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研究[(1)]_可持续发展论文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调控研究[(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区域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必须在一定区域进行,由于区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以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区域经济活动的高度复杂性,继而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高耗粗放等。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影响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区域持续发展问题成为许多国家进行调控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为了有效的解决区域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应对区域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控,即由政府运用一定的手段,对区域发展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节,以缓解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突出的矛盾。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持续发展。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域可持续系统调控的目标,调控的途径以及调控的对策和手段。

关键词 区域 可持续发展 系统调控

区域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和计算技术等许多相关领域。其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哲学背景、社会背景乃至心理背景。因而,对该问题的解决,单纯运用某种手段,如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往往得不到预期的目的,而必须进行系统调控。基于此,本文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目的在于使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以便在空间结构、时间过程、整体效应、协同性等方面使区域的能流、物流、人流、信息流达到合理流动和分配,从而提高区域持续发展的能力。

1 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目标

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总体目标可概述为:以资源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以培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主导;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即由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和高消费的模式,转向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提高效益的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和适度消费的模式),以及社会经济行为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完善市场机制,在区域政策、法律、技术、行政等手段的系统调控下,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亦即是在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发展。总体目标中都是一些高度综合的概念,是多因素的综合体,如果不进一步分解,确定一系列具体目标,就无从入手进行调控。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总体目标可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目标。经济发展目标主要是指总量、结构、利益等方面的目标。如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率等;社会进步目标包括人口素质、城市化水平、医疗卫生教育以及社会稳定和保障等;资源环境支持目标是指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包括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三废的治理及控制、灾害的防治等;培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主要着重从经济能力上如固定资产投资率;科技能力上,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资源环境能力如生态环境的治理投资,资源的储备等以及决策管理能力上等方面予以培植等等。

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总体目标,以传统发展战略的转变为途径,以人的社会经济行为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为切入点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为保障来分别探讨。

2 调控的途径——转变传统发展战略

正是传统发展观念引导下的传统发展战略所造成的非持续性行为导致了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诸多问题,进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构成了威胁。因此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战略,才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前提(见图1)。

图1 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途径

持续发展战略是从全局、系统、综合长远的高度上,把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层次发展过程的关系:区域、国家与全球的关系,以及近期、中期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作为着眼点。从整体、持久角度,协调发展过程的各种矛盾,利益分配,使整个人地系统处于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的状态之中,达到整体协调、共生协调、发展协调,以保证持续发展真正成为人类社会未来的现实。

把传统发展战略向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途径。即由传统发展战略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持续支持以及培植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转变。人口由过快增长向控制人口数量、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方向转变,资源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的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包括:节地、节水和节肥的农业生产体系;节能节材的工业体系;节约运力的交通运输体系;节约资本和节约资源的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建立适度消费的社会生活体系。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低效益向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清洁生产、改善环境、增加高科技含量高产出的方向转变。

3 调控的切入点——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受传统发展思想的认识影响,无论从生产消费过程中:还是经济运行机制上,资源都得不到全面真实的反映,因而也未将其纳入市场以实现有效、合理的配置。许多重要的资源作为可任意利用,耗损的公共物品,从而导致资源的滥用和耗竭,形成日益阻碍经济发展的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外部(不经济)性。进而影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针对二者的不经济性本文着重从资源价值化和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等途径作为调控的切入点。其含义一是尽量使难以交易的外部代价(成本)进入可交易的市场体系(这就是狭义的内部化,即通过经济市场的内部化);二是将不能进入市场的经济要素由社会(即政府)来管理、调控,通过加强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约束来降低外部成本。内部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关键和难点。通过经济市场的内部化要借助于资源价值化的途径,而通过政府的内部化将借助于一系列的政策、法律、道德、行政干预等手段的配套组合对社会经济的调控来实现。

3.1 资源价值化

从概念或价值评估的角度而言,我们可将资源(这里把环境也作为资源对待)的全部经济价值(TEV)划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UV)和非使用价值(NUV)。前者可进一步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DUV)和间接使用价值(IUV)以及选择价值(OV)。所谓直接作用价值是指能直接进入当前的消费和生产活动中的那部分资源的价值、比如矿产资源等;间接使用价值是反映以间接的方式参与消费和经济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资源的价值,换句话说,是资源所提供支持当今的生产和消费的服务功能,如生态功能等;而选择价值则指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对资源的使用而对资源所表示的支付意愿,比如当代人对保护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等的支付意愿。非使用价值又称存在价值,是反映人类的发展将有可能利用的那部分资源的价值,也包括那些能满足人类精神文化和道德需求的那部分资源的价值,如美丽的风景、濒危物种等。

上述观点,可以公式的形式表示如下:

TEV=UV+NUV=(DUV+IUV+OV)+NUV

从资源要素及其组合状态满足人类的需要的角度而言,资源价值又可分为生存与经济发展价值,它是反映资源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以及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类精神需要方面的价值;生态价值,指资源的功能性价值,也即是保持并不断改进环境的结构与状态以维持特定的生物生产量与生态活力,进行生态平衡的自我维持与调整,以支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态服务价值。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因能满足需要而具有效用,并在市场中可依赖价格的波动来调节其供需平衡。正是基于此种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不会否认资源对于经济活动的直接使用价值:即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那部分资源的价值(DUV),但却忽视了间接使用价值,如资源的生态价值等非市场化(或价值化)的资源同样也具有价值。恰恰是对后者价值的认识不清,造成资源的无偿利用和需求无约束地膨胀,其结果是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过度消费,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和浪费,乃至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种种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大要害。因此,解决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性对策之一就是要资源价值化并将其现存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对于非市场化资源的价值的确定是困难的,效用和稀缺性很难确定和量化。同样质量和数量的资源会因用途及使用方式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效用或稀缺性,并因效用或稀缺性的不同而表现不同的价值。因此本文仅给出了资源价值所涵盖方面的理论表达式。既然资源的价值已不仅是指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那部分资源的价值,以及满足当代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还包括了满足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那部分价值。由此,这种广义的资源价值观念及价值评估就可作为外部性内部化的理论依据,以及区域持续发展调控的基础。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植被、水资源、农用土地),要规定其最大的可允许(开采)使用量(应小于可能的需求量),作为可分割的商品在市场中出售开采使用权,促使使用者减少资源使用量并且增加其使用权限内的资源再生能力,使供需趋于平衡。此时:

资源价值=(开采)使用费(用作社会对改善资源质量与数量的投入)+经济单元的投入+生态与/或社会成本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逐渐减少资源使用量,使资源使用量≤资源再生量。同时资源的再生能力不能下降(如农用土地的地力不能下降)。此时外部成本已降为零:

资源价值=(开采)使用费(用于社会投入)+经济单元的投入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如能源,矿产),要规定可允许的最大开采量,以类似的方式在市场中出售,所得费用用于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寻找替代资源。使用资源的经济单元也会因稀缺而提高效率,减少使用量。此时:

资源价值=开采费(用于开发、替代资源的社会投入)+经济单元节约资源的投入+社会投入+资源更为稀缺和难以替代的风险成本

为尽量保证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逐步将年开采量降到维持足够长的开采年限(开采费也因而增加),使在此时间内有较多的投入以找到新的可采储量或替代资源。当然这一年限和费用无法准确预计,对于未来的外部成本,这说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总潜藏着危机!

对于环境(作为广义资源),因排放和对环境的需求而产生的资源价值,可以用排放权交易的价值为基础来衡量。这类环境性的资源因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可看成可再生资源。在排放量可能大于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为减少经济活动的过度排放及由此造成的环境资源破坏,可以由社会确定一个小于可能排放量的最大可允许排放量,作为一种可分割的商品在市场中出售,由供求关系调节,确定其价格,以把资源分配给最需要和效益最好的那些经济单元。而经济单元在排放权稀缺的情况下,会投入一定的资本减少自己的排放。若总允许排放量仍然大于环境自净能力,则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形成生态成本。此时若通过社会投入使生态破坏全部得以治理,生态成本就全部变成社会成本;若社会投入只取得部分的治理,则生态、社会成本皆存在;若没有社会投入去治理,则全转为生态成本。若社会对造成生态成本的未能治理的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全部采取持续赔偿和被贴的措施,也能将生态成本全部变成社会成本。但一旦生态破坏稍大,社会就很难有能力全部补偿。此时:

资源价值=排放费(应作为治理环境的社会投入)+经济单元治理成本+生态成本或社会成本

上交的排放费应专门用于益于环境的投入,因此外部成本已部分内部化,但若此时因排放费的投入而提高的环境自净能力仍小于排放量,就还会产生一些外部成本(等式右边最后一项)。

为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逐步使排放权总量≤环境自净能力,以实现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在减少排放权的过渡阶段,排放权的价格可能有所上升,但由于将此费用作为人为维持和增加资源承载力的投入,将会因承载力的提高使排放权相对有所增加,而且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会减少对排放权的需求,这种供求变化在长远上会使排放权的总价格又有所下降,逐步形成总排放费=治理环境及补偿损害的社会投入的动态平衡。此时:资源价值=排放费(作为社会投入)+经济单元治理成本,已将外部成本全部内部化。

3.2 资源产业化

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结合,在人口激增不断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压力,经济持续增长日益扩大对资源的需求,以致引起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下,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已远远不能解决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必须强化其社会再生产,即通过增加社会投入,来扩大自然资源的再生产、提高其生产力、稳定性和持久性,扩展环境容量,以满足今世和后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日益加大的需求。资源产业就是通过社会投入进行勘测、调查、管理、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殖和积累自然资源的生产事业,它是原料产业的前身,资源产业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调整人与环境冲突的必然需要,以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太空技术、海洋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手段将资源产业化,从而加强自然资源的社会化大生产,增进人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扩展人类社会的环境容量。

