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地图的编制与使用_世界历史论文

论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地图的编制与使用_世界历史论文

试论中学世界史教科书地图的编制和使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史论文,教科书论文,试论论文,地图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地图,是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即有读书时“左图右史”之说,可见古人在阅读史书时对图类的重视。在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地图的设计、编排以及核对,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准确清晰的地图,可以为教科书增添色彩。在不少情形下,地图能以十分简洁的线条,勾画出原来需要以复杂文字描绘的场面。地图可以把众多的事件浓缩于一图之中,帮助学生跳出具体和孤立的事件,形成较为宏观的视野。地图既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在教科书的编制和使用过程中,教科书编写者和使用者如果能够意识到地图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较好地发挥地图的作用。以下就教科书地图在编制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读者批评、指正。

一、在地图的编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地图的编制过程中,应力求选择合适的地图,做到地图与课文的最佳结合,并为地图的合理使用留有一定余地。

地图的编排是教科书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的课文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在每一课中需要配备一定的插图或地图,以辅助课文、扩大知识范围。当然,地图的使用也不是无限的,因为并不是每一课都需要配备地图,而且一课配备的地图也不能过多,以免喧宾夺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地图就显得很重要了。例如,在近年来使用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有一幅题为《法国寻求的安全保障》的地图,它反映了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寻求自己的安全保障而采取的七项措施。这一内容,如果用文字说明,势必要使用大量的文字,但是用这样一幅图来表示,就简单明了多了。

一般而言,在教科书地图的编选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围绕主题、简洁明了和避免出错。

第一,围绕主题。什么是教科书某一幅地图的主题呢?简言之,就是这幅地图的图名。地图的图名虽然简短,但必须概括全图的内容。如果概括不够准确,势必会影响教科书地图的应用。在原来使用的初中《世界历史》第二册中,有一幅题为《1949年的社会主义阵营》地图,这一图名曾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但在后来的修订过程中,发现这一题目有些问题。因为其中涉及二战结束后不久的南斯拉夫问题。南斯拉夫因为反对苏联的控制,在1948年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因而没有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所以,现在此图已改名为《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地图的画面必须简洁明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地图与一般专业性地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简明扼要。搞地图专业的人,对地图有一种与专业使命十分密切的感情。他们从这种专业感出发,一般都希望把地图画得越详细越好、地图中加载的信息越多越好,特别是地图中的经纬线,在专业人员看来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广泛使用的黑白地图却要求以简明扼要为最佳,表现最明显的是在地图中一般不添加经纬线。教科书中地图的配置,首先考虑的是地图与课文的紧密配合,所以地图内容必然只突出与课文相关的部分,而对其他内容多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为了与课文做到密切配合,教科书中的有些地图还做了进一步的简化和拆分。在20世纪90年代使用的初中《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第19课《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有两幅地图,图名分别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进军》和《1828年的拉丁美洲》。比较熟悉历史教科书沿革的教师都十分清楚,这两幅地图的来源其实是一幅地图,即80年代使用的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中的《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一图。编写教科书时之所以考虑将一幅地图一分为二,其目的就是分割原地图中的不同历史阶段,将1816-1926年独立革命发展的情况与独立革命后的拉丁美洲的情况分开,以使图面更为简洁,做到“一图一用”。

第三,对原有地图的修改,必须做到在画面的表述上力求准确,尽量避免出现错误。这里提及的“原有地图”,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在以前的教科书中已经使用过的地图,也包括其他作者已经制作好的地图。在编制地图的过程中,编写者必须参考一些原有的地图。但是,由于中学教科书的一些特点,编写者又不能够完全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而是要对原有地图做一些“加工”,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原有地图进行必要的“裁剪”,剔除那些与课文内容基本无关的内容,增加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内容,如地名和战役标志等。如果单纯从画面上看,似乎是简单地在地图上减少或增加了一些线段、圈、点或图标、图例,其实,在这一修改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编写者的思想和意图,这就是突出什么和舍弃什么,而这种取舍是需要费一番思考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教科书地图的修改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像教科书的修改一样,地图中的问题往往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第一版和第一次印刷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在下一版或下一次印刷中才能得到纠正。在教科书(包括对教科书地图)的修改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发挥了不少作用,为编写者帮了不少忙。

