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7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7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杨波[1]2010年在《p73和BRCA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p73、BRCA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p73和BRCA1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PV-90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11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其相应65例癌旁组织中p73、BRCA1蛋白的表达。结果:(1)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73和BRCA1均有表达,但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其中p7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0%,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RCA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9%,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3蛋白和BRCA1蛋白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 p73与BRCA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相互关系(r=0.194, P=0.037,χ2=4.343)。结论: (1)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3和BRCA1蛋白表达均高于癌旁肺组织,提示它们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p73与BRCA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它们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黄立军[2]2001年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7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认为目的:肺癌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极大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大量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p53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近70%肺癌存在p53基因的异常。最新发现的p73基因与p53基因在结构和功能上极其相似,被认为可能是p53基因的家族成员而成为研究热点。已证实p73基因具有与p53相似的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调亡的功能,但其基因表达方式与p53基因存在明显的不同。在某些特定的肿瘤中p73基因的mRNA水平升高,并且存在正常组织中沉寂等位基因的活性表达。但p73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真正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3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转录表达和突变情况,探讨p73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从而为肿瘤的治疗和诊断奠定基础。 方法及结果:采用PCR法检测46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73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转录表达,并通过PCR-SSCP法检测p73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p73基因在24例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癌旁组织仅2例呈高表达。癌与癌旁组织中P73mRNA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按组织类型,25例鳞癌和21例腺癌中各有12例高表达,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按癌细胞分化程度,在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17 例高分化癌中仅6 例呈高表达,在24 例低分化癌中检出高表达 16例,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门<0.0 5):按临床分期,在 15例 I-11期肺癌中 9例 P 7 3基因呈高表达,31 例 Ill-IV期肺癌中 15 例呈高表达,两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检测显示15 例杂合性肺癌组织中13 例存在G/C:A/T 双等位基因表达,在癌旁组织中皆为 G/C表达,未见 A/T表达;PCR—SSCP未检出P73基因突变。 结论:本研究证实肺癌中p73。RNA 的表达水平升高,其mRNA 的表达水平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度关系密切,与肺癌的组织类型及临床分期无关,表明P73 基因与肺癌的发生有关:肺癌中存在沉寂的p73 等位基因活性表达,可能参与肺癌的发生。未检测到基因突变,表明P73 可能不是抑癌基因。

