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8例疗效观察论文_孙开慧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中医院 吉林 白山 134500)

【摘要】 目的:研究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诊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为28例。研究组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经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再通率相比较,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1-0117-02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是因斑块出现破裂,引起冠状动脉急性堵塞而导致的[1]。AMI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强烈持久的心前区与胸后骨区疼痛、情绪焦躁等,且常常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对患者具有严重的危害[2]。因此,及时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在AMI的临床治疗中溶栓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对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28例)与对照组(n=28例)。研究组男19例,女9例,年龄为40至73岁,平均年龄(53.7±6.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0分钟至7小时,平均时间(3.4±0.7)小时;对照组男20例,女8例,年龄为41至72岁,平均年龄(53.2±6.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0分钟至6.5小时,平均时间(3.1±0.8)小时;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卡托普利、硝酸甘油、他汀类调脂药等药物治疗,并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对症处理。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前均需对相关检查进行完善。研究组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采用18mg瑞替普酶(山东阿华公司生产)与10mL生理盐水给予患者静脉注射,注射时需缓慢推注,注射时间需在2分钟以上,并在首次注射30分钟后,再采用相同剂量的瑞替普酶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采用150万IU尿激酶(广东天普公司生产)与100mL生理盐水给予患者静脉滴注,静滴时间需控制在30分钟内,滴注完成12小时后,采用7500U肝素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每隔12小时注射一次,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3至5天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治愈:患者经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显示稳定,血清酶正常,且能够自理日常生活;有效:患者经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心电图显示基本稳定(只有异常Q波遗留与T波出现变化),血清酶正常;无效:患者经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心电图与血清酶等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再通判定标准:(1)溶栓2小时内,患者心电图最明显的ST段抬高导联下降不低于50%;(2)溶栓2小时中胸痛症状消失或者明显改善;(3)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4)血清的CK峰值在16小时内;其中除(2)、(4)组合外,其余组合患者具有2项及以上为再通。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l8.O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分析,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的再通率相比较,研究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28例患者在治疗中,有1例患者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3.57%;对照组28例患者在治疗中,有4例患者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14.29%;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653,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突然且持续缺氧缺血造成的心肌坏死,导致其发病的相关因素比较多,包括情绪激动、劳累过度、饮食不规律等[3]。而因A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堵塞导致的,因此,在短时间将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是治疗关键。

目前,静脉溶栓在临床上是AMI的常用治疗方法,尿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物,通常能够取得一定疗效,但对于纤维蛋白没有选择性,易导致患者出血。瑞替普酶为一种非糖基化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第三代溶栓药物,其能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对血栓内的纤维蛋白进行降解,从而将溶栓作用发挥出来[4]。且其在体内的半衰期比较长,对纤维蛋白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没有抗原性,能够加速血栓的溶解,并能使出血风险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李志民,方洁等.急诊应用瑞替普酶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455-457.

[2]程往太.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8(10):1241-1242.

[3]宋毓青,陈威,胡宏宇等.瑞替普酶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1049-1050.

[4]马建华,陈新军,郑若龙等.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J].现代医学,2009,37(6):432-434.

论文作者:孙开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0

标签:;  ;  ;  ;  ;  ;  ;  ;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8例疗效观察论文_孙开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