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调整的宏观经济政策_基础货币论文

中国可持续调整的宏观经济政策_基础货币论文

不断调整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论文,中国宏观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7年年末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调整。1997年年末中央工作会议确定的1998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稳中求进”,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但同时也提出根据形势的变化,政策调控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以1998年年初的中央3号文件为标志,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形势的判断上,认为目前中国存在着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在政策取向上,由压速度变为保速度,由抑制通货膨胀变为促进就业,由控制需求变为启动需求,提出确保8%经济增长目标;在政策手段上,首先选择的是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的组合。

1998年以前央行虽然连续四次下调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但由于通胀率一直持续走低,名义利率的下调,赶不上通胀率的变化,所以实际利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同时,政府一直试图解决银行系统的资产质量恶化的问题,对基础货币投放的控制较紧。因此,1997年的货币政策仍然是偏紧的,至少是中性的。

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转向以后,首先对货币政策作出了调整。央行针对1997年下半年出现的通货收缩现象,在继续下调名义利率、以保持利率政策的中性的同时,松动了基础货币投放的“阀门”。3月实行了银行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将过去的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并为存款准备金账户,实际存款准备金率由之前的18%-20%,下调至8%。据估计,此项制度的改革可释放基础货币4120亿元。与此同时,为了刺激商业银行增加对工商企业的贷款,消除商业银行通过扩大准备金存款,套现利差的机会,于3月和5月两次调低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由过去的存款准备金年利率7.56%和备付金年利率7.02%,下调至3.51%,使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低于金融机构的平均存款利率。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M[,2]的货币供给乘数可由1997年3.5左右,提高至4左右。据此计算,可增加M[,2]为16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基本上与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相吻合。

与此同时,政府又启动了准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相继推出了铁路、公路、经济适用住房、农田水利和城市建设等投资计划和117个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计划投资规模由年初的28000亿元,增至30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由年初计划的10%,上调至18%。

从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看,投资启动的情况基本良好。一季度由于政策到位和实施的时滞因素,投资增长速度较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0.3%,之后逐月加快,上半年累计增长率达13.8%。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首先,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出现了持续13个月下降情况。其次,贷款增长速度放缓。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年初增加了912.3亿元,仅完成全年新增贷款计划的7.5%。二季度贷款增长速度有所加快,比年初增加了3772.8亿元,时间过半,但任务完成不足1/3。以上情况表明,上半年已经出现了货币发行不出去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了通货紧缩。在没有货币政策有力支援的条件下,投资政策的效应也很难充分发挥出来。

之所以产生了上述问题,主要是传统的货币发行机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出现失灵的情况。以往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二是外汇占款。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在1994年以前是主要的货币发行渠道,1994年以后,由于中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顺差,加之现有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使央行是大部分外汇节余的最终购买者,外汇占款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另一个主渠道。1993年末贷款占央行资产的70%,而外汇占款仅为10%。到了1997年末再贷款占央行资产降至46%,而外汇占款升至40%。

1998年上半年由于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国家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外汇占款没有新的增加。另外,1997年10月央行出台了一项允许部分外贸企业外汇留成的政策,当时推出这项政策有分散央行外汇储备过大的压力之含义,其负面影响是使对央行基础货币的控制更加难以操作。因为这涉及到人民币汇率预期的问题,如果外贸企业有人民币乏值的预期,就会有尽量留存外汇的倾向,从而使央行被动地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据估计,目前外贸企业外汇留存达200亿美元,也就是说央行通过外汇占款少投放基础货币1600亿元。同时,央行放松银根的政策在并没有引起实际社会信用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实际上是采取了逆中央银行操作方向的政策,主动提高备付金比率,形成超额储备,减少对工商银行的贷款。1993年各商业银行的储备资产(包括准备金、备付金和库存现金)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为12.8%,之后几年该比例逐年上升,到1997年升至16.6%,而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出现下降的情况,1993年该比例为79.3%到1997年降到74%。

1998年下半年,政府为了加大启动经济的力度,着力于财政政策,形成了货币政策、投资政策和财政政策“三驾马车”并用的格局,并突破了“九五”规划提出消除财政赤字,实现预算平衡的约束,相继推出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1)扩大国债发行规模。1998年计划国债发行规模为2644亿元,8月财政部提出增发1000亿元的长期国债,用于国家预算内的基础建设专项投资,其中500亿元列入当年的预算赤字;2)扩大了政府用于基础建设的支出。1998年增加的20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1000亿元通过增加国债发行筹措,另外1000亿元由银行贷款解决。

调整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以财政政策为先导,扩大政府开支,创造投资需求,以此带动企业的投资需求,扩大市场需求的空间,最终产生启动消费需求的效应。

从财政支出的方向分析,投资主要集中在: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环保和基础设施、国家储备粮库、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经济实用房等领域。这些领域的投资所带动的相关行业,包括钢铁、水泥、机械等,是中国目前生产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传统行业,普遍存在生产能力的过剩。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将利用过剩的生产能力,消化存量。同时,这些领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属于“公共产品”,长期存在的投资建设不足的问题,有些领域,如城镇和农村电网、经济实用房由于投资建设不足,目前已经成为市场需求扩大的“瓶颈”。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将为有些行业如家电、建筑装饰材料等,打开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促进需求由城市向农村、由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

灾后的重建为启动投资需求扩展了地区空间。今年7-8月发生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对当前的中国经济运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未来的经济复苏产生正面效应,对投资及需求的刺激尤其明显。从短期来看,重建有助刺激疲弱的国内需求,带动投资及消费市场,减少生产资料及消费产品严重积压的现象,对抑制可能出现的通货收缩亦有正面作用。中长期而言,国家还将在统一规划及治理水患方面,投巨资重建长江流域的生态工程,以收治本之效。中国政府宣布在年初已下达的170亿元基础上,再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投资,全年总计达358亿元。这将推动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使该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和热点。

当前经济增长乏力与银行系统的信用收缩有很大关系,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为刺激银行系统信用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条件。首先,本次增发1000亿国债的发行对象是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系统,在当前银行超储现象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冲减银行系统的信贷资金,而且有利于央行启动再贷款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其次,国债对银行系统来说是补充资本金,银行增加国债持有量,有利于改善其资产结构,扩大其信用扩张能力;第三,银行增加国债持有量,也有利于央行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控制货币投放量,增加对基础货币控制能力。当央行认为有必要时,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的国债回购,扩大投放货币量;第四、政府支出可以有效地启动投资项目,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并通过财政支出乘数效应,进一步创造投资需求,从而带动银行系统积极向企业放款。

从今年下半年经济运行状况分析,货币政策、投资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已经产生较强的综合效力。其标志是固定资产投资逐月加快、通货收缩的态势已经受到遏制、工业生产的增长呈向上攀升之势。预计四季度开始走出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时滞期”,其扩张的政策效应将逐步释放,中国经济将进入复苏期。但国企低效率、银行资产质量低下和政府财政拮据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不可能在这样脆弱的基础上,长期维持高速度的增长率。因此,此次经济复苏与经济调整交织在一起,将使复苏期拉得较长,经济增长率上升的幅度也较小,大约在8%左右。但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由于投资拉动性的增长,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特点,一旦公众的预期发生改变,导致宏观经济的失控,经济增长在经过短暂的强劲反弹之后会继续下行。

标签:;  ;  ;  ;  ;  ;  ;  ;  ;  ;  

中国可持续调整的宏观经济政策_基础货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