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_兰州论文

论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_兰州论文

略论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北地区论文,旅游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592.74文献标识码 A

由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新疆等3省2区所组成的中国西北地区,土地面积达309.3万km[2],拥有人口8 808万人(1997 年底),分别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2.20%和总人口的7.12%,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划分的 7大经济区域中土地面积最广、人口数量最少的一区,也是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明显偏低的一区,同时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的一区。

1 资源特色

西北地区旅游资源数量大、种类多、品位高、组合好、垄断性强,因而极具特色和吸引力。截至1998年底,全区共拥有3 处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21处世界遗产的1/7,若仅以全国18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计,则占1/6)、10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处“中国旅游胜地40佳”、7处中国旅游“王牌景点”(占全国的1/5,见表1)和10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为数众多的省级、市县级旅游资源。

1.1 自然风光雄浑壮美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北地区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这里有中国乃至世界屈指可数的高山雪峰(如昆仑山、秦岭和乔戈里峰),内陆湖泊(如天山天池、喀纳斯湖和青海湖),现代冰川(如乌鲁木齐天山一号冰川和嘉峪关七·一冰川),大漠戈壁(如塔克拉马干沙漠和腾格里沙漠),雅丹地貌(如新疆乌尔禾和敦煌玉门关风蚀魔鬼城),鸣沙奇观(如敦煌鸣沙山、中卫沙坡头)和充满原始野趣的江河源头;也有沙海绿洲(如吐鲁番葡萄沟和敦煌南湖绿洲),辽阔牧场(如巩乃斯草原和甘南草原),原始森林(如阿尔泰山林区和秦岭林区),稻香鱼跃的“塞上江南”(主要指宁夏平原)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还有华夏独具的“亚心”(指位处乌鲁木齐西南郊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和世界第二低地—艾丁湖等特殊地理标志。它们那种与我国东部迥然不同的恢宏博大、粗犷豪放的气势,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人前来探险采风和观光考察。

1.2 古文化遗存丰厚深邃

悠久的文明历史,使西北地区积淀了丰厚深邃的古文化遗存。这里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由半坡原始村落遗址和轩辕黄帝陵、天水伏羲庙所集中展示的华夏远古文明,感召着无数海内外“龙的传人”前来寻根祭祖;而2 000多年前那条东起长安城、横贯大西北、 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显赫的商贸大道——丝绸之路及其沿线所保存至今、以“世界第八奇迹”秦陵兵马俑、“世界佛教艺术艺术宝库”莫高窟、中国旅游标志——东汉铜奔马及其出土地武威雷台汉墓、佛门圣寺法门寺、万里长城西起点嘉峪关和吐鲁番“两城”(交河、高昌故城)遗址为代表的诸多陵墓、石窟、寺庙、关隘、烽燧和古城,以及那悲壮苍凉而又脍炙人口、堪称千古绝唱的唐代边塞诗,则随着现代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访古探胜[1] 。如同一位国际旅游组织专家所断言的那样:丝绸之路将是一条永远经久不衰的世界旅游热线!

1.3 民族风情绚丽多姿

众多兄弟民族交错居住,长期和睦相处,且又都保持着各自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使西北地区展现出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作为全国第二大多民族区域(仅次于西南地区),这里除广泛分布的汉族外,还聚居着18个主要少数民族。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基本上全都聚居在本区。聚居有13个主要民族的新疆,则与云南一道并称我国的“民族博物馆”。大西北那古朴淳厚的西域多民族风情、回族风情、藏族风情、裕固族风情、汉族黄土地风情……,都令人留连忘返,回味无穷。

总之,特色鲜明、丰富无比的旅游资源,为西北旅游业的崛起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地理空间。旅游业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一项新兴的支柱产业,带动整个西北地区的开发开放。

表1 西北地区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截至1998 年底)(注

:根据多种公开发表的资料综合整理、归纳。)

Tab.1 The tourist resources in world and state grades in

northwest China

类型 数量 占全国比重

(处) (%)

世界遗产

3

15.79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

8.40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3

13.13

中国旅游胜地40佳

4

10

中国旅游王牌景点

7

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2

13.60

类型 分布

世界遗产 陕、甘、宁:万里长城

陕西:秦始皇及兵马俑坑

甘肃:敦煌莫高窟

陕西:华山、骊山、天台山、 黄河壶口瀑布

国家重点 甘肃:麦积山、崆峒山、鸣沙山-月牙泉

风景名胜区宁夏:西夏王陵

青海:青海湖

新疆:天山天池

陕西:西安、延安、韩城、榆林、咸阳、 汉中

甘肃:敦煌、武威、张掖、天水

国家历史 宁夏:银川

文化名城 青海:同仁新疆:喀什

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华山、 黄河壶口瀑

中国旅游 甘肃:敦煌莫高窟

胜地40佳 绝:万里长城(陕、甘、宁)、丝绸之路(甘)

