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习中学习“复习”_带分数论文

在复习中学习“复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有关分数知识的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应用相关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2.感受复习方法,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体会数学学习的挑战性.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16K白纸,要求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对本学期所学的《认识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单元进行梳理复习.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什么?

生(齐):复习分数.

师:课前,每个同学已经在一张白纸上做了梳理复习,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梳理了什么,怎么梳理的.等会儿,每组推荐一个你们觉得梳理得比较好的同学与全班交流.今天,我们抽签选小组.

(学生小组交流,用时约3分钟.一个学生抽签,第一小组和全班交流.)

师(在第一小组交流之前):这节课,我特别关注在交流完之后大家是怎样补充发言的.

(刘珩歆代表第一小组展示了自己整理的内容.)

生:我们首先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如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3份.接下来我们学习了……

师(示意刘珩歆暂停):我有个建议,介绍的时候有些内容可以简洁一点,如觉得大家都没“问题”的内容就简单讲一下.

生:接下来我们又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如说……然后我们又学习了带分数,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作带分数,如……然后又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是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比如……

师(再次示意刘珩歆暂停):这样,刘珩歆休息一下,换一位同学来介绍刘珩歆还整理了什么.

(刘珩歆邀请吕佳蕙和全班交流.)

生:刘珩歆还整理了约分.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她举了一个例子是……化简是在约分的基础上化成一个最简分数,最简分数就是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化简就是把一个不是最简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例如……

师:猜猜接下去交流什么?

生(齐):通分.

(吕佳蕙将刘珩歆的材料纸翻转并展示.)

师:掌声感谢吕佳蕙,请刘珩歆继续组织交流.

生:还有谁要给我补充?

生:我觉得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分数的大小比较.也就是用通分法、交叉相乘法或化同分子的方法比较两个或几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师:简洁点说,刚才黄橙蔚提醒我们,还学习了——分数的大小比较.

(沈辰谕将刘珩歆的材料纸翻转回正面并展示.)

生:我发现刘珩歆这里有一个错误,她说化简就是把一个不是最简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我觉得是把一个不是最简的分数化成一个和它相等的最简分数.

师:化简,大小不能改变.刘珩歆的整理回顾了关于分数的两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关于分数,刘珩歆整理得非常详细,用表格整理,看起来一目了然.我们在复习时还应该有一个过程,由厚到——薄.有的同学做了不同的整理,让人一看就知道学习了哪些内容.

(韩冰仪展示.)

生:我们学习的内容分为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分类,关系与量,互化,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关系与量”这一部分中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互化”这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假分数和整数、带分数的互化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我们学习了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

生:我觉得韩冰仪整理得好.她把所学的内容分成了几大类,从分数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分类等这样几块,再到最小的真分数、假分数.

师:这样整理是一级一级的.这也是一种整理方式,像这样的图通常叫知识的“结构图”.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关于分数,学习了什么?大家说我写,我可能写得和韩冰仪不一样,请大家注意比较.

师(板书“分数与除法”、“分数、小数的互化”后):我这样写是什么意思?

生:“分数与除法”这样的大块中,有一个小块是“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生:我认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基础就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后):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在整理中有“我的发现”.

生:我的发现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到的,而分数的通分和约分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得到的.

师:换个说法,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根据它去通分和约分.通分与约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生提出,还要补充板书“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李广威要求发言.)

生:有些假分数可以改写成带分数,有些假分数改写成的是整数.

师:可不可以在“分类”中并列写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仲伟涵马上站起来.)

生:不可以.真分数和假分数是按照是否小于1、等于大于1来划分的,而如果是带分数,分类标准就变成是否有整数部分了.

师:也就是说,分类标准要统一,分数按照与1比较,分成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只是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请大家看黑板上板书的知识结构图,和用表格整理进行比较,各有什么特点?

(钟晓源、唐竹山、滕沁芫分别发表自己的比较结果.)

生:我觉得,结构图是从一个大的部分再分散到一个一个的点,而表格直接就是一个一个的点.

生:结构图是把所学的知识分类的,即把所学的内容归为几类来整理,而表格是把学到的知识列举出来,不是分类.

生:我觉得从结构图能看到哪些知识点和哪些知识点是有关系的,哪些是哪些的分支,而表格整理看不出来.

师:刚才滕沁芫的发言说到,结构图能看出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板书:联系)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将所学的内容由厚到薄,还要看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其实,画出来的结构图不一定是一样的,关键是要有道理.有一个同学画的结构图还添加了一部分内容,我之前也没有想到.沈辰谕,掌声有请!

(沈辰谕展示.)

