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梗阻的螺旋CT影响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王朝斌

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民族中医院 5651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急性肠梗阻患者采用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肠梗阻患者,均开展CT与X线临床检查,观察螺旋CT检查效果,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CT诊断肠梗阻存在的正确率96%(48/50),敏感性95.34%(41/43),特异性92%(46/50),显著好于X线诊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对肠梗阻的存在及梗阻程度、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均有较大优势。

关键词:急性肠梗阻;螺旋CT;诊断

肠梗阻通过腹部平片只有50%~60%可以确诊,尤其在确定肠梗阻的梗阻点、性质及原因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1]。近年来,随着CT的发展,多层螺旋(MSCT)的应用越来越广泛,MSCT有很高的时间、空间及密度分辨率,并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是诊断肠梗阻的有效检查方法[2]。本研究对30例肠梗阻的MSCT表现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有随访结果的临床或X线、CT检查诊断为急性肠梗阻的病例50例,发病时间3h至3d,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30~94岁,平均(70.6±3.1)岁,40例临床首诊为肠梗阻,10例诊断为胆囊炎等其他急腹症。50例患者全部都进行了多层螺旋CT检查,47例在CT检查前同时进行了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7例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33例经保守治疗梗阻解除或好转,15例保守治疗病例进行了CT复查提示梗阻解除。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spirit螺旋CT机。患者取中立仰卧位,身体的长轴与扫描机床平行,两上肢抱头,两下肢及部分臀部置于泡沫垫上,使身体呈轻度屈膝仰卧位。训练患者屏气,尽量减少体位及呼吸动度对图像的影响。扫描范围由膈顶至盆腔,1次采集8层图像。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注入欧乃派克,速率2.5ml/s,剂量50ml。扫描参数为120kV,200mA,扫描时间1.0s,探测器配置8×1.25,层厚10mm,螺旋系数1.35:1。对原始数据先采用2mm间隔重建二维图像,必要时补充多平面重建(MPR)以及三维图像(RT-SD,SSD)。将所有图像传至Advantage Windows 4.1图像工作站进行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CT与手术诊断符合率比较用X2检验,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全部50例中CT诊断为肠梗阻的41例(结肠梗阻14例,小肠梗阻27例;机械性肠梗阻39例,血运性肠梗阻1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7例CT检查排除梗阻(4例诊断为其他急腹症);2例见小肠部分充气但未见扩张、积液,不能肯定有无梗阻存在。17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梗阻部位与病因,33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但未能获得明确梗阻病因证据,15例原有梗阻者复查CT未再见梗阻表现。全部病例中CT诊断肠梗阻存在的正确率96%(48/50),敏感性95.34%(41/43),特异性92%(46/50);X线立位平片诊断有无存在的肠梗阻正确率66%(33/50),敏感性76.74%(33/34),特异性68%(34/50)。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17例CT检查病因诊断正确率82%(14/17),定位诊断正确88%(15/17)。见表1。

3 讨论

肠梗阻为肠内容物运行发生障碍,同时吸收气体和液体的功能减弱或消失[3]。X线平片被认为是诊断肠梗阻的首选方法,但其密度和空间分辨率较差,对于肠梗阻是否存在的判断正确率仅有46%~80%,对病因及病变肠管的血供情况则无法判断。本组中13例可见明显移行带,相对于常规CT层厚,MPR更易于发现纤细粘连带,作出病因诊断,并可观察肠壁增厚、水肿情况,以估计肠梗阻严重程度,同时能显示病灶周围组织是否受浸润。不完全梗阻移行区有时显示不明显,尤其在病变早期。胆石性肠梗阻CT均表现为肠腔内高密度结石影,伴胆管积气,诊断容易。由于未消化食物在小肠内凝集可形成粪石而导致肠梗阻,与肿瘤不同,粪石密度不均,内有时可见少量气体影,增强扫描无强化,相邻肠壁也未见增厚。本组中3例粪石性梗阻判断准确,其中1例小肠中有3处粪石形成。4例小肠扭转表现为病变小肠壁增厚、水肿,见“靶环征”,近端肠管扩张积液,腹水。2例乙状结肠扭转表现为乙状结肠近端明显扩张、积气,最大径12cm,远端乙状结肠呈鸟嘴状改变伴螺旋状肠系膜。麻痹性和血运性肠梗阻临床相对少见,本组仅有5例,占6%。与机械性梗阻不同,两者均表现为腹腔内成比例小肠、结肠扩张、积气积液,且多数以积气为主,无明确移行带,类似反射性肠郁张。麻痹性肠梗阻往往有腹膜炎或手术病史;血运性肠梗阻增强扫描必不可少,增强不仅使腹部血管强化,明确有无血管栓塞,也有利于观察肠壁和肠系膜有无血供障碍,了解肠壁充血、水肿和坏死情况。MSCT由于扫描速磨陕,重建层厚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较以往的CT有极大的提高,薄层的横断面图像配合多种三维重建方法,对于显示肠梗阻的存在及梗阻程度、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均有较大优势。

参考文献:

[1]东晓霞.16排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9):256.

[2]李伟.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7):22-24.

[3]李柏松,张利锋.多排螺旋CT平扫在急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82-83.

论文作者:王朝斌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  ;  ;  ;  ;  ;  ;  ;  

急性肠梗阻的螺旋CT影响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王朝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