中国旅游 胜:黄河瀑布(陕)、沙湖芦荡(宁)、天湖青海(青)

王牌景点 、天池戈壁(新)

陕西:黄帝陵53处

全国重点 甘肃:炳灵寺石窟等24处

文物保护单位 宁夏:青铜峡108塔等8处

青海:塔尔寺等6处

新疆:交河故城等14处

2 现状分析

2.1 发展业绩喜人

由于不发达地区在对外开放方面的滞后性,西北地区旅游业的起步比全国大约推迟了2~3年。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西北地区的旅游业凭借资源优势和自身不懈的努力,获得了较快发展。1997年, 全区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达 84.5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28亿美元。 旅游业已经成为西北最重要的非贸易创汇产业。与此同时,这里的国内旅游亦从无到有,方兴未艾。1997年,全区接待国内旅游者达3 877万人次,回笼货币91.6 亿元人民币,大大超过了当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人民币折算量的总和。由此看来,西北旅游业的发展业绩可谓喜人。

2.2 布局初步展开

西北地区旅游业的空间布局目前已在较大地域范围内初步展开,并呈现如下两大特点:

(1)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开发以丝绸之路为主轴, 依托亚欧大陆桥,初步形成了东西延伸、南北辐射的发展格局。由于东西横贯的古丝绸之路串联了陕、甘、宁、青、新5省区, 荟萃了西北旅游资源的主体和精华,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拥有巨大的诱惑力(号称“神秘的丝路古道,永远的旅游梦境”),且与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几乎完全重合,从而把发达的欧洲旅游市场和崛起中的亚太旅游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理所当然地成为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开发的主轴。经过国家和5省区10多年的大力开发建设与宣传促销, 丝绸之路沿线景区景点和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已成为中国诸多旅游产品中一条较为成熟和极具招徕力的主题线路。与此同时,国家和5 省区旅游局又依托丝绸之路主轴,精心规划设计和推出了向南北两翼辐射的诸如陕北“三黄一圣”(即黄土地、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和延安革命圣地)、甘宁长城之旅和黄河风情、穆斯林风情、青海高原登山狩猎、新疆塔克拉马干沙漠和罗布泊探险等富有西北地域特色的分支专题旅游线路。这样,丝绸之路沿线遂成为中国距离最长、形象突出、辐射面宽和吸引力强的一条旅游带。

(2)旅游区建设重点突出以西安、兰州、敦煌、 乌鲁木齐和喀什为中心,形成关中、黄河干流上游、河西走廊西部、北疆中部和南疆西南部等5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特色旅游区。上述5个旅游中心城市则已成为行、游、住、吃、娱、购等6大要素配套、 接待能力初具规模的西北旅游业发展的增长点,其中又以西安、乌鲁木齐和兰州3 市的旅游产业实力较强。

2.3 差距相当明显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旅游业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目前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不仅与东部沿海地区无法相提并论,就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明显差距,更与自身突出的资源优势极不相称。主要表现有四:

(1)产业规模小,在全国的地位微乎其微。1997年西北5省区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只占全国的1.47%和2.72%,远不如一个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分别只及西北地区3.9%和37.3%、 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中游的福建省(该省当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15.05万人次,创汇6.14亿美元,占全国第四位)。(2)发展不平衡, 省区差异大。区内旅游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陕西省1997年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占到全区的63.82%和68.60%,稳居西北第一旅游大省的宝座,并已跻身全国10大旅游创汇省市区行列(第 9名);新疆的旅游业也已初具规模,但资源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旅游创汇仅居全国第21位;甘肃、青海和宁夏的旅游业则远未形成气候,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最末3位(第28、29、30位,见表2)。 (3)旅游热点过于集中。主要局限于前述5个旅游中心城市, 特别是西安(该市1997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亿美元,占全区的60.98%)。其他大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普遍偏低,有些甚至还鲜为人知,处于待开发状态。(4)因受自然环境影响,旅游旺季短,淡季长(每年10 月~翌年4月),旅游设施的全年有效利用率低[2]。

分析西北地区旅游业目前不甚发达的原因,主要在于:(1 )经济基础薄弱。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历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成正相关。而西北5省区都是我国的不发达省份,贫困人口众多, 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长期低下,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一直靠中央财政补贴,开发资金短缺,旅游投入严重不足。以宁夏为例,1986~1997年的11年间,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总共不超过1000万元。更有甚者,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各省区有时连对外宣传促销都感到力不从心。(2)交通仍属不便, 可进入性差。由于地域辽阔,景区景点比较分散,多数偏离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加之全区尚未形成快捷畅通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机场、航线、航班和火车卧铺及高等级公路均少,故一到旅游旺季,难进难出。如若再遇上自然灾害,更是被动不堪。另外,西北地区远离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旅程漫长,旅游直观价格又高,也常使旅游者视为畏途,不敢轻易作出游西北的决策。(3)思想观念滞后。 在西北不少地区,从领导到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至今还不到位。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也常常是道义多于实际行动。(4)旅游开发不力。 具体表现为各省区都缺少“拳头”产品,且旅游形式较为单一,偏重传统的观光性和相对枯燥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而忽视当今人们所追求的参与性、消闲娱乐性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5)5省区“各自为战”,重复开发建设和无序竞争现象严重,导致力量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