师:请大家看红字部分,他写的是什么?我们在梳理的时候还要不断提醒自己,每一部分内容要注意什么?沈辰谕给大家介绍一下,之后可以请班上同学进行补充.

生:学习“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要注意把什么看作单位“1”.“分类”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假分数可以化为带分数或整数,这里要注意划分的标准.

师(示意沈辰谕暂停):这里,我们可以出判断题.

(顾博涵、唐竹心、邱宇豪、张惟天纷纷举手.)

生: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生:顾博涵出的题目,应判断为错的,假分数也可以等于1的,不一定都大于1.

生:我认为是对的,真分数的确小于1,而假分数也的确大于1.

生:有个“都”字,假分数也不全都大于1,所以是错的.

师:我来出几道题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大于1的分数是假分数.等于1的分数是假分数.假分数都等于1.体会一下,正着说和反过来说,意思不一样!再判断,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错)这正是刚才说的,要注意什么?

生(齐):划分标准.

生:还要提醒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搞清通分和约分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有很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是有利有弊的,所以要灵活运用.

师:沈辰谕说,提醒自己,其实也是提醒我们大家.

生: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生:要补充的是,刚开始学习“分数的意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要强调“平均”.例如一道判断题,把一根木头分成5份……

师:韩冰仪慢点!我记得有个同学出了与这相关的题目.

(张淳展示.)

生:把3米长的钢管锯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这题是错的,要平均分成5段,这样每段才占全长的.

师(问韩冰仪):你是这个想法吗?(韩冰仪点头)这道题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可以把张淳这道题目再改一下,把3米长的钢管平均锯了5次,每段是全长的.这是对的还是错的?

(蒋开颜立即回答了李广威的这个问题.)

生:错的.锯了5次,锯成了6段.每段是全长的.

(沈辰谕继续向同学发问.)

生:大家还有什么要提醒的吗?

(没有学生表示“还有提醒”.教师组织学生继续看沈辰谕展示的材料.)

(沈辰谕在读到“锯了5次”时停了下来,将说法改为“平均锯了5次”.)

师:平均锯了5次,这样的说法也不太好.

生:可以改为:锯成同样长的小段,锯了5次.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第1、2题.)

师:两个问题解答了,谁来提醒大家,做这两题要注意什么?

(曹企元、黄橙蔚、丁天行自告奋勇.)

生:结果要化简.

生:还有,锯了5次,锯成6段.

生:第一题有单位,第二题没有单位.

师:第一题有单位,求出的分数表示什么?(量)第二题呢?

生(齐):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继续解答其余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同时,依次出示沈辰谕材料纸上的“解答”.)

师:看看沈辰谕的最后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问得好在哪里?

生:这两个问题,结果中分子和分母是颠倒的,很容易搞混.

师:最后两个问题,解答时要选择题目中的条件,选择哪两个条件?

生:4米,7千克.

师:怎样避免这两题解答错误呢?

生:我们先看第4题,问的是:1千克的木料长多少米?原先7千克,现在1千克,(板书:1千克)那是除以了7,所以“4米”这边也要除以7.(板书:4÷7)大家再看第5题,一米的木料重多少千克?这边,原来有4米,现在是1米,(板书:1米)那要除以4,所以“7千克”也要除以4(板书:7÷4).

师:朱子轩讲得很清楚.有个建议,板书时,注意一行要对齐.快要下课了,我想请大家再看看几个同学整理的材料.(展示沈辰谕的材料)沈辰谕的,包括哪些内容?

生:整理,题目,解答.

师(展示韩冰仪的材料):看韩冰仪怎么整理的?

生:有知识梳理,还有易错题.

师(展示柯欣怡的材料):柯欣怡的呢?

生:整理,我的发现,我的好题.

(教师邀请柯欣怡读她整理的“好题”.)

师:大家课后想一想,这道题目好在哪里?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改?课前的梳理复习,我们不但要进行知识梳理,还要能够把好题、容易错的题整理出来.欣赏了几个同学的材料,请大家课后将自己的材料再完善、丰富一下.

【教学思考】

“整理”与“练习”是复习课的两个主要环节.整理能使学生对知识建立结构化、网络化和关系性的认识,温故而知新;练习则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训练相关技能,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常见的复习课中,整理环节一般由教师主导,以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逐一梳理各个知识点.然后,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或课件呈现,逐步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这样的整理,看似学生在做,其实是教师越俎代庖.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网络结构,看似十分清楚,却往往是教师“清楚”,学生“糊涂”.因为对学生而言,他们其实没有经历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整理的结果是教师简单地告知给他们的.同样,在练习环节,一般也是教师出题,学生遵照安排进行练习,亦步亦趋地“被练习”.这样的复习课,逼仄了学生学的时间与空间,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改变?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学生能做什么

坦率地说,我们以往很强调学生课后复习.但学生也就是找些题目练练而已.显然,这样的复习方式是需要加以完善的.复习,既要有针对知识点的梳理,也要求针对个体的学情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提升.但复习并不是等到复习课才开始的.