为了尽量避免教科书地图出现错误,编写者也需要做一个“有心人”。这里仅以目前还在使用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的二战后盟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一图为例。在90年代中期的第一版中,附图中仅在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画了一条线,并注明为“柏林墙”。一般而言,这也许不能算错。但是,如果看一下史书,并深入思考一下,不难发现,由于柏林地处民主德国的腹地,当时的西柏林实际上只能处于四面被围的“孤岛”状态。正因为如此,才会发生两次“柏林危机”,即民主德国和苏联方面切断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陆路交通,迫使联邦德国与西方国家只得依靠空中运输向西柏林提供补给。这样来看,西柏林只能是被“柏林墙”围住的一个封闭的“圈”。出于这一考虑,笔者向地图出版社的地图绘制者建议,对此图进行必要的修改,即将地图中的西柏林整个“圈”起来。除了原有的西柏林和东柏林之间的“柏林墙”之外,还必须在西柏林与民主德国接壤的其他地区之间也添加上线段(即.“柏林墙”),改变原图中“网开三面”的情况。地图出版社的同志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对与课本配套的地图册也做了相应的修改。

此外,为了避免错误,对地图中的边界线部分,特别是中国南海诸岛区域的国界线,以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未定分界线,一定要注意加以区分。为此,在地图的编制过程中,请专门研究地图的专家审查,是十分必要的。教科书编写者对此也要“心中有数”,千万大意不得。

在教科书地图的编制过程中,教科书的编写者还应该考虑到在地图中给读者留有一定的余地,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里所谓的“留有余地”指的是:第一,不要在一幅地图中添加过多的内容,使地图看上去满篇都是各种各样的标记、图例等,而黑白地图因为受到颜色的限制,在这方面受到的局限性较彩色地图更甚;第二,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一幅地图因受到课文、信息承载量的限制,往往只能反映某一时段的内容,即使是涉及同一内容的地图(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领土的变动),也不能把其中所有的细节都一一描述到。这时,感兴趣的读者就需要借助其他书籍或工具书做进一步考察。又如前面提到过的一次大战后《法国寻求的安全保障》一图,如果读者了解到后来发生的二战中德国占领法国的史实,回过头来看这幅地图和这段历史,再将一战后初期的法国与二战中的法国加以比较,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激发出探究历史的兴趣。

二、在地图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历史教科书地图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地图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注意既要突出地图中的重点,又注意地图中隐含的内容;注意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第一,注意不同类型地图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科书出版以后,地图编选、绘制的工作已基本完成,如何使用它们成为十分重要的环节。建议教师在地图的使用过程中,根据地图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划分地图种类的方法有多种。如果以地图涉及的视野来划分,笔者认为可以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大致分为三类,即宏观类型的地图、中观类型的地图和微观类型的地图。

所谓宏观类型的地图,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反映历史上某一时间段的历史情况。举例来说,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的地图《新航路的开辟》、下册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形势》,都从宏观的角度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历史事件或概况。这类地图的特点是能够从一个较为广阔的视野去认识历史,而这恰恰是学生十分需要把握的。对这一类型的地图,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注意把握大的方面,而不要过多地注意细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教师只要把前一幅地图展开,一一指出15世纪前后四次著名的航海活动的方向、到达地点、船队的领导人等,让课文的内容“跃上”地图,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再能够利用计算机演示这些内容,并辅之标明郑和船队的航线,则此图的效果将更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形势》一图,从全局的角度,显示了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力量的对比情况,说明了法西斯力量虽然能够得逞于一时,但最终不能摆脱失败的命运。宏观类型的地图虽然有一些,但目前数量还不算多

第二类微观类型的地图是从比较微观、具体的角度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况。这一微观类型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初中《世界历史》第二册的地图《日本偷袭珍珠港示意图》,它展示了珍珠港事件爆发时日本分两个批次、派不同类型的轰炸机群等对珍珠港先后发动袭击的情况。这种类型的地图在初中、高中教科书中也有一些,但也不算太多,如初中的《1956年中东战争形势图》、高中的《中途岛海战形势图》等。对这类地图,教师在讲课时,没有必要细讲,只要点到为止即可。那些学有余力、对某一战役感兴趣的学生自然会在课下自己去钻研。

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的是中观类型的地图,这部分地图反映的是某个时间段内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区域历史发展的情况,它们的特点是既不够宏观又不够具体,介于这两者之间,这类地图有时候可以被称为“局部的宏观”或“放大的具体”。从目前来看,比起前两类地图,这类地图的数量最多。在教学过程中也许比较难处理的就是这类地图,其难就难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地图的内容加以取舍。

