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进展综述_创新理论论文

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进展综述_创新理论论文

国内外产业聚群理论研究进展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国内外论文,理论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4)03-0014-05

产业聚群理论(Industrisl Cluster)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聚群理论之所以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主要原因是,聚群理论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中观经济视角,把区域看作一个整体,特别把公司和产业看作一个系统,注重区域发展、创新、竞争、区域网络等。聚群理论研究的进展对于提升区域和国家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现代聚群理论研究的进展

产业聚群理论的最初观点来自于1890年马歇尔(A.Marshall)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书中提出的思想,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M.Porter)在其《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对产业聚群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阐述了产业聚群的概念、特征等基本问题,使聚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引起了西方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研究,使产业聚群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1.从知识扩散的角度研究产业聚集现象。Baptista从知识扩散的角度研究聚集现象。学习效应、公司网络和知识扩散是创新的最重要的因素。公司的网络化和地理上的聚集促使了当地化的发展,使不确定性降低,从而使集体学习效应更为便利,加快了知识转移的速度。[1]Freeman集中在创新过程的本质研究,确认了促进当地知识积累和有关公司聚集的其它特征。认为知识积累和有关公司聚集能迅速降低技术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在有关的公司中连续发生相互作用——多次博弈,在新知识的创造和交换过程中面对面的接触。[2]Zander和Solvell认为当知识交换在当地重复发生时,时间可以节省,各种成本可能降低。[3]Enright确认了帮助政府决策者理解当地经营活动有关的优势和劣势并对群进行分类,引起学术界及政府决策者的关注。Enright确认了11个方面帮助理解当地政府决策者经营活动有关的优势和劣势,这些活动与确定的产业相联系。它们包括:群的地理范围、群密度、群宽度、群深度、群活动基地、销售区域跨度、群竞争的区位优势、群发展阶段、群的技术活动特点、群的创新能力、群的所有者结构等。[4]使用描述可以帮助确认主要的群,使群具有长期地增长前景,并且通过嵌入管理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之有效地支持群创新和升级。从知识扩散角度对现代聚群理论的研究表明,聚群理论的核心是聚集经济、创新、企业网络和学习效应等。我们可称为“聚集创新网络”理论,聚集使企业产生网络经济联系,创新使利益向前后、水平方向流动,从而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构成创新循环。正是聚集的相邻利益,使得群内形成有竞争力的厂商,造就了良好的基础设施,降低新公司的产生成本,促成创新氛围,强化公司间网络联系,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正循环。

2.从创新环境角度研究产业聚群。正如企业不能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一样,企业创新不可能由单一的个别企业完成。创新环境是企业进行创新的约束系统,是一个学习系统。这个学习系统有助于企业进行研究和创新,并有助于企业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并将这些产品或服务成功地推向市场。Roelandt和den Hertog认为:在现代创新理论中,公司间战略行为和联盟活动,企业与其互动的各个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知识交换是创新过程分析的热点。创新和生产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社会过程,创新实际上是网络中各个行动者长期持续互动累积的结果。[5]现在人们把企业网络系统看作为有关国家创新系统(NIS)政策的重要工具。Lundvall定义NIS“新的、经济的、有用的知识要素和关系在生产、扩散、和使用中的相互作用……它们或者位于内部,或者置于州之间”。Lundvall认为创新率增加,表明在国家和区域政策上的重要变化,即特别强调“公司、知识机构和人员的学习能力”。[6]企业网络作为进行创新的组织机制,即企业间沟通和交流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隐形知识的能力愈来愈被人们看作为迅速改变全球经济环境的重要条件。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隐形知识必须在网络组织的各个行动者之间交换,以强化空间聚集优势。这种优势对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对于传统的、设计导向的行业和部门例如家具、服装业的成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区域环境特征在企业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创新环境对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环境是创新赖以进行的一个重要意境,是创新的过程。环境不是人们获得供应品的一个仓库,它是一个有能力创造协作过程的复杂系统。

