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研究

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研究

但丁[1]2000年在《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的任务均十分繁重,或者说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本文作者在国有大型企业多年从事管理和改制工作,对国有企业转制中面临的困难与困惑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在各种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本文尝试从分析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着手提出所有权结构多元化的观点,提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总体思路及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目的在于重新明确国企产权改革的方向及一些模糊的认识,为我们正在进行的国企改革这一史无前例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尽微薄之力。理论上我国国有资产属全体人民所有,但全体人民只是一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不能形成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政府便作为全国人民的代表对国有企业行使所有者的法定权利。由于政府所追求的复合目标与企业应追求的单一目标的不一致性,政府各部门对所有者权利的肢解及滥用,加之具体行使所有者权利者在对企业控制权及剩余收益索取权的不一致,造成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政资不分、政企不分与所有者非人格化同时并存的尖锐矛盾,由此形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失效及代理成本高昂是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源。根据现代企业组织理论中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责权的有限性和公司治理的法人性三大基本特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而所有权结构多元化既是出资人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前提,也是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产权分散化和企业社会化的需要。由于国有体制决定了政企不分与所有者非人格化的问题,必须引入市场机制通过资本运作使非人格化的国有产权主体逐步转化为以追求资本收益为唯一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产权主体,借助现代企业制度所赋予出资者的法定权利制衡政府干预造成企业目标偏移的影响,来恢复企业治理结构的效率,实现用人机制的转变。依据控<WP=3>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一致的原理,本文从经营者行为长期化及调动职工支持参与国企改革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分析论证了经营者持股及职工持股的必要性。通过分析三种不同股权结构对企业行为的不同影响,本文提出了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基本原则为:降低国有股权比例,主动放弃国家绝对控股地位,构造国有企业改革后股权相对集中,以若干法人股东为主导,国有股、法人股、个人股并存的多元化股本结构。围绕上述原则,提出股权结构多元化改革总体思路如下:国有产权以企业化经营为目标,成立由国资委归口管理,具有法人地位的专业投资经营公司直接对各企业行使出资者权利和股权经营的国有产权管理体系;对不宜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长期债券等;引入银行、企业、保险基金、投资基金等形成法人投资者队伍;以股票期权制为主要内容的经营者和职工持股方案。资本流动是所有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依据“同股同权同利”的原理对提高国有股、法人股流动性,实现场内流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国有股、法人股先建立C股市场实现场内流通,逐步过渡到与以公众个人股为流通对象的A股市场并轨的分步实施方案。本文在总结其它专家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案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最大的难点、热点问题,限于本人专业水平,文中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欢迎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赵奇伟, 张楠[2]2015年在《所有权结构、隶属关系与国有企业生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本文利用生存分析法中多个加速失效时间模型(AFT model)估计了所有权结构对国有企业生存能力的影响。我们发现:相对于产权多元化的国有企业而言,国有独资企业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而且这一现象在地方国有企业样本中要比在中央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国有独资产权形式更为偏爱造成的。这预示着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地方国有企业上,而合理解决地方政府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确保国有企业改革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

杨文, 孙蚌珠, 程相宾[3]2015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所有权结构变化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所有权结构变化视角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效率及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傅里叶随机利润效率前沿模型,本文实证分析所有权结构改革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效率水平,并检验了利润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发现:国有商业银行或主要国有所有权银行表现出很高的平均利润效率水平。这是所有权结构变化之后有效的外部监督、内部治理改善基础上的信贷分配机制、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力、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骥[4]2008年在《西部地区能源产业的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基于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优势,国家安排建设了一系列能源工程的重大项目,以加强对西部能源资源的开发力度,并完善能源基础设施。从我国西部大开发以来实施能源开发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建设的重点正在逐步西移,西部能源开发与建设正在迎来一个历史性的大跨越,西部地区正在而且必将成为我国今后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在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中国能源状况及能源行业在我国所处的经济地位来看。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能源的消耗速度在加快,而能源储备则严重不足。未来2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为4亿吨,年均递增12%。煤炭资源尚能满足21世纪的需求外,如果不考虑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只能维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综上所述,在这样一个大的能源产业改革发展的环境下,特别是国家现今面临着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我有必要对西部地区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绩效分析,为西部地区能源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又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献计献策。本文主要将关注的焦点放在西部能源产业结构和所有权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市场结构主要包括规模、集中度以及进入壁垒等。所有权结构主要分为国有所有权和非国有所有权。由于绩效是由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构成的,利润率指标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静态配置效率,生产率指标则反映了资源利用的动态技术效率。因此,在分析产业绩效的时候,我们将利润率指标和生产率指标结合起来,以期全面、准确的反映转型经济中的西部能源产业绩效。