如果说对宏观类型的地图可以讲得比较概括、抽象,对微观类型的地图可以一带而过,或者根本不讲,那么对中观类型的地图在讲课时恐怕很难绕开。以教师在讲课时常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一图为例。它就是一幅比较典型的中观类型的地图。它反映的时间段比较长,可以说是几乎概括了亚太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的全过程,尽管如此,依据教科书,仍然可以在图中找到两个重点,一为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将侵略势力扩大到包括印度支那、泰国、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广大东南亚、南亚地区,将自己控制的地区扩大到最大范围;二是战争末期,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宣布废除《日苏中立条约》、进军中国东北和朝鲜,加之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全面反攻,日本才最终宣布投降。同一幅地图,教师如果先后使用两次,应该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先想到在上课时如何合理地使用地图,做到“心中有图”。除了使用教学挂图或计算机课件外,在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直接翻看教科书上的地图。

第二,注意地图中的隐含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地图的使用,有些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还特别关注地图的细节。他们除了看到地图中的显性知识外,还注意到地图中包含着的隐性知识。这些在地图中隐含的内容,虽然很少被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有助于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因而仍然有必要了解,值得引起注意。

所谓地图中的隐含内容,是指那些在教科书中没有讲到或讲得很少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不少地图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例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课文在谈到二战后初期印度分治后的情况时有这样一句话:“分治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长期的不利影响”,但课文因字数所限,对此没有进一步展开。而教科书所配的地图《印度的独立和分治》中,对“不利影响”中的克什米尔问题,则以图的形式做了说明。在地图中,克什米尔地区与印度、巴基斯坦的交界部分标的都是未定边界,在克什米尔地区中部有一条标为虚线的印巴停火线,这条线将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与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分开。自分治以来,这里成为印巴发生冲突的一个热点地区。如果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近年来印巴关系的发展时,运用这幅地图的这一部分内容,无疑会对学生了解国际形势、提高素质有极大的帮助。按照这一思路,教师也许还能在地图中挖掘出更多的隐含内容,这也会进一步发挥教科书地图的作用。

第三,在使用地图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把握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外,还要注意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身就具有知识网络性的特点。对某一个历史事件,人们既可以从直接、间接等原因中寻找答案,也可以借助地图形成某些联想,这些联想既可以与学科内的知识有关,也可以与相关的学科有关。例如,在读《法国寻求的安全保障》这幅图时,我们自然会注意到其中的第一项“收复阿尔萨斯—洛林”,会想到这一地区曾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落入德国之手,领土的丧失在法国引起了抗拒的民族情绪,最能代表这种情绪的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通过《凡尔赛和约》将这一地区收复。

历史学科与政治、语文、人文地理等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地图中注意运用这些联系,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初中《世界历史》第一册中;有一幅填图练习设计得十分科学,它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填出公元前1500年前后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三个古代国家或文明地区(答案是中国的商朝、古代埃及和爱琴海文明),这幅地图成功地运用了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把原本各自孤立发展的古代文明国家或文明区域,以一个时间段为中心联系到了一起,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十分宏观,有助于提高学生从大局和整体上了解世界历史的认知能力。因此,一幅地图设计和应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制者和使用者对该地图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如果地图编制者或使用者具备比较宽泛的知识面,那么他们在编制或使用地图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注意建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样地图运用的范围也会更加广泛一些;反之,如果在地图的编制和使用过程中只是“就事论事”,不能在历史事件之间、在历史与地理知识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那么地图运用的范围也就会相对狭窄一些。近年来,随着高考"3+X"日益广泛的推进,教师越来越注意到历史与文科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注意到对教科书地图的合理使用,注意到挖掘教科书地图中的隐含内容,因而也就对教科书的地图编制与使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这方面看,对教科书地图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也具有实际的用途。

三、关于教科书地图的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对教科书地图的设计和使用也需要有相应的发展。在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包括“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这表明在教科书地图及其配套的地图册的设计和使用方面,今后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计算机制图技术的日益成熟同步,教科书地图的设计和绘制也应该有所创新。这一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地图设计的构思、地图色彩的多样化以及促使学生灵活地使用地图等方面。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教科书地图,笔者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

(一)在地图设计的构思方面,今后新设计的地图应该出现一个比较新的面貌。好的设计、新的创意,能够带动地图的进步,加强地图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大宏观性地图的比重。宏观性地图的特点是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全局,对拓宽他们的视野特别有利,而这是以往的教科书地图中比较欠缺的。今后的教科书地图,能否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就事论事”的框框,在设计时有意识地在有关世界史的内容中增加一些中国史的内容。例如,在描述日本的明治维新时,可以把地图画面的范围再扩大一些,将当时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也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同理,在中国史的地图中如果能够适当增加一些有关世界史的内容,应该也是可行的。

