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创新模式研究论文_王洋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创新模式研究论文_王洋

天津财经大学

当前,我国己存在有较为合理和完善的就业指导模式即服务取向模式。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努力对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创新,兹在更加贴合高校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模式上提出笔者的创新建议,从目标和模式上引导大学生从大学入校开始进行职涯规划,发挥学校和用人单位直接的纽带桥梁作用,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命中率。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目标的创新建议

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重点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目标。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职业规划是什么?为什么规划?怎么规划?通过对他们进行择业观念教育、就业信息管理介绍、求职技能技巧训练、就业心理的干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等,使学生真正成为通才,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保证就业量质双赢。

1、职业规划教育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完善职业的认知,明确奋斗目标,对于每一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顺利完成个人在学校与走向社会的无缝对接,为今后的职业成功和出彩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将职业规划教育目标“落地”学校应对师资力量进行严格把关,选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大学生进行指导,逐渐提升学校就业指导领域水平。也应全力选聘校外资深专家、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等知名人物到学校做学术论坛和交流学习,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2、择业观念教育目标

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是指某一个特定的职业选择时间范围内,基于对社会职业的认知程度、评价态度、兴趣匹配度和价值倾向等,所形成的职业选择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择业观念教育,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二是教育学生调整良好的职业心态,减少对职业的过度期许,更关注未来的职业方向;第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扎根基层,加大宣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村任职等基层服务项目;四是创业意识的导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3、求职技能训练目标

随着高校毕业生与日俱增,高校在培养毕业生是否为“成品”的问题上遭到社会的“质疑”。笔者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强培养和实训以下五个方面:以坚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实习实践能力为平台培养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为保障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等。

4、创业素质培养目标

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信息衔接,形成部门合力,人保部门就业失业登记与教育部门的毕业年度内大学生创业登记及时衔接,大学生凭教育部门发放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保部门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凭证按规定享受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为自主创业大学生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推进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平台、网络平台、基地平台”等三个平台建设,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学校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进行全过程培养,有目标的定点式培养方案,积极组织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模拟创业大赛、创业街展示等实践活动,通过课程及活动开展增加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夯实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调动学校和社会多方资源,多渠道筹措创业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实现大学生创业工作“场地、人员、设施、经费、职责、制度”六到位,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强的后备力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四化”创新模式建议

1、全程化指导模式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是指高校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每个阶段,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模块的导入式教育。大一年级为“职场的观战期”,让学生意识到“重识自我”对于生涯的发展、学涯的制定、职涯的规划都尤为重要。大二年级为“职场的备战期”,帮助学生们进行自我性格的觉醒,让学生明析职业环境,清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以达到最佳的“对接”。大三年级为“职场初探期”。第一,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业政策,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第二,增强学生寻找工作的实力和技能的指导。大四年级为“职场的行动期”,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就业形势的变化,帮助学生适当的转变目标拥有达成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激励学生以积极地心态迎接挑战。

2、全员化指导模式

随着高校就业压力的不断上升及高教部下发的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的意见,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从单一部门逐渐的转换到学校分管领导负责、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各学院设立办公室等专人专管,并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研讨、教研,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指导体系。为了形成上下联动,不断创新“家长学校一体化、全员参与、互相交流”的就业机制。其中包括:首先,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们应该非常关注就业问题“一把手”领导牵头,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领导;其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除从事就业指导行政管理工作的专职教师外,还聘请了一些公共基础课教师,以及从社会上外聘的相关专家、学科带头人和知名校友。形成学科上的交叉和交融,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努力形成精细化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形成与家长的互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的2-3倍。可见家庭影响对学生择业观的确立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从新生入校时着手,建立家长档案,经常性的进行交流和互动,与之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学生就业择业。

3、专业化指导模式

加强全员化的就业指导对于就业指导体系构建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师资队伍、管理经验、教育模式、体系构建、资金保障等。笔者认为,一是制度管理的专业化,使工作的流程更加规范,加强毕业生们诚信教育,加强管理系统的专业人员素质;二是就业教育的专业化,通过就业指导必修课、创新创业理论课和社会实习实践等,全面完善就业教育;三是就业指导的专业化,通过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心理疏导、分类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四是就业服务的专业化,通过对学生和就业市场的双向服务于联系形成有效对接,完善就业服务的专业化。五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业化教师是职业指导课程有效开展和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各类专业培训、资格认证、学访交流来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精英队伍。

4、多样化指导模式

为了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升工作引导的有效性,必须改变单一的说教模式,将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与仿真实训紧密结合,通过就业实践活动促进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保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内容的多样性,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总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复杂的系统性的,不是简单、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不断地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同时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要不断完善做好毕业生服务工作,要倡导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岗位。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千家万户关注的焦点,它关系到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大学生就业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政府的核心工作之一,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由此,大学生就业工作不容忽视,学校通过培养优秀毕业生来完成社会使命,并通过就业质量展现教学质量,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论文作者:王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创新模式研究论文_王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