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研室主任工作的现状与思考_教研活动论文

中小学教研室主任工作的现状与思考_教研活动论文

中小学教研组长的工作现状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组长论文,现状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教研组长应该是学校学科教学的引领者和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俗话说,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很大程度上能带出一个好的教研组,校本教学研究内涵的开掘与功能的发挥同教研组长专业素养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和都是专业化发展的态势也对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本项目研究的一部分,客观地了解教研组长的工作现状,以及成长的需求等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作出初步的分析思考,将为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和管理提供事实依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问卷形式为主,辅之以深度访谈。

问卷的对象是小学教研组长201人、中学258人,中小学共459人,基本上包括了全区中小学各学科的教研组长。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答卷小学161份、中学199份,中小学共360份。结合问卷中发现的情况,再从调查对象中选了部分学科的教研组长共25人,进行深度访谈,以进一步核实和掌握第一手资料。调查的内容涉及教组长产生的主要途径、工作的基本状况、对教研组长角色和作用的认识,以及专业成长的期望等方面,采取无记名的方式答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如下。

1.关于教研组长产生的主要途径

由领导(校长)直接任命仍是目前教研组长产生的主要途径(占65.6%),它在操作上比较简单,由于多少带有个人主观性,是否全部是从专业需要考虑就很难说了;此外,老教研组长的推荐力影响也比较大(占18.4%),但这些选拔组长的办法多少包含有个人的情感与喜好,这种比较传统的方法途径是否科学,是否还适应当前的教改和教研组长成长的需要,值得研究;此外,群众先推举再由领导任命的方法虽然较为稳妥,但实施的学校仅占一成;竞聘上岗目前还是新生事物,仅在个别实施人员管理改革的学校进行初步探索。

2.对承担教研组长岗位工作的想法

大多数组长认为做教研组长是可以增加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机会(占57.7%),这也是他们个人谋求专业发展的自然反映;有14.5%的教研组长认为是不得不干一些事务性工作,其中不乏一些由于工作开展不顺利,压力大而根本就不愿意当教研组长的,这些人一般都是由领导直接任命产生的,缺乏双向选择,而有“为大家服务”想法的不到三成(占27.8%),这也说明教研组长服务他人的意识总体上不够强。

3.教研组长工作的基本情况

有六成学校教研活动次数在6次以上,四成的相对比较少。客观的讲,活动的次数同活动的效果内在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教研活动的数量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底线要求,但不能一刀切,至于多少次比较合理值得探讨,在这一问题上应该给教研组长足够的自主权。

有近八成的教研组长比较重视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前期准备,用于谋划的时间也较为充足,主要用于研究课的安排等,其中大部分是在岗不满5年的教研组长,而担任组长时间较长的人花在提前准备的时间普遍不多,一般为前提一至两天。当然,也有约五分之一的教研组长有敷衍了事或工作随意性较强的情况。

教研组长真正用于思考和组织教研活动的时间整体相对较少,近七成每周小于两小时(其中含开展教研活动时间),一般也就讨论一些教学的常规性事务。只有大约三成的教研组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教研时间要求,访谈发现,他们有时往往利用较长的时间来设计或实施一次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发现,除了组织协调的经验丰富与否之外,影响教研活动质量的关键还在于教研组长自身对活动主题的确立以及内容的选择安排能力上的差异。

4.对教研组长职责、素养和教研功能的认识

①教研组长的工作内容

调查对象认为“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精神,完成领导交办任务”仍是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之一;排名第二的是“研究学科教学问题(占27.4%)”,这一方面说明教研组长对研究学科教学比较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教研组长心目中,“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被看得比较重;可喜的是教研组长较以往普遍重视了教育理论的学习(占15.2%),这可能是他们意识到理论指导对提升思考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听课评课”和“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被排在了最后两位,这些极具价值的教研活动放到了如此地位,有些出乎意料。

②认为教研组长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科教学能力是教研组长的首要基本功(占34.6%),另有近三成的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较为重要(占29.9%),事实上这些能力正是教研组长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称职的组长”已是绝大部分组长所认可和接受的共识,另外,近四分之一的教研组长认为教学理论功底也很重要(占24%),而其中大多是来自于重点中学、基础较好的完中和实验性小学,他们认为:教研组长作为学科教学的引领者,不能只知道操作,还必须要有比较高的、开阔的视野,在较高的层面上启发和引领大家思考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那将是一个缺憾。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听课评课”、“命题”这些比较重要和实用的能力被排在最后两位,分别占1.2%与0.6%,但有关这方面研究意识淡化的情况不容忽视。

