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论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论农业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现代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现代化的程度最低,压力最大。并且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事关农村的发展和稳定,事关城乡关系的发展和协调,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一、国内外主要农业现代化理论

1、有机农业理论

美国农业部的专家把有机农业概括为“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其主要内容是采用豆科作物、绿肥、作物秸杆、牲畜粪肥、有机废物和作物轮作,来保持土壤肥力,对病虫害运用生物方法防治。

有机农业是针对保护环境,防止化学制品危害消费者健康而兴起的。目前,有机农产品售价较高,足可以抵偿单产降低所造成的损失。但一般消费者不愿为此多支付30%—40%的额外费用,其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如在有机农场较多的欧洲,其有机农场占农场总数的比重,法国为1 %,英国为0.3%,西欧平均为0.1%以下。所以,有机农业强调保护环境、有益健康的观点是可取的。但目前还只对高收入阶层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为满足不同阶层人群需求的补充,加以适当发展。

2、生态农业理论

70年代末,针对“石油农业”的弊端提出了生态农业理论。生态农业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加腐殖质、少施化肥、禁施农药,来改善土壤条件和避免环境污染。具体地说,就是尽量减少能量投入,通过发展畜牧业,施用农家肥,实行作物轮作等途径,实现农业内部的自我循环,并维护农村的各种美丽景观。

但据国外20多年的试验,生态农场的产量下降。前西德一般减少20%—30%,美国生态农业的产量只相当于常规农业的44%—50%。为此,西方一些学者认为;生态农业一概不用化学品,是走向极端,要实现封闭的养分循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再说农民也不会放弃已有的现代农作方式。所以,生态农业提倡保护环境,减少化学制品的污染是值得注意的,但不能因污染而否定现代农业。就我国农产品供给和价格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来看,环境目标只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基准,还不是最高基准。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但不是环境至上。

3、自然农业理论

自然农业,又称自然农法,发源于日本。它针对农药和化肥污染环境,造成食物中毒以及牲畜粪便公害等问题,提倡采用轮作、绿肥、间套种、堆肥、地表覆盖、物种共生、天敌治虫、天然饲料、低密度养殖等措施,主张不耕地、不施肥、不用农药、不除草。即依照老子的“自然无为”哲理行事。它与有机农业有许多相同之处,区别在于自然农业否定一切施肥,而有机农业提倡施用厩肥。

自然农业的不足在于:一是产量比常规农业低;二是从日本实施自然农业的农户来看,在目的性和做法上参差不一,真正按标准实施的不过1/4,大多农户将自然农法的产品供自己食用,而把“化学农法”生产的产品用于销售。可见,自然农法强调保护土壤、防止食物污染,具有积极意义,但自然农法要求绝对顺乎自然,要求“四不”,是很难行得通的。

4、持续农业理论

80年代初,针对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在实践上均未大规模采用,也没有取得满意结果的实际,加上人口增加、需求增长、成本提高、资源退化、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矛盾,国际上提出并开始实施持续农业的新战略。联合国粮农组织称持续农业是“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代的需要”,能够维护好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有活力,而且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可见,持续农业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的持续性,并与农村发展相结合,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把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关系,防止短期行为。

5、改革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户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的微观主体,经济利益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农民群众中迸发出极大的生产热情,他们自觉地学技术、用技术,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农民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因素。改革使农业现代化投资的主体日趋多元化,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农户、外资等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特别是农业外资的引进,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同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实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本身就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农业现代化的含义

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范畴。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要以国际水平为标准,要达到世界公认的现代一般的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这在不同国家会依各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和要求,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生产手段和现代技术逐步装备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经济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者的过程,是保障农业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生存环境的过程,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其内容应包括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劳动者的现代化、组织管理的现代化、运行机制的现代化、资源环境的优良化。

(一)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包括:

1.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其自然再生产的特点要求农业要现代化,必须创造良好的基础生产条件,以利于动植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为此,农业基础生产条件要达到:(1)农田水利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的重要性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表现得特别突出,今后的发展也将会证明水利将成为农业的决定因素之一。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我们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曾一度萎靡不振。近几年的自然灾害一次又一次惩罚和提醒了我们,不搞好水利设施建设,不治理好大江大河,不建设好旱能灌、涝能排的、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的高产稳产就没有保证。同时,从我国水资源相对贫乏的现实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下一步应大力搞好节水灌溉工程,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2)农地园林化。植树、 种草不仅能有效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高产稳产,而且能为农业生产和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力开展以植树种草为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农地园林化,不仅可使农作物生产的物质条件——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也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农地园林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3)农业设施化。 发展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必然趋势。所谓农业设施化,就是利用环境设施和技术设施相配套的农业生产体系装备的农业。它能较好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有利于动植物、微生物生长的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果。如,目前广为采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种植以及更为先进的“水耕法”、“气耕法”种植等,都把技术设施与环境设施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2.农业机械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地使用机器和电力,以代替人力畜力,替代传统的简单手工工具。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能够减轻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采用。如精量播种要用高质量的精量播种机;节水技术要用喷灌、滴灌机械;无土栽培离不开营养液输送设备;大型联合收割机不仅劳动效率高,而且能有效地减少农产品损失。农业机械还能完成许多人力畜力不能完成或不便完成的作业,它可以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随着农机科研、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机的质量、品种、结构、功能必将更高、更全、更合理,可以想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过程的劳动都可以使用农业机械。

3.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只有大量、成功地使用了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农业才能提高抗灾能力,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良种化。农业生产是通过有生命的动物、植物、 微生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来实现的。种子、种畜、种禽等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良种是生产好坏的决定因素,而先进的工具、科学的管理、人的有效的劳动,都必须通过它来发挥作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良种培育和使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的应用、杂交育种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以及育种基地的建立和良种监测、推广网络的形成等,都为种子现代化的实现造就了良好的基础。(2)合理施肥。首先,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当前我国耕地施肥水平从整体上看不低,但施肥品种单一,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其他肥料,特别是不重视微肥的使用,影响了肥料的增产效果。其次,要提倡科学施肥。实践中,由于施肥方法不科学,肥效损失严重。另外,加强土壤测试工作,多发展复合肥、浓缩肥、专用肥和长效肥。大力推广绿肥、豆科作物,以培养地力。(3)合理防治病虫害, 提高田间管理水平。目前,在病虫害防治中问题很多,一是高效低毒农药使用少;二是防治方法单一,偏重药物防治;三是针对性不强,防治效果差。为此,应大力研制高效低毒农药,采用药物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特别是多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药品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要积极开展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果。比如在秋末仅搞好作物秸杆处理,就可以大大减轻来年的病虫害发生程度。

(二)劳动者的现代化

劳动者是生产中最关键的因素。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生产力现代化了的农业,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包括农业劳动者——农民素质的现代化。没有劳动者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劳动者的现代化包括:

1.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要求农业劳动者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要有开拓进取精神,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经营现代农业、驾驭市场农业的能力。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

2.科技知识的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的文化基础、科技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果的高低。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从事现代农业经营,那些单凭经验、靠体力的劳动者不可能使农业达到现代化。为此,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外,还应抓好农民的继续教育、扫盲教育、“绿色证书”教育,使农业劳动者达到现代化农业要求的文化知识水平。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者也应该而且必须持证上岗。无论是先进的机械、优良的种子、优质的化肥,还是科学的管理方法,都需要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劳动者来落实。科技水平的现代化要求劳动者要掌握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具有实施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能力。

(三)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农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现代化的农业要求现代化的组织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和管理者。农民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取得高效益,他不仅要具备现代的农业科技知识,还必须具备现代化农业所要求的管理水平,掌握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技巧,在多变的市场中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和谐高效地组织生产。政府在管理农业方面,则必须转变职能,提高宏观管理和调控的水平。比如应注意搞好国内外市场调查和预测,提供高质量的市场信息咨询服务;抓好人才培训与中介交流服务;为农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和政策扶持;组织好产前、产中、产后等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民走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路子,大力发展各种技术协会、学会、研究会,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涉农部门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农民排忧解难;要密切合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献计献策。

(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1.完善的农业保护机制。农业和其他产业一样,要有竞争,不竞争就没有活力。但农业是弱质产业,更需要保护。即使在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也有保护,而且保护手段和力度更强,保护机制更健全。农业保护机制的建立,重点是稳定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棉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价格水平,保护农民利益。其次,要在财政信贷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农业信贷资金要优先保证名优特新产品和出口创汇的农产品。第三,制定农业保护方面的法律,从法律上保护农业。第四,制定有利于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政策,限制进口数量,对出口产品实行补贴等。

2.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水平会不断提高,这既是现代农业分工与协作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说,没有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要对生产过程提供服务,还要对产前、产后提供服务;不仅要提供技术服务,还要提供资金、信贷、保险、供销等服务。在服务的组织形式上,要多种多样,可由农民自愿联合,走合作制的路子,也可由政府建立相关组织提供服务,也可成立专门的涉农服务公司。