陈刚[3]2002年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前言 肺癌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和肺癌的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肺癌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p73基因是Kaghad于1997年首次发现的p53家族新成员,其定位于1P36.2-1P36.3。其与p53基因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因此有人认为p73基因可能是候选的抑癌基因。但现有研究认为:其表达水平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不尽相同,p73的生理功能以及在肿瘤中的作用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并成为肿瘤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p73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目前尚存在争议。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50年来不断上升,已成为增长最快的一种恶性肿瘤,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与生命。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和分析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p73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及方法 实验对象:抽取2000年3月-2000年6月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的85例非小细胞肺癌及32例肺良性病变的正常肺组织。85例病人,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为30岁,平均年龄为60.7±2.6岁;男性48例,女性37例。其中鳞癌42例,腺癌43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行化疗和放疗,术中经系统淋巴结廓清,术后经病理证实。分期标准为国际抗癌联盟(UICC)1997年 10月出版的第五版《恶性肿瘤 TNM分类》中的肺癌分期标准,病理分级按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标准。 1.切片制备:常规石蜡包埋,切成4微米厚连续切片,每例标本切成3张,备HE染色及p73免疫组化用,另一张作阴性对照。载玻片经APES液处理。 Zi…3染色:切片常规脱腊至水化后,经抗原修复,滴人非抗原性动物血清O0%正常羊血清)封闭,室温下孵育5分钟,PBS液冲洗一次。按S-P试剂盒步骤分别加一、h抗体,DAB,苏木素复染色,中性树胶透明封片。 3.结果判定…3蛋白均定位在细胞核,呈程度不同,基本均匀的棕色反应。阳性细胞率大于10%为阳性。统计学分析:X’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 85例非小细胞肺癌中P73蛋白阳性表达结果为56例,占65.9%,阴性结果29例,占34.l%。肺正常组织32例,阳性4例,占12.5%,阴性 28例,占 87.5%。P73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门。4二例鳞癌中阳性为23例,占54.8%;43例腺癌中,阳性33例,占 76.7%。X‘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肺腺癌中 P7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鳞癌中 P73蛋白的表达(P<0.05入P73蛋白在不同组织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u>O.05);叨3在1+11期阳性表达率为55.3防(2“轩);111^期阳性表达率为78.9%u0乃8XP7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随着TN M分期的增加表达增强(P<0.05八85例非小细胞肺癌中有54例伴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N_*,五例无淋巴结转移(NO入统计分析结果:P73在有淋巴结转移的 NSCLC(NI4)中阳性表达率为 74.1%(40乃4人在无淋巴结转移的 NSCLC(N)中 ·2·阳性表达率为引.6%(1601入具有显着差异瞩<队05人 P73蛋白在男性肺癌患者的阳性表达率为 70.8%门4/48人女性中为59.4%K2乃7人表达无差异(P>O.05厂小于6O岁的阳性表达为 64.9%汪407人大于等于 60岁的阳性表达率为 66.7%门2/4幻;二者表达也无显着差异河>0.05人 讨 论 p73基因是 Kaghad等于 1997年发现,其与 P53基因具有相当的同源性。后来根据此序列编码的多肽分子量将其命名为 P73基因。p73基因定位于 lp36.2-lp36.3。p73基因在人体正常组织内有广泛的低水平表达,通过RT-PCR方法在人脑,心,肝,脾,肾等器官组织中均可检测到p73基因的转录。由于p73蛋白与 p53蛋白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和功能,有人将其作为一个候选的抑癌基因。后续的研究表明…3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中不尽相同:本实验中p3在肺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强于正常肺组织,未表现出抑癌基因的作用(P<0.m人本实验也证实了肺癌组织中的确存在p73基因的过渡表达,提示p73基因的过渡表达可能是肺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事件,参与了调控肺癌的发展过程。据此我们分析认为:①P73基因与经典的抑癌基因不同,具有肿瘤特异性,即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和基因特征具有个体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在某些肿瘤发生及发展中起抑癌基因作用,而在另一些肿瘤中…3基因的高表达导致肿瘤的发生。本实验证实了肺癌组织中的确存在p73基因的过渡表达,提示这可能是肺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事件,参与了对肺癌发生、发展过程的调控。②p7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也可能是机体对恶性肿瘤的防御和应激反应。机体力图通过上调P73蛋白的表达来抑制肺癌的发生与发展。 ·3· 本实验也得出p73蛋白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无关,而与病理类型?

