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贯彻“两手难”的方针_政治论文

如何进一步贯彻“两手难”的方针_政治论文

怎样进一步落实“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都要论文,方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规律,走好正确、健康的发展之路,重要前提之一,是要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落到实处。这里我想谈谈目前我国关于两个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问题的成因、实质以及按照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工作中也有缺点和不足。”这包括“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的状况人民群众还不满意,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现象仍在蔓延滋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些问题,有些本身就是“一手硬、一手软”的表现,有些则和这种现象显然有关。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这种现象必须坚决纠正,可是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什么至今解决得不够理想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就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来说,可分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是存在着“两手对立论”,即认为精神文明抓多了,会干扰经济建设;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应当少抓精神文明建设。他们甚至提出,为了尽快把产值搞上去,应当允许在道德上付出点代价。因此,出现一点信仰动摇、道德滑坡、沉渣泛起、腐败严重等等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些模糊的、错误的思想认识为什么在一部分同志当中相当严重地存在?为什么反复纠正又反复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弄清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第二层次原因,是存在着“金钱决定论”。我们知道,有些人所主张的“一切向钱看”,是一切都靠钱,即把钱当作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包括经济建设在内的一切工作的唯一动力;是一切为了钱,即把赚钱当作一切工作和活动的目的;是一切都看能捞多少钱,即把捞多少钱当作衡量一切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一切围钱转,即把金钱当作支配一切的万能圣物。可见,这必然导致把金钱当作决定一切的最高主宰。邓小平同志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这段话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很深刻的。按照“一切向钱看”的思路抓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都容易抹煞掉甚至把二者颠倒过来,当然也容易忽视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作用,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从这里不难看出,不克服“一切向钱看”的倾向,是谈不上纠正“两手对立论”错误观点的。

“一切向钱看”的现象相当广泛、严重地存在,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它有“私欲驱动论”作为理论依据。这也就是说,“私欲驱动论”是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第三层次的思想原因。“一切向钱看”而不讲道德、不讲是非、不讲原则、不择手段,甚至不管方向道路、爱国卖国,说到底,是不顾别人只顾自己,不愿利公只愿利私。也就是说,“一切向钱看”实质上是一切围私转。为什么要一切围私转或者说一切围私转的依据是什么呢?只要认真分析一下便不能看出,它的依据,就是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刺激人们的私欲,才能激发出人的内在积极性,推动生产发展和工作进步。显然,他们认为,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或者说个人主义者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需求,才是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私欲驱动论”。由于这种论点是产生“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深层次的思想原因,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克服“私欲驱动论”的倾向,是解决如何实现“两手都要硬”问题的治本之策。

上述三个论点的错误之处,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要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的重要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又强调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特征和奋斗目标是管方向、管道路的,既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奋斗目标,那末,把它和物质文明建设对立起来,或者把它看作可以随意牺牲掉的东西,甚至把它说成可以随意改变的手段,显然都是错误的。

十五大报告指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务必要克服把两个文明建设对立起来的倾向,使二者相互配合,走好使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新路。

其二,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实事求是,就要尊重事实,承认现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以下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重大的经济方面的问题必须通过政治来解决,因而尽管总的来说经济是决定政治的,但是政治情况如何,在一定条件之下,即在不解决政治问题经济就无法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就反过来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二是与此相联系,社会的发展不仅不排斥特殊发展阶段,反而是以此为重要前提的。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都属于这种情况。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解成在任何情况下生产力只有接近或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把社会发展规律理解成各国都得像听操口令那样整齐划一地齐步走,不允许任何国家有特殊情况,这种僵化的、陈旧的观念和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必然要在事实面前和今后的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我们强调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就包括解决这类问题。

其三,不符合实践标准的要求。十五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就告诉我们,社会实践,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就其实践部分而言)的整体。它之所以是个整体,是因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构成的,因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也必然包括生产建设实践、政治建设实践、文化建设实践三部分,或者说,是包括这三个部分的整体。所以,只有用作为整体的社会实践来衡量一种社会制度优劣,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看出它的优越性或者弊端。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道理也在于此。所以,我们只有用社会实践这个标准,才能全面分析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衡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分清思想理论是非,从而使这项工作得到加强,不全面坚持实践标准或者说不坚持完整的实践标准,也是行不通的。

其四,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赞扬五十年代的社会风气。那时的社会风气之所以好,重要原因是,物质文明建设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就是说,两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实现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说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上去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一个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就告诉我们,经济搞上去的意义,是包括促使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一点的。风气如果坏下去,不仅会使精神文明发生变质,而且会使政治变质,会反过来使经济发生质变,甚至会使整个社会变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社会风气、精神文明如果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能量?江苏张家港市、河南的南街村等先进典型能够做到“两手抓”、“两手硬”,根本性的一条,就是真正承认精神文明的这种地位和作用,使两个文明建设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其中包括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要以使“主旋律”成为“主动力”为重点。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工作,而它的发展是离不开精神动力的。我们知道,江泽民同志多次要求我们,在思想文化上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在十五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要“弘扬主旋律”,“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他还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假如我们不能把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要求真正落实,使“主旋律”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动力”即主要精神动力,那不仅不会使精神文明这一手真正硬起来,而且最终还会导致“两手软”。因为,不以“主旋律”为“主动力”,便可能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成为“主动力”。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短时期看,也可能使经济有所发展,但实质上,到头来只能把社会主义经济搞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以“主旋律”为“主动力”的地方和单位,才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从这里不能看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有个抓多抓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抓什么的问题,即以什么为精神动力,尤其是以什么为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的问题。这还说明,只有以“主旋律”为“主动力”,才是真正关心经济发展,真正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是要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十五大报告指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事实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只有党领对了路并带领群众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谈得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十五大报告指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一丑恶、罪恶现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切齿痛恨,因而把它作为突破口之一,最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最容易取得突破性成果。

再说,身教重于言教。建设精神文明,树立社会主义风尚,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必要时还要为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如同打仗时共产党员只有带头冲锋才能打胜仗一样,共产党员只有带头树新风,才能使新风气取代旧风气。并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也需要靠干部的行为来体现。在现阶段,我们在经济上是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在政治上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人翁,在思想文化上是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这“三为主”,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克己奉公,决不以权谋私;要发扬民主,决不以势压人;要更新观念,决不因循守旧。

三是要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基础。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建设精神文明,要从一定的物质条件即实际情况出发,不可脱离实际,搞假、大、空那一套“唯意志论”的东西;另一方面,要真正把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物质文明建设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就是说,要像党中央要求的那样,切实做到使两个文明建设互为目的,互为条件,这样,两者才能形成“合力”。否则,有些物质条件和经济活动,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抵消力甚至冲击力。例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倡导敬业精神;必须发扬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形成艰苦创业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风气。可是,一些地方的经济领域却出现了某些不协调的现象,如1994年的“黄金宴”、1995年的“极品烟”、1996年的“牛奶浴”、“金睡衣”。在广东汕头某家私店,曾出售一套从意大利进口的原木雕刻、纯金镶嵌、标价100万元的睡衣。这种经济行为(商业行为), 客观上是倡导高消费、倡导挥霍浪费的,与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明显相悖,对精神文明建设无疑起了相反的作用。一些商店,为了追求所谓的“品位”、“档次”、“气派”,将店名牌匾改成充满“皇气”、“洋气”的名称。这在客观上是宣扬追求皇家贵族洋老板的享受,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违背。我们要真正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真正建设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结成一体的社会文明,非下大力纠正这类现象不可。

标签:;  ;  ;  ;  ;  ;  ;  

如何进一步贯彻“两手难”的方针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