3.3 人的社会行为的内部化

人的社会行为的内部化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重点和难点。其一是把着眼点放在人口的规模和需求控制在资源环境容量限度内,其二是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三大利益之间的协调。

人是无法脱离其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社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口是形成社会和经济的主体,是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起码限度和规模的人口,就不会形成任何有效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当人口的生产同经济的物质生产及生态资源的再生产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经济,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当人口过少时,会导致生产资源和生态条件的闲置和低效使用,减缓发展的进程;当人口过多时,又会造成劳动力过剩和消费人口过多,以及生产资料和生态条件的滥用和稀缺,破坏发展的基础,形成社会经济的外部性。因而人类应自觉地建立人口控制机制,降低出生率,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基础,培植资源的可持续能力,使人口规模和需求稳定在资源环境容量之下。

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个人追求的唯一目标是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换句话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既是经济人同时又是社会人。从时间尺度来看,当代人必须考虑他们的社会经济行为对通过一定时期以后的子孙后代的影响。即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代际协调)。从空间尺度来看,区域的社会经济行为必须考虑对区域间、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影响,即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区际协调)。从产权角度来看,公共资源的产权难以界定,而市场机制中,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产权为前提,这样就造成了“公地的悲剧”形成了公共资源的外部性,这就要求人类必须自觉地协调好自身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公私协调),实质上三者利益之间是交叉耦合在一起的。

总之,通过资源价值化将资源消耗核算和生态损失测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约束对短缺资源的需求和资源产业化来扩大供给以及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等途径和手段均可起到缓解资源压力,达到可持续发展调控的目的。

4 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对策

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对策可概括为:以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为前提;在提高经济实力和政府的合理干预下逐步实现非持续行为导致的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从而尽量维持人类所必需的资源环境基础,靠公众的理性和有效的区域政策,以及技术进步等手段的综合应用,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4.1 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中心,依靠供求关系引起的价格信息,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实现生产和消费的效益最大化。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资源环境的价值未被得到真实全面的反映,造成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立地条件”。因此,完善市场机制,使市场体系在结构上包含更多类型的经济实体,在空间上容纳更广的经济范围,在要素上包容更全面的资源及其它经济必需的成分进入市场。通过资源产业化来扩大资源供给、通过适当的价格来约束对短缺性资源的需求、通过资源价值化完善资源价格,建立资源核算制度,将资源消耗核算和生态环境损失测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政府的干预和公众参与下逐步实现社会经济行为中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等等,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些问题,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2 政府干预与公众参与

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当前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而区域可持续发展对未来人类承担了道义上的责任,显然在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下还需要政府干预与公众参与,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2.1 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包括完善经济体制、稳定宏观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与补充,促进利益公平及政府间的协调等方面。目前的世界经济还远未成为广泛、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系统都有为自身利益而对其它以至整个经济系统造成外部不经济性的可能。因而需要政府和经济组织间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协调。这对于朝向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有更重大的意义。如果只有一些国家实现资源的价值化和内部化,它们必然尽量滥用别国未定价值的廉价资源,如美国大量进口亚马孙雨林的木材,使全球为此付出生态和社会成本。这常造成更大的外部化。只有当全球基本实现统一协调的行动时,可持续的发展才有基础。

4.2.2 政府对社会的调控。包括建立、完善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正常运行的法规体系,引导人们以合理的行为方式从事经济、社会活动,运用政府和公众参与的力量,传播、提倡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意识和道德教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等等;而这一切的实施又必须借助于政策、法律、行政、道德、技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实现。

4.3 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

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手段多种多样,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政策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按照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人口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资源政策等手段。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对区域发展的调控主要体现在由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之中,采用行政手段通过行政组织来保证计划的实施和调控目标的实现。这种“硬着陆”式的调控手段在一定时期内有迅速有效的一面,但因其管得过死,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地方和企业的权利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后,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调节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控将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通过市场发挥作用。在调控手段上,将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其它各种手段。总之,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一般都有赖于多种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各项调控手段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作用的方向、力度和范围不尽相同,因而在实际运用中应加强协调,综合运用,发挥整体功能(见图2)。

图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调控

收稿日期:1997-01-07

[1] 本文是作者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毛汉英先生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STUDY ON SYSTEM REGULATION OF REGIONAL SUSTANABLE DEVELOPMENT

Shen Yumi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

Yang Yanfe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

Abstract

Population Problems.resources problems.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PRED) are four cardinal problem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nature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es in the way to harmonize their internal relations and to approach the goal of rational allocation among population.material.energy and information flow on PRED process.

This paper inquires into the target.the ways and countermeasures.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system regulation.and gives thd theoretical study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g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system regulation.

标签:;  ;  ;  ;  ;  ;  ;  ;  ;  ;  ;  ;  ;  ;  ;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研究[(1)]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