2.使地图变得更加“活泼”。就目前教科书中的地图本身而言,的确存在着比较单一、呆板的弊病。那么,教科书中的地图能不能变得更加“活泼”一些呢?这个问题,看来也不是不能解决。我们在设计新的地图时,可以在地图中使用一些小的形象图,例如在描述古代东西方商路(包括“丝绸之路”)时,在商路上画出几只小小的骆驼,既可以反映出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是牲畜,又可以使画面具体化。再如,在《新航路的开辟》一图中画上几只当时使用的欧洲帆船,在这幅图上如果能够“嫁接”上中国的郑和船队,那么也要加上一两只中国的木帆船。这种做法,虽然在地图上加的形象图不多,但的确能够使画面“活泼”一点。当然,这一做法更加适用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

3.进一步实现教科书地图的系列化。这里所说的“系列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既包括教科书地图与配套地图册的协作和沟通,也包括教科书地图本身的系列化。这里涉及与纵向、横向两个方向的联系问题。一方面,教科书中的地图与配套的地图册有什么相同作用与不同作用?这需要地图的设计者与配套地图册的设计者一同研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寻找到各自的位置,做好比较明确的分工。应该说,日益摆脱了单纯应付考试的教学研究方式,不仅对教科书地图和地图册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要求它们拓展出新的领域。另一方面,教科书地图本身也应该向专题系列化方面发展。应该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若干个系列,如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系列、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发展系列、经济发展系列、疆域变化系列等。这些专题系列,在目前的教科书中,还不够完善,如关于疆域变化的系列部分,应当包括维也纳会议后欧洲领土的变动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领土的变动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领土的变动情况等。这样,教科书的地图就能够形成“网络”系列,便于学生进行前后历史乃至中外历史相关内容的比较。

(二)必须注意到教科书地图的色彩已经开始由单一的黑白两色走向色彩的多样化。随着彩色版教科书的出现,对教科书地图的设计也应该相应地出现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将原来是“平面”形式的地图变为“立体”形式的地图。仍然以上面提到的微观型地图《日本偷袭珍珠港示意图》为例,我们不难看出,在黑白地图中,在地图中占据大部分面积的瓦胡岛看上去只是一个平面。这是因为技术条件所限,造成此类黑白地图的不足。但是,如果将这幅黑白地图改为彩色地图,则能够将瓦胡岛多山、珍珠港倚山面海的特点充分地显示出来,对日本飞机“偷袭”这一特点也能够看得更清楚。当然,并不是每一幅地图都要求描述得这样仔细,只有那些反映具体事件(如某次战役)的微观型地图需要这样做。在少数宏观型的彩色地图中,如果确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加上经纬线,但这要视具体的设计而定,不必千篇一律地在每幅地图中都加上经纬线。至于在黑白版教科书中,仍然维持原有的设计并加以必要的改进,也是行得通的。

(三)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使用地图的兴趣,以促使学生更加灵活地使用地图。教科书地图的改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经过思考,将比较抽象的地图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这种转化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就基本上达到了地图的编制目的了。如果学生只会机械地使用地图,只会“就事论事”,不能够产生相应的联想,不能在历史事件的时间与空间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那么,对于设计者来说,就应该回过头来想一想,最初在设计时还有哪些考虑不周到之处。所以,地图的设计者应该首先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厢情愿地仅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注意增加地图的实用性。所谓“实用性”,就是要使地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在这方面,与教科书配套的地图册也许有更大的活动余地。这是由于地图册可以比教科书地图有更大的扩展性。如何使地图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不仅会在课堂上使用地图,而且在生活中会利用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正确地使用地图。通过学会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应该不是一句空话。举例来说,一座城市,在地面上看是众多建筑的集合,从飞机上看像一幅立体模型,从人造卫星上看只是一个点。描绘这座城市的不同的地图是从不同的高度对这座城市的形象进行了浓缩。学生在看了一幅地图以后,应该明白这幅地图是从哪个高度来反映这座城市的。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一个地方后,看不懂当地的旅游地图,找不到东西南北,那只能说明在识别地图的能力方面,还没有取得成功。

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入门和培养持续不断地探究的动力,而不仅仅为了兴趣本身。以上所说的使地图更加“活泼”,利用地图技术和教科书色彩化的有利条件使教科书地图更加具有吸引力,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培养个人素质的手段。

标签:;  ;  ;  

论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地图的编制与使用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