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牢固论文,以人为本论文,地位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9)06-0011-0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核心就是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的、决定作用的东西,其他因素都是处于服从地位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离开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科学发展观就失去根据,就没有目标和灵魂。不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就会成为一个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口号。
一、必须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的角度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把以人为本放在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弄清的问题。
第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新世纪新阶段的迫切呼唤。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八个方面的特征是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它告诉我们两个问题:一是发展不单纯是指经济的发展,而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八个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二是上述八个方面的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这些问题,反映了人民群众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第二,以人为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实践已经证明,发展市场经济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是物(商品与货币)对人性的奴役。“三鹿奶粉事件”说明一些人和企业为了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已经到了不惜损害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的地步。我们过去只是强调市场经济中人的“经济人”这一面,而忽视了人的“道德人”的另一重要层面,似乎人除了经济行为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社会活动。亚当·斯密一生奉献给人类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提出著名的“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思想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中人是“经济人”的思想。但这位经济学家同时还是一位伦理学家,他的《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还早17年问世。与《国富论》相比,《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道德情操论》涉及更为宏大的社会主题:公平与正义。亚当·斯密指出:“社会不可能存在于那些老是相互损伤和伤害的人中间。每当那种伤害开始的时候,每当相互之间产生愤恨和敌意的时候,一切社会纽带就被扯断,它所维系的不同成员似乎由于他们之间的感情极不和谐甚至对立而变得疏远。”[1]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温家宝近年多次提出我们要学习和研究《道德情操论》,因为市场经济既需要用看不见的手配置社会资源,也需要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在形成中的市场经济来说,更加需要诚实守信,更加需要道德制约,更加需要人道主义精神。换言之,市场经济需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便利人、服务人、满足人,也就是以人为本,否则市场主体交换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市场秩序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人不是物,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以人为本是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凡是迈向现代化的国家,都要经过社会转型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共识,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有些国家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二是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三是有的国家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官员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大家所说的“拉美陷阱”或“拉美病”,其含义就是指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贫困化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动荡的状况。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决定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老路,西方社会出现的物的价值的增值和人的价值的贬值、物质生活的富裕与精神家园的失落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必须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的新路,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它贯穿于科学发展观要素的各个方面,起着统帅的作用。
第一,从“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世界上有很多的发展观,为什么我们的发展观叫科学发展观?就是因为以前的发展观大都是物本的发展观,而我们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之所以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因为它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在为谁发展的问题上明确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在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上明确指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上提出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发展为了人的什么的问题上提出发展必须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问题都是任何一种发展观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
第二,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根源于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只有社会全面发展才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要落脚到人的全面发展上,否则,全面发展就没有任何意义。
协调发展,就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所谓协调发展针对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而根本的不平衡是社会群体利益的不平衡。我们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就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目前我国社会收入差距在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弱势群体保护自己的利益还有很大的困难。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是公平正义,只有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才能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满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人的发展是连续性的,这一代人在前一代人的基础上发展,又为后一代人创造继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如果当代人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就会为下一代人留下恶劣的环境,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就不能只考虑当代人的需要,还要考虑下一代人甚至千秋万代人的需要和利益。
第三,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所谓统筹兼顾,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统筹兼顾作为方法来说,最主要的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全面的思维,它不仅要考虑到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另一方面。譬如,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暂时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等都要考虑到。辩证思维也是系统思维,它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系统,善于从要素与系统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发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把握统筹兼顾,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实际,充分考虑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和利益,离开人的发展实际的现实不平衡性,离开人全面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就失去了根本依据;二是我们的干部要具有辩证思维的素质。统筹兼顾事实上蕴含着一个主体,即谁来统筹兼顾,没有全局的观念,没有以人为本的政治立场,没有辩证思维素质的人,统筹兼顾就是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的四大要素即“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相互代替,但必须协调配合,发挥整体作用。就功能而言,第一项是前提,体现了时代的主题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二项是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产党的性质。前两项属于理论层面。没有前两项的理论指导,特别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发展就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后两项属于实际操作层面。没有后两项的实际操作,就不可能实现前两项的理论诉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这四大要素的功能定位,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和人本性。
三、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
中共中央决定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次活动的特点在于强调“实践”、强调“解决问题”。这说明: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全在于落实。现在,公开地反对以人为本的人恐怕不多,但如何把理论运用于鲜活的实践中,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譬如,我们听到这样的议论:不是说以人为本吗?我们都是人!干部(公务员)说,我们也是人;警察说,我们也是人;富人说,我们也是人,难道我们就不需要被关爱吗?推而广之,小偷是人,犯罪分子也是人,难道不应该以他们为本吗?
