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热点的判断与建议--2002年中国企业管理者问卷调查跟踪调查报告_国企论文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经济体制改革热点的判断和建议——2002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经济形势论文,国企论文,调查报告论文,问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经济体制改革热点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2002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2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571份,其中有效问卷3539份,有效回收率为35.4%。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历次调查的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7.9%、4%、2.9%、13.2%、2.1%和2.1%。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47.9%,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6.2%和25.9%。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9%、47%和34%。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30.5%和69.5%;有限责任公司占30.9%,股份有限公司占13%,集体企业占6.9%、私营企业占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6.5%,股份合作企业占5.2%。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61.7%,亏损企业占21.5%,持平企业占16.8%(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0%和49.8%;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占81.6%,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0.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7.9%,其他职务的占2.1%(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注:由于存在跨专业和职务兼任情况,因此所学专业和现任职务比例合计大于100%。

调查结果显示,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加入WTO 后的机遇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良好,国内投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得到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评价,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进展,住房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国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主要要素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地区发展差距仍较明显,国有企业仍然困难较多等。企业经营者期望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关于经济形势,本次调查涉及经济总体走势及其环境因素、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企业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等问题。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1.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2002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2001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2001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2002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见表3)。

表3 1995~2002年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2.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3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2001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2002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2001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6成(60.1%),但比2001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2001年增加9.8个百分点; 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则比2001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 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见表4)。

表4 企业经营者对国民经济需求状况的判断(%)

3.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 ~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见表5)。

表5 企业经营者对主要要素市场供求状况的判断(%)

4.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比较有利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从不同制造行业看,比较乐观的主要是塑料制品、专用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仪器仪表、电子、服装等行业,认为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化工、电气、食品、黑色冶金和造纸行业的企业感到入世后国内市场压力较大,认为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只多不足10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制造行业看,认为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有利”的主要是服装、医药、电子、仪器仪表、纺织、塑料、化纤、普通机械、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见表6)。

表6 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5.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稳定

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 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2000年微增2.8个百分点。从国债发行量看, 企业经营者对国债发行量的看法,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见表7)。

表7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的判断(%)

(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 而1999 ~2001年3年相应的结果,均低于2002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 企业经营者认为2002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明显高于小型企业。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见表8)。

表8 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上半年与2001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2001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2002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2001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2001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2001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见表9)。

表9 2002与2001年企业效益状况对比(%)

注:表中下半年为预计数。

2.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2001年减少1.2个百分点。从地区分布看, 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见表10)。

表10 2002年与2001年企业生产状况对比(%)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见表11)。

表11 企业生产(服务)增长情况(%)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2001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2001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见表12、13)。

表12 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的销售情况(%)

表13 不同行业调查企业的销售情况(%)

(三)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1.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比较乐观(见表14)。

表14 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2002年下半年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半年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参见表9)。

2.众多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煤气和水、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电子、造纸、交通运输设备、橡胶制品、专用设备、仪器仪表、有色冶金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有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15)。

表15 企业经营者对所在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

3.企业投资意愿较高

关于企业未来计划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投资意愿普遍较高,非国有企业未来投资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民间投资趋向活跃,有望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府投资的格局。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计划投资额“增长”的企业比例比中、西部地区高。从不同行业看,投资意愿较强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煤气和水以及制造业中的有色冶金、医药、仪器仪表、橡胶制品等(见表16-1、16-2)。

表16-1 企业下期计划投资的意向(%)

表16-2 企业下期计划投资的意向(%)

二、企业经营者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

关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本次调查涉及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一)各项改革的政策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1.对政府的改革措施给予比较积极的评价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本次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政府的改革措施给予了比较积极的评价,对当前改革的紧迫性和存在的困难有着清醒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涉及的11项改革措施当中,企业经营者评价较高的前三位依次是:“民营企业发展”、“住房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其他各项改革成效的评价按满意程度(“成效显著”或“效果较好”)排列依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医疗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见表17)。

表17 企业经营者对5年来有关改革成效的评价(%)

当问及“什么是当前改革的重点?”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列前两位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选择比重超过半数的还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他各项改革按重要顺序依次为:“财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

由此可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企业经营者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

2.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近5 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见表18)。

表18 企业经营者对5年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成效的评价(%)

关于企业为职工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增加幅度比较明显,其他保险的覆盖面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从不同经济类型看,私营企业为职工办理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各类企业(见表19)。

表19 调查企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的情况(%)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满足职工需要,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相对比较满意的是职工养老保险,认为“满足”职工需要的企业经营者占62.6%,比1999年上升了23.1个百分点;认为“不满足”的占13.2%,比1999年减少了18.6个百分点。关于职工医疗和失业社会保险,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能“满足”职工需要的比重分别为35.2%和37.1%,比1999年分别上升了9.7和25.9个百分点, 而认为“不满足”的比重分别为39.6%和32.4%,比1999年分别减少了10.8和26.2个百分点。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养老、医疗和失业的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但与两三年前相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见表20)。

表20 企业经营者对社会保障状况是否满足职工需要的判断(%)

3.地方保护现象逐步减少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此本次调查涉及了经济活动中地方保护方面的问题。

关于当前地方保护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地方保护对企业生产经营有“较大”、“一般”和“较小”影响的比重各占1/3左右。

