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电教手段论文_白绍峰

合理运用电教手段论文_白绍峰

白绍峰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雅居园校区 25000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注重情感体验,从中接受良好的审美教育,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合理利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会、学好的过程。现代语文阅读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读、去想、去问、去探求,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可以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有较深刻的掌握,而且会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对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具有显著作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情趣,优化阅读,加深字、词、句的理解

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重要部分,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通晓字词、理解句段。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虽然也看重对学生的朗读,但从根本上来讲,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因此往往出现课堂上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回答的一言堂现象。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忽略和抹杀了学生主体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应该明确朗读的目的,认识到朗读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借助电教手段提供的具体形象的视听材料,可以提高读的效果,将抽象的语句和具体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领其义。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面对这样一篇散文佳作,学生的朗读开始是平淡的,机械的,不带任何感情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桂林山水鬼斧神工般的天然浑成之美,青翠葱郁的群山,绚丽斑斓的山间小花,宛转清脆的鸟鸣,碧绿清澈的漓江水,再配上轻柔舒缓的音乐,看到这里,学生睁大眼睛,嘴里不停地发出“真美啊!”“太神奇了!”的赞叹声。这时,我趁热打铁,“这么美丽的桂林山水,大家愿不愿意美美地读出来?”“愿意!”整个训练过程轻松顺畅,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使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

二、运用电教媒体,调动多种感官,优化阅读,加深课文内容理解

读固然是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但怎样读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别是那些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散文、诗歌,如能运用电教手段,阅读后学生理解的效果是很理想的。比如,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中,上阕描述了冰封雪冻的隆冬时节,在陡峭兀立的山崖边上,红梅迎寒怒放的景象,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利用电教手段,精心制作了有关梅花的幻灯片,面面有姿态各异的梅花,有白雪映红梅的图片,有吟唱梅花的歌曲音乐,有丹青渲染的红梅报春图,还有和写作背景匹配的文字资料,让学生在观梅、赏梅、品梅的基础上,感受梅花的不畏严寒、凌寒怒放的品格,同时为理解下阕“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梅花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月光曲》一文中,第九自然段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我们利用声像结合的方法,制作了幻灯片,再现了皮鞋匠的联想内容,声像同步,使学生置身于“月光曲”的意境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一片,“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海面上撒遍了银光”;第二片,“月亮穿过一缕缕微云,海面上起了波浪”;第三片“月亮升起,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月光把浪花照得雪亮”,并翻录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部分乐段。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播放课文配乐录音。画面上明亮的色彩、壮观的景色,加上时高时低、时缓时急的钢琴曲,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阅读情趣,用美妙的语言再现具有形感、色感、声感的立体形象,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学生获得了直观形象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从而加深体验,对感知内容进行补充、丰富、再创造,达到创造性理解。

三、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优化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阅读教学,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形象、直观、方便的显著效果。原因在于小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电教手段所共有的形、声、色的特点,有效调动教材中的因素,易于达到审美素质教育目的。

1.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一定的声像、节奏,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充满感情的语言的启迪导引,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2.运用电教手段,以“形”促“思”,以“思”促“读”,优化阅读,寓教于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电教课中,让学生在“看”中取得观察的经验,实质上是奠定了形象思维的基础在综合感觉材料的过程中,电教媒体建立了形象与文字间的联系,将抽象的文字、概念进行“意象还原”,复现形象,以形释义、以形助记、以形促思,整个过程从形象的感知向抽象的思维过渡,有机地将两种思维沟通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一夜的工作》一课,学生对“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一句理解有偏差,弄不清花生米分量是否增加了。为了读懂这句话,抓住“好像”一词,让学生思考。同时结合多媒体图片演示,学生透过“好像”,一致认识到,这次,花生米增加了分量。接着,联系上下文理解“花生米并不多”。学生由总理待客时的“并不多”,想象到他平时吃得更少。由此,学生悟出了这句话含着的意思:周总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为人师表,生活非常俭朴。这句话揭示了“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生活是多么简朴”这一中心。“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点拨。”学生一旦尝到了思考的甜头,阅读时就会乐思,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从文章中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实现最优化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考虑阅读教学方案时,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全面研究分析,还要研究电教媒体介入教学活动后使教学发生的变化及规律。运用多样的电教手段,优化阅读教学,已经越来越突显出它的优势和特点。遵循电化教育规律,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也必将产生更加积极广泛的影响。

论文作者:白绍峰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11月总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  ;  ;  ;  ;  ;  ;  ;  

合理运用电教手段论文_白绍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