袁玲[5]2013年在《控股股东控制、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文中指出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一直是财务领域备受争议的话题之一。以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研究背景,多元化经营是增加还是减少公司价值的理论和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远未达成一致。一方面,转型经济国家可信度高的法律体系、有效运行的要素市场的缺乏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多元化经营所形成的内部市场有助于企业通过替代和模仿外部市场功能来促进交易和提升价值;另一方面,转型经济国家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低下的制度背景又使得控股股东或管理者更容易为攫取私利而进行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未必能够克服外部市场的低效率,反而有可能产生代理问题,导致代理成本上升,从而抵消不发达市场条件下的多元化经营优势,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在转型经济国家亦尚无定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是由控股股东控制的公众公司,且国家控股公司占主导地位,掌握控制权的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由此而形成的代理成本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必将产生影响。本论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控股股东控制对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控股股东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具体而言,从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特征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影响及控股股东控制下的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的具体途径两个层面,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控股股东的政府控制性质、控股股东的实际攫取私行为、控股股东对多元化经营缓解融资约束作用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控股股东为获取私利而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动机提供证据,更进一步地剖析控股股东控制下的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从理论上丰富有关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相关研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确实存在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下控股股东为获取私人收益进行过度多元化经营的可能性,对控股股东控制与多元化经营的的统计特征描述验证了此推论。然后,在控制多元化经营内生性及影响公司价值的系列特征的基础上,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一般性检验,结果发现公司多元化经营的代理成本大于不完善外部市场条件下多元化经营公司内部市场替代功能所带来的收益,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呈现负面影响。进一步地,通过考察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地区的多元化经营的价值效应,发现在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低的地区,多元化经营的折价程度更高,研究结果充分说明转型经济时期的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间的代理问题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第二,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的负面效应。控股股东拥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时,其两权分离程度显著恶化了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公司的多元化折价现象更加显著;在具有高自由现金流量、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更显著。第三,控股股东的政府控制性质强化了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与非政府控制上市公司相比,政府控制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呈现出更显著的折价现象;在政府控制上市公司内部,不同的控制权实施主体与控制链层级下政府干预力度和内部人控制程度的此消彼长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讲,政府干预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面性,但在转轨经济条件下其能起到抑制内部人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因而在政府干预较强的的上市公司中,多元化经营虽然呈现出折价现象但不显著。第四,通过研究控股股东的实际侵占行为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产生的影响,本文发掘了控股股东控制下的多元化经营有损于公司价值的影响途径,即公司多元化经营是否为控股股东的私利攫取提供了便利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实际攫取私利行为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政府控制性质加剧了控股股东攫取私利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影响;市场化进程程度越低,控股股东攫取私利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越强;随着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的加强,法治化水平的改进在提高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同时,还抑制了控股股东攫取私利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第五,在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发挥“配置资本”及“产生资本”的作用下,公司的融资约束得以缓解。但是由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冲突的存在,使得多元化经营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弱化,即控股股东因转移占用公司资金等代理问题减弱了多元化经营缓解融资约束作用的发挥,从而对公司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蓝定香[6]2009年在《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我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逐步转轨为市场经济的国家,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大型国企)既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实行的“中坚”力量,也是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最深的典型代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包括大型国企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型国企的改革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企改革攻坚的最后“堡垒”。