宋宇[4]2007年在《Survivin、p53、p63、p73、p2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检测Survivin、P53、P63、P73、P2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Survivin、P53、P63、P73、P21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5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15例肺良性病变及癌旁组织中的Survivin、P53、P63、P73、P21蛋白表达。结果1、Survivin、P53、P63、P73、P2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肺良性病变及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但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及癌旁组织,其中Survivin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在肺良性病变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6%;P53、P6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在肺良性病变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6%;P73、P2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在肺良性病变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3.3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Survivin、p53、p73、p21在不同的病理类型、性别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urvivin、p53、p63、p73、p21表达和TNM分期有关,TNM分期越晚,Survivin、p53、p63、p73、p21表达越强,其中Survivin在Ⅰ期中阳性表达率为43.48%,Ⅱ期中阳性表达率为71.43%,Ⅲ期中阳性表达率为84.62%;p53在Ⅰ期中阳性表达率为39.13%,Ⅱ期中阳性表达率为85.71%,Ⅲ期中阳性表达率为92.31%;p63在Ⅰ期中阳性表达率为43.48%,Ⅱ期中阳性表达率为78.57%,Ⅲ期中阳性表达率为92.31%;p73在Ⅰ期中阳性表达率为39.13%,Ⅱ期中阳性表达率为78.57%,Ⅲ期中阳性表达率为84.62%;p21在Ⅰ期中阳性表达率为43.48%,Ⅱ期中阳性表达率为64.29%,Ⅲ期中阳性表达率为84.6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Survivin、p53、p63、p73、p21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其中Survivin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77.78%,在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43.48%(p=0.02,r=4.55);p53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85.19%,在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43.48%(p=0.002,r=7.475);p63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81.48%,在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47.83%(p=0.009,r=5.6);p73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85.19%,在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34.78%(p=0,r=10.781);p21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81.48%,在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39.13%(p=0.003,r=6.844)。其中r为相对危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p53、p63、p7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197,p=0.0188。6、p63在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肺泡癌、大细胞癌中均有表达,但在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腺癌、腺鳞癌、肺泡癌及大细胞癌(P<0.05)结论1、Survivin、P53、P63、P73、P2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它们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2、Survivin、P53、P63、P73、P2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Survivin、P53、P63、P73、P21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关。3、P53、P63、P73表达呈正相关,功能具有相似性,可能与P53功能异常导致替代性或损害性的P63、P73表达上调,过度表达的P63、P73可代偿P53的功能有关。4、P63在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肺泡癌、腺鳞癌中均有表达,但在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提示P63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一个辅助指标。对患者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卢建峰, 余倩茹, 梁任隆, 马萍, 杨胤清[5]2018年在《P7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意义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P7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时间限定为建库到2017年12月31日,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3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7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与正常组织:OR=0.11,95%CI=[0.06,0.19],(Z=7.98,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73在非小细胞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OR=2.40,95%CI=[1.51,3.81],(Z=3.72,P=0.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的临床分期:OR=0.53,95%CI=[0.32,0.86],(Z=2.58,P=0.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73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及不同分化情况中的表达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73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预后方面的作用还需要继续进行试验探索

佚名[6]2004年在《肿瘤流行病学与肿瘤病因学》文中提出肿瘤高发人群上消化道肿瘤筛查方法的应用与体会贺立绩黄瑞德山西省阳城县肿瘤防治办公室,山西阳城,048100 摘要目的:肿瘤筛查是癌症“叁早”的唯一途径,应用胃液隐血技术隐血珠+胃镜+活检的筛查方法在肿瘤高发人群中对3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了叁级筛查,以期降低人群晚期肿瘤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1、全县30岁以上人群均为筛查对象;2、《防癌自查隐血试剂盒》即隐血珠为筛查药具;3、筛查方法采用一级隐血珠初筛,二级电子胃镜检查,叁级病理确诊的.“叁级法”。结果:1、隐血珠人群筛查,

