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思考——以“人口增长模式”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课堂论文,图像论文,有效性论文,人口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一堂“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主题研修课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量表等为工具,选取四个教学片断,对其中所反映的师生图像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反思,并依此提出矫正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的建议。
一、教学片段呈现
教学片断1
师:呈现资料“1932年~2006年某地人口自然增长数据表(表1)”。
师:根据表1,借助直尺等工具,清晰准确地绘出该地平均出生率、平均死亡率、平均自然增长率的柱状或折线坐标统计图,并在所绘图右侧详细记录绘制过程。
生:依据教师要求绘图。
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图略),讲述绘图过程,相互评价作品,并进一步规范绘图。
生:课前绘图,课中个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绘图过程,其他学生评价。
师:总结统计图的基本类型、绘制统计图的注意事项,对学生作品中的典型问题做简单评价。
师:呈现自己课前绘制的统计图(包括柱状图和折线图,见图1)。
教学片断2
师:布置读图、析图任务。请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绘制并修改后的“某地人口三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柱状或折线坐标统计图”,判断三个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分析各阶段的不同特征并分析该地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的原因,总结一般规律。
生:盲目而独立地读图、析图,并写下自己的答案。
师:鼓励学生分析原因,并提出“三率”高低标准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后,对其答案做简单评价。
教学片断3
师:呈现“某时间段内我国人口自然变化情况图”(图2)。
师:读图2,试判断我国目前大致属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简要阐述我国人口自然增长区域差异并分析原因。
生:独立读图、析图,并写下自己的答案。
师:学生回答后,对其答案做简单评价。
教学片断4
师:呈现“我国1953年、1982年、2000年和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人口金字塔图”(图略)。
师: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人口金字塔图”,分析我国目前人口结构主要问题。
生:盲目地而独立地读图、析图,并写下自己的答案。
师:学生回答后,对其答案做简单评价,指图补充人口金字塔图的内涵及读图技巧。
二、问题讨论
因地理图像教学行为是可观察、可衡量的,为了更好地解析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需要安排多位课堂观察者从多角度观察,故在本次研修活动之前,笔者确定了以课堂观察为主要手段,并设计了“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有效性观察表”(表2)。
课堂观察者对四个教学片断的观察反馈如下:
1.“教学片断1”反馈的师生图像教学行为问题
根据课堂观察及记录,本片断显示的师生教学行为虽体现了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堂图像教学行为以学生绘图、呈图、析图、指图、比图、说图等为主,但根据观察,仅三位学生参与其中,参与度不高。就教师层面而言,教师对学生图像学习行为缺乏深层次的引导和完整而科学的评价,缺乏清晰的指图行为和变式用图行为。
2.“教学片断2”反馈的师生图像教学行为问题
根据课堂观察与记录,该片断中教师虽然延续了“教学片断1”的主题,有合理的选图和呈图行为,但教师在没有清晰指图并多元析图前,就布置对学生而言思维量较大的任务,所以从课堂观察的反馈来看,学生表情多表现为“无所谓”。当教师提出“三率”高低标准的时候,一部分学生对原来接触的以60为单位的“三率”和图1间的矛盾表示茫然,而教师未知晓这个问题。总的来说,“教学片断2”显示师生的教学行为是低效的。
3.“教学片断3”反馈的师生图像教学行为问题
根据课堂观察及记录,该片断中教师继续选用并呈现平面直角坐标统计图,与“教学片断2”在选图类型上略显雷同,雷同的图像类型有雷同的图像内涵与读图方法,因此从课堂观察的反馈来看,学生表情多为“无兴奋”的无所谓状态,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也不利于刺激学生地理课堂学习激情,因而也是低效的。
4.“教学片断4”反馈的师生图像教学行为问题
本教学片断中,根据课堂观察与记录,师生图像教学行为问题与“片断3”类似,区别在于教师在学生析图并回答问题后才补充说明人口金字塔图的内涵及读图技巧,这样的事后析图对于学生而言无启发意义,因而也是无效的。
三、反思与分析
根据主体不同,可将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前者主要是指教师主导学生学的行为,后者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而形式合理的学的行为。从行为链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非常重要,如图3所示。
基于对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链的分析,怎样才能达成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1.地理图像教学行为目标的合理设计是前提条件
结合对以上教学片断的讨论,当前的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目标设计有“以教为主”的倾向,未考虑“差异目标设计”。对此,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原则:面向个体学生,充分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设计的全面性;充分考虑高中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起点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层次差异性;充分考虑在课堂教学实施时可操作性。
2.合理、多元、清晰的教学行为是保证要素
从课堂观察对以上教学片断的反馈结果来看,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存在悖理、模糊和单一化的现象。悖理的选图行为,选用的图有同类同质、过多过滥、信息容量太小或太大等现象;模糊的指图行为,用手指盲指等现象比比皆是;单一化的评价行为,未对学生的各种图像行为进行反馈矫正或对学生的各种图像行为采取简单肯定的评价行为等现象层出不穷。
笔者认为,开展完整的课例研修活动是矫正师生图像教学行为的良好方式。一次完整的课例研修应包括策划与准备、实施与反思、梳理和提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4个至6个步骤(如图4所示)。
实践证明,通过“三课两反思”的课例研磨模式,
图4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课例研磨的基本流程依托严密的组织分工形式,利用一些课堂观察工具(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观察量表等),可大量、反复地矫正师生的课堂图像教学行为,提高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效率。
标签:高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