3.从企业网络理论的视角研究产业聚群。企业网络聚群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产业聚群理论的一个新的发展分支,9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将网络组织理论运用于研究企业家行为和中小企业的研究,同时还渗透到市场理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中,研究企业和市场相互作用和相互替代而形成的企业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网络组织的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内部网络、静态网络和动态网络。这种观点认为组织网络指那些资产联合相对松散、经营单位包含在单个公司里面,并且经营单位是面对面的形式,认为面对面接触也是群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这种接触对于小型、专业化公司是最为有益的。因为填补刚出现的细分市场,它具有灵活性。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所有方面的区域相邻,增加了生产过程的整体效益。群中的社会基础设施使技术和知识转移更为容易,它强化了群并为群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关面对面接触的应用如Rosenfeld的Mississippi家具产业和北意大利的服装产业的案例研究。[7]Saxenian也讨论了硅谷经济增长中面对面接触的重要性,硅谷早期的许多成功归因于社会基础设施。[8]

二、国外产业聚群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目前,国外聚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聚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聚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聚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1.产业聚群机理的研究。Jean从创新的角度认为,群是理解创新过程和决定使创新处于最佳状态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群是相互依赖的公司、知识生产的研究机构、咨询服务公司和顾客形成的网络,他们通过创建生产链增加产品的价值来联系”[9]。Lynn Mytelka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聚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10]

J.Vernon Henderson,Zmarak Shalizi和Anthony J.Venables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群集、新聚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聚群的后果等问题。为了解释以上问题,他们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地理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11]Aldo Romano,Giuseppina Passiante和Valerio Elia分析了29个虚拟群,用组织接近的概念来代替传统的地理接近概念,认为组织接近是虚拟群形成动力的新来源,而组织的接近则通过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来实现。他们突破传统的产业聚群的地理限制,利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把产业聚群置于全球化的虚拟学习环境中,扩展了产业聚群活动的空间。[12]

2.产业聚群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Machiel van Dijk和Ondor Nomalor从需求角度解释了产业动力学。在假定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和相关技术兼容性不同的前提下,探讨新技术应用的时间和频率是如何影响产业动力的,验证了新技术应用模式和产业中企业数量的关系。[13]C.J.Caniels和A.Romijn研究在经济自由化和国际经济整合的背景下,技术能力的累积对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建立概念框架来分析地理集聚影响技术能力累积的机理,从中观和微观层次对集聚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聚群政策。[14]

Carlos Quandt认为,创新群和合作网络是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缩小空间和社会不均衡的主要工具。[15]Dirk Messner和Meyer-Stamer则探讨了什么是网络、如何认识网络等问题,从三方面(即利益集团和决策风格、网络社会功能逻辑、七个网络的问题)对网络治理逻辑进行了研究;最后研究了网络治理对产业聚群和价值链的作用。[16]在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报告中从宏观层次上的群分析研究什么产业组成了更广泛的经济结构[17]。Meyer-Stamer分析了产业聚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研究企业合作的典型障碍,探讨了如何克服文化对合作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了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的环境,从而提高产业聚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途径。[18]

Mark Lorenzen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产业聚群内企业的信息成本特点,解释了不同的信任在不同产业聚群的存在原因,以及地理接近与信息成本的关系。[19]

3.产业聚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聚群(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Philippe Martin和Giamarco I.P.Ottaviano综合了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间自我强化的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反过来,由于向心力使新企业倾向于选址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的集聚,进一步验证了著名的缪尔达尔的“循环与因果积累理论”。也就是说,企业偏好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而市场的扩大与地区企业数量相关。[20]

Nicholas Crafts和Anthony J.Venables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21]

Catherine Beaudry和Peter Swann对产业聚群的强度影响产业聚群内企业绩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他们用雇员数量作为衡量产业聚群强度的指标,对英国几十个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在不同产业存在着产业聚群正效应和负效应的结论。在计算机、汽车、航空和通讯设备制造业存在非常强的聚群正效应。[22]