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工业企业虽然仅1272户,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0.38%,但是,其资产总额、利税总额的比重占到了30%左右;其户数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总户数的44%,但其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都在60%左右,特别是利税总额高达74%。这就充分说明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工业企业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这就要求大型国企的改革既要大胆,使之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牵引力”,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又必须稳妥,使之健康稳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阀”、“减震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因此,研究大型国企的制度创新、产权改革和机制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寻找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在比较、评析中外企业产权理论的基础上,探析国有产权原始主体“虚置”以及国有产权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国有股权控制力严重耗散的过程。大型国企由于其国有股权(经济)控制力低下,需要搭非国有股东的“便车”,因此,应当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二)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实践进程及现状评价分析我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历程,评判我国大型国企产权结构现状,剖析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弊端。(三)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目标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笔者认为,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应当是:除了两个“极少数”大型国企——极少数处于“公共性”领域的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和极少数必须关闭破产的企业外,其余大型国企都应当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建立控股股东制衡的混合股权结构。(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的主要方式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的总体方式有:增资扩股的增量型方式、转让国有产权的存量型方式和比较特殊的股权置换型三种方式。其具体方式较多。在实践中,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往往是多种方式结合使用的。(五)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具有动态性,本文归纳如下表所示:表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的重点(六)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措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体地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分离国资管理部门的双重职能,明确其角色定位,理性推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国家有关政策,鼓励非国(公)有经济参与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此外,要完善有关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规范操作程序,既促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又防止国资流失;消除大型国企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筹措改制成本,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为加快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创造条件。三、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一)研究可能的创新1.本文提出:应当从股权控制力耗散视角研究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问题。由于国有股权的原始委托人虚置,加之大型国企的国有股权经过多层次多环节的(行政性)委托—代理后,国有股权的控制力严重耗散,原始委托人的控制力极弱,没有真正的权利主体与责任主体,因此,需要借助其它非国有股权的控制力(“搭便车”)及其治理中的制衡作用来保障大型国企的健康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引进非国有股东,即推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2.本文提出:不同性质的股权的控制力是不同的。由于产权界定和明晰程度的差异,在同一股份制企业中,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同等数量比例的不同股权的控制力是不同的,其强弱关系大致可以表述如下:个人股权的控制力>法人股权的控制力>国有股权的控制力。类似地,企业经营层个人股权的控制力>内部职工个人股权的控制力>外部个人股权的控制力。3.本文提出:在大型国企国有股权的委托—代理链条中,不同节点(代理人)对国有股权控制力的耗散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是高耗散,有的是低耗散,有的还是不确定耗散。这对于不同大型国企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过程中国有股比例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4.本文提出: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除了两个“极少数”(公共性国企和必须关闭破产的国企)外,其余大型国企都应当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建立控股股东制衡的混合股权结构。5.本文提出: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具有动态性。由于改革的内外部条件是变化的,有关的政策也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而不断调整,因此,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也是逐步深入的,其改革的重点具有动态性。在最初阶段或者说近期阶段,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是非公共领域和半公共领域企业、较小的大型企业、经营一般甚至较差的企业、地方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孙公司及子公司;而在中长期阶段,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则是公共领域的企业主要是其非关键和非核心环节的企业、特大型或航母型企业、优势企业、央企、国家绝对和相对控股公司、集团(母)公司。6.本文提出:国资管理部门作为国资的出资人代表(国有股的股东代表),对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理性推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必须分离目前国资管理部门作为行政管理者与“出资人”的双重职能,消除其角色冲突,明确其角色定位——国资管理部门作为宏观的行政管理者,而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作为出资人。(二)研究的不足1.对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控制力的定量比较研究不够。2.对大型国企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等多元产权主体相互制衡(制衡度)的定量研究不够。3.对公共性领域中的非基础、非关键环节国有大型企业引入非国有产权的数量比例及引入方式的研究不够深入。