表2 西北地区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1997 年)(注:根

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资料整理、计算。)

Tab.2 The received foreign tourists and the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in northwest China in 1996

省区接待人数占全国比重外汇收入占全国比重

(万人次) (%)(百万美元) (%)

陕西53.94 0.94 225

1.86

甘肃11.63 0.20 280.23

青海1.28 0.02 3 0.025

宁夏0.42 0.0071 0.008

新疆17.25 0.30 780.58

合计84.52 1.47 328

2.72

省区外汇收入在全国的位次

陕西9

甘肃28

青海29

宁夏30

新疆21

3 发展方向

面对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不尽如人意的发展现状,西北地区的旅游业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应当积极进取,切实加快全区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3.1 彻底转变思想观念

这是西北地区旅游业大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关键所在。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让“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切实认识旅游业对推动西北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它既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区内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效地增加外汇创收和地方财源;又可以促进本区与国外和我国其他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带动东连西出,提高区域的整体开放程度;还可以拉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可以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帮助那些旅游资源富集、交通相对便利的贫困地区尽快走上富裕之路(在这一方面,陇中渭源莲峰山和漳县贵清山等已有成功的经验)。正因为如此,西北5 省区要在业已将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或先导产业的同时,尽快制定出若干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象云南那样建立旅游发展基金),让“政府主导型”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并使旅游业以高于全区整体经济增长水平的速度适度超前发展。

3.2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要根据资源特点,区位状况和客源市场定位,以尽快将资源大区建成旅游强区和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目标,科学论证,深入分析,及早确定西北地区旅游业新世纪发展的总体战略,高起点、高水平地制定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旅游发展规划,使全区旅游开发合理有序、重点突出,杜绝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及盲目的无序竞争,从而保证旅游业得以健康、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不致于造成忽冷忽热和大起大落。

3.3 整体优化空间布局

要以亚欧大陆桥为依托,丝绸之路旅游线为主干,北疆中部旅游区为“龙头”,关中旅游区为重点,黄河干流上游旅游区为突破口,西安、乌鲁木齐和兰州等3个旅游中心城市为辐射基地,发展东西两端, 带动中间部位,拓展南北两翼,把丝绸之路着力建设成为宣传、回顾和重温华夏文明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国际知名旅游热线。与此同时,还应不断开发区内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及早形成全区性的旅游网络体系。

3.4 多方采取有效措施

(1)以南疆铁路西段、西康铁路、宝成复线、 包兰线石嘴山—兰州段电气化铁路开通和兰州中川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为契机,加强5 省区间的横向联合,共同规划和联手开发若干条环状旅游线,改变“各自为战”的现状和昔日旅游线路开发布局一味沿丝路重复往返的单调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早日形成大西北旅游业的“合力”。(2)调动地方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如增加热线飞机航班,扩建敦煌机场;及早开工建设宝兰二线铁路;新开兰州—昆明直达列车、陇海—宝中—包兰铁路环行列车[3]和柳园—兰州、 兰州—天水旅游列车,并将兰州—南京西的直达列车延长至上海,将厦门—西安的直达列车延长至兰州;改造提高通往主要景区景点的公路等级等)。切实解决可进入性差和行路难的问题。(3)拓宽旅游开发思路,在古今融合、 动静结合、丰富内容、增加特色、提高品位和拉长旺季上狠下功夫,精心设计和推出一批既有观赏性,又有参与性和休闲娱乐性及“新、奇、险、特”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富有少数民族特色和西北地方特色的拳头旅游产品(如中国西北伊斯兰宗教建筑精华旅游、西域多民族风情游、甘青牧民生活探奇游、东方丝路快车游、酒泉卫星基地高科技游、黄河兰州段漂流、敦煌和吐鲁番绿洲观光农业游、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游等),并注意开发那些价值高的温冷景区景点(如新疆喀纳斯湖、甘肃马蹄寺、青海孟达天池、宁夏108塔和陕西太白山等)的需求。,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游客。

(4)充分利用区内原材料,大力开发名特优旅游商品, 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衔接互动,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培育旅游产业群,不断增强旅游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5)多方宣传促销, 克服区位不利因素,努力开拓境外和国内两大客源市场,进一步提高大西北旅游游业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市场份额和在全国的产业地位。

收稿日期:98-03-05

标签:;  ;  ;  ;  ;  

论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_兰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