胡文霞[7]2017年在《骨膜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骨膜蛋白(periostin,POSTN)也被称为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osteoblast-specific factor 2,OSF-2),是由成骨细胞分泌的一种多功能胞外基质蛋白。据文献报道其在胰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肿瘤中高表达,并由此成为恶性肿瘤转移的候选基因之一。研究显示骨膜蛋白的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外骨膜蛋白还可影响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卵巢癌及直肠癌基础研究中表明骨膜蛋白可激活某些信号通路而导致化疗耐药。而骨膜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顺铂(Cisplatin,CDDP)耐药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至今尚未有学者探讨和研究。基于此,本课题系统探讨了骨膜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中的作用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我们通过梯度增加顺铂给药剂量,构建了人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549/CDDP;并分析耐药细胞株A549/CDDP与亲本细胞株A549中骨膜蛋白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了骨膜蛋白的表达与人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之间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通过构建骨膜蛋白过表达载体,在体外研究了过表达骨膜蛋白对顺铂诱导的A549细胞部分生物学行为,如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抑制凋亡的重要信号通路Stat3/survivin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其可能涉及的作用机制。第叁部分,首先在耐药细胞株A549/CDDP上,通过沉默骨膜蛋白的表达观察细胞相关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探讨沉默骨膜蛋白是否可以在体外逆转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的发生及相关作用机制;然后通过建立裸鼠非小细胞肺癌异体移植瘤模型,在体内进一步探讨沉默骨膜蛋白的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的影响。第一部分骨膜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梯度增加顺铂给药剂量,构建人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549/CDDP;并分析耐药细胞株A549/CDDP与亲本细胞株A549中骨膜蛋白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骨膜蛋白的表达与人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顺铂刺激,并通过MTT法计算其半数抑制率(IC50),然后采用梯度增加顺铂剂量的方法构建A549的顺铂耐药细胞株A549/CDDP。检测不同浓度顺铂作用下A549细胞中骨膜蛋白的m 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并比较两株细胞中骨膜蛋白的m 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研究骨膜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的相关性。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1采用梯度增加顺铂剂量的方法,最终获得在20μM的含顺铂培养基中稳定增长并持续增殖的细胞株,即为顺铂耐药细胞株A549/CDDP。A549/CDDP及A549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5μM和10μM,A549/CDDP对顺铂的耐药性明显增加。2采用0~30μmol·L-1CDDP处理细胞48h后,检测骨膜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随着CDDP浓度的增加,骨膜蛋白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呈现增多的趋势。骨膜蛋白的表达水平与CDDP的浓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耐药细胞株A549/CDDP中骨膜蛋白的m RNA表达水平是亲本细胞株A549的6倍(P?0.05);且A549/CDDP中骨膜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是A549的5.1倍(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通过梯度增加顺铂给药剂量,成功构建了顺铂耐药细胞株A549/CDDP。2通过对A549和A549/CDDP两株细胞耐药性和骨膜蛋白表达的分析,发现骨膜蛋白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之间呈正相关。第二部分骨膜蛋白对A549细胞部分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目的:分析骨膜蛋白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的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研究抑制凋亡的重要信号通路Stat3/survivin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其可能涉及的作用机制。方法:1构建骨膜蛋白过表达质粒载体,将过表达载体通过瞬时转染的方式转入A549细胞中,检测其转染效率。2采用MTT、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膜蛋白过表达对顺铂诱导的A549细胞生存率、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检测Stat3/survivin信号通路的活性。3采用质粒共转染的方法同时在A549细胞中过表达骨膜蛋白和沉默survivin,研究骨膜蛋白调控顺铂耐药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将构建的骨膜蛋白质粒转入A549细胞之后,可显着提高骨膜蛋白的表达。2 MTT结果提示,同对照组相比,10~30μM CDDP刺激下骨膜蛋白过表达组细胞活力分别增加1.56±0.37、1.62±0.17、3.43±1.82倍(P<0.05);说明外源性过表达骨膜蛋白可显着增加A549细胞对顺铂的抵抗力。3流式细胞术DNA含量检测细胞的周期分布。