刘绍娓[7]2015年在《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能够分别在1997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金融危机中力克万难,在世界各国经济低迷中率先复苏,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中国企业的改革和创新。而中国企业改革与创新中,最为关键的是产权改革,最核心的则是所有权结构调整与改革。企业所有权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不仅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本文遵循了“文献评述——理论分析——指标评估——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在对国内外关于所有权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之后,侧重探讨企业所有权结构中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关系及其对企业财务绩效、企业非财务绩效和企业综合绩效的影响;进而,构建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机理模型并分别对企业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从公司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角度设计全面衡量公司综合绩效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于评估抽选的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进而,分别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以抽选的上市公司数据为分析样本,对所有权结构与公司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样本和分行业的实证检验,依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对我国公司优化所有权结构安排、提高公司绩效提供政策建议。首先,在对国内外关于所有权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之后,界定企业所有权、公司绩效相关概念和范围,并将市场化环境差异分类为完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完全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体制,同时,将企业绩效分解为以企业生产绩效反映企业财务绩效和以社会总体福利反映企业的非财务绩效,进而分析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市场化经济体制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转型体制三类不同制度背景下的资源配置特征,之后,通过构建了N个厂商古诺博弈模型并进行求解,研究不同制度环境下,企业国有产权比例大小引致的所有权结构差异对企业财务绩效和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发现在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体制下,企业所有权结构差异对其涉及生产经营的财务绩效和其涉及履行国家战略、承担社会责任的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分类差异。接着,考虑了企业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方面构建了企业综合绩效指标体系,且选取了如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作为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度量以及企业文化、企业福利输出和可持续增长等指标作为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度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3年至2011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数据库中筛选出499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评估,得到了样本年份每个企业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以及综合绩效评估结果,且对所选择的样本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按年度进行排名,再将样本企业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按所属行业进行加权平均,结果表明,样本年份内所选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平均水平都偏低,但如果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国家战略等职能引致的社会福利效应来看,这些行业中的上市公司非财务绩效却在样本年份内总体表现较好。再次,依据所选取的2003年至2011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499家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结合样本上市公司逐年逐个的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评估结果,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比和高管薪酬等因素之后,采用混合OLS、静态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随机面板数据以及差分GMM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分别构建了线性和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对其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一方面,以公司财务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国有股比例越高并不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绩效;而从长期来看,公司国有股权比例越高,公司财务绩效表现越差;另一方面,以公司非财务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体现于短期效应,国有股比例与公司非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短期的“U”型关系。进而,以公司综合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表明,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综合绩效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U”型相关关系。进一步地,本文采用所选取的2003年至2011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499家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以及这些样本公司逐年逐个的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评估结果,按传播与文化业、电煤水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渔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等九个不同行业特征进行分类,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比以及高管薪酬等因素的同时,引入上市公司国有股比重和股权集中度、所有权制衡度,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构建线性和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分别实证异质性行业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差异对其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各行业异质性之后,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差异对其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同时,从异质性行业上市公司层面研究所有权结构差异对其绩效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的效应不一。最后,依据理论建模与分析、指标体系与评估以及实证模型设计与分析,结合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从动态调整企业所有权结构、不同行业企业所有权结构差异化和依据企业功能目标差异化企业所有权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优化企业所有权结构、提高企业绩效的政策建议。

