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与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02)05-0086-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经历了五个转变过程,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把图书发行当做单纯的窗口行业向产业化发展转变,由区域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原始的手工操作向以电脑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化管理的转变,以及由均衡发展向不均衡发展的转变。这些转变标志着我国出版业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发生了根本而重要的变化。改革开放的20年,拉开了我国出版业追赶世界潮流的序幕,其中后10年是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1 我国出版业50年来三个发展阶段的简略回顾
1949~2000年的50年,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过程可粗分为三个阶段。
(1)1949~1979年。这30年可被视为我国出版业的初级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版社的规模普遍小,数量也不多,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大都市外,其他省基本上每省仅有一家出版社。同时,出版经营方式属于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由国家投资、下达计划和任务,然后统一由新华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销售;出版社之间不存在竞争,基本上不考虑利润和经营状况。这种没有经营意识的出版体制,使得这一时期的出版业发展缓慢。
(2)20世纪80年代。与上一阶段相比,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大发展阶段。其最大的特点是:出版社的数量迅速增多,出书规模成倍扩大,图书的内在和外在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出版业中开始出现市场竞争,引入了市场经济的意识,各出版社开始有了商业和自主意识。自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刺激和要求下,有关部门开始对出版业实行自主开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政策,国家对出版业在政策上进行指导,在经济上鼓励出版社自理。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各民主党派也被允许组建各自的专业性出版社,有实力的大学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从此,图书出版量大规模增加,出版业开始走向市场。另外,在出版社内部也引进了竞争机制,部分地区的出版社还尝试实行有限的承包制。在图书发行方面,除了传统的新华书店这一发行系统外,还出现了“第二渠道”,即集体、个体发行系统,并开始改革旧的购销体系。
(3)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是我国图书出版业最繁荣的阶段,出版业开始走上了向国际化、多媒体化、多元化和集团化发展的进程,在出版业的结构、编辑政策、发行体制等多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出版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中央、地方、大学、专业四大类出版社各据其长,互相竞争,同时集体和个体图书经营者开始更多地涉足图书出版业的各个环节。同时,出版界的业务量快速增长,利润逐年递增,开发了许多大型的出版项目,并建立了各种图书评论和评介系统。此外,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多边和国际合作,国外出版社开始向中国这个潜在的超级图书市场进军,试图在这个市场中占据一块地盘,而中国的出版社也努力与国际接轨,积极面向世界图书市场。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出版业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相应的法规,市场竞争秩序比较混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值得重视。
2 我国出版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主要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业不断深化改革,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2.1 出版数量与规模方面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中,出版数量与规模均有显著变化,详见表1。
表1 改革开放前后图书出版情况比较
年份
1966 1978
1984
图书出版品种 6967 8941
29346
其中:新书4596 7594
22007
总印数(亿册)
21.8011.57
30.85
总印张(亿) 48.4855.84 158.72
年人均拥有图书(册) 4.7 3.9 6.0
总用纸量(万吨) 11.3913.32
37.30
总销售金额(亿元)4.8 9.324.5
年人均购书费(元)0.65 0.972.36
资料来源: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年度的统计资料
从表1可看出,1984年全国图书出版近三万种,比1978年增加2倍多,比1966年则增加3倍多;1984年图书销售额比1978年增长近2倍,比1966年增长4倍多。在这一时期,地方出版社的出书品种迅速增加,并开始相互竞争。到了1984年,有些地方出版社的出书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中央级出版社。随后,图书出版量的增长逐渐放慢,出版社转而关注图书的内在和外在质量以及出版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日益增长,图书出版量再度大幅度上升,1994年全国出书达10万种,1997年则增加到12万种。
2.2 出版社数量方面的变化
1956年全国只有97家出版社,到了1978年,出版社数量仅增加到105家。在改革开放的头几年里,出版社的数量一跃而翻了两番。其中,1983年新建出版社50家,1984年此数字为36家,1985年为86家。这样,到1985年底全国的出版社已增加到416家。到1997年,全国的出版社总数已达到565家。随着出版社数量的快速增加,也出现了印刷能力、纸张供应和发行渠道不足、出版社的编辑及审稿水平不高等问题。
2.3 出版图书品种结构方面的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版业出版的图书品种逐渐多样化。在当时思想界的活跃气氛下,出版业出版了许多翻译、编译的图书。到了90年代,图书品种的结构日益齐全,许多大型出版项目也相继问世。90年代下半期,我国的出版业开始从出版社的盲目扩张转向提高图书的内在和外在质量上,以适应读者不断变化的需要。表2反映了80年代和90年代图书品种结构的大致状况。90年代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的比重有所上升,一大批力作受到读者的欢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济类图书的出版数量迅猛增长,从1993年到1997年每年都出版6000到7000种经济类图书,不仅包括大量经济学著作和普及读物,还引进了许多国外的此类图书。同时,法律类图书的出版成了一个新的热点,每年的出版量都达3000至4000种。