结果显示:对照组、10μMCDDP处理组、CDDP+pc DNA3.1(+)vector处理组G0/G1期细胞数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0.04±3.27%,90.30±4.25%,88.2±3.78%,S期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6.44±2.31%,8.69±2.79%,8.92±2.81%,转染pc DNA3.1(+)vector对CDDP抑制的周期转换未见明显影响(P>0.05);相对于CDDP处理组,CDDP+POSTN过表达组G0/G1期细胞所占百分比由90.3±4.25%降低到67.49±5.3%,与之对应的S期细胞比例则由8.69±2.79%增加到28.84±2.11%(P<0.05 vs CDDP)。4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定量分析A549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对照组、10μM CDDP处理组、CDDP+pc DNA3.1(+)vector处理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45±0.56%,26.32±2.21%,27.93±3.71%,细胞中晚期凋亡/坏死率分别为:2.57±0.46%,13.02±2.01%,12.33±2.35%;相对于CDDP处理组,CDDP+POSTN过表达组细胞早期凋亡率由26.32±2.21%降低到11.91±2.74%,细胞中晚期凋亡/坏死率则由13.02±2.01%降低到7.03±2.05%(P<0.05vs CDDP),外源性过表达骨膜蛋白可显着抑制CDDP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5 Western Blot检测A549细胞Caspase-3的活化情况,结果显示,10μM CDDP刺激细胞后,A549细胞激活型Caspase-3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但是过表达POSTN转染组则可明显逆转CDDP对Caspase-3的活化。6 A549细胞株过表达骨膜蛋白后,检测Stat3/survivin信号通路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同对照组相比,10μMCDDP处理48h可使A549细胞中Stat3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到0.43±0.05倍,过表达骨膜蛋白之后,CDDP诱导的Stat3的磷酸化水平从0.43±0.05增加到0.87±0.09(P<0.05vs.CDDP);10μM CDDP处理48h后,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减少到0.38±0.03倍,过表达骨膜蛋白后,CDDP诱导的survivin的表达水平从0.38±0.03增加到0.79±0.06(P<0.05vs CDDP)。7在过表达骨膜蛋白的A549细胞中沉默survivin之后,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10μMCDDP处理组,骨膜蛋白过表达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6.89±2.24%,13.13±1.54%,细胞中晚期凋亡/坏死率分别为:13.24±2.63%,8.42±2.57%;相对于POSTN过表达组,POSTN+S-sh RNA组细胞早期凋亡率由13.13±1.54%增加到19.97±2.14%(P<0.05 vs POSTN)。除此之外,过表达POSTN可明显抑制A549细胞上CDDP诱导的Caspase-3的活化,但干扰survivin的表达之后,这一抑制作用被逆转(P<0.05 vs CDDP)。结论:成功构建了骨膜蛋白过表达载体,研究表明在A549细胞中外源性过表达骨膜蛋白可通过促进细胞周期转换,促进细胞增殖,同时抑制细胞凋亡,逆转顺铂的促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骨膜蛋白激活Stat3/survivin信号通路,进而导致肿瘤细胞产生凋亡抵抗。第叁部分沉默骨膜蛋白逆转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的体内外研究目的:利用骨膜蛋白干扰sh RNA构建骨膜蛋白低表达的耐药细胞A549/CDDP,探讨沉默骨膜蛋白是否可以在体外逆转非小细胞肺癌耐药的发生及相关作用机制;通过建立裸鼠非小细胞肺癌异体移植瘤模型,在体内进一步探讨沉默骨膜蛋白的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的影响。方法:1利用骨膜蛋白干扰sh RNA沉默耐药细胞A549/CDDP中骨膜蛋白的表达,通过MTT、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检测技术观察细胞生存率及细胞凋亡等相关生物学行为的改变。2建立裸鼠非小细胞肺癌异体移植瘤模型,观察沉默骨膜蛋白的表达对顺铂抑瘤效率的影响,比较分析肿瘤组织中Stat3/survivin信号通路活性的变化。结果:1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经G418筛选后稳定转染P-sh RNA的A549/CDDP中骨膜蛋白的干扰效率。结果显示:P-sh RNA组骨膜蛋白的表达是对照组的0.42±0.09倍,且位置正确。说明转染P-sh RNA可显着降低内源性骨膜蛋白的表达。2 MTT结果显示:同对照组相比,0~30μMCDDP刺激下P-sh RNA组细胞活力分别为1.0±0.05、0.7±0.04、0.64±0.09倍(P<0.05),说明外源性沉默骨膜蛋白可提高耐药细胞株A549/CDDP对顺铂的敏感性。3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对照组(A549/CDDP),30μM CDDP处理组,CDDP+C-sh RNA处理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15±0.41%,13.41±2.43%,15.14±2.54%,细胞中晚期凋亡/坏死率分别为:1.92±0.32%,8.83±2.01%,10.01±2.37%;相对于CDDP处理组,CDDP+P-sh RNA组细胞早期凋亡率由13.41±2.43%增加到29.87±3.21%,细胞中晚期凋亡/坏死率则由8.83±2.01%增加到20.13±3.14%(P<0.05 vs CDDP)。4通过对移植瘤体积的测量发现,用药前各组裸鼠移植瘤平均体积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给予PBS或CDDP干预20天后,C-sh RNA+PBS组、P-sh RNA+PBS组、C-sh RNA+CDDP组、P-sh RNA+CDDP组移植瘤体积分别为(2900±150.28)、(2100±135.16)、(1630.75±109.60)、(445±41.04)mm3,均大于各组给药前体积(P<0.01),P-sh RNA+CDDP组移植瘤体积最小。5对移植瘤组织中Stat3/survivin信号通路活性的检测发现:同C-sh RNA+PBS组相比,C-sh RNA+CDDP治疗组移植瘤组织中Stat3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到0.63±0.06倍,沉默骨膜蛋白后,P-sh RNA+CDDP治疗组移植瘤组织中Stat3的磷酸化水平则进一步降低至0.32±0.03(P<0.05vs C-sh RNA);同C-sh RNA+PBS组相比,C-sh RNA+CDDP治疗组移植瘤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水平降低到0.58±0.07倍,沉默骨膜蛋白后,P-sh RNA+CDDP治疗组移植瘤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水平则进一步降低至0.21±0.02(P<0.05vs C-sh RNA)。结论:1沉默骨膜蛋白可显着增加人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细胞A549/CDDP对顺铂的敏感性,促进细胞凋亡。2体内研究同样显示沉默骨膜蛋白可提高顺铂的抑瘤效率,并抑制Stat3的磷酸化及其下游靶基因Survivin蛋白的表达。