的确,生活比理论复杂得多、具体得多。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人的各种问题。
第一,以人为本的人的确是一个全称判断,它不仅仅是指某一部分的人,也不是专指某一个人,而是指所有的人。个人、群体、人类都在人的范围之内。在人权的层面上,在人性关怀的层面上,每一个人都应当是我们关注和关怀的对象,即便是犯了罪的人,我们也要保障他们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人人都愤恨大街上的小偷,但我们也不能一齐动手把小偷打死。这说明:在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都有以人为本的问题。都需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思考和解决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人的问题。
第二,以人为本的人虽然是一个全称判断,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政策没有重点,没有任何侧重。譬如,当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无端侵犯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时,社会就要利用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保护利益受损害的群体。我们打击犯罪、打击社会邪恶势力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由于各种原因,一个社会总是会有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如病人、残疾人、未成年人、老人、孕妇等。判断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程度,主要是看社会对这些弱势群体的态度,而不是看它对强势群体的态度。因此,我们的政策是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重点要保护弱势群体。这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第三,在社会的多数成员和少数成员的利益博弈中,多数成员的利益往往最先得到满足,政府的政策也是最先考虑多数人的利益。这是无可非议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满足多数人的利益时,尽量对做出牺牲的少数人的利益给以足够的补偿,譬如应该给失地农民、城建拆迁户以足够的经济补偿。二是警惕“民主的暴政”的产生。多数人的意见并不总是正确的,用“票决”的方式“合法”地剥夺公民法律赋予权利的事情多次发生,民主既要保护多数人的利益,更要保护少数人的权利。三是不要让“公共利益”成为剥夺公民正当权利的“挡箭牌”,公共利益不能成为剥夺公民私人财产的理由,也不能成为粗暴执法的理由。要采取一切办法解决因满足公共利益需要而给公民个人带来困难和麻烦的所有问题。
第四,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人,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他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问题。譬如,一个企业相对于它的职工来说是全局,而相对于社会来说,就是局部;每一个局部都有自己的利益,满足局部利益是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但局部利益又必须服从全局利益,每一个局部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成为社会全体中的一个有机的要素。社会的有序运行有赖于这些要素的支撑。如果每一个局部都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全局的利益,甚至损害全局的利益,社会又没有相应的惩处机制,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行。当然,作为全局也必须考虑局部的需要和利益,照顾各方面的特殊性,平衡各个局部的利益,使各地区、各部门都能各安其位,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五,政府在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一方面,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应体现正义的原则。如果我们的政策只照顾一部分人,而使另一部分人受到伤害,社会就不会稳定。正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样的基础。虽然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摧毁它……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2]另一方面,政府公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公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政府办事机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群众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据媒体报道,2008年年初,湖北省天门市水利局员工魏文华目睹城管人员与群众发生激烈冲突,当他用手机拍摄混乱现场时,不幸被城管人员殴打致死。几个月后,杭州两位西瓜商贩因不满电子秤被城管人员拿走,持刀闯入杭州城管部门一处办公地,捅伤3人[3]。这些不断曝光的“城管事件”说明,“城管”在被授予众多执法权的同时,却没有牢固确立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只知道粗暴地执法,而没有考虑到小商小贩的利益。管理就是服务,由“执法型城管”向“服务型城管”转变是城管改革的方向,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
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以人为本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却具有博大精深的、常谈常新的理论内涵,没有辩证思维的方法,要掌握它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是非常困难的。
黑格尔曾经说过: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年轻人之口,含义大不相同。这说明,对任何理论的理解都必须与经验和历史联系起来。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吸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而又赋予新的内涵而提出来的兴邦哲言。它不仅需要我们结合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深入学习、反复领悟,而且更需要我们用极大的勇气、智慧和能力,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
[收稿日期]200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