表2 80与90年代图书出版品种结构比较
年份 1985
19931997
图书出版品种总数
45603
96761 120106
其中:哲学、社会科学(%)10.812.5
12.2
文化、教育(%) 42.345.1
47.9
文学、艺术(%) 13.915.5
16.0
自然科学、技术(%) 21.219.6
20.0
其他(%)11.8 7.33.9
资料来源: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年度的统计资料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音像放映电器市场的快速发展,音像产品市场急剧扩大。从1993年到1997年,在短短的五年内,盒式音带的品种增加了近3倍,激光唱片增加了近8倍,录像带增加了2倍多,VCD的出版品种数量则激增了13倍。
2.4 出版社之间出现竞争、磨擦和整合
改革开放前,出版社之间并无多少矛盾。中央级的出版社彼此有所分工,各走各的路;各省基本上只有一家出版社,划地经营,并无分工之必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出版社数量的急剧增加,出版社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大,彼此争夺作者和出版资源、分割图书销售市场。
首先,在中央级出版社与地方出版社之间出现了磨擦。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约百分之七十的出版资源都集中在北京,因此设在北京的中央级出版社就有地利之便,能在图书市场上凭借其地利优势而占据较大份额;而地方级出版社要想占领图书市场,就必须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提高其出版物的水准,由此导致成本上升、书价提高。这样,地方出版社对这种天然劣势的状态自然感到不满,而中央级出版社则对地方出版社利用地方体制环境宽松而施加竞争压力也时有怨言。
其次,在地方出版社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磨擦。在出版社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地方出版社之间存在着因隶属关系而形成了行政性分工,由于分工的不同,各出版社的盈利能力有明显差别。比如,教育类或少年儿童类出版社获准出版各类教学辅导材料和参考书,这类书重版率高、销售量大、成本低,所以利润极高。由于有巨大的利益差别,许多政府部门就设立种种制度壁垒,以出版业的专业分工为借口,保护隶属于本部门的出版社从事垄断性经营。这种分工其实是由行政权力制造出来的,并不是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形成的,因而它不但防碍了出版社之间的公平竞争,也阻碍了大型多元化、多媒体出版集团的形成。
从1998年开始,在我国的出版体制改革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其一是横向发展模式,即出版社之间的联合。其二是纵向发展模式,即出版社沿着出版的上游和下游行业纵向扩张。其三是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其四是报业出版集团模式,即以报纸为龙头,联合其他文化产业形成集团化经营,在这种集团中,书刊出版基本上是个配角。在高科技支撑和信息化时代来临的背景下,这种出版集团由于有报纸的牵头,极可能从文化产业向文化传媒产业过渡,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出版的书刊就可能从传统式知识思想的载体转变成一般信息的载体,即书刊被传媒化。如新成立的《光明日报》出版集团、上海的“新民文汇”出版集团等,就是集报纸、图书、杂志的出版及举办俱乐部等多元化形式为一体。这条道路可能对中国形成新的出版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其五是一些省建立的省级出版集团,大多数这样的集团只是原各省出版系统的翻版,其内部运行机制、分配原则和功能协调并无多大创新。
2.5 图书发行方式与手段的变革
我国的图书发行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重大变革,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除了传统的国有新华书店的发行系统之外,集体、个体及图书俱乐部式等新的发行方式也先后蓬勃兴起,从而改变了旧的图书发行体制,给图书发行市场注入了活力,并同时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从80年代中期开始,集体或个体的书店、书摊、书贩迅速增加,成了整个图书销售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出现了寄销、图书连锁店、书市展销、直销、邮购、出版社自办发行等新的发行方式。图书发行体制的变化,特别是一系列新发行手段的采用,大大增加了图书的发行量。据统计,从1993年到1997年,图书销售册数增长了2倍多,销售金额增长了4.5倍。
2.6 出版物进出口业务和出版业对外合作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业开始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引进外国的图书版权,在国内翻译、出版、销售,或直接进口外国图书在国内销售;另一方面是向国外出售中文图书和版权。在80年代初期,少数有远见的出版社就开始与国际出版业合作,如科学出版社就分批派人出国联系业务、参加各种书展。由于受政策上的限制以及受出版社本身的人力财力条件制约,地方出版社的国际化步伐远不如中央级出版社。目前,图书进口业务主要仍由一些中央级出版社掌握。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地方自主权的增加,许多地方出版社正纷纷加入出版物进口的行列。90年代中期以来,图书特别是音像制品的进口越来越活跃。由于对允许进口的外国图书的内容有严格限制,再加上发行渠道单一、价格高,目前外国图书直接进入中国市场销售的数量仍然很少。
目前,中文图书和音像制品的直接出口量很少,海外销售对象主要是华人,内容也多半是关于中医药、卫生、食品烹调、健身、武术等,范围很窄。随着我国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文图书出口的状况将逐步改善。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对外合作出版活动,即由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完成一个出版项目,此类活动已日渐增多。例如,美国的一家大型出版公司就投资几百万美元,与中国南方的一家出版社合作,在中国出版一种百科全书。此外,中国也出现了一家中外双方共同投资组建的“童趣出版公司”,其主要业务是引进迪斯尼公司在国外市场上已经出版并受到欢迎的图书及其他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上出版发行。这类合作带来的新编辑思想、图书内容、装帧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将对给我国的出版业产生冲击和影响。现在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捷足先登的外国出版公司有可能对我国今后的出版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在某个领域内形成垄断的局面,中国的出版业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对策。
总之,我国出版业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只要出版界共同努力,开拓进取,我国出版业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