佚名[8]2004年在《肿瘤生物标志物与肿瘤转移》文中研究说明14—3—3zeta蛋白对肿瘤转移抑制作用的探讨陈惠华’王妍徐元基杜芝燕陆应麟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 摘要目的:探讨14—3—3zeta蛋白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方法:通过联合抑制消减杂交和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在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中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的序列,其中一条与14—3—3zeta高度同源。在RNA和蛋白水平对其表达水平进行验证;构建14—3—3zeta的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并分别转染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并对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以及迁移能力等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

李士军[9]2009年在《p53促凋亡刺激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与背景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增长迅速,近80%以上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尽管手术切除是早期NSCLC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60%的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已经属于晚期,失去了外科手术和多学科根治的最佳时机,手术病人的术后复发率高,因此化疗成为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由于NSCLC细胞具有化疗抵抗性或在化疗过程中产生抵抗,NSCLC的预后很差,一年存活率仅为30~35%。研究表明:细胞凋亡的阻断是肺癌化疗抵抗的一种重要机制。许多化疗药物通过损伤DNA诱导细胞凋亡起作用,肿瘤抑癌基因p53是极为重要的调节分子,p53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的p53介导的细胞凋亡功能缺陷是非小细胞肺癌等对损伤DNA的化疗药物抵抗的重要机制。p53细胞凋亡功能的刺激蛋白(ASPP,apoptosis-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是p53介导的细胞凋亡功能的调节蛋白,ASPP不仅能够特异性激活p53的细胞凋亡功能,也能激活p53同组蛋白p63和p73的细胞凋亡功能,因而对表达和不表达p53的肿瘤细胞的凋亡有调节作用。野生型p53是一个肿瘤抑制蛋白,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是通过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或阻滞细胞周期。但为什么在未发生p53突变时仍然发生恶性肿瘤, p53不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研究发现野生型p53的功能受到ASPP1、ASPP2调节,它们与p53结合形成ASPP- p53复合物作用于原凋亡基因(如Bax、Fax、PIG3),通过提高原凋亡基因的活力促进p53依赖的细胞凋亡作用,野生型p53的功能丧失可能与ASPP1、ASPP2表达改变有关。目前,对于ASPP家族与肿瘤的关系,尤其是ASPP家族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认知多来源于体外实验,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以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时ASPP表达的变化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了p53遗传背景不同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p53促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的表达和化疗药物作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后ASPP表达的调节,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中p53不同状态下ASPP表达的变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监测外周血ASPP表达的临床意义。通过本研究探讨ASPP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相关性,以及化疗药物对ASPP表达的影响,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寻找新的分子靶点。材料和方法细胞标本选取肺鳞癌细胞株NCI-H157, p53突变型;肺腺癌细胞株A549,p53野生型。组织标本选自2007年2月至12月本院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癌组织、癌旁组织(癌组织旁1-2cm内组织)、肺组织(癌组织边缘外2cm)各37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61岁,年龄分布于38-75岁;诊断为肺腺癌15例,鳞癌为16例,其它非小细胞巨细胞癌2例和肺腺癌鳞癌分化4例。血液标本来自上述NSCLC患者,收集化疗前后的血液标本,其中追踪调查18例病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男性19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1岁,年龄分布44-71岁。1.ASPP1标准品选取通过转录得到的高浓度质粒,ASPP2的标准品通过培养HL-60细胞,提取RNA转录获得的cDNA,根据已知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1和ASPP2 mRNA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2.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ASPP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肺癌组织p53表达状态;3.