3.农业生产市场化。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条件。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是市场农业。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可使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从而增加农产品产量和农产品商品率;同时,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在市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民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的既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力量。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较早采用新技术,可带来超额利润,较高的利润会吸引农民采用新技术,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五)资源环境的优良化

资源环境优良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农业资源环境,要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在具体措施上,一要强化环境意识,树立忧患意识,要用立法保护蓝天、碧水、绿地。二是多采用生物措施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药品对土地、食品的污染。三是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大力推广复合肥、长效肥、专用肥,以改善土壤性能,使地力不断提高。四是搞好废旧塑料回收,循环利用,减少白色污染。五是大搞秸杆回田,培肥地力。六是大力发展林业,在平原地带大搞农田林网化,在丘陵山区要消灭荒山荒坡,提高森林覆盖率。七是控制工业企业特别是乡村小工业的污染,绝不能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总之,要使农业资源环境在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得到优化、美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与问题

首先,市场机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完善,为确立农民的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根本改变,为农民走向市场、自主地发展生产和配置资源创造了重要条件。广大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后,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争先采用农业新技术,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农业的技术水平。由于市场需求的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及产品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随着农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产业化等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农业的管理水平有了提高。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其次,依靠科技,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各级党政部门和农民心中已牢固树立起科技兴农意识,利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成效显著。如间套种技术,使农业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以盐碱地为代表的大量中低产田得到改良;农作物新品种不断涌现。这一切都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实践证明,依靠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再次,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增强经济实力,进而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可使农村剩余劳力得到合理安置,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实践也充分证明,这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第四,农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国际经验证明,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随着工业要素装备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可以说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用工业装备武装农业的过程。以化肥、农机、农用塑料、饲料工业为代表的我国农用工业在近几年有显著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的农用工业品的使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以预计,农用工业品生产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进一步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是为农业提供基础性、物质性、长期性服务的工程、建筑、装备等系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农田防护林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设施建设等有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各种类型的服务组织蓬勃发展。既有产中服务,也有产前、产后服务;既有技术服务,也有保险、信贷服务。各种农民专业协会(研究会)、专项产品协会、农村合作基金会、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站)等应有尽有,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首先: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指导力度不够,缺乏统筹规划。各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自发行为多,有序行为少。在不少地方,政府还没有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到应有地位,在政策上、职能转换上、领导力度上还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有些地方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缺乏全面理解。往往只强调某一个或几个“化”,延误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不突出。各地在实践中,重点不突出,往往人云亦云,不加区别地强调这“化”那“化”,结果事倍功半。第三,资金筹措困难,科技水平落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没有巨额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一是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二是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自发作用,造成资金较多地流向二、三产业,农业投入减少,这对农业现代化是极为不利的。同时,现代农业是高度发达的农业,离开技术支持,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近几年虽有长足进步,但总体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四、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要搞好调研,科学规划。农业现代化建设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思广义,制定一个符合农业现代化内涵要求,切合当地实际的科学规划。规划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近期的打算,使广大农民既能看到美好的未来,又有扎扎实实的、便于操作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和措施。规划既要有定性的要求,又要有定量的指标。定性要求主要是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行质的界定,定量指标主要是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达到的水平进行量的规定。定性与定量结合,才能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规划既要强调经济效益,又要强调生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规划的基础。生态、社会效益是规划是否科学、可取的重要标准。

二是要全面布署,选准重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很多,应全面布置。在起步阶段,我们应根据各地实际,选准突破口,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达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效果。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一要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和改善农业的物质装备基础,兴修水利,引进和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以科技为先导,进一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技术,搞好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教育,大力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三要把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在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保持资源环境的优良化,这是我国的当务之急,要防止掠夺式经营。

三是要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看,市场经济体制是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唯一形式,它符合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深化改革,就是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农业资源的配置能够在市场机制下得到优化,取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成果,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完善政策,主要是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而且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将继续发挥作用,必须长期坚持不动摇。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可根据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适当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近期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加强集体“统”的职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其次,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要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农民投入为主体,外资和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农业投入新机制。为此,要从政策上引导,鼓励资金投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真正发挥好资金的作用。第三,要积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鼓励国有、集体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按产业化组织生产,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使企业、基地、农户的关系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四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领导。政府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转变职能,加强领导。转变职能主要是从过去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做法,转变到搞好宏观调控上来。通过宏观调控,完善或补充市场机制的不足,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在调控手段上,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计划等手段。调控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商品,保护农业、农民的利益,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具体指导上,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进展情况进行分类指导,防止“一刀切”、一哄而起,少走弯路,确保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标签:;  ;  ;  ;  ;  ;  ;  ;  ;  

论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