梳理已学知识,谁来梳理?学生能否梳理?如何梳理?是否就是将所学内容列举整理呈现?如何做到提纲挈领?如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练习怎样的问题?学生,能否也做“布题者”?再延展思考,如何将学生课外的复习与课内的复习“打通”呢?伴随着问题的思考,我的尝试是,在复习课之前,放手让学生先独立、自主地对本学期有关分数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写在一张纸上.其后的课堂,围绕梳理形成的材料,学生带着想法、带着疑问展开更充分的交流互动学习.有这样一个比方,在教学中,教师是“弓”,学生是“箭”.而我以为,我们要将学生化作“弓”,又化成“箭”,课前学生先想、先做,让学生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从而生成对课堂学习的向往与期待.

课堂中,学生展开了两个层次的交流互动学习.第一轮是组内交流学习.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将自己课前所整理的材料进行交流,同时这里的交流又为其后与全班的交流作了准备.第二轮是全班交流学习.为了保证交流机会的公平,我采用了抽签的方式.一个小组推荐学生与全班交流,其他小组的学生先“听”后“讲”,补充陈述各自的想法.为了不让个别学生成为课堂中的“话霸”,教师及时通过暂停,让其他学生以解读的方式参与交流.课堂内的交流,重在建立具有反思性、循环性、相互依赖性的互动方式.学生的言说,不是“蓝本”,而是“镜子”.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把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照.其后学生的言说,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

这样互动学习的过程,也是“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发现并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学习一些东西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教.

课堂实践表明,学生能学,学生也能教.只是,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采用我们成人的方式去“教”.学生的语言可能稚嫩,方式也许简单,但学生用自己的水平阐述自己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一边在教,一边在学.学生“教”,促进了“学”.教,亦是更好的“学”.他们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全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不再单纯地接受知识,还在尝试表达知识,学与教融为一体.

要补充说明的是,学生这样的学习是有基础的.我所带的这个班,开展了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验,已经形成了在先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的教学方式.例如课堂中韩冰仪呈现材料的提纲,“在分数这一单元(注:应为两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哪些内容?”“选择1~2道本单元易错的题目,讲讲注意点.”这与以往我在复习课之前给学生分发的整理材料中的问题设计,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可见,学生过去的学习,服务于今天的学习;而今天的学习,又将服务于明天的学习.

二、教师该做什么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表现得更为“后退”与“即兴”.

课前组织学生自主梳理复习并完成材料,这既是一种学习内容的安排,又有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将学生带入学习任务中,也为后继课堂交流提供了线索.这里,教师的“教”退到了幕后.

课堂中学生交流互动学习,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不可或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样的“相机”,在课堂中的表现方式即如前所述的“即兴”.如在这节课中,刘珩歆等同学交流了对分数知识的整理之后,教师做出学习要经历“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指导;在表格整理和知识结构图整理之后组织比较,引导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相关知识点交流过程中穿插练习;将沈辰谕的一组题目作为全班共同的练习;对沈辰谕、柯欣怡、韩冰仪等同学整理的材料加以推介.这些,都是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审时度势做出的介入性点拨与引导——或是对学生精彩想法的“放大”,或是对学生朦胧认识的明晰,或是对学习重点、难点、关键的聚焦,或是对学生学习疑点、易错点的关注,或是凸显对“方法”的提炼、“思想”的感悟.

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要适时、适度、适当.作为教师,要让学生主动表达各自的所思所想.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有“慢慢走,欣赏啊”的心态,相机穿插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要把握方向性,要有整体观,做到服务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遮蔽学生的学,替代学生的学.

在备课中,我们常常在想:教师要做什么?在教学中,教师不妨想一想:我们可以不做什么?正是教师“不做”,学生才要去“做”.“懒”教师带出“勤”学生.如学生能梳理复习,放手让学生梳理复习;每个学生在选择题目练习的时候,也为课堂提供了资源.课堂中的内容,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中有会的,有不会的,让会的学生讲给不会的学生听;学生能讲的,教师不抢着讲;学生能讲清楚的,教师尽可能不重复讲.教师讲的,是学生不能自主学会的内容.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还是教师教会,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在复习中学习“复习”的关键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复习,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自己出题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基于学生的整理深化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做“减法”,学生也就做了“加法”.

标签:;  ;  ;  ;  

在复习中学习“复习”_带分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