选择p53遗传背景不同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157(突变型)和A549(野生型)进行培养,用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e)处理,采用MTT法筛选化疗药物敏感细胞株,利用透射电镜检查NSCLC细胞株的形态学改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SPP的表达,比较不同细胞株之间和药物处理后ASPP表达的差异;4.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ASPP的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以及监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ASPP表达的变化。5.构建iASPP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法将iASPP干扰质粒转染入2株细胞中,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株中iASPP mRNA和蛋白质表达。实验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表达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制备的ASPP1,ASPP2标准品经重复实验,得出目的基因ASPP1、ASPP2的标准曲线,可以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和重复性,斜率均值分别为-3.249、-3.358,相关系数可达到0.98以上,标准曲线的扩增效率分别为1.156、1.028,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的扩增效率良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重复性,并且融解曲线峰型单一,均得到较好的扩增曲线和标准曲线。2.免疫组化检测了37例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标本p53蛋白表达,肺癌组17例阴性,20例阳性,阳性率54.1%,其中腺癌为62.5%(10/16),鳞癌60.0%(9/15),p53阳性表达在腺癌与鳞癌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肺组织35例阴性,2例阳性,阳性率5.7%。肺癌组p53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意义(χ2=9.65,P﹤0.01)。肺癌组织、癌旁组织、肺组织的ASPP1,ASPP2 mRNA表达均逐渐升高,有统计学意义,肺癌组的ASPP1,ASPP2 mRNA的表达分别为:(4.27±0.57)×10~3,(2.34±0.75)×10~3,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肺组织。肺癌组织中ASPP1,ASPP2 mRNA表达在p53阴性组中明显低于p53阳性组,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的ASPP1,ASPP2 mRNA的表达两组无显着性差异。3.顺铂作用NCI-H157和A549细胞后,检测ASPP1、ASPP2和iASPP mRNA的表达量变化。NCI-H157和A549细胞的ASPP1、ASPP2 mRNA的表达存在差异(P<0.05),NCI-H157细胞株中ASPP1, ASPP2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A549细胞(P均<0.05)。顺铂处理24小时后,A549细胞ASPP1 mRNA无显着性差异(P>0.05),ASPP2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但ASPP1、ASPP2 mRNA在NCI-H157细胞株中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均<0.05)。应用RT-PCR检测iASPP mRNA表达量,A549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NCI-H157细胞(P<0.05),顺铂处理后,iASPP mRNA表达量在A549中无显着变化(P>0.05),而在NCI-H157细胞中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4.非小细胞肺癌组外周血中ASPP1,ASPP2 mRNA的表达分别为:(2.49±0.32)×10~3,(7.00±1.17)×10~3,明显低于对照组:(1.46±0.31)×10~4,(1.20±0.18)×10~4(P均<0.05)。肺癌组术后化疗前ASPP1、ASPP2 mRNA值分别为(2.34±0.56)×10~3、(6.64±0.72)×10~3,进行两个周期化疗后测定结果分别为(3.66±0.64)×10~3、(9.42±0.44)×10~3,基因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5.两组iASPP干扰质粒均可使两株细胞iASPP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其中iASPP-si1对A549的mRNA和蛋白抑制率分别为58.3%、46.8%,对NCI-H157的mRNA和蛋白抑制率分别为41.3%、34.4% ;iASPP-si2对A549的mRNA和蛋白抑制率分别为53.9%、46.8%,对NCI-H157的mRNA和蛋白抑制率分别为45.8%、34.2%。结论1.目的基因ASPP1和ASPP2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重复性,标准品构建成功,可用于检测人ASPP1和ASPP2基因的表达。2.肺癌组织的ASPP1、ASPP2 mRNA表达降低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肺癌组织中ASPP1、ASPP2 mRNA表达在p53阴性组中明显低于p53阳性组,提示表达野生型p53的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可能与ASPP1,ASPP2 mRNA表达降低有关。3.非小细胞肺癌突变型细胞株(NCI-H157)ASPP1、ASPP2 mRNA的表达均高于野生型细胞株(A549),而iASPP在野生型细胞中表达高于突变型细胞株,提示导致具有野生型p53基因的肿瘤细胞凋亡缺陷可能与ASPP家族对p53促凋亡功能降低有关。4.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ASPP1和ASPP2 mRNA的表达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ASPP家族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基因治疗的分子靶点,为诊断及治疗的判断提供新的指标。5.siRNA干扰质粒转染入NSCLC细胞株A549和NCI-H157,可以使iASPP mRNA转录后降解,进而引起功能性iASPP蛋白表达下调。