4.基于产业聚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有许多州已设计和实施以群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许多欧洲国家也对聚群理论和群政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群分析已在OECD的国家创新系统中采用。在区域和世界性组织中,世界银行和其它许多组织采用群发展战略作为区域和当地发展的一种工具。这种情况表明群政策已经成为区域、国家普遍接受采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工具。成功的群在世界各地大量出现,全球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使群政策已经成为制定经济发展计财的一种趋势[23]。

Khalid Nadvi和Gerhard Halder对巴基斯坦的锡亚尔科特和德国的Tuttlingen的外科器械聚群进行了实证分析。两个产业聚群分别处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从技术的角度分别处于高端和低端,但在生产和技术方面有相当多的联系,它们同样面临质量升级、低成本竞争和医疗技术发展的挑战。他们用聚群和价值链作为分析方法对地方产业聚群和全球价值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产业聚群之间的关系。[24]

OECD对不同国家的产业聚群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待深化的问题:如何使产业聚群更有竞争力;重要知识问题的确定;产业升级优化战略的设计;如何从传统竞争走向战略协作和差异化竞争。[17]

三、国内产业聚群理论研究的进展

我国对产业聚群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大量开始研究则是2000以后。目前,国内的产业聚群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中小企业聚群的研究。我国20世纪后期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区域经济开始迅速发展,我国南方一些乡镇企业集聚区形成了一些小商品或低档产品类的区域群,例如:低档服装加工、制鞋、传统手工制品、小五金、小家电等等,有的在国际上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国内一些学者对这些区域进行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与广东一带。江浙学者从区域经济(张仁寿,1999)非正式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企业聚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创新精神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2)。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聚群(仇保兴,1999);从产业聚群演变特征角度研究(姚先国,2002)。

叶建亮和宁钟是从知识溢出角度分析聚集现象的。叶建亮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他认为知识溢出还导致集群内部产品的类同和恶性竞争的发生,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是制止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宁钟认为企业集群存在进入、退出、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以及需求的动态变化。他把空间经济因素引入技术追赶模型,分析了技术追赶、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并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了分析。[25]

国内学者对产业聚群和区域竞争力关系也进行了研究。王缉慈结合区域发展和区域研究的现实比较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认为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产业区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26]徐康宁认为,中国的产业聚群和市场供给范围的扩大有关系,一般直接表现为有很强的出口能力。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发挥产业聚群的效应,提高产业效率,这对中国产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很有意义。[27]仇保兴对小企业形成的产业聚群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樊圣君、张旭亮、张振宇认为由社会资本而来的“独立性机制”会带给区域乃至国家持续竞争优势。[28]

我国台湾学者注重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聚群的形成与发展。将台湾学者的探讨概括起来大致有两大途径[29]:其一是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所作的探讨。认为企业家的协作网络关系是建立在网络成员之间彼此的承诺与信任关系之上的,而这种承诺与信任关系则是需要依靠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因此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维持网络安定的主要力量。其二则是依据经济学的观点进行研究。认为企业因降低交易费用、依赖稀缺资源、降低不确定性等原因形成网络关系。内地学者盖文启也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区域创新网络,他系统地构架了区域创新网络的一般理论。他运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竞争优势、创新等理论建立了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体系,并利用这些理论体系来解释了产业集聚和新产业区创新网络的发展。

总之,国内学者认为,产业聚群理论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30]。聚群理论和群政策的发展思路及发展政策,对于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产业层次低。因此依据产业聚群理论,研究中国产业集群的一般规律,促进中国产业聚群的成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然而,国内对产业聚群理论的研究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主要问题是缺乏适合于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缺乏为建立此体系所需要的理论,特别是实证分析研究。

收稿日期:2003-12-07

标签:;  ;  ;  

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进展综述_创新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