关于地方保护程度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的地方保护程度与10年前相比“明显减弱”的占29.6%,“稍微减弱”的占40.5%;认为“没有变化”的占12.6%;而认为“明显加重”或“稍加严重”的占17.3%。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保护现象正在逐步减弱(见表21)。

表21 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地方保护程度与10年前相比的变化情况(%)

(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全面推进

1.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进展

关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5年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效果较好”或“成效显著”,49.1 %认为“效果一般”,14.1%认为“尚未见效”(见表22)。能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关于5 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调查结果显示,25.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效果较好”或“成效显著”,51.5%认为“效果一般”,21.8%认为“尚未见效”。此结果与上述关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成效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依然任重道远(见表23)。

表22 企业经营者对5年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成效的评价(%)

表23 企业经营者对5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评价(%)

2.多数企业基本做到产权清晰

“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调查结果显示,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企业“完全做到”了产权清晰,37.4%的企业“基本做到”,24.3%的企业“还没做到”。

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完全做到”产权清晰的比重明显高于大型企业的;从经济类型看,尚有近半数的国有企业“还没做到”产权清晰(见表24)。

表24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产权清晰方面的情况(%)

建立出资人制度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产权清晰”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1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建立出资人制度“效果较好”或“成效显著”,43.5%认为“效果一般”,32.1%认为“尚未见效”;其中,国有企业选择“尚未见效”的占43.6%,比非国有企业多16.6个百分点。

3.企业自主经营权基本落实

关于企业自主经营权落实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自主经营权“完全做到”了落实,41.1%认为“基本做到”,6.3%“还没做到”。其中, 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完全做到”落实的只占28.8%,比其他类型企业低26个百分点以上(见表25)。

表25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自主经营方面的情况(%)

4.企业管理逐渐走向科学规范

强化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普遍增强了科学管理意识,企业管理逐渐走上正轨(见表26)。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在人事制度、劳动关系、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表26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规范管理制度方面的情况(%)

关于职工“能进能出”制度,调查结果显示,3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企业能“完全做到”职工“能进能出”,37.9%的企业能“基本做到”,28.4%的企业“还没做到”。其中,“还没做到”职工“能进能出”的国有企业占50.6%,比其他类型企业高28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职工“能上能下”制度,调查结果显示,2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企业能“完全做到”职工“能上能下”,57.7%的企业能“基本做到”,14.9%的企业“还没做到”。其中,国企能“完全做到”职工“能上能下”的只占11.9%,比其他类型企业低19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分配制度,调查结果显示,3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企业能“完全做到”收入“能增能减”,53.4%的企业能“基本做到”,16.6%的企业“还没做到”。其中,国有企业能“完全做到”收入“能增能减”的只占12.2%,比其他类型企业低22个百分点以上。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在肯定改革成效的同时,企业经营者也指出了当前改革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其中比较集中的问题包括政企分开和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企业负担等。

关于对5 年来转变政府职能的成效评价和关于政企职责分开的改革成效,调查得出类似的结果,即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一般”或“尚未见效”(见表27、28)。

表27 企业经营者对5年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成效的评价(%)

表28 企业经营者对5年来政企职责分开改革成效的评价(%)

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的难点,调查结果显示,相对较多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减轻企业负担”,选择其他选项的比重没有明显差异,其中主要包括“政企分开”、“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市场体系”和“产权界定”。这说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困难存在于诸多方面。

对于“减轻企业负担”问题,中、小型企业及非国有企业选择的比重相对较大;对于“政企分开”、“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产权界定”、“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选择的比重相对较大;对于“完善市场体系”及“加强法制建设”方面,东部地区及非国有企业选择的比重相对较大(见表29)。

表29 目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的难点(%)

面对改革的诸多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改善宏观环境方面所采取的前四项措施依次为:“变革政府管理方式”、“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此外,部分企业经营者也希望政府在“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产业保护机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从而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选择“变革政府管理方式”、“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市场体系”的比重较中西部高;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选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比重较东部地区高。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比重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前者比后者多近18个百分点;而非国有企业则在“完善法律体系”和“健全市场体系”方面选择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0)。

表30 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应重点改善的外部环境(%)

课题顾问:王梦奎 陈清泰 魏礼群 李德水 侯云春 鲁志强 李克穆 谢伏瞻 许善达 邱晓华 丁俊发 任泽民

调查主持:李兰 陈全生 邵宁 郑京平 胡新欣

调查指导:王佩亨 孙小系 卫东 于武 唐军 余明勤 杨元伟金磊夫 孟国强 姜绍俊

报告撰写:李兰 杨志民 潘建成 韩岫岚 郑明身 郝大海

数据处理:王建平 张武军 王铮 王云峰

参与讨论:邓荣霖 吴栋 丁宁宁 张文魁 何顺民 李凯 张泰李燕斌 钟蓉萨 张贞民 李维双 张斌 杨军梅 何龙灿 杨家锴 陈锋 张艳艳 陈小良 张晓晶 吴加明 方玉根 姜鹏明 徐久昌

标签:;  ;  ;  ;  ;  ;  ;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热点的判断与建议--2002年中国企业管理者问卷调查跟踪调查报告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