徐裕金[10]2010年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53、c-erbB2、MRP蛋白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癌组织P53、c-erbB2、MRP蛋白表达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预后评估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SCLC切除标本P53、c-erbB2、MRP蛋白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NSCLC组织P53、c-erbB2、MRP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9%(82/152)、44.1%(67/152)及43.4%(66/152)。P53表达与性别、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着关系,而c-erbB2与各因素间无统计学差异,肺腺癌MRP蛋白表达阳性率(67.6%)明显高于肺鳞癌(33.0%)有统计学差异(P<0.05)。癌组织P53、c-erbB2、MRP联合表达阳性者预后不良:叁种蛋白表达均阳性者的1、2、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均阴性者(P=0.02、0.01和0.00)。P53、c-erbB2、MRP蛋白表达阳性者单纯手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P53、c-erbB2、MRP叁种蛋白表达均阴性者预后最好,1-2种阳性者次之,3种均阳性者预后最差(P<0.05)。术后辅助化疗组MRP、c-erbB2蛋白表达阳性者的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但P53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82);MRP与c-erbB2表达双阴性者生存率显着高于双阳性者,MRP或c-erbB2单一阳性的生存率介于前两者之间(P=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细胞分化程度、c-erbB2是影响NSCLC疗效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肿瘤组织P53、c-erbB2、MRP叁种蛋白同时高表达的NSCLC病例预后较差,术后检测P53、c-erbB2、MRP表达对评估可手术NSCLC疗效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p73和BRCA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杨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10

[2].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7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D]. 黄立军. 第四军医大学. 2001

[3].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陈刚. 中国医科大学. 2002

[4]. Survivin、p53、p63、p73、p2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宋宇. 苏州大学. 2007

[5]. P7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意义的meta分析[J]. 卢建峰, 余倩茹, 梁任隆, 马萍, 杨胤清. 饮食科学. 2018

[6]. 肿瘤流行病学与肿瘤病因学[C]. 佚名. 第叁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4

[7]. 骨膜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胡文霞. 河北医科大学. 2017

[8]. 肿瘤生物标志物与肿瘤转移[C]. 佚名. 第叁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4

[9]. p53促凋亡刺激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研究[D]. 李士军. 大连医科大学. 2009

[10].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53、c-erbB2、MRP蛋白表达及其意义[D]. 徐裕金. 浙江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7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