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中国保险业的阴谋论_保险论文

“怪物”--中国保险业的阴谋论_保险论文

“妖魔化”中国保险业有阴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阴谋论文,妖魔化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4月上旬,武汉某保险业务员自曝“行业内幕”,现身说法,言称“我欺骗了亲朋好友,公司也欺骗了我”,并“定论”地指出“欺瞒是我们追求业绩的手段”。

不要一棒子都打死

一石激起干层浪,国内保险业界陷入了从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之中。

“自这个事件发生后,许多本来要签单客户都要求我们作出解释,有的本来好好的,这下干脆就断然拒绝了”,一位国内保险业务代理人无奈地对记者说。

“不要将所有保险公司一棒子都打死。”作为学者,中央财经大学郝演苏教授希望,公众要关注到中国保险业的主流——从1980年中国恢复保险业以来,平均35%的年增长率,大大超过国家GDP的增长。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自1980年保险业正式恢复营业以来,中国的保险市场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98年,全国总保费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0年保费收入又上一个新台阶达1596亿元。九五期间,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1.8%,远远高于同期CDP年均增长8.3%的速度。2001年全国保费收入2109.36亿元,同比增长32.2%,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

但是激流下面难免有泥沙跟着搅。部分国内公司由于扩张速度过快,战线拉得过长,出现了人才、管理和控制方面的脱钩现象。“投保和理赔两张脸”现象在一些保险公司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据北京市保监办披露的一份市场调查文件表明,高达74.8%的寿险客户居然不清楚自己所投保险条款的具体含义,对于自己应当享受哪些权利,保险客户们也知之甚少,对保险条款非常清楚的人只有25.5%。消费者对保险合同的不理解和对自身权利的不清楚,直接导致了保险销售人员在销售产品中有机会误导客户:解释合同时拣好听的讲;不恰当地宣传投资回报、回避客户退保带来的损失等。这些误导不仅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使得投诉案件增加,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被保险人利益,影响了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

对此,一位曾做过保险业务经理分析认为,目前国内还处于保险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的保险公司为了追求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让一些不适合做保险业务的人进了保险公司,再加上管理不到位,的确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并不能证明保险行业一团黑。

中外保险大战升级的结果?

我国近13亿的人口规模为商业保险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00年,我国人均保费支出仅127.7元,保费总收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而同期的世界平均水平为2977元和7%。按照这个7%的国际水平,中国的保险市场的规模大约应该在6000亿左右。

巨大的空间刺激了国际上所有保险巨头的想象力。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保险公司开始向中国保险业大举进军。据了解,到2001年底,中国共有保险公司52家,其中国有独资保险公司5家,股份制公司15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9家,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13家。保险中介机构已达17家,其中保险经纪公司17家,保险代理公司127家,保险公估公司26家。

但是中国保险业的后发优势也让国际保险巨头吃到了苦头。如在寿险领域,美国友邦在1992年左右进入上海市场,凭借着国际上先进的代理人营销制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1995年上海各家保险公司新销的77万张个人寿险保单中,仅美国友邦就售出70万张,市场占有率达到91%,一度给国内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国内保险边干边学,迅速扭转了颓势。到1996年,美国友邦公司的个人寿险占有率急剧下滑到38%,1997年进一步下降到20%。据统计,2001年外资公司保费收入为33.2%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国内市场份额的1.58%。

尽管国际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在下降,但是分享保险蛋糕的绝对量却在增加。很显然,这些国际巨头不会甘心仅仅是这种成长所带来的奶酪,还要在与国内保险公司抢拼更有诱惑力的市场份额。

今年年初,美国友邦不甘居于上海一隅,北伐上京。友邦保险中国区执行总监透露,友邦保险北京分公司的选址已初步确定,预计将在今年6月份左右,即可向北京百姓开出自己的保单,这将使友邦成为第一家在北京开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友邦的实质性动作——招兵买马,已在4月正式展开。

在入世后几天,刚拿到执照的美国纽约人寿就联合海尔,组建了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注册资金为2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尔和纽约人寿各占50%股份。

种种迹象表明,国际保险巨头与国内保险公司的正面交锋已经开始。对此,国内保险界也有自己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分析认为,今年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新阶段,群雄并起,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加入WTO后,给中资保险发了很多牌,也给外资发了很多牌,机构的延伸和扩张加快,造成人才流动加快。未来整个中国的保险市场格局会发生新的变化,并且是重大变化,未来鹿死谁手,现在还不清楚。今天小的不等于明天还是小的,今年大的不等于明年还是大的,2、3年内必见分晓。

不要迷信外国保险

在这种背景下,“自曝行业内幕”事件的发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事件发生后,国内保险业界却保持了几乎一致的沉默,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反而,一些保险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却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外资保险公司优势存在三大认识误区,并称“等外资保险进来再买”的观点不对。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系主任江生忠教授认为,目前许多消费者对国外保险的认识的误区有三个: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大大强于中资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技术先进,产品和服务好,由于中资保险公司实力较弱,难以抗衡外资,市场份额将丧失。

江教授分析说,第一,到目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内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大多属于具有独立法人的合资保险公司,而这些合资公司的资本金、资产规模并不大;第二,无论是中外资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都必须符合中国保险消费者的购买力和保险消费意识,国外的保险产品不能简单地搬到国内市场上,而且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保险产品都需保险监管部门审批备案。实际上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上的中外保险公司的产品大体相同;第三,有实力并不一定必然具有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

郝演苏教授则提醒消费者,“等外资保险进来再买”的观点不对。看看进了上海的汇丰银行就会明白。国外保险机构和银行一样,他们关注利润大的高端客户,而针对个人的服务并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最近的花旗银行事件也印证了郝教授的看法。他认为,外资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必须本地化,并且符合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未来中外资保险公司的产品在条款和价格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因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保险公司竞争的主题将是服务。

标签:;  ;  

“怪物”--中国保险业的阴谋论_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