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论文_杨旭荣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论文_杨旭荣

(山西省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 山西 长治 046000)

【摘要】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4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单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实验组症状消失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其治疗总有效率95.2%显著高于对照组71.4%(P<0.05)。结论:给予川崎病患儿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快,疗效肯定,临床推广价值更高。

【关键词】川崎病;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112-02

川崎病是一种以发热、皮疹、颈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与手足硬性肿胀为主要症状的小儿疾病[1-2]。目前医院里主要采用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对川崎病患儿进行治疗。本组42例川崎病患儿中典型病例与非典型病例分别为39例、3例,而典型病例中发热是最常见、最早的临床表现,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是主要症状,心脏冠状动脉病变是强有力的诊断标准和依据。笔者选取4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的初衷是探讨其运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所获颇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2例川崎病患儿的:5个月~1岁4例,1~3岁12例,3~12岁5例;发热1~12d,平均热程(9.2±2.4)d。对照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5个月~1岁3例,1~3岁12例,3~12岁6例;发热1~12d,平均热程(9.3±2.3)d。42例川崎病患儿初诊时均符合以下情况:临床资料。其中,临床资料不全者、药物过敏者、生命体征不稳者、心肝肾多功能不全者、非川崎病患儿、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皆不在入选之列。按随机数字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①发热;②皮疹;③颈淋巴结肿大;④眼结膜充血;⑤口腔黏膜充血;⑥手足硬性肿胀。两组基本资料以及入选标准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对照组:单用丙种球蛋白治疗。①患儿在病程5~10d应用1g/(kg·d)丙种球蛋白(山西省长子县汉阙广场康宝工业园生产,国药准字:S19994003)进行治疗,连续治疗2d;②给予病情观察,分析患儿不良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患儿病情。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①患儿急性期口服30~50mg/(kg·d)阿司匹林(河南华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1024955)进行治疗,分3次服用,待退热3d后将剂量调整为3~5mg/(kg·d),饭后即服,此剂量连续服用6~8w,而存在冠状动脉损害者联合3~5mg/(kg·d)潘生丁分2次进行口服治疗,血小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后停药[3];②对患儿进行病情观察,分析其不良症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患儿病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后,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包括:①治疗总有效率;②症状消失时间。

1.4 疗效判定

1.4.1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如下:无效:体温未见下降,临床症状未消失;有效:体温恢复正常,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体温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1症状消失时间判定标准如下:对患儿进行观察和分析,将其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记录在案,并通过统计学处理,比较组间差异。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14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而对照组6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实验组退热、口腔黏膜充血消退、颈淋巴肿大消散、眼结膜充血消退、手足肿胀消退以及皮疹消失时间分别为(1.7±0.4)d、(2.9±0.2)d、(3.3±1.4)d、(3.4±1.3)d、(3.7±1.6)d、(3.2±1.6)d,对照组退热时间为(3.6±1.3)d,口腔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为(4.4±1.6)d,颈淋巴肿大消散为(3.3±1.4)d,眼结膜充血消退为(3.4±1.4)d,手足肿胀消退为(5.7±2.4)d,皮疹消失时间为(4.2±1.4)d,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川崎病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主要指发生全身血管炎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主要症状为持续性发热(即5~11d或2~4w体温达39℃以上),抗生素不能改善其症状;又有口唇潮红、双侧结膜充血,甚至口唇皲裂、出血,舌为杨梅样,手中硬性水肿,早期足底与手掌表现为潮红,趾端10d后为特征性大片状脱皮,发生在甲床皮肤交界部分,伴急性一过性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胀,前颈部特征明显,直径>1.5cm,一般是单侧出现,存在压痛,在发热后3d内发生,几日后自愈,发热1~4日可出现多形红斑样皮疹、斑丘疹,有时躯干部为痱疹样皮没有疱疹和结痂,一周内可消退。

阿司匹林为临床治疗MCLS的常用药,早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控制急性炎症过程,患儿退热后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其疾病康复极有帮助。丙种球蛋白由免疫球蛋白分子组成,可增加免疫球蛋白浓度,增强患儿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可与毒素在组织细胞损伤中的作用进行对抗,预防血栓,配合阿司匹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对MCLS患儿的康复也具有促进作用。阿司匹林结合丙种球蛋白治疗MCLS患儿效果更佳,本研究联合用药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丙种球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川崎病患儿,给予其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具有临床症状消失快、治疗总有效率高的优势,比较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瑞峰,李红,陈小夏等.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34例临床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06:872-873.

[2]赖志光,戴道华.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5,09:88-89+101.

[3]陈芳.小儿川崎病16例给予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9:6+8.

论文作者:杨旭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3

标签:;  ;  ;  ;  ;  ;  ;  ;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论文_杨旭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