黄杰阳, 周小亮[8]2004年在《关于企业所有权结构的不同利益团体互动选择分析——兼论企业所有权不对称匹配》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所有权结构是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博弈均衡的结果,总是呈现不对称匹配的状态。本文从不同利益团体对各种类型企业所有权结构的互动选择机制出发,探讨基于共同利益诉求形成的利益团体在企业所有权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从利益结构角度看,国有企业的转型改革也会受到各个利益团体互动选择和权力博弈的影响。不对称匹配的所有权结构将带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结果。我们必须依据企业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依据利益兼容的原则,对企业所有权结构进行调整。

周小亮, 黄杰阳[9]2008年在《协调利益关系与企业所有权结构调整》文中研究表明如何协调企业内部的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而建立利益兼容基础的效率与财富增长模式,这是企业和谐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可以推知:利益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所有制关系,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利益关系,因此,协调利益关系的制度基础是调整企业所有权结构。为此,本文通过对西方主流企业理论关于企业分配关系及所有权结构理论的评述,以中国国有企业为例,并通过国有企业所有权改革过程利益集团互动机制的分析,研究如何通过企业所有权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来协调微观企业机制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这对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提高经济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徐柔建[10]2003年在《所有权与公司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关于公司治理的概念,经济学家和实际工作者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在探讨公司治理的内容和功能时,经济学家之间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即股东价值观(shareholder-value perspective)和利益相关者价值观(stakeholder-society perspective)。前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在于保护股东的利益,股东在公司控制中居于主导地位,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融资者确保投资收益的所有方式(Fama and Jensen 1983,Shleifer and Vishny 1997)。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则认为,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不仅是公司股东的信托人和代理人,同时也是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托人和代理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董事会、经理层、雇员,消费者,乃至于整个社会。实际上,公司治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容随企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本人认为,公司治理的合理定义应该是保护所有投资者利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核心问题是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公司治理实际上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力(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 我们可以从公司治理与企业经营绩效、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发展、公司治理与经济增长等方面来认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带来企业业绩的显著提升,反过来,投资者也更加愿意为治理结构明晰的公司付出更高的买入成本。从整个资本市场发展来看,代理问题严重的国家,其资本市场的发展往往受到较大的制约,相应地,代理成本较低的国家往往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保证企业更容易从外部获得融资,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张,同时提高企业的绩效。公司治理通过宏观的资本市场和微观的企业效益对经济增长施加影响。转轨国家公司缺乏治理机制带来了内部人控制,影响了转轨企业的效益和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亚洲国家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加速了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国内国际关于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沿着两条路线。一条是从企业理论角度讨论公司治理发生的机制。另一条主要从实证角度验证各种公司治理机制在现实经济中是否有效。1997年以后,公司治理逐渐把相关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纳入进来,公司治理研究的外延逐步向外拓展。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已经有不少的研究。但真正从所有权角度系统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的文献并不多见。所有权对公司治理的方式和治理效果都有重要影响。研究不同所有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无论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还是非国有企业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都有帮助。这是本文写作的主要动机和意义。 本论文总共分为7章。 第一章的导论我们主要讨论了公司治理的概念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随后的内容围绕所有权的各个方面展开,讨论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我们的研究路径为所有权分散→所有权集中→所有权的性质即所有制→转轨经济→我国国有企业。 第二章从企业契约理论和代理理论探讨公司治理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是企业理论中有关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现代企业最突出的特征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带来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这种利益冲突的方法是实现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应。 公司治理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投资者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影响当事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各方当事人的协调成本以及企业投资决策的效率;_一三是影响企业的风险厌恶程度和企业价值。融资者的声誉、投资者、过分乐观以及外部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有替代作用。 所有权结构与所有制性质会影响公司治理机制和企业运营绩效。关一于企业所有权、企业绩效与治理机制,Berle和MeanS(1 932)做了最早的研究。后来的Jensen和Meckhng(1 976)对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作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同时也研究了公司价值与经理所有权之间的关系。这是两篇对公司治理形}:究有重要意义的文献。一般认为,所有权集中有利于股东对经理层的监管,从而对公司绩效的提高有积极帮助。但与此同时,所有权集中也可能造成大股东侵犯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如果股权集中导致大股东掠夺小股东利益,而不是用来减少代理成本,公司绩效与所有权集中之间可能不会存在正向关系。实证分析表}归,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统计关系是混乱的。 第三章我们讨论所有权分散情况下的公司治理。首先引入所有权分散下一的代理成本。所有权分散以后,经理获得了相对控制权,于是会产生各种形式的代理成本。所有权分散下的公司治理方式包括经理激励、董事会监督,融资结构的制约以及公司控制权市场。 委托人可以通过与经理签订一份长期的、与企业绩效有关的激励合同部分解决代理问题。签订经理激励合同的目标是尽量减少经理人与委托人的利益偏差,通过把经理财富与企业绩效相联系,保证经理从委托人的利益角度进行企业的决策。但是,经理激励机制也受到经理风险偏好程度、经理决策的重要性、代理成本类型等因素的制约。不少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绩效与经理激励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经理股权激励需要与企?

参考文献:

[1]. 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研究[D]. 但丁.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2]. 所有权结构、隶属关系与国有企业生存分析[J]. 赵奇伟, 张楠. 经济评论. 2015

[3].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所有权结构变化视角[J]. 杨文, 孙蚌珠, 程相宾. 经济学(季刊). 2015

[4]. 西部地区能源产业的绩效分析[D]. 李骥. 中南民族大学. 2008

[5]. 控股股东控制、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D]. 袁玲. 石河子大学. 2013

[6]. 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研究[D]. 蓝定香.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7]. 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绍娓. 湖南大学. 2015

[8]. 关于企业所有权结构的不同利益团体互动选择分析——兼论企业所有权不对称匹配[J]. 黄杰阳, 周小亮.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4

[9]. 协调利益关系与企业所有权结构调整[J]. 周小亮, 黄杰阳. 东南学术. 2008

[10]. 所有权与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 徐柔建. 复旦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