实际可行性的操作方案或建议,这需要具备转换思维。

车田里村位于湘江右岸,从陆路到县城有10公里,路面狭窄,弯多、上下坡多,多处于纵林之中,行车困难;而对岸就是县城新区,村中中小学生都在对岸的学校上学,青壮年村民也大多在县城务工,所以该渡口是车田里村民生产生活和中小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

(三)知识经验积累

要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培养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整理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经济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解决问题、提出创造性建议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师在进行将自身科研项目分化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子项目选题时,要注意选题应能体现本科生经济管理理论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综合培养。选题应尽量避免“纯理论研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和大样本数据分析的方法,注重经济管理理论与经济管理实践的联系。

二、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 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构筑在丰富的知识基石上的。[3]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创新阶段,经管类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去整合原有的知识储备,进行针对性的升级,夯实基础,提升知识层次,跨越知识领域。这需要具备更深层次的知识经验积累而非经验的简单叠加。

(一)改革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导向下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应前置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师在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时,要改变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思维训练过程,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预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4]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微课模块化集成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并在教学中有机融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实现课堂的延伸。[5]首先,将理论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前置到课前,由学生根据在线教学平台上发布的学习任务,结合自己的时间配置,在规定的时间结点内通过网课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后台对学生学习时间的记录以及在线测试或者线下卷面考核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测评,这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集中进行经济管理实践的案例分析,鼓励经管类大学生对经济管理理论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经济管理现实问题的方案并找寻最佳方法。通过课堂内的讨论、教师对学生案例分析报告的点评,一方面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强调,完成理论知识的“吸收内化”,另一方面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经济管理决策方法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再次,通过安排线上或线下课堂内的经济管理实务以及理论前沿讲座,使学生了解目前经济管理实务与理论的新思路、新内容、新衍生。最后,通过在线教学平台的讨论版面,发布以经济管理实践为主题的讨论,启发学生对企业经济管理实践与经济管理理论之间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有机融合

文献研读是创新者了解和掌握学术动态的基本途径,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文献研读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继承与批判的过程。文献研读可采众家之长、可借历史之鉴、可启创新之思。[6]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指导教师可根据项目选题,至少选取能反映该领域最重要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的中外文献约40篇交由项目组成员查阅。通过查找文献,学生可以掌握查找文献的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文献,学生可以汲取学科领域前沿知识,学习前人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通过项目组内各成员的文献汇报和文献研讨,吸纳他人意见和修正自己观点,取长补短。通过文献阅读、文献汇报和参与讨论这几个环节的锻炼,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文献阅读与研讨

让宝宝参与买菜、择菜、做饭,不管他能做多少,只要参与了,就会想吃吃自己买的菜、做的饭。只要宝宝开始“享受吃饭”,就会吃得认真、吃得快。

以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发现经济管理领域实践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设性和开拓性建议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创新训练项目,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更应注重对过程的管理,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项目执行中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上述结论的指导下,我国政府要着重建设金融市场,完善体制及健全相关金融法规制度,从而从政策层面降低金融冲突以及金融摩擦的发生风险;第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以及有金融冲击存在的前提下,央行应尽可能多采用相关货币政策数量规则对我国经济进行调控;最后,在第二点的前提之下,央行应制定数量规则为主,利率规则为辅的货币政策,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将降雨量与日最大温度与最小温度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径流量作为输出数据。图2是BP神经网络对洪号为20001009的这场洪水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对比图。然后,通过模拟值与观测值得到这场洪水径流量的误差序列,再将误差序列作为ARIMA模型的输入变量,得到误差序列的预测值,并用于修正BP神经网络得到的模拟值。其修正后的预测结果如图3所示。

合理的创新项目选题是项目获得成功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学科专业课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管理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有利于确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选题。但是,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以二、三年级本科生为主,该阶段的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完对应的学科专业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较弱,知识经验积累有限,这会使他们在面对创新训练项目的选题是否切合实际、难度是否适中等问题时把握不足,从而出现为了项目而项目,没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的选题。而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特别是本身承担着科研项目的教师,对应用型创新项目选题的切合实际性、新颖性、创新性、难易适中性等方面的把握较学生而言更好。因此,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选题有机融合。自身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可以结合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自身的科研项目分解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子项目选题,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这不仅可以提高项目选题的切合实际性和创新性,又可以对项目的难易程度和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适当尺度的拿捏。由于创新项目是指导教师自身的科研项目分化出的子项目,指导教师对研究的主线、思路、内容、方法、步骤等更为熟悉,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落实而非流于形式。

2.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有机结合训练

案例研究是在科学研究通过典型案例,详细描述现实现象是什么,分析其为什么会发生,并从中发现或探求一般规律和特殊性,指导得出研究结论或新的研究命题的一种模式和方法。[7]这契合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在“大学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指导教师可以根据项目选择一些实践案例,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最终的案例单位。项目组通过到案例单位的实地调研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调查与分析方法,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对经济管理现象和问题进行描述、解释以及探索性的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地认识与求证一般性理论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用,启发学生采用新的视角和新的解释结构研究中国经济与管理问题,还有助于学生基于中国本土经济与管理实践的案例研究创建新的经济与管理理论。[8]

案例研究具有过程的主观性与结论不具备普适性的局限,这在一定程度限制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实证研究则可以弥补案例研究的局限。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指导教师可以基于个案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在有限因子与变量之间,指导学生构建数理模型和学习统计软件的使用,通过实证分析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果。然后再指导学生通过案例研究复证实证研究的成果,弥补实证研究在抽象化过程中导致的特殊现象丢失的缺陷。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所必需的自主学习和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锻炼大学生创新思维所需要的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演绎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将经济与管理中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结合,提高应用型创新所提出建议和启示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基于经管类专业特征,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主要是在对经济管理领域的现状进行调查、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通过严密的推理逻辑分析提出建设性和开拓性建议的应用型创新。要切实达到“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建设目标,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课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其次要强调学生主导、指导教师引导启发,以过程为主,兼顾成果。通过将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有机融合,在项目中进行文献研读、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的训练,让大学生参与和体验发现经济管理领域现实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创新性和适用性的解决方案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6月28日,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联合发布了《福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2018-2020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围绕特色粮经作物、特色蔬菜、特色水果、茶叶、特色食用菌、特色花卉、特色畜禽、特色水产品、特色林产品九大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福建省特色优势产业;创建8个左右国家级特优区,认定100个左右省级特优区,形成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为基础,集科技创新、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全国知名、区域畅销”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1] 刘爱东.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 张莉,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12(19):62-63.

[3] 郑郁,徐玲.论经管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北方经贸, 2010(10):151-152.

[4] 丁邦平.探究式科学教学:类型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0(1):81-85.

[5] 郭红霞.新媒介环境对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3):27-32.

[6] 刘献君.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11-119.

[7] 欧阳桃花.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4(2):100-105.

[8] 叶康涛.案例研究:从个案分析到理论创建[J].管理世界, 2006 (2):140-14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19-0042-03

[基金项目]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结构性去杠杆背景下的国企股权激励效应研究——基于债务杠杆选择与调整的视角”(2018BGL088)。

[作者简介] 杨慧辉(1980—),女,四川西昌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 2019-04-15

标签:;  ;  ;  ;  ;  

项目导向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