③认为较为理想的教研活动

在教研组长的心目中,针对学科教学问题讨论的教研活动比较理想(占53.1%),因为这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工作。绝大多数教研组长对单纯集体备课和统一教学进度不太认可,他们感到这些是最起码的工作,不值得占用大量时间专门研究。至于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精神,教研组长普遍认为也不应是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与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关系不是很密切,某种程度上是学校行政范围内的事。可见,教研组长认为理想的教研活动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实用性倾向。

繁杂和非研究性质的常规事务是影响教研组长开展工作的第一障碍(占34.9%),事务干扰劳心伤神,无法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研究和教研组建设问题,这也是一些教研组长不愿意干这个工作的原因之一;其次,教研组长普遍感觉到了自身教学经验和研究水平的不足(占13.7%),很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是一些教研组长苦于找不到提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各类学科教师混编的年级组办公体制可能也不太有利于开展有效的学科教研活动(占13%)。

三、对教研组长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1.对教研组长工作方式的尝试性分类

要对教研组长的工作方式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还存在困难,但可以尝试做一些大概的描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把教研组长分为三类。

上通下达型。这种工作类型目前占大多数,由于受长期存在的集权式、一刀切教研管理体制的影响,很多教研组长在其潜意识中认为,教研组长最主要的就是要及时全面的传达上级部门的信息(包括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命题范围或题型等)。虽然也有一些着力与教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活动,但核心还是为了眼前的短期需要,在客观环境的重压下,教研组长的自主性和个性特点难以体现。

单打独斗型。由于学校的研究与人文环境的缘故,加上自身组织协调能力的不足,或者事务缠身,造成一部分教研组长视工作为负担,在行使自己的工作职责时,为了避免矛盾,求得安逸,无论是制定教研计划,开展质量分析,还是听课评课,完成工作总结,只要求同伴提供需要的文字材料,然后由自己一个人包办完成,很少与组内教师沟通,教研活动变成组长个人的单打独斗,缺少同伴的经验交流分享。

问题研究型。这种类型的组长,其开展工作的着眼点是及时发现学校在教学上的问题,掌握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状况,并且很善于从听课、测验等途径捕捉提炼出具体的问题,适时组织教研活动,探讨对策,他们的研究往往具有连续性、递进性,看问题的视野比较开阔,活动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能引领大家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上的问题。部分研究已逐步演变为各级各类的科研课题。

2.新手与老手的差异

本次调查,在岗时间最长的达35年,最短的仅1个半月,教研组长队伍中的新手和老手在工作上存在哪些差异?一般来说,教研组长都是本校业务上能手,所以,对新上岗的教研组长,他们最关注的是如何处理同其他教师的关系,能在此基础上把教研活动搞好,在模仿适应阶段,虽然也有想法和思路,然而态度比较谦逊,行动也比较谨慎,在意同伴的反应和领导的评价,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领导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自己尽快树立威信。而担任组长多年乃至几十年的教师,则不同程度的存在思维定势与岗位倦怠,他们将组长工作视作令行公事,冲劲和再思考不足,比较依赖于自己的经验,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这一岗位上得到某种体现。

3.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适应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人才引进,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进入本市,其中很多担任了各个学科的教研组长,但是由于地域文化方面的不同,造成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引起了诸多组长的不适应,有的甚至影响教师间的团结。如何帮助这些教研组长尽早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度过不适应期,发挥他们的聪敏才智,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4.关注“影子组长”的现象

在一些学校的教研组中,出现了一些所谓“影子组长”现象,这些人往往有比较高的业务素养,对许多教学问题有其独到的见解,不迷信权威,善于表达不同的看法,但是由于种种原由,他们并不担任教研组长一职,然而每次的教研活动他们却成为主角。这也反映了教研组长的选拔中,领导的喜好同教研工作需要上存在的不一致。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群体中领军人物在非正式教研活动中的作用,显得十分必要,值得探索。

5.关于教研组长的培养

我们认为,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急需解决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学校教研组长既然是学科业务上的佼佼者,那么其岗位上的发展与成长有哪些基本规律和阶段;第二,教研组长除了学科专业素养是基础之外,最主要还需要哪些技能与素养,他们的知识结构怎样;第三,教研组长的工作很大程度是一种个性化的实践性知识积累,即类似于“如果(现象、情况)——就(怎么办)”的知识,它需要在各种情景中的领悟才能习得并内化,那么规模性的集中培训与个体化的师徒带教,以及自身的尝试性实践如何有机优化,进而构建具有实效的组长培养机制;第四,教研组长的专业技能标准如何制定,如何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第五,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需作哪些完善与改进。

标签:;  ;  

中小学教研室主任工作的现状与思考_教研活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