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理图优化地理教学_地理论文

运用地理图表 优化地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表论文,地理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理特征,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都需要学生具有从图表中发现问题,获取、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理图表,诱导、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地理图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填图和绘图的过程中,加快思维节奏,提高运用图表能力,消化课本知识。

一、读图、析图,巧设疑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地理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应用形象思维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教会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和推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图能力即从地理图像中检索信息的能力。地图上有成千上万个地理信息,怎样才能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呢?哪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教师在教学中应设置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寻找地理符号、阅读地理名称、查寻地理事物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考、筛选、分析。

1.一图多问。读《锋面降雨示意图》时,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①划分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根据是什么?②为什么三种类型的锋面都有降水现象?这种降水在成因上属于哪一种类型?有什么重要意义?③三种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各有哪些天气特征?为什么?④三种锋的雨区大小、雨时长短和降水量的多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⑤三种锋各在我国何时何地发生较多?又如:读《一、七月等温线分布图》,教师应说明《一、七月等温线分布图》属等值线图,等值线图是反映地理现象数量分布情况的表示方法,它表示的多为一些无形的地理现象,让学生构建空间概论,它的判读是通过观察图上所注的数值,等值线排列的方向、疏密程度等,从而分析总结出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方向及分布规律。针对该图,教师设置下列问题:①七月份等温线的最高值出现在什么地方?②一月份等温线的最低值出现在什么地方?③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形势有何差异?④一月份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上向什么方向凸出?在海洋上向什么方向凸出?⑤七月份北半球等温线的凸出方向与一月份有何不同?⑥如何判断同一纬度大陆与海洋温度的高低?在这样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图和分析,在主动发现式学习中获得了各种地图的信息,理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体会了读图的快乐,形成了地理知识和能力。

2.多图多问。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要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或多或少与其他要素发生关联。因此,对一个问题的分析,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反映在地图的阅读上,就要注意图与图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地理教材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复合图、组合图,而且以更为优化的组合关系和组合方式注重图像子系统间的协调配合。综合用图,重视形象与抽象、表象与原理、全图与局部放大图、因果关系图及平面与立体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全面深刻认识地理事物和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读《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和《地球光照图》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判定近日点或远日点时太阳直射的纬度。(2)地球在近日点得到热量与在远日点得到热量的多少的比较。(3)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地球北半球分别是什么季节?(4)日地距离的变化能否改变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线造成的冬夏季节?读《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因为,中国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辽阔的国土,使得中国具有亚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引导学生读图:(1)中国的纬度位置特点。(2)中国海陆位置特点。(3)中国地形的特点。(4)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5)中国季风气候类型、特征及形成原因。学生在多图多问中更易学会科学地应用地图揭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图的比较阅读。教会学生读懂课本插图内容,将同类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本质相同或相反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图形加以对照比较,注意区别极易混淆之处,使学生得到鲜明、生动和深刻的地理概念,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通过判读褶曲的两种不同形态示意图,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区别和联系。

褶曲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又如:判读主要的降水类型示意图并进行归纳比较,利于学生理解、区分不同的降水类型,从而对每一种降水类型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种降水类型比较

二、填图——图文转换,培养创新能力

填图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图文转换训练,凡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的地理事物应尽可能地表示在图上,利用地图直观简明地表示地理特征。加强填图技能的培养,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如:学习南美洲地理特征时要求填图:(1)位置:①赤道穿过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巴西三个国家。②30。S纬线穿过智利、阿根廷和巴西三个国家。(2)地形:①三大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②三大平原——奥里诺科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原。(3)三种气候: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大面积的热带草原气候和狭长的热带沙漠气候。(4)三大河流:奥里诺科河、亚马孙河和拉普拉塔河。(5)巴西三个重要城市:最大城市圣保罗、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首都巴西利亚。通过填图,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并围绕地图主动分析,将南美洲的地理特征用一系列的“三”来概括,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积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三、动手绘制简图,培养形象思维

一幅地图,为使其具有完整性、全面性,往往有较多的地理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删繁就简,勾画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对重要的示意图、剖面图、分布图、折线图、地理简图等,要求学生动手勾画和绘制。对照课本中各种示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临摹,也可以将课本中的文字信息变为图表形式,发挥地图直观形象、表现力突出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简图,提高学生识图、析图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绘地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如:绘制《日照图》可引导学生采取下列步骤:1.画出地球外圆(侧视图为经线圈,俯视图为赤道)。2.画太阳光线。太阳光应是一组平等线,线间距离要均匀,上下两条光线应与地球圆上下相平。3.画晨昏线。在侧视图上,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平分地球大圆;在春秋分俯视图上,晨昏线也与太阳光线垂直,且通过南北极点;在春秋分侧视图上,晨昏线通过南北极点;在二至日侧视图上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圈;夏至日北极圈以内全部位于昼半球,南极圈以内全部位于夜半球,冬至日相反;在二至日俯视图上,晨昏线是与极圈相切的弧线,而且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平分赤道。4.画出必要的经纬线(圈),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5.用线条画出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6.画出其它要画的内容,如用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注明南北极、注明经纬线(圈)度数等。通过绘图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加深学生对学过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探索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观察动画演示,促进创新思维。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动画演示,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如“地球公转”教学时,模拟演示由于黄赤交角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的过程,教师提出下列问题:①假如黄赤交角为零时,地球上各地是否还有四季更替现象?②假如黄赤交角增大,地球上五带范围将会如何发生变化?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由静态的改变为动态的模式,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运动规律,通过设疑引思,开拓了思维,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2.通过互联网,搜集大量图表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在互联网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获取地理资源的网站,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如何搜索、浏览、下载和处理地理图片资料,如地理景观图片:宇宙、气候、地形、河流、森林、海洋、沙漠、冰川、城市、各国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房屋建筑等图片;灾害图片: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风灾、雪灾、水灾、环境污染等图片,教会学生采用Word、Excel、Powerpoint、ACDsee等简单的应用程序处理网络地理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查寻、运用网络地理教学资源的能力。网络、多媒体和立体视觉,为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地理画面,如南极洲的严寒、强风和干旱,冰天雪地下生活的动物。学生亲眼目睹了多彩的地理画面,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开阔了视野。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在教学中可以建构出理想的学习环境,它能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地理是一门空间概念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都反映在各种图表上。教师在教学中仅使用文字一种方式,难以达到清晰、准确地传递知识的作用,图表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读图、用图,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到自己已经真正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地图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使学生在思维、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地理知识,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

标签:;  ;  ;  

利用地理图优化地理教学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