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的临床分析论文_孙东1, 杨黎晓2, 曲青山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的临床分析论文_孙东1, 杨黎晓2, 曲青山

孙东1 杨黎晓2 曲青山3通讯作者

1.新乡医学院附属郑州人民医院 器官移植科 450003;2.新乡医学院河南省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453003

3.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 450003

【摘要】目的: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DCD)移植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间我院完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的供者以及受者共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受者的供肾质量以及术后移植肾的功能等情况。结果:全部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术后随访中仅有1例出现死亡。结论:DCD肾移植术后近期阶段的效果比较良好,同时也是进行扩大供肾来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092-02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是目前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DCD器官移植与我国传统的其他其他器官移植存在着不同[1],特别对受者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2]。本次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间我院进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的供者以及受者共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供者,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3-65岁,平均年龄(28.1±2.3)岁,死亡原因:一氧化碳中毒1例,溺水3例,脑肿瘤2例,脑外伤3例,8例窒息。其中,供肾前额体温为37.2-40.1℃之间;无自主呼吸现象;供者末次和初次的平均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122±86)umol/L、(66±12)umol/L;中位热缺血平均时间为(16±5.4)min。

受者,女4例,男11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40.2±2.1)岁;术前经诊断,12例肾小球炎,3例IgA肾病;术前平均尿素氮为(16.53±6.25)mmol/L;肌酐为(776.1±456.41)umol/L。经诊断,供受者有13例ABO血型一样,而有1例出现相容;受者的淋巴细胞毒性经测试为2%-3%,而群体反应抗体测试均呈现为阴性。

1.2方法

肾脏移植:受者手术与同受者的肾脏进行移植,手术时间为100-170min,平均泌尿时间为129.6s;输尿管以及膀胱利用隧道式抗反流进行吻合,在患者体内设置双J管,且在管的末端系上一根丝线;在术后排尿时会将丝线排出,术后的2-3周后,可利用尿道排出的丝线将双J管拔出来。

1.3 免疫抑制应用

15例接受者均进行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其剂量为1mg/Kg,持续治疗3-5d;在术中给予首剂治疗;4例受者在术前均进行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剂量为20mg,并在术后的第4d内再次给予药1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后免疫抑制方法具体为:给予患者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以及泼尼松治疗;①在最后一次进行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时,提前一天给予患者他克莫司治疗;在术后3个月内要将血药浓度谷值保持在8-10ug/L,而在3个月后要在5-8ug/L之间;②在术后当天进行就给予患者吗替麦考酚酯,在术后1个月的剂量给予1次/1g,一天2次;在1个月后进行减量到0.75g/次,2次/d;;③泼尼松剂量为30mg ,2次/d。术后随访6个月。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对SPSS20.0软件的采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值检验,并运用卡方检验的方式对资料进行计数,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统计的相关方法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2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5例受者在术后第4天的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状态,平均肌酐为(116.7±6.19)umol/L,而平均尿素氮为(6.74±0.89)mmol/L;②4例在18天后出现多尿症状,在术后的第30天其肾功能恢复正常状态;③3例在术后肾功能出现延迟恢复的的情况,并出现少尿的症状,在血液透析的协助下给予ATG冲击进行治疗;均在术后的第82天肾功能恢复;④2例患者在20天后出现多尿期,术后肾功能保持在128umol/L;在术后40天恢复;⑤1例患者在60天后因重症感染以及进行多灶性白质脑病而导致死亡,死亡时的肌酐经检测为430.2umol/L;在术后随访6个月内,只有1例出现死亡,其他受者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且肾功能均已恢复正常。

3 讨论

器官来源途径有限是临床中的肾移植将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脑死亡后心脏死亡器官的捐献使器官来源有所扩大。肾的质量高低对肾移植手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对肾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

3.1 脏死亡器官的捐献分类以及供体的选择标准 经Maastricht分类,在患者入院死亡前,分为5个类,而只有MaastrichtⅢ和IV类适合DCD患者,其中分类Ⅲ是指有计划性地进行撤离支持治疗后待到心脏停跳时的患者,其热缺血时间属于已知且具有有限性,是可以进行控制的类型;IV类是患者已经被确认死亡,心跳已经停止;热缺时间可知,但是需要等到器官获取人员到达,因此属于不能控制的类型。

3.2 心脏死亡肾脏捐献年龄方面 选择尽量年轻的供者,11-69岁的供者是比较适用的。经UNOS证实,超过60岁以上供者的器官在经过移植后,其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PNF)的发生率增加了25%,而我国的供肾年龄规定不能超过65岁,在本次研究中,均符合年龄要求。

3.3 心脏死亡肾的冷热缺血问题 由于热缺血的时间对DCD患者移植有重要的影响,心脏死亡肾脏捐献者主要从撤离生命支持治疗到心脏停止时的热缺血以及对器官进行移植时共两次热缺血,因此热缺血时间比尸体移植以及活体肾移植时间都要长;在医学临床上,其肾脏WIT≤60min。

3.3DCD供器官的保存问题 对于DCD供肾的保存方式比较多,但一般采用常温机械灌注保存、单纯静态低温保存以及低温机械灌注保存。经资料证实,UW液低温机械灌注对于供肾热缺血具有很好的作用;在临床上可以首选机械灌注性进行保存,在灌注液上可以选择UW液进行灌注,效果较为理想,但还需要开发更合适的保存液。

3.4 肾脏活力问题以及心脏捐献程度 在对肾脏进行保存过程中,可以通过灌注液的一些相关指标和肾脏零点活检测对肾脏活力的评估;经MOERS等研究检测灌注液的谷胱甘肽巯转移酶以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进行评估肾脏活力,但特异性并不高。

综上所述,脑死亡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促进了我国的器官移植发展,为提高肾质量,要尽可能地减少对捐献器官的损害[3];因此需要各个科室的配合以及完善的脑死亡供肾治疗标准的支持;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捐献器官,并保证良好的肾质量,需要医学人员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袁小鹏,周健,陈传宝,韩明,王小平,王长希,何晓顺.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101例分析[J].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4,12(01):4-8.

[2]邱涛,张璐,周江桥,陈忠宝,马枭雄,张龙.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移植与司法途径标准供者供肾移植术后早期效果分析比较[J].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5,11(04):155-159.

[3]李昆,钱叶勇,王振,柏宏伟,常京元,李钢,范宇. 中国标准Ⅲ类心脏死亡供者肾移植21例临床分析[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5,06(05):433-436+440.

论文作者:孙东1, 杨黎晓2, 曲青山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  ;  ;  ;  ;  ;  ;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的临床分析论文_孙